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89668163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承与发展B12历史韩慧娟121003120【摘 要】敖包祭祀是北方草原民族的重要习俗之一,承载着草原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需求 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祖先的崇拜之心。世纪中后期祭祀敖包的习俗曾一度衰落,自 世纪后期以来这一传统又开始复兴。如今,敖包文化成为我国北方草原民族传统文化的重 要内容。本文将从敖包祭祀的含义、起源、以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为例介绍传统仪式 与现代仪式、变迁与发展几方面来阐述内蒙古敖包祭祀的传统的发展。【关键字】 内蒙古;敖包祭祀;发展敖包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是象征着祖先或神的位置,世袭传承祭奠,并形成了极强烈的信 仰。敖包祭祀是蒙古民族祭祀文化中最能体现蒙古人保护大自然、崇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 的生态理念,最能充分地表达蒙古人对万物和谐、生态平衡、人畜兴旺的祈盼,是数千年来蒙 古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沿习传承至今,在当代更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敖包的含义及起源敖包,也译作“脑包”、“鄂博”,蒙古语意为凸起的堆子,是指具有祭祀文化含义的山峰 或在地形高处用石块堆集而成的堆子。就“敖包”这个词来说,有“堆”的意思,还表示“群”、 “众多”。敖包祭祀起源于蒙古人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最初的原型为祖先或萨满的坟 墓,产生于氏族社会,其思想根源是万物有灵论,是古老的萨满教观念的具体体现随着蒙古 人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产生新的种类,并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以民俗生态学的视角审视敖 包祭祀文化,敖包祭祀有其明确的祈雨功能,还有祈祷征战胜利的含义。早在公元3世纪,于蒙古高原崛起的匈奴人率先跃上马背的同时,草原上祭拜大自然的 敖包也随之形成。敖包祭祀是蒙古人萨满信仰的一种集中体现,非常清晰地体现了蒙古人的 祭祀风俗,但是这种祭祀风俗却不是蒙古人所特有,而是北方草原民族一贯采取的方式,无论 从建筑形制上还是从祭祀上,都可以在其他民族中找到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因素,而且其原始 形态或“原始敖包”的形制和祭祀,至少可以追溯到匈奴人时期。无论蒙古族的敖包抑或藏 人的嘛呢堆,均来源于各自的较早期信仰一一萨满教和苯教。正如江上波夫在匈奴的祭祀 一文中说,“在北亚、中亚的狩猎民之间,广泛存在着竖树枝,于春秋某时期以乳酪或酒浇灌 其上,或悬牺牲肉,绕其周匝以祭天地之风俗”。也就是说,敖包祭祀是众多北方草原民族共 同拥有和传承的一种宗教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二、敖包的分类根据敖包祭祀者的构成,保留至今的敖包可以划分为会盟敖包、盟旗敖包、贵族敖包、 氏族敖包、家族敖包、村落敖包、纪念敖包、人物敖包、寺庙敖包、妇女敖包、儿童敖包、 盗马贼敖包、标志性敖包等等;按照敖包的建筑材料,可划分为石头敖包、柳条敖包、木材 敖包、沙堆敖包以及近年来出现的砖砌敖包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前两类;按照敖包的堆数, 又可分为前堆敖包、三堆敖包、七堆敖包、十三堆敖包等,规模最大的达到五十九堆敖包。三、敖包祭祀的类型1. 个人祭祀个人祭祀指草原蒙古族民众对私人敖包进行的祭祀,此类祭4已在北元及之前的游牧年代是很 普遍的,而在清代蒙古人实行分片定居以后就比较少见了。现在有一些牧户自己在山上建造 敖包并自行祭祀,也属于个人祭祀。2. 集体祭祀集体祭祀指由官方来组织操办的对部落、盟、旗、苏木敖包的祭祀或由浩特集体组织的敖包祭 祀。此类祭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招集、安排和主持,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可以是萨满,也可以是 喇嘛,但祭祀的决定权在官方负责人,不是宗教人士。如张家口都统衙门所辖的察哈尔八旗会 盟于张北(哈喇镇)西南野狐岭北麓的宝日策吉,祭祀初拉干敖包,就属于集体祭祀。目前在 蒙古族牧民聚居的浩特,绝大多数的敖包祭祀属于集体的祭祀,即对全浩特共有的敖包每年 轮流进行祭祀。届时主办祭祀的牧户会邀请全浩特的人共同参加,祭祀礼仪结束后,请大家在 家中共进午餐,并商议来年的祭祀人选。3. 寺院祭祀寺院的敖包,形成于藏传佛教传人蒙古地区之后,多由寺院的喇嘛进行祭祀,有时周围 的俗民也会前去参加,但祭祀从组织到实施都是由喇嘛来完成,没有俗民的参与。寺院敖包祭 祀的时间,主要在农历六月的玛尼法会前后和七月的诵经会期间。祭祀时,活佛、主持喇嘛、 大喇嘛等人都要徒步走上敖包山,并由众喇嘛吹号、击鼓,列队前行,场面十分壮观。届时会 邀请管旗章京或有钱的施主前来参加,有的还要举办摔跤比赛。四、敖包祭祀的传统仪式和现代仪式在呼伦贝尔市南部的鄂温克自治旗,有被誉为“天下第一敖包”的巴彦胡硕敖包,这个 敖包历史较长,规模也很大,巴彦胡硕敖包是鄂温克旗最大的官祭敖包。人们相信对敖包的 祭拜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草原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传统的祭祀活动一般由喇嘛择吉日,官 方主持举行,祭敖包过程分三部分;清早先请喇嘛集体诵经,诵经完毕,人们在敖包达的引 领下顺时针方向绕行敖包三圈,绕行中人们在敖包上放石头或祭品,男性可以登上敖包,在 敖包上插柳枝在柳枝上系哈达或绸条。按照传统,女性是不能登上敖包的。绕行之后人们背 北朝南虔诚跪拜,祈求敖包的神灵赐福。人们日常途经敖包时也常常下车或下马,以一些简 单的祭品祭拜敖包,也有很多牧民按照传统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自13世纪以来,属于官 方祭祀的敖包,统一约定在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日这一天。绝大多数蒙古族祭祀敖包的时间 为农历五月十三日,或者说是从五月十三日开始祭祀),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山!进 行祭祀。如今,每年6月18日是鄂温克族的瑟宾节。现代的祭祀敖包有严格的程序和规则,祭 祀过程大致如下:1、敖包达宣布祭祀仪式开始,敖包达由一位通晓鄂温克族风俗的长者担任,一般是大家推 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民,有时是某大家族的族长。敖包达宣布祭祀仪式开始,首先说明这是 一次宗教祭祀,而非封建迷信。2、祭品非常丰盛,有煮好的手把肉、羊头的摆放非常美观,各种面食糖果奶制品和酒等。3、喇嘛颂吉祥经,集体围敖包转三圈祭拜,在敖包达的带领下,参加祭祀的官员走在前面, 其他人走在后面,围着敖包以顺时针方向转三圈。这一过程中,敖包达边走边颂祝辞,敖包 达每颂一段祝辞,其他人高呼“胡列、胡列”,在祝辞的最后敖包达祝福国泰民安,风调雨 顺。4、跪拜敖包,前来祭祀的人,无论官民,一起向敖包跪拜叩头,求拜敖包,再次请喇嘛念 经。喇嘛念经时参加祭祀的人大部分坐在喇嘛对面的红毯上,其余人站在四周。在喇嘛念经 过程中,祭祀者不时拿着祭品随着喇嘛的指示,高举起来并划三圈。上述仪式结束后,祭祀敖包完毕。人们返回那达慕会场,举行大会开幕式。然后进行赛 马、摔跤等各项比赛,晚上还有歌舞等演出。五、敖包祭祀的变迁与发展在21世纪中,一方面敖包的物化形式与敖包的祭祀文化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鲜 活性,既具有累积性又具有现实性,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敖包祭祀的每一个程序,参与敖 包祭祀的每一个牧民,都通过其既相似但是又不同的肢体语言表现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1. 敖包祭祀文化功能的变迁与调适。古代敖包产生的主要功能是求雨,在社会变迁的语 境下,这样的功能并没有消失。由于社会的变迁,敖包信仰没有消失,人们还根据自己的寻求 进行调适。虽然敖包的形制发生了表层的变化,但是其本质属性没有改变,这是一方面。另一 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敖包的功能也在调适。人们说:现在在敖包面前求什么的都有。求平安 啊,求考上大学,求生意兴旺,求没灾没病啊。由于民俗的惯性力量,敖包祭祀在新时期重新建 构。其事物的本质属性与时空环境一起呈现的整体状态还依然存在。2、祭祀敖包仪式的变迁。具体表现在:祭祀时间的缩短:由三天左右减为一天;祭祀仪 式行为的细微变化。传统的敖包祭祀中,绝对不允许将祭品随便乱扔,包括吃剩的骨头等物品, 必须将其焚烧,让其神灵升空。用酒祭祀的时候,传统的祭祀是用弹洒的方法,这也是因为敖 包是有神灵的,表示心诚则灵,现在把整瓶的酒都洒在敖包上;祭祀行为变化,过去祭祀敖包 人们都要怀揣一些石头添置在敖包上。这些石块从远处带来,地方越远,就越加表明祭祀者虔 诚的祈愿。但是现在祭祀敖包的时候,人们往往就近取一些石头,很少从远处取石。在旅游点 敖包旁边总有一堆石头,供游客使用。现在人们不上敖包,从远处祭祀。有些人直接从家门口 祭祀,是不符合传统的。祭祀敖包必须到敖包前,把祭品奉上。敖包是建在山顶上的,必须上 山祭祀才算祭祀敖包。敖包是神灵,在这里石头已经由自然之物化为神灵之物,所以人们要亲 自捡起石头,让敖包诸神圆满享受人们的虔诚之心。由此人们由日常的生活进入到特殊的神 圣生活。敖包祭祀作为草原牧业文化的象征和载体不仅成为一个族群的象征文化的符号而且成 为草原民族的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虽然游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但是敖包祭祀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表现了草原人传统的生存智慧和生存策略的集体记忆。敖 包信仰的存在启示我们:当全球化不可避免时,当前文化与环境的共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现 代的生态理论中,人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淡化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与人、人与文 化、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置于平等的地位。敖包祭祀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 现出尊重生态环境的观念、体现出文化与环境共生的观念。正是基于这一点,敖包祭祀文化 体现的文化精神成为我们创造新文明的源泉。敖包祭祀中表现出来的由祭祀信仰到文化传统 的演变。在当代北方民族的传统重建过程中有非常典型的意义。一方面,传统通过个体记忆 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正在被集体创造。通过对敖包祭祀的仪式保留,支持了传统的延续, 而又往往通过附加的话语、程序完成了对传统的重新塑造。这种祭祀仪式既是对传统的回应 又是对传统的传承,创建。参考文献1. 王伟.敖包祭祀一从民间信仰到民间文化.J2. 鄂苏日台.论“敖包文化”的形成与演变J3. 邢莉.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3月第45 卷第2期4. 乌恩.敖包一蒙古族神秘的文化符号.J5. 王其格,塔 娜.敖包祭祀与草原文化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第35卷第三期6. 樊永贞.蒙古族敖包祭祀习俗考J西部蒙古论坛.2014年第2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