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

上传人:张哥 文档编号:19125337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八章--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八章--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教学目的:当前的中小学生在学习、交往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压力、困惑,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有必要确立心理健康理念,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使青少年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行学习和生活,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优良的心理环境。教学方法:讲授法预习要求:查阅相关书籍普通心理学、小学儿童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相关文章,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用方法。教学时数与课时分配:4学时教学手段:自制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是班主任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及行为方面不存在障碍的一种持续的状态。但随着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对待生活态度的多元化,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定义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生活适应上所表现出的和谐状态。关于心理健康标准不同的书籍作者的看法不同:观点1: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补充内容)(摘自于卢家楣等教授编写的心理学一书):第一条,智力状况正常多数人都属于智力正常的,智商低于70为弱智。第二条,情绪、情感稳定乐观情绪不会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昨天还很高兴,今天就不想活了,都是心理有问题。第三条,意志坚定,能够自制意志比较坚定,能够控制自己。第四条,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与所有的人友好相处,如果一个人跟所有的人关系都紧张,那么这个人心理一定有问题。人际关系和谐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有知心朋友;在交往过程中,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别人,宽厚待人(有人嘴似刀,出口伤人,背后论人长短,谈人隐私,说人坏话,到处挑拨离间)。第五条,具有适度的反应力该哭能哭,该笑就笑,但要能控制住。控制不住都是反应过度。第六条,自我悦纳无论自己是高矮胖瘦,强壮柔弱,丑俊,还是有无生理缺陷,都能够自我接纳。第七条,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如果儿童表现老成,老谋深算;成年人却表现得幼稚,害怕见人,不敢一人出门,什么事都由父母决定,约见男朋友或女朋友,必须父母或其他人陪同。这就是行为与年龄不相符。观点2:心理健康的5条标准(齐学红主编新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1、与群体融洽地相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与周围的人群和谐共处。其心理状态与周围的大多数人的心理体验和状态是一致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其思想、行为应该呈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有一致的趋势。如果个体的思想、言行、好恶等与社会大多数人格格不入的话,那么此人的心理很可能是不正常的。2、客观地认识自己及他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他人,清楚自我的优点和劣势;能用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求学、择友、择业方面作出正确的决策,有自尊心和自制力;思想上对社会现实有客观而正确的认识,对周围的人、事等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力,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3、心理和行为一致这里的一致性,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行为方式和人的社会角色一致;其次是年龄和行为方式一致;第三是刺激的强度和反映的强度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关系。4、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情绪(活泼、开朗、热情),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遇到困难、烦恼能够自行解决、排解。5、情绪的稳定和持续性中小学生的情绪的波动性较大,暂时的困难、挫折难以避免,学生个体要学会正视困难和挫折,如果暂时的不快统治了持久的心理情绪体验,就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抑郁(忧郁)有事无事总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闷闷不乐。(二)多疑凡事总喜欢从坏处去想,神经高度紧张。疑心很重,严重者,看到别人在说悄悄话,就认为是在说自己,看到别人从自己家门前经过,就怀疑别人想谋杀他,无安全感。(三)情绪波动青少年情绪波动大,尤其是中学生。某一年,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很喜欢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主任批评班里的个别学生春心萌动,不认真学习。她以为老师是讲她(实际上不是),回到家又怕父母追问,于是便偷偷离开了家。(四)激惹即为一点小事引发大事,甚至是流血事件。如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或骂他一句,他可能就给你一刀。中学生就处于一种易冲动、易过激的心理时期。(五)自卑据调查,全国15%的中小学生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丑、矮、胖),一个女孩嫌自己的耳朵不好看,谁看她,她就脸红,以为别人在看她的毛病。4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很难过。有的为自己的贫困而自卑,有的因父母的离婚而自卑各种各样的自卑,都使学生产生很多困扰。(六)孤独没有朋友,总喜欢一个人待着。一个女孩,多次割腕自杀。原因是她小时候,比较孤僻,同学、老师都远离她,把她当作傻子捉弄,不让她参加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她害怕上学,装病逃学。被送进精神病院,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后来在一位很有教育经验的老师李圣珍的帮助下,不但康复了,还考上了大学。现在,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七)依赖这是很严重的心理问题。辽宁一位18岁的男孩仍然跟父母睡在一起,不是住房紧张,而是养成了习惯。(八)焦虑焦虑使人寝食不安,夜不能寐。青少年的焦虑多是父母或老师对其期望值太高而导致。某县级市妇联主席,儿子要考大学,她对儿子说:“儿子,你放心吧,你肯定能考上北大。”“不可能啊!”“怎么不可能,我看你能行。”孩子压力很大:我根本就没希望,你还说可能,要是考不上就会让你失望。结果因为孩子一直焦虑不安,高考时发挥不好,考得很糟糕。(九)自我中心即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十)忌妒人忌妒起来,就像一把烈火烧得人无法控制自己。三、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遗传及生理因素一般而言,子女的智力水平受其父母的智力水平的影响,成正比例关系。而父母的精神健康状态也与子女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动症和神经分裂症等诸多的心理疾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性成熟度。性成熟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两个方面。性生理的成熟直接影响着性心理的健康。只有二者发展协调,才能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正常情况下,性心理的成熟度要低于性心理成熟度,这中不协调对个体造成的影响又存在着性别的差异。男孩子中性心理成熟度高大人更加自信、乐观、积极主动,与周围的人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会出现怯懦、焦虑甚至抑郁。女孩子性心理成熟度高时,更容易与同辈群体隔离,出现离群索居的现象,而且趋向于与年长的人来往。这方面必须引起班主任的高度重视。(二)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个体心理影响主要通过家长的教养类型来体现。教养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专断型表现在对待子女态度上的冷漠、严厉。孩子稍有不服管教,家长就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方式,这种方式会导致极端片面性人格和懦弱性人格的形成。案例:小姚的父亲对她管教很严。家长要求孩子在学校里必须利用所有的学习时间,包括课间10分钟;不许孩子和其他同学交朋友;也不许孩子参加学校的具体活动。在家里,他经常翻看孩子的日记,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这样,孩子在具体中显得很孤单。可是,小姚是一个感情敏感细腻的女孩子。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她的感情要有所寄托。于是,她悄悄地谈起来恋爱,而这段不成熟的感情并没有给她带来精神上的释放。她担心家长知道,又不忍割舍,就变得更加沉默、多疑、敏感,整天忧心忡忡,学习成绩每况愈下。2、保护型表现在对孩子要求的满足上,父母一般对这些要求不作理性的分析。甚至对孩子必须面临的挑战也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应有的锻炼机会。这种教养类型导致孩子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很难在以后的生活中自主、自立。3、放任型即父母对孩子不管不问,顺其自由发展。这类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独立能力很强,要么能力较弱,纪律性不强,不太愿意受纪律的约束,自私、霸道,很难与人和谐共处。4、民主型能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行调整。对孩子的要求有一定的原则性,同时又能充分地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个性要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养类型。(三)学校教育因素首先表现为教师的影响。教师的个性、能力、教学风格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很大。教师爱好广泛、活泼开朗,学生往往也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如果教师性格怪异,行为中出现偏袒、武断、冷漠等倾向,学生中大多会有猜疑、自闭、任性和反社会行为的呈现。其次,是学生同辈群体的影响。所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年龄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超过父母、老师的影响,同辈群体之间的兴趣爱好、性格、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具有感染、传递的作用。目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化的倾向,少年犯们大都是学校中的落后群体,他们经常出入游戏厅、录象厅、网吧等低级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的心理、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要指导青少年选择有益于自我发展的朋友,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四)社会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是现实社会中影响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两大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倾向。尤其是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挑战,以及人们对大众文化表现出一种盲目的崇拜,导致社会人责任感缺失和反社会行为增多。另外,当前社会对网吧等营业性场所缺乏必要的有效的管理,使得青少年学生很容易进入这些场所并沉溺其中,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及身体的健康。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平等信任原则(二)尊重差异原则(三)艺术性原则(四)学生主体性原则(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帮助学生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快乐的心理习惯乐观的人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不快乐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惟一原因,而快乐是治疗这些疾病的惟一药方。”生活中,每个人都向往快乐、追求快乐,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快乐。因为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各人的体验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感受就会不同:90年的高考作文是就所给材料写篇文章(提供的材料大意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一起走进玫瑰园,对看到的玫瑰,各人感受不同,姐姐抱怨玫瑰刺太多,不喜欢所去的地方;而妹妹认为那儿却是一个好地方,因为玫瑰花鲜艳、美丽。)文章中心思想体现的是要求人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材料中的后者即妹妹在生活中的快乐就较多。可见快乐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乐观、快乐者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期待希望与光明,所以他就有成功的可能。在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身边充满生机和乐趣。要教育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拥有一颗感受快乐的心灵,培养快乐的心理习惯,快乐就会伴随人生。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老师对向他诉苦的学生进行了劝说。该生反映他很乐意地帮助了一个学生,但当他向被帮助者询问物理题时,对方却回绝了(其实对方是班里的物理尖子)。助人者想不通,认为对方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决定以后不与其来往了。魏老师就帮这个学生分析:“实际上你也有收获: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你的心胸不就更为宽广了吗?”对此,老师教育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烦恼就会减少,快乐自然就会增多。(二)教育学生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当一个人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情绪低落,甚至会产生孤独、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班主任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交往活动的需求,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情绪,体验快乐。班主任可以通过设计班集体的奋斗目标,组织班级活动,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会尊重,学会信任,学会宽容,学会倾诉。(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扮演着两种不同的角色,他们在家里基本上是处于“受宠”的位置,容易形成“自我中心”意识。然而,从家庭到学校这个群体的环境中,原来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不适应,甚至产生失落感。学生在自我评价问题上容易出现“盲目自信”和“盲目自卑”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两者是自我评价高于或低于客观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受挫。优秀班主任丁榕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刚开学,选出的干部互不服气,都认为自己可以当班长,当然这有开拓、自信的一面,但他们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问他最佩服谁,很多学生写道:我谁也不佩服,就佩服我自己。学生的种种表现令人担忧,说明他们对自己太缺乏了解与认识了,在否定他人的过程中,不能深刻地反省自我;在要求别人宽容自己的同时,不能宽容别人;看问题不是走这个极端就是走向另一个个极端。”由此可见,班主任要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误解时,最容易失控。,所以班主任应该适时地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及时地从烦恼、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增强适应能力。(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班主任要有计划地对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对日常出现的心理行为能自觉地辨别、分析。例如,当学生在心里痛苦时如何转移,设法摆脱痛苦的情境;当学生遇到烦恼、苦闷时如何正确释放;当学生。最主要的是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指导学生科学地有规律地生活,科学用脑,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生理、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五)指导学生学会寻求心理咨询,维护心理健康除了上面几种方式外,还要教育学生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尤其是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一般说来,班主任都要承担心理咨询的任务。班主任的心理咨询应面向全体学生,但又是一个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个别教育方式。心理咨询的方式灵活多样,视具体情况而定,可以采取直接面谈, 咨询、借助网络工具、书信等形式。班主任开展心理咨询有很多优势,如双方比较了解、信任,学生具有安全感。当然,这对班主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以保证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准确性;其次,提高沟通能力,以提高心理咨询的实效性;第三,班主任要树立良好形象,注意为学生保密,以增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信任度;最后,要主动观察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发现问题,主动找学生谈话,不过不是强制学生说出心里话,要注意创设一种温馨、融洽的关系氛围,即创造一种尊重、理解、信任的心理沟通氛围。案例:我怎样改变自己孤僻的性格?我从小就很少与人发生矛盾冲突,但至今我没有一个好朋友,因为我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每次班上搞什么活动,我都不感兴趣;下课后和同学在一起,我也觉得无话可说。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愿与我往来了。我呢,也暗下决心不理他们。然而这样一来,我更加沉默更孤僻了。爸爸妈妈和老师多次劝导我,要我“活泼开朗一点”,现在,我也想改变我这种孤僻性格,可不知能不能改变,又该怎样改变。 某某某某同学:从来信看,你的气质属于心理学上所说“抑郁质”一类。抑郁质的人行为孤僻、多愁善感、寡言少语,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一般的社交活动表现厌倦。这是一种性格缺陷。孤僻性格对一个人的消极影响是很大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个个体,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要正常地生活必定要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割断这种联系是难以想象的。以前埃及有个叫阿卜杜拉的“超人”,七岁时就能把一棵树连根拔起,成年后力大无比,世所罕见。他应召参军,凭借自己的特长入选特种部队,却因孤僻倔强的性格难以适应军旅生活,入伍三个月就当了逃兵。后来,一个体育俱乐部录用了他,试图发挥他的天才,但由于他很不合群,不久边被辞退。以后,各个企业都不敢用他。这位本该发挥自己优势取得卓越成就的“超人”,却由于他孤僻的性格而四处碰壁,一事无成。“超人”尚且如此,作为常人,不是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健全的性格吗?当然,你现在希望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这正是改善性格的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应该承认,一个人的性格,与生理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文化教养有关,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要改变它,很难一蹴而就,但并非不可能。因为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可塑性强。所以现在改变还来得及。那么,怎样才能改变你的孤僻性格呢?我建议你依次按以下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去做:第一,学会大声说话。学会大声说话是冲破孤僻的第一步。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要时时提醒自己:大声些!爽朗些!第二,尝试抛头露面。这是让同学关注你的开始,课堂提问时,你不妨勇敢地举起手臂;运动会时,你不妨报名参加一个项目;同学们讨论某个问题时,你不妨“妙语惊人”。第三,主动关心他人。当某同学遇到困难而你真诚地献出你的爱心时,你长期封闭的心灵就开始与他人的心灵融合了,你的善良举动,也可改变同学们对你的成见。第四,积极投身集体你要逐步培养你对集体活动的热情与兴趣。对班级活动,你不仅应是积极的参加者,而且还应争取成为出色的组织者,这是战胜孤僻,取得成功的标志。某某同学,照着上面的建议去试试吧,你一定能成为一名活泼开朗、深受师生喜爱的人!(案例来源:做最好的老师第293-294页,李镇西主编)本章小结:本章就心理健康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及方法作了详细阐述,因时间较紧张,语速较快,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还有不少疑问,这个问题将留待于下节课开始时弥补。本章参考书目:1、21世纪班主任工作艺术朱仁宝等主编2、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编著3、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编著4、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岳晓东等著本章思考题:1、为什么要开展班级心理教育?2、谈谈如何开展班级心理教育活动?大家谈小案例:某小学一个低年级女生胆子特别小,特爱哭,家长没办法来咨询我系老师。如果你是她的班主任你怎么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