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模板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92093907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75 大小:14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75页
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75页
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商业计划书xx有限责任公司报告说明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况6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6二、 结论分析6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7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0一、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10二、 碳达峰未来发展趋势14三、 碳达峰对我国的启示15四、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17五、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18六、 碳达峰的指导思想19七、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20八、 体验营销的概念24九、 碳达峰未来发展趋势25十、 新产品采用与扩散26十一、 碳达峰对我国的启示29十二、 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31十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32十四、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34十五、 全面质量管理35十六、 碳达峰的指导思想38十七、 市场定位的步骤38十八、 竞争战略选择40十九、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43二十、 体验营销的特征50第三章 发展规划53一、 公司发展规划53二、 保障措施54第四章 运营管理57一、 公司经营宗旨57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7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8四、 财务会计制度61第五章 SWOT分析67一、 优势分析(S)67二、 劣势分析(W)69三、 机会分析(O)69四、 威胁分析(T)71第六章 经营战略分析74一、 企业经营战略的作用74二、 融合战略的构成要件75三、 总成本领先战略的基本含义79四、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80五、 企业融资战略的概念81六、 人力资源战略的概念和目标83七、 企业技术创新简介86八、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构成要素90第七章 企业文化管理92一、 企业价值观的构成92二、 企业文化的完善与创新101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基因103四、 品牌文化的基本内容106五、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24六、 “以人为本”的主旨135第八章 财务管理方案139一、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139二、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140三、 应收款项的日常管理147四、 短期融资的分类150五、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52六、 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153第九章 投资计划156一、 建设投资估算156建设投资估算表157二、 建设期利息15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58三、 流动资金159流动资金估算表159四、 项目总投资160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60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61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61第十章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163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63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63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64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66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6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68三、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170四、 偿债能力分析17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71五、 经济评价结论172第一章 项目概况一、 项目名称及投资人(一)项目名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项目(二)项目投资人xx有限责任公司(三)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二、 结论分析(一)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二)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665.0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32.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4.98%;建设期利息4.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9%;流动资金228.3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4.33%。(三)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65.0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77.0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87.94万元。(四)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2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703.33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364.46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43.4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11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582.04万元(产值)。(五)社会效益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六)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665.011.1建设投资万元432.111.1.1工程费用万元257.321.1.2其他费用万元167.511.1.3预备费万元7.281.2建设期利息万元4.601.3流动资金万元228.302资金筹措万元665.012.1自筹资金万元477.072.2银行贷款万元187.943营业收入万元22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703.335利润总额万元485.956净利润万元364.467所得税万元121.498增值税万元89.269税金及附加万元10.7210纳税总额万元221.4711盈亏平衡点万元582.04产值12回收期年4.1113内部收益率43.49%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913.33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以及能源、交通、产业等多个部门,若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就有可能产生碳减排的灰犀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碳中和愿意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重视三个问题。(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如区域当中的核电厂,大部分清洁电力会优先供应至城市群当中的中心城市,而只有小部分留在本地使用。尽管随着交通网络的通达和服务政策的便捷,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强大动力,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区域当中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在城市群发展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产业梯队作用。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比如,纺织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耗水、耗热、耗电大户,这是由行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在生产端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生产流程、工艺和管理手段的优化,不能单一以减碳作为转型要求,而要将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作为企业转型的双重要求。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作为重要能源基础,在行业和城市减碳中发挥着先行、主导甚至核心的作用。因此,电力系统的减碳工作,不仅涉及到电网企业自身,还与相关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息息相关。电网安全不仅需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技术优化和管理创新问题,还需要做好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将电网安全置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考虑,进而建立起系统性、规范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如何有效进行政策配合、主体协同是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二、 碳达峰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宣布将碳达峰目标提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四次提出相关国际承诺。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既是大势所趋,又非一蹴而就。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有序性(从达峰到中和是循序渐进,经历较漫长过程)、平衡性(温室气体排放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发展权问题,减排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相契合)和多元化(应用多元化技术,形成立体式的减排体系)尤为重要。双碳问题重点在能源,但非单纯的能源结构调整,同时涉及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如节能环保、工业、建筑、交通等。减少CO2排放,具体涉及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部分,供给侧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求侧将以工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材料循环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加强CO2的吸收、捕集、利用等碳技术与碳市场也将逐步得到更加积极地探索。作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三、 碳达峰对我国的启示(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长期发展从达峰国家经验看,整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平稳达峰的前提保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二)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如期实现碳达峰与已达峰国家相比,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的特点,决定了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仍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要着力点。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基本原则,杜绝运动式减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以电力生产清洁化、消费终端电气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消费水平,推动能源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保障高质量实现达峰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我国两高行业比重偏大,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做法无法复制。须立足本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资本密集、能源密集、碳密集产业,发展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力争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四)制定各省差异化目标,杜绝达峰时间一刀切从欧盟经验看,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碳达峰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省际之间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应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碳排放总量占比高的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各省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允许不同省份率先、同步甚至晚于全国达峰,对个别省份达峰时间较长或长期位于达峰平台期应有充分预期。(五)加强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监测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应定期开展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评估与监测。对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并实现达峰的碳排放大国,督促其主动承担减排国际义务与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对于已位于碳达峰平台期或尚未达峰的国家,督促其分行业细化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确保碳排放不会反弹式上升。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四、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虽从多方面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化发展的命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但研究庞杂而分散,使人难以把握其中主线和重点。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献中对这个重要命题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厘清相关研究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其中热点难点,凝练基础科学问题,为后续研究明晰方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凝练得到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优先任务提出理论见解与实践对策。双碳目标不仅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发展、技术研发提出了新挑战,也对统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从管理科学视角总结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的五大关键科学问题:识别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内在机理与关键现实条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双碳目标的内在关联与关键影响因素,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设计;探索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作与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厘清碳管理市场机制减排机理,支撑减排市场机制设计;建立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碳中和管理思想体系。在保障机制方面,一是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智库平台,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议通过组建包含经济、社会、能源、地理、气象、生态、环境、健康等研究方向的跨领域、跨学科智库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的交叉学科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从事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的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研究。建议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设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学中心),以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为核心,开发气候经济数据库和知识库,长期并持续开展国家和全球气候政策模拟与评估。五、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六、 碳达峰的指导思想实施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农村五大领域低碳转型行动,开展节能增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碳汇提升、全民低碳五个方向降碳增汇支撑行动,实施县(市、区)、绿色低碳制造、低碳旅游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维度碳达峰试点示范体系建设,开展统计核算体系、财税价格制度、绿色金融支持、低碳交流合作、市场机制等多种类型政策保障行动,为实现融入长江经济带、振兴江西北大门,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奋斗目标、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支撑,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七、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以及能源、交通、产业等多个部门,若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就有可能产生碳减排的灰犀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碳中和愿意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重视三个问题。(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如区域当中的核电厂,大部分清洁电力会优先供应至城市群当中的中心城市,而只有小部分留在本地使用。尽管随着交通网络的通达和服务政策的便捷,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强大动力,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区域当中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在城市群发展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产业梯队作用。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比如,纺织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耗水、耗热、耗电大户,这是由行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在生产端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生产流程、工艺和管理手段的优化,不能单一以减碳作为转型要求,而要将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作为企业转型的双重要求。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作为重要能源基础,在行业和城市减碳中发挥着先行、主导甚至核心的作用。因此,电力系统的减碳工作,不仅涉及到电网企业自身,还与相关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息息相关。电网安全不仅需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技术优化和管理创新问题,还需要做好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将电网安全置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考虑,进而建立起系统性、规范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如何有效进行政策配合、主体协同是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八、 体验营销的概念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向消费者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事件、情景的安排、设计,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让消费者产生内在反应或心理感受,激发并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营销模式。体验营销建立在对消费者个性心理特征的认真研究、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其以激发顾客的情感为手段,使整个营销理念更趋于完善,目的是为目标顾客提供超过平均价值的服务,让顾客在体验中产生美妙而深刻的印象或体验,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精神满足。体验营销并非仅仅是一种营销手段,确切地说它是一种营销心理、一种营销文化、一种营销理念。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顾客关注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比以往更为重视在产品消费过程中获得“体验感觉”。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消费者在购买很多产品的时候,如果有“体验”的场景和气氛,那么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就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购买服装时,如果一家服装店不能让顾客试穿的话,有很多顾客就会马上离开;购买品牌电脑时如果消费者不能亲自试试性能,感觉一下质量,大多数消费者就会对其质量表示怀疑;购买手机时如果销售人员不太愿意让顾客试验效果,顾客马上就会扬长而去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提供充分的体验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机会。九、 碳达峰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宣布将碳达峰目标提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性、平衡性和多元化是减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先后四次提出相关国际承诺。2020年9月提出的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将加速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行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既是大势所趋,又非一蹴而就。碳中和难度远高于碳达峰。有序性(从达峰到中和是循序渐进,经历较漫长过程)、平衡性(温室气体排放既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发展权问题,减排速度应当与经济发展、技术发展相契合)和多元化(应用多元化技术,形成立体式的减排体系)尤为重要。双碳问题重点在能源,但非单纯的能源结构调整,同时涉及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如节能环保、工业、建筑、交通等。减少CO2排放,具体涉及供给侧和需求侧两大部分,供给侧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需求侧将以工业为重点,多措并举,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材料循环利用、使用低排放原料等。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加强CO2的吸收、捕集、利用等碳技术与碳市场也将逐步得到更加积极地探索。作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十、 新产品采用与扩散(一)产品特征与市场扩散1、创新产品的相对优点新产品的相对优点愈多,在诸如功能、可靠性、便利性、新颖性等方面比原有产品的优越性愈大,市场接受得就愈快。2、创新产品的适应性创新产品必须与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以及人们的产品价值观相吻合。当创新产品与目标市场消费习惯、社会心理、产品价值观相适应或较为接近时,则有利于市场扩散,反之,则不利于市场扩散。3、创新产品的简易性这是要求新产品设计、整体结构、使用维修、保养方法必须与目标市场的认知程度相适应。一般而言,新产品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简单易懂,才有利于新产品的推广扩散,消费品尤其如此。4、创新产品的明确性这是指新产品的性质或优点是否容易被人们观察和描述,是否容易被说明和示范。凡信息传播便捷、易于认知的产品,其采用速度一般比较快。(二)购买行为与市场扩散1、消费者采用新产品的程序与市场扩散人们对新产品的采用过程,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美国学者罗吉斯调查了数百人接受新产品的实例,总结归纳出人们接受新产品的程序和一般规律,认为消费者接受新产品一般表现为以下五个重要阶段:(1)认知。这是个人获得新产品信息的初始阶段。新产品信息情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或者其他间接的渠道如商品说明书、技术资料等。人们在此阶段获得的情报还不够系统,只是一般性了解。(2)兴趣。指消费者不仅认识了新产品,并且发生了兴趣。在此阶段,消费者会积极地寻找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新产品的具体功能、用途、使用等问题。如果满意,将会产生初步的购买动机。(3)评价。这一阶段消费者主要权衡采用新产品的边际价值。如采用新产品获得的利益和可能承担的风险,从而对新产品的吸引力做出判断。(4)试用。指顾客开始小规模、少量地试用新产品。通过试用,顾客评价自己对新产品的认识及购买决策的正确性。企业应尽量降低失误率,详细介绍产品的性质、使用和保养方法。(5)采用。顾客通过试用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放弃原有的产品,完全接受新产品,并开始正式购买、重复购买。2、顾客对新产品的反应差异与市场扩散在新产品的市场扩散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消费心理、产品价值观、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不同顾客对新产品的反映具有很大的差异。(1)创新采用者。也称为“消费先驱”,通常富有个性,勇于革新冒险,性格活跃,消费行为很少听取他人意见,经济宽裕,社会地位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易受广告等促销手段的影响,是企业投放新产品时的极好目标。(2)早期采用者。一般是年轻,富于探索,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并有较强的适应性,经济状况良好,对早期采用新产品具有自豪感。这类消费者对广告及其他渠道传播的新产品信息很少有成见,促销媒体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与创新采用者比较,持较为谨慎的态度。(3)早期大众。这部分消费者一般较少保守思想,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和固定的收入;对社会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自己所崇拜的“舆论领袖”的消费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心理。他们经常是在征询了早期采用者的意见之后才采纳新产品。研究他们的心理状态、消费习惯,对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具有很大的意义。(4)晚期大众。指比较晚地跟上消费潮流的人。他们的工作岗位、受教育水平及收入状况往往比早期大众略差,对新事物、新环境多持怀疑态度或观望态度。往往在产品成熟阶段才加入购买。(5)落后的购买者。这些人受传统思想束缚很深,思想非常保守,怀疑任何变化,对新事物、新变化多持反对态度,固守传统消费行为方式,在产品进入成熟期后期以至衰退期才能接受。新产品的整个市场扩散过程,从创新采用者至落后购买者,形成完整的“正态分布曲,线”,这与产品生命周期曲线极为相似,为企业规划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十一、 碳达峰对我国的启示(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长期发展从达峰国家经验看,整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平稳达峰的前提保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二)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如期实现碳达峰与已达峰国家相比,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的特点,决定了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仍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要着力点。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基本原则,杜绝运动式减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以电力生产清洁化、消费终端电气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消费水平,推动能源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保障高质量实现达峰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我国两高行业比重偏大,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做法无法复制。须立足本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资本密集、能源密集、碳密集产业,发展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力争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四)制定各省差异化目标,杜绝达峰时间一刀切从欧盟经验看,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碳达峰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省际之间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应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碳排放总量占比高的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各省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允许不同省份率先、同步甚至晚于全国达峰,对个别省份达峰时间较长或长期位于达峰平台期应有充分预期。(五)加强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监测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应定期开展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评估与监测。对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并实现达峰的碳排放大国,督促其主动承担减排国际义务与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对于已位于碳达峰平台期或尚未达峰的国家,督促其分行业细化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确保碳排放不会反弹式上升。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十二、 品牌资产增值与市场营销过程品牌资产增值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结果。品牌存在于顾客的心智之中。营销者在建立强势品牌时面临的挑战是:他们必须保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针对顾客的需求,同时能配合市场营销方案,从而把顾客的思想、感情、形象、信念、感知和意见等与品牌关联起来;而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就是顾客品牌知识所导致的对营销活动的差异化反应。品牌资产来源于以往对此品牌的营销投资。营销者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品牌知识,决定了该品牌的未来方向。消费者是基于其品牌知识进行品牌选择的,这意味着“顾客会认为品牌应该与营销活动或文案如影随形。”“品牌资产可以提供更多的注意力和领导能力,并给营销者提供一个途径,以解释他们过去的营销业绩以及对未来营销方案的设计。公司所做的一切都可能会增强或破坏品牌资产”。正所谓营销做来做去做品牌,品牌资产增值的主要表现是溢价。与此相对,强势品牌也自然产生市场营销优势,如“对产品性能的良好感知”“更高的忠诚度”“受到更少的竞争性营销活动的影响”“受到更小的营销危机的影响”“更大的边际收益”“顾客对涨价缺乏弹性”“顾客对降价富有弹性”“更多的商业合作和支持”“增强营销沟通的有效性”“有特许经营的机会”“具有品牌延伸的机会”等。十三、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虽从多方面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化发展的命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但研究庞杂而分散,使人难以把握其中主线和重点。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献中对这个重要命题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厘清相关研究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其中热点难点,凝练基础科学问题,为后续研究明晰方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凝练得到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优先任务提出理论见解与实践对策。双碳目标不仅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发展、技术研发提出了新挑战,也对统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从管理科学视角总结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的五大关键科学问题:识别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内在机理与关键现实条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经济转型模式;明确双碳目标的内在关联与关键影响因素,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设计;探索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作与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厘清碳管理市场机制减排机理,支撑减排市场机制设计;建立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碳中和管理思想体系。在保障机制方面,一是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智库平台,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议通过组建包含经济、社会、能源、地理、气象、生态、环境、健康等研究方向的跨领域、跨学科智库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的交叉学科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从事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的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研究。建议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设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学中心),以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为核心,开发气候经济数据库和知识库,长期并持续开展国家和全球气候政策模拟与评估。十四、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十五、 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者应当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视为头等大事。许多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公司都是因其产品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指标。大多数顾客已不再接受或容忍质量平平的产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接受全面质量管理(TQM),别无选择。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质量是我们维护顾客忠诚最好的保证,是我们对付外国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保持增长和盈利的唯一途径。”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同时也能支撑较高的价格并因销量增加带来更低的成本。所以,质量改进方案(QIP)通常会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有能力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总和。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顾客有一系列的需要和欲望,当所售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或超越了顾客的欲望时,销售者就提供了质量。一个能在大多数场合满足大多数顾客需要与欲望的公司就是优质公司。区分适用性质量和适合性质量是很重要的。适用性质量是指产品达到某特定功能的质量。适合性质量是指达到没有缺陷且有稳定一致的性能。重要的是“市场驱动质量”,而不是“工程驱动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一个组织对所有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一种广泛有组织的管理,以便不断地改进质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保留顾客的关键,要求企业全员全程参与,正如营销是每个人的工作一样。在一个以质量为导向的企业,营销经理有两项责任:第一,正确识别顾客需要和欲望,将顾客的要求正确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参与制定旨在通过全面质量获胜的战略和政策。第二,在向目标顾客传递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传递高的营销质量,努力使每项营销活动订单处理、推销员培训、广告、售后服务等都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水平。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任命一位“质量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确认下面有关质量改进的诸条件。(1)质量必须为顾客所认知。质量工作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起始点,以顾客的知觉为终点。(2)质量必须在公司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出来。不能只考虑产品的质量,还应考虑广告、服务、产品介绍文献、送货、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3)质量要求全体员工的承诺。唯有当公司全体员工都承诺保证质量,以质量为动力,并得到良好培训时,质量才有保证。(4)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质量,只有当它的价值链上的伙伴都对质量作出承诺时,才有保证。(5)质量必须不断改进。最佳公司坚信“每个人应持续不断地改善每项工作”。改善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最佳等级”竞争者作为基准,努力赶上或者超越他们。(6)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总体突破。尽管质量应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但有时确定一个总体改进目标是必要的。小的改进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而大的改进则要求新的思路和更高明的工作。(7)质量未必要求更高成本。质量实际上是通过学习掌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得以改善的。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必须是设计进去的。当事情在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时,诸如抢救、修理等许多成本,以及顾客不满意的损失都可以免除。(8)质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由于买方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高质量并不保证必胜,尤其是当竞争者也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十六、 碳达峰的指导思想实施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农村五大领域低碳转型行动,开展节能增效、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碳汇提升、全民低碳五个方向降碳增汇支撑行动,实施县(市、区)、绿色低碳制造、低碳旅游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多个维度碳达峰试点示范体系建设,开展统计核算体系、财税价格制度、绿色金融支持、低碳交流合作、市场机制等多种类型政策保障行动,为实现融入长江经济带、振兴江西北大门,打造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奋斗目标、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提供支撑,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任务。十七、 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通过识别潜在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和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三个步骤实现。(一)识别潜在竞争优势识别潜在竞争优势是市场定位的基础。通常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两方面: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能够以比竞争者低廉的价格销售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的价格水平销售更高一级质量水平的产品。产品差别化优势是指产品独具特色的功能和利益与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优势,即企业能向市场提供在质量、功能、品种、规格、外观等方面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为实现此目标,首先必须进行规范的市场研究,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以及这些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这是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差别化的关键。其次要研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可从三个方面评估竞争者:一是竞争者的业务经营情况,如近三年的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投资收益率等;二是竞争者核心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水平等;三是竞争者的财务能力,包括获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偿还债务能力等。(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所具有的可获取明显差别利益的优势。应把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加以分类,并将主要环节与竞争者相应环节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三)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制定明确的市场战略来加以体现。比如通过广告传导核心优势战略定位,逐渐形成种鲜明的市场概念,这种市场概念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与顾客的需求和追求的利益相吻合。十八、 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的反应模式、实力等特征决定了本公司竞争战略选择。1、竞争者反应模式与竞争战略选择竞争者反应模式指本公司对竞争者的攻击战略实施之后竞争者的回应方式。竞争者常见的反应模式有以下四种。(1)从容型竞争者。从容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某些特定的攻击行为没有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这类竞争者“从容不迫”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认为自己的顾客忠诚度高,不会转换购买。这类竞争者通常实力强大,市场份额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掌控能力强。对于其他同类企业可能不放在眼里,认为小泥鳅掀不起大风浪。企业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应当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测定所投入的竞争资金能否收到预期效果,能否吸引竞争者顾客转换购买。如果竞争者的顾客果真不会转换购买,则本公司的竞争战略和策略就是无效或低效的,竞争资金投入就是不值得的。二是竞争者正在对该业务进行收割榨取。竞争者或者认为该产品已经处于衰退期,没有大力发展的价值,没有必要费力地争夺市场扩大份额;或者正在进行战略转移,减少甚至放弃该业务。因此,不打算继续投入资金应对竞争,能销多少就销多少,能得多少利润就得多少利润。企业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首先要分析该业务是否已经进入衰退期,如果已经进入衰退期,本公司是否有必要投入资金争夺市场扩大份额?如果竞争者是因为战略转移而不作反应,则可以成为本公司乘虚而入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攻击战略就易于收到显著效果。三是竞争者反应迟钝,举棋不定,对于受到攻击之后的可能效果缺乏认识,同时也缺乏做出迅速反应或强烈反应的条件,比如资金不足,等等。这类竞争者的一般实力不强,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易于取得显著效果。(2)选择型竞争者。选择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只对某些类型的攻击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型的攻击无动于衷。企业如果尚不具备与竞争者正面决战的实力,就应当分析竞争者在哪些方面反应敏感,在哪些方面反应不敏感,以制定最为可行的攻击战略,避免引起竞争者强烈反应。(3)凶狠型竞争者。凶狠型竞争者指竞争者对所有的攻击行为都做出迅速而强烈的反应。这类竞争者意在警告其他企业最好停止任何攻击。选择这类竞争者作为攻击对象必须慎之又慎,除非本公司的实力远在竞争者之上,有把握一举击溃而不畏惧它的凶猛反扑。否则,就会损失惨重或者两败俱伤。(4)随机型竞争者。指对竞争攻击的反应具有随机性,有无反应和反应强弱无法根据其以往的情况加以预测。此类竞争者大多是实力弱小的企业。本公司在具备一定实力的条件下,选择此类竞争者作为进攻对象易于取胜并实现预期效果。2、竞争者的其他特征与竞争战略选择企业要攻击的竞争者不外乎下列三类之一。(1)强竞争者与弱竞争者。攻击弱竞争者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每个百分点方面所耗费的资金和时间较少,但能力提高和利润增加也较少。在自身实力强大的条件下,攻击强竞争者可以提高自己的生产、管理和促销能力,更大幅度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利润水平。(2)近竞争者和远竞争者。多数公司重视同近竞争者对抗并力图摧毁对方,但是竞争胜利可能招来更难对付的竞争者。美国的战略研究专家波特举了两个毫无意义的“胜利”的例子:鲍希和隆巴公司曾积极同其他软镜头生产商对抗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导致失败者纷纷把资产卖给露华浓、强生和谢林一普洛夫等较大的公司,使自己面对更强大的竞争者。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把另一家橡胶特种用品生产商当作不共戴天的仇敌来攻击并抽走股份,给这家公司造成很大损失,结果几家大型轮胎公司的特种用品部门乘虚而入,很快打入了特种橡胶制品市场,倾销产品。(3)“良性”竞争者与“恶性”竞争者。“良性”竞争者的特点是:遵守行业规则;对行业增长潜力提出切合实际的设想;按照成本合理定价;喜爱健全的行业,把自己限制在行业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细分市场中;推动他人降低成本,提高差异化;接受为他们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规定的大致界限。“恶性”竞争者的特点是:违反行业规则;企图靠花钱而不,是靠努力去扩大市场份额;敢于冒大风险;生产能力过剩仍然继续投资。总之,他们打破了行业平衡。公司应支持良性竞争者,攻击恶性竞争者。更重要的是,竞争者的存在会给公司带来一些战略利益,如增加总需求,导致产品更多的差别,为效率较低的生产者提供了成本保护伞,分摊市场开发成本,服务于吸引力不大的细分市场,减少了违背反托拉斯法的风险等。十九、 新产品开发的程序为了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必须建立科学的新产品开发管理程序。不同行业的生产条件与产品项目不同,管理程序也有所差异。(一)新产品构思构思是为满足一种新需求而提出的设想。在产品构思阶段,营销部门的主要责任是:寻找,积极地在不同环境中寻找好的产品构思;激励,积极地鼓励公司内外人员发展产品构思;提高,将所汇集的产品构思转送公司内部有关部门,征求修正意见,使其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