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铁与幸福同行!_1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8911795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8.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山地铁与幸福同行!_1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佛山地铁与幸福同行!_1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佛山地铁与幸福同行!_1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调整段 补充环境影响报告(征求意见稿)建设单位:佛山市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中山大学 二 一 九 年 四 月 1 建设项目概况 1.1 建设项目相关背景 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8)(以下简称建设规划),是根据佛山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7 年版)编制,于 2012 年9 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改基础20122801 号),同意建设二号线一期工程和三号线。根据建设规划,三号线为贯通佛山市南北的主干线。南起容桂站,经德胜、大良、伦教、北滘、文华路、季华路、南海大道、文昌路、佛山火车站、佛山西站,北到狮山,是中心城区与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北滘陈村组团的联系线。三号线与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基本吻合,发挥其轨道交通大运量交通供给的作用,促进城市发展范围拓展,有利于优化并稳定了佛山市“1+2+5”的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对实现总体规划战略目标起到重要作用。三号线线路建设与佛山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覆盖了上述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和改善地区,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有助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引导城市功能的合理配置,体现了轨道交通线路覆盖范围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相互支持性。随着佛山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在国家“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广佛同城化、粤港澳合作的大环境下,国家铁路和城际铁路逐步稳定,将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2007 年编制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 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需求,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地统筹和协调佛山市公共交通系统之间的规划布局。结合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家推进公共交通发展的意见,2013 年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牵头,由赛思达(上海)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佛山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佛山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编制新一轮的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经过一系列的规划、研究,佛山市在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2016 年 7 月,佛山市批复了新一轮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并已纳入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中,于 2016 年 12 月 19 日由国务院批准。新的轨道交通线网方案为“内编织+外放射”式结构,由 14 条城市轨道交通线组成,线网全长 562km,包括市域骨干线、市区加密线和外围加密线三类。根据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佛山三号线起终点均进行了调整,起点由容桂调整至顺德客运港,终点由狮山调整至科技学院,调整后的三号线全长 69.5km,设置 37 座车站,仍为贯通佛山市南北的主干线。本次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为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调整段,线路全长约 9.8km,其中南调整段包括顺德客运港逢沙(不含)段,全长 4.2km,均为地下敷设,设置 2 座地下站,设逢沙停车场 1 处(选址位于广珠西线高速以东,南国东路以西,五沙大桥以北,占地面积 12.4 公顷);北调整段包括狮山(不含)科技学院段,全长约 5.6m,高架段长 3.9km,地下段长 1.2km,过 渡段长 0.5km,设 2 座高架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等有关规定的要求,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调整段在正式实施以前,应该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山大学承担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调整段补充环境影响工作。图 1 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调整段示意图 1.2 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名称:佛山市城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调整段补充环境影响报告 建设单位:佛山市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性质:城市轨道交通改扩建项目 建设位置: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佛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倚广州,西接肇庆,南连中山、江门,北通清远,毗邻港澳,市域范围位于北纬 2238-2334,东经 11222-11323之间,辖禅城、南海、顺德、三水、高明五区。佛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市内有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工程投资:调整段线路长度 9.8 公里,投资估算总额为 64.27 亿元(含逢沙停车场及出入线区间投资),技术经济指标 6.56 亿元/公里。建设工期:调整段计划于 2019 年开工,2023 年建成试运营,总工期 5年。建设规模:本次研究的调整线路全长 9.8km,共 4 座车站,设置 1 座停车场。其中南调整段线路长度为 4.2km,为地下敷设,均在顺德区范围内;北调整段线路长度为 5.6km,其中高架段长 3.9km,地下段长 1.2km,过渡段长0.5km,均在南海区范围内。1.3 污染源分析 1.3.1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1)大气污染 本工程施工期的空气污染物质主要是施工开挖回填、运输车辆以及施工机械运输时产生的扬尘,以及建筑材料装卸及弃土运输、建筑物拆迁作业等产生的扬尘以及各类施工车辆及施工机械排放的烟尘废气。(2)水污染 施工期污废水主要来自雨水冲刷产生的地表径流、建筑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建筑施工废水包括基坑开挖、地下连续墙施工、区间隧道盾构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的冷却水和冲洗废水;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用水、食堂下水和厕所冲洗水。根据水质情况可分为含油废水、生活污水、高浊度泥浆水等。施工废水所含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特别是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施工产生泥浆水,含沙量高,需经沉淀后排放。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污染因子主要有 COD、BOD5、悬浮物和氨氮。(3)噪声污染 本工程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动力式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和车辆运输产生的噪声。施工过程将动用挖掘机、空压机、钻孔机、风锤、打桩机等施工机械,施工机械的作业噪声,是对附近敏感点有较大影响的噪声源。此外,施工作业如搬迁、安装、拆除等也产生噪声。连续浇注等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在噪声敏感区进行夜间施工导致的扰民问题会比较突出。(4)固体废物污染 本项目施工期间的固体废物包括地下车站、区间隧道修筑产生的弃渣;施 工场地布置、车站出入口及风亭的土地占用引起的房屋进行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施工期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5)振动 施工振动包括重型施工机械运转、重型运输车辆行驶、打桩、锤击、夯实等施工作业产生的振动和爆破作业产生的振动,施工作业产生振动的影响范围通常在距振源 30 米以内。(6)生态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主要为施工占地、破坏地表和绿化、影响景观等方面。1.3.3 营运期污染源分析(1)大气污染 本工程列车采用电力牵引,沿线没有机车废气排放;沿线主要为地下车站环控系统地面设置的风亭排放的废气,主要污染物为余热、余湿、粉尘和 CO2等;车辆段食堂排放少量燃气废气、油烟。(2)水污染 沿线车站污水 沿线车站卫生间产生的生活污水,车站公共区域冲洗水,结构渗漏水,露天出入口、敞口风亭雨水等。主要污染物为 COD、BOD5,SS,氨氮,LAS。各车站排放的生活污水及冲洗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BD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接入城市污水管网,最终排入各区域污水处理厂,若车站建成后近期无法接入城市污水管网,则需自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将污水处理至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入附近河涌。各车站产生的雨水,经简单沉淀处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系统,若无雨水管 道则排入附近河涌。段场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 段场生产废水主要来源于车辆外部洗刷,内部清洗,段场地面清洗和蓄电池检修充电等作业;段场生活污水主要为工作人员住宿,办公生活污水,食堂污水等。主要污染物为 COD、BOD5、SS、石油类、LAS、动植物油。(3)噪声污染 本项目运营后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噪声源主要有地上线路列车运行噪声、车站冷却塔和风亭噪声、停车场噪声等。(4)固体废物污染 本工程运营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乘客和车站工作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停车场内车辆维修产生的工业垃圾和少量危险固体废物。(5)振动 本次评价振动源强取值与原三号线环评一致,取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工程、七号线工程类比数据,确定地下线、地面线、高架线、车辆段的振动源强。(6)电磁辐射 本项目共新建 1 座 110kv/35kv 主变电站。根据对既有地铁地下牵引变电所的电磁辐射监测,由于其容量小,电压较低,在距离变电所 5m 处产生的工频磁场远远小于标准限值,不会对外环境造成影响。主变电所围墙外 1m 处电场感应远小于 4kV/m 限值要求,工频磁感应强度远小于 0.1mT 限值要求。1.4 环境敏感点和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轨道交通建设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水、景观、生态环境等不利影响,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为拟建项目线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区、学校、幼儿园、医院和文物保护单位等。1.4.1 水环境保护目标 表 1 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序号 地表水体 所属水系 水质目标 主要功能 线路范围 位置关系 1 上迳水库-类 综 AK74+100-AK74+900 高架 2 李家沙水道 北江 类 综 逢沙停车场东侧 1.4.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沿线均为城市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名木古树等。1.4.3电磁环境保护目标 按照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主变电站周围 50 米范围;经沿线调查,新增狮山主变电站周围 50 米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点。1.4.4声环境保护目标 地下段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车站风亭、冷却塔周边敏感点,冷却塔评价范围为冷却塔声源周围 50m,风亭评价范围为风亭声源周围 30m,无区间风亭。经沿线调查,新增车站风亭周围30m 范围内、冷却塔周围 50m 范围内拆迁后无环境敏感点。逢沙停车场厂界外 50m 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点。表 2 声环境敏感目标一览表(高架段、评价范围为高架段外轨中心线两侧150m)序号 敏感点名称 里程桩号 方位 与外轨中心线平行距离(m)轨面高度(m)线路经过的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 敏感点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 评价标准 备注 1 广东东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AK73+800AK73+950 高架段左侧 128 0-2 1 类区 1 类 1 5 层高混凝土框架结构办公教学楼,普通中空玻璃。2 广东东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AK74+000AK74+060 高架段左侧 65 2-5 1 类 1 3 层高混凝土框架结构教学生活办公楼,普通中空玻璃。3 依云小镇 AK74+780AK75+150 高架段左侧 46 79 1 类区 1 类 1 23 层高混凝土框架结构别墅,普通中空玻璃。4 聚龙村 AK76+550AK76+700 高架段左侧 96 1315 2 类区 2 类 2 23 层高砖混结构民房,普通铝合金玻璃。1.4.5大气环境保护目标 大气污染源主要为地下车站风亭排风亭,停车场油烟等,根据设计文件和评价范围,确定环境保护目标为风亭周边 30m 范围内敏感点,经沿线调查,新增车站风亭周围30m 范围内拆迁后无环境敏感点。1.4.6振动环境保护目标 地铁的振动环境评价范围:地下线和地面线一般为距线路中心线两侧 50m,高架线一般为距线路中心线两侧 10m,本项目高架段 10m 内没有环境敏感点。表 3 振动环境保护目标表(评价范围为线路两侧 50m)序号 所在 保护目标名称 所在 线路 线路里程及方位 最近相对距离/m 保护目标概况 环境功能区 备注 起始里程 终止里程 方位 水平 层数 结构 建筑类型 使用功能 声功能区划 4a 类区范围内户数 2 类区范围内户数 1 佛山市顺德区 逢沙村(逢沙大道)顺德学院逢沙 地下段 AK10+760 AK11+020 线路两侧 25 23 层 砖混结构 民房 居住 2 类 0 10 栋 25户 40 人/2 逢沙村(利济大街)AK11+850 AK11+970 线路两侧 15 23 层 砖混结构 民房 居住 2 类 0 35 栋 90户 140 人/图 2(1)北调整线四至及敏感点示意图 图 2(2)南调整段四至及敏感点示意图 逢沙 顺德学院 顺德客运港 图 2(3)停车场四至及李家沙水道示意图 2 评价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2.1 空气环境 总体而言,目前评价区域位于二类大气功能区的监测点大气环境中NO2、SO2、TSP、PM10均可以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评价标准,显示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尚有较大的环境容量。2.2 地表水环境 W1上迳水库和W2李家沙水道各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均分别能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现状水质状况较好。2.3 声环境 从现状监测结果看,高架段沿线各敏感点分别基本能满足 声环境质量标准中1类区和2类区昼间标准。但由于部分环境敏感点位于声环境1类功能区,在靠近道路的一侧容易受到偶发的交通噪声影响,导致其夜间会有少量噪声超标的现象发生。从本项目地下段车站周边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看,逢沙村昼间、夜间噪声均达到2类区标准。2.4 生态环境 本项目变更线路经过水库、农田、民居、工业用地等,其中顺德学院站周边现状是以居住用地及农田为主的生态系统;顺德客运港站周边现状主要是以农田、部分村庄为主的生态系统;大学城站是以绿化用地、教育及居住用地为主的生态系统;科技学院站是以教育、一类工业用地和商务用地为主的生态系统。逢 沙停车场土地利用现状为鱼塘。沿线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耕地等。本次评价主要针对三号线工程新增线路区间进行。经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调整段沿线主要分布的植被包括人工种植或栽培的常见绿化树种,也有华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土著种类,如:大叶榕、小叶榕、海芋、大花美人蕉、木薯、金腰箭、美洲澎蜞菊、白蝶合果芋、花叶艳山蕉、马缨丹、五爪金龙、福建茶、少花龙葵、亮叶冬青、白兰花、秋枫、木棉、红花洋蹄甲、尖叶杜英、大花紫薇、扁桃、人面子、大王椰子等,评价区域内没有发现列入国家和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野生珍稀植物种类。依据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和生态等特征,三号线沿线植物群落主要类型可分为:城市行道绿化群落;农作物/绿地群落;塘(涌)基植物群落。本工程调整段已无完全自然的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开发活动,无大型野生动物,现有野生动物主要以生活于灌丛及农田中的小型动物为主。沿线野生动物类型以鸟类为主,麻雀为其优势种:两栖类优势种为蟾蜍及青蛙;爬行类优势种为壁虎、乌梢蛇等;兽类优势种为伏翼及小家鼠。2.5 振动环境 由环境现状监测结果可知,本工程地下段两侧敏感点现状振动监测值均能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相应标准限值要求,地下段所经区域为现状农村及园地、荒地、鱼塘等,产生的振动源较少,因此沿线振动环境质量现状较好。2.6 变电站辐射环境 从变电站辐射现状监测结果可知,狮山变电站辐射工频电场现状监测值能满足相应标准限值要求,变电站辐射环境现状良好。3 环境影响评分析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1.1施工期振动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方法主要有现浇施工、明挖法和盾构法,没有采用矿山法,但由于部分明挖法车站底部可能存在基岩或较大石块,因此仅可能在局部车站进行小范围的爆破作业,区间隧道施工不进行爆破作业。三号线调整段施工机械中挖掘机、压路机等在距离震源30米处Z振级小于或接近72dB,可满足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中“混合区”夜间72dB的要求,但空压机、柴油打桩机、振动打桩锤基本超过72dB;且距振源1020米范围内的居民生活和休息将受到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会对周围居民产生明显影响。本项目施工期振动的最大影响来自车站施工对附近建筑及在建建筑居民的影响,由于调整段将经过狮山大学城,故在施工前需要对周边的学校、居民区的现场情况及地质条件做好详细勘察,制定相应施工方案,减少因振动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3.1.2施工期声环境影响评价 1)车站明挖段、盾构施工井处噪声影响分析 本工程受施工噪声影响的主要是明挖车站及盾构施工井处附近的环境敏感点。项目施工产生的噪声大于目前的环境噪声,其影响主要来自开挖现场的各类施工作业及重型运输车辆,若无有效控制,将会影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从现场调查情况来看,三号线改线工程车站及线路的施工场地周围敏感点较 少,但包含学校集聚区,昼间施工场界噪声基本满足GBl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要求或超标数分贝,夜间则普遍超标,需采取必要的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2)渣土运输的噪声影响 项目施工时产生的弃土(碴)必须申报、登记,集中运到需用土的场地进行二次利用,或运到指定的弃土场,余泥渣土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运输时间由市政部门会同市公安交警部门制定并公布实施。本项目运输余泥渣土的车辆必须按指定的运输路线和规定时间运输余泥渣土,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应安排在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建筑物的一侧,以减缓渣土运输对沿线敏感点的噪声影响。3)停车场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本项目改线后拟建逢沙停车场,目前土地现状主要为鱼塘,还包括农田、苗圃、荒地等,评价范围内基本无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点。3.1.3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地下车站及区间隧道施工 车站及区间隧道开挖土石方工程数量大,主要是在盾构暗挖路段出土口(始发井和吊出井)、车站的地面开挖,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的水土流失。明挖法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施工中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开挖后形成的陡坡土方立面之上,开挖的土石方部分水土流失量很小,但在立面不稳时会受降雨及重力的影响而产生崩塌。明挖法主要有敞口明挖和盖挖(含盖板法、盖挖逆作法和盖挖顺作法)两大类,其中盖挖法中的盖板法因是在路面板掩护下进行,盖挖顺筑法和盖挖逆筑法是先浇筑顶板结构再对下层施工,所以盖挖法产生潜在水 土流失的可能性极小,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盾构法为地下施工,边施工边清运挖方土石,因此仅在始发井和吊出井作业口及临时堆土场有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2)填方施工 明挖地段施工完毕后地表填土,在城区地表若为现有地面,不会存在工程覆土后的水土流失现象;工程基本上在城市现有或建设中的道路建设,工程覆土后基本不发生水土流失。3)弃土(石)场 本工程施工将产生大量的弃土(石),弃土(石)质地松散,抗侵蚀能力弱,若不采取适当措施,在雨季时水土流失会十分严重,侵蚀类型是以沟蚀和面蚀为主。项目施工时产生的弃土(碴)均必须申报、登记,集中使用或堆放至指定场地,因此,弃土场的水土流失会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本项目不发生取土作业,借方统一商业外购。3.1.4施工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 三号线南北端改线线路在施工面开挖、渣土堆放和运输、建筑物拆迁等施工活动将产生扬尘。施工面开挖 南、北端线路车站、停车场等施工面的开挖,盾构法区间施工竖井的修筑等,势必产生许多施工裸露面。施工裸露面在干燥、多风的气象条件下,极易产生扬尘。此外,施工产生的渣土多为粘质粉土,含水量高时粘性较大,不易产生扬尘。但其表面干燥后,会形成粒径很小的粉土层,在装卸、移动、汽车行驶等人为活 动或自然风速达到相应的启动风速时,这些细小尘土就会扬起漂移到空气中、形成扬尘。车辆运输 车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车辆在施工区行驶时,搅动地面尘土,产生扬尘;b渣土在装运过程中,如果压实和苫盖措施不利,渣土在高速行驶和颠簸中极易遗撒到道路上,经车辆碾压、搅动形成扬尘;c运输车辆驶出施工场地时,其车轮和底盘由于与渣土接触,通常会携带一定数量的泥土,若车辆冲洗措施不力,携带出的泥土将遗撒到道路上,从而形成扬尘。3.1.5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改线工程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有三类:建筑施工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和暴雨冲刷的地表径流。施工期污废水主要来自雨水冲刷产生的地表径流、建筑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建筑施工废水包括基坑开挖、地下连续墙施工、区间隧道盾构施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的冷却水和冲洗废水;生活污水包括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用水、食堂下水和厕所冲洗水。根据水质情况可分为含油废水、生活污水、高浊度泥浆水等。施工废水所含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特别是地下连续墙和钻孔灌注桩施工产生泥浆水,含沙量高,需经沉淀后排放。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污染因子主要有COD、BOD5、悬浮物和氨氮。改线项目建设施工过程的废水和污水处理、排放不当,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引起市政排水管堵塞或是排水口附近水体的污染物浓度升高,在含水层施工会污染地下水质等;其中南端线路多水塘并经过李家沙水道,北端线路则经过上 迳水库。根据广州市地铁三、四、五号线施工期水环境类比调查表明,施工期各施工点的废水排放量小、分散,基本无有毒有害物质,只要施工单位根据设计在施工现场设置沉沙池,并采取适当的废水导排系统,使废水流向市政管网。本项目施工废水对穿越的水体产生的影响较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3.1.6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间主要固体废弃物为工程弃土、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其中工程弃土主要来源于地下车站和区间的开挖;建筑垃圾来源于工程前期房屋拆迁垃圾和车站施工建筑垃圾;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主要来自施工人员施工期间在施工场地范围内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上述固体废弃物一般均属无毒无害物质,只要严格按有关管理规定进行分类、贮存和处置,对场界周围的环境影响将极为有限。建筑工地产生的大量余泥、渣土(包括拆迁房屋的建筑垃圾)等如不及时清理,堆放于施工场地范围内,会阻塞交通、影响城市景观和城市卫生;在清运过程中,车辆经过市区,如不注意清洁运输,沿途洒漏泥土,将会污染道路,影响环境卫生;可燃建筑废弃材料,若随意焚烧则可能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空气。车辆及施工机械设备维修过程中使用机油、润滑油,车站装修过程中使用各种颜料、油漆、化学溶剂等,贮存这些化学物质的容器(桶、罐、瓶等),如不妥善处置,直接或间接通过城市下水道进入河流、水库等水体,对水质威胁较大。施工期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有机质丰富,如不妥善处理,及时清运,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影响市容及环境卫生以及危及人群(市民和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3.2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3.2.1营运期振动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由于轮轨间相互作用产生撞击振动、滑动振动和滚动振动,经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衬砌,再传递至地面,从而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为减缓本工程对沿线地面和建筑物的干扰程度,结合预测评价与分析结果,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地铁振动的产生机理,在车辆类型、轨道构造、线路条件等方面进行减振设计,将降低轮轨接触产生的振动源强值,从根本上减轻轨道交通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2.2营运期声环境影响评价(1)高架段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评价 本项目两处高架段未来营运期的轨道交通噪声对沿线区域各敏感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超标量上考察,达到较显著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降噪措施,以求能够消除其增加值。使未来营运各时期轨道交通噪声对于沿线区域声环境的影响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根据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精神,交通噪声的防治措施可分为主动控制措施和被动防护措施两种。优先考虑的是从声源及传播途径上削减噪声,其次才是考虑对敏感点实施被动防护。故针对轨道交通噪声影响的程度和特点,首先采取一定的措施,考虑使用声屏障等隔声设备,同时辅之以降低运输系统(包括机车、轨道)声源,从源头上减低噪声。将本项目的噪声增值消除掉,确保高架段沿线两侧敏感点室内外声环境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全线合计采用全封闭式声屏障330m,直立式声屏障790m,通风式隔声窗 60m2,预算投资合计1973万元。经过采取在轨道一侧安装声屏障的措施,本项目高架段沿线各敏感点在营运各时期室外均可满足相关声环境质量标准,且与区域环境噪声本底值相比较,轨道交通噪声所造成的增量基本上被削减掉,沿线各敏感点营运各时期受高架段轨道交通噪声影响不大。根据轨道交通噪声影响评价结果,为了避免两侧区域未来规划中的建筑物免受轨道交通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在未来两侧区域规划建筑布局中对轨道交通噪声防护的原则性建议。(2)停车场噪声影响评价 对于逢沙停车场运营期进站车辆车速较低,机车数量很少,又是地面线,故轨道交通所造成的噪声值不高。在营运时期进出站的机车噪声不会构成明显的影响。本项目逢沙停车场周边敏感点均远离停车场作业区,离居民住宅有200米以上距离;根据类似项目的类比预测,本项目停车场建设运营后,其厂界昼间、夜间可以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3)变电站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类比同类项目的110KV变电站的噪声厂界监测结果,本项目狮山变电站厂界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变电站主机均位于变压器房内,受墙体阻隔,其噪声被大部削减。变压器房之外还有围墙阻隔噪声。根据已有地铁主变电站边界噪声监测结果,在围墙外基本上不会听到室内变压器噪声,且狮山变电站位于狮山车辆段内,周边为工业集 中区域,其对噪声环境的影响较小。总体而言,本项目在营运期噪声影响最大的是高架段的轨道交通噪声,地下车站风亭组、冷却塔噪声对周边区域也有一定干扰。在采取相应的噪声防治工程措施之后,噪声影响可以消除,各敏感点的声环境质量不会发生明显的下降。本项目营运期噪声对周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处于可接受范围内。3.2.3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工程所在区域基本为佛山市建成区,所经地区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商铺、住宅楼分布较为密集,是以城市结构为基础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范围内无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动植物分布。本工程永久征用土地约205151 m2,施工临时租用土地约463261 m2。工程占地及施工场地将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工程产生的弃土及建筑垃圾将运至佛山新城回填利用。工程高架段及车站进出口对构筑物的景观影响较小。轨道交通的建设在节约土地资源和能源方面优势明显,且利用佛山市土地资源的整合与改造,能够缓解区域土地利用紧张状况,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项目建设施工期及运营期能够按要求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3.2.4营运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1)停车场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职工食堂燃气及炉灶油烟,职工食堂采用天然气气体燃料,这些燃料燃烧较完全。厨房炉灶产生的油烟经油烟处理净化系统进行净化处理。(2)逢沙停车场检修工段废气通过排风设备引致运转综合楼房顶排放,其 大气环境影响较轻微。(3)工程投入运营后地下车站风亭排出的气体会对周围大气环境产生一定的粉尘污染。在运营初期,粉尘量较大,经过一段时间运营后,尽管客流量增加,但粉尘量不会增加。由此可以推测,乘客所携带尘埃对地铁地下区段系统内部粉尘浓度影响不大,而施工后的积尘是主要的粉尘污染源。(4)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较大,这是与地铁内部装修工程采用的各种复合材料散发的多种有害气体尚未挥发完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气体将逐渐减少。建成初期排风亭异味气体影响为:下风向020m范围,有较强的异味;2040m范围,异味较小;50m以远范围基本无影响。3.2.5营运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三号线调整段工程沿线各车站均位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或规划管网范围内,根据规划管网实施计划,在本工程建成运营时,车站周边规划管网已实施完毕,所排放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能够满足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所有车站排放的污水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若运营期间仍有部分车站无法接入管网,则需经自建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入附近水体。三号线调整段工程新增逢沙停车场位于逢沙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或规划管网范围内,根据调查线路周边狮山东南污水处理厂、容桂第一污水处理厂、逢沙污水处理厂均已投入运营。逢沙停车场周边污水管网配套完善,因此本工程建成运营时,其所排放污水均可进入市政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其生产废水经基地经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 段三级标准后排入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到广东省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后排入管网。三号线调整段周边及穿过的水体包括上迳水库及李家沙水道,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环201114号)及佛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佛府2007108号)等文件可知,三号线调整段涉及线路均不涉及水源保护区及准水源保护区范围,故调整段工程对饮用水源不造成影响。3.2.6营运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工程调整段运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小。车站乘客垃圾、车站清扫垃圾等生活垃圾,集中存放,交由城市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危废由建设单位收集后,交由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统一处理。因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管理水平,只要管理人员严格职守,及时清扫和集中处理,对环境基本不会产生污染。3.2.7电磁环境影响评价 预计本项目工程完成后,其主变电站场界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均较低,同样地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本项目列车运行所产生的电场、磁场、无线电干扰等未超过相关标准限值,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4 环境保护措施 4.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4.1.1施工期振动影响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期的振动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施工振动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GB10070-88)要求。(2)施工现场的合理布局,科学合理的施工现场布局是减少施工振动的重要途径,在满足施工作业的前提下,应充分考虑施工场地布置与周边环境的相对位置关系。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如加工车间、料场等相对集中,以缩小振动干扰的范围。如施工期较长,可采用一些应急的减振措施,并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自然条件,减少振动的传播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3)优化施工组织,合理安排施工车辆的行走路径,特别是重型运输车辆的运行途径,应尽量避开振动敏感区域。(4)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环境振动背景值较高的时段内(7:0012:00,14:0022:00)进行高振动作业,限制夜间进行有强振动污染严重的施工作业以减小对居民夜间休息的影响,如施工期间,临近居民区的施工场地,则夜间禁止爆破、高振动施工作业。(5)加强施工单位的环境管理意识,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令、条例、规定,施工单位应积极主动接受环保部门监督管理和检查。在工程施工和监理中设专人负责,确保施工振动控制措施的实施。4.1.2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条的规定,本工程在施工期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在工程开工十五日前向工程所在区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本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所和期限、可能产生的环境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的情况;在城市市区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禁止夜间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建筑施工作业,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或 其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复,并将批准的夜间作业公告附近居民。本工程经过城市发展区,主要噪声影响来自地下车站明挖及高架现浇施工,涉及到一些施工场地附近的学校、居民住宅区等敏感点,个别敏感点离施工场地较近,若不采取措施,施工噪声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施工噪声对附近敏感点的不利影响。具体的要求和措施有:(1)施工期间,必须接受城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减振、降噪措施,不得扰民:施工机械或活动若噪声超标造成环境污染,除抢险施工外,其作业时间应限制在7:0012:00和14:0022:00。因工艺要求必须连续施工的须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告示。(2)夜间禁止打桩,确需使用的,应报辖区环保局批准,并将作业时间限制在7:0012:00、14:0022:00时间范围内;其他高噪声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也要限制在7:0012:00、14:0022:00时间范围内,若因特殊原因需连续施工的,必须事前经辖区环保局批准。夜间尽量安排盾构、吊装等低噪声施工作业。(3)尽量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的设备,加强对施工设备的维修保养。噪声较大的机械如发电机、空压机等尽量布置在偏僻处或隧道内,应远离居民区、学校等声环境敏感点,并严格操作规程。(4)余泥渣土运输车辆的行驶路线、运输时间由市政部门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制定并公布实施。运输余泥渣土的车辆必须按指定的运输路线和规定时间运输余泥渣土。运输车辆进出施工场地应安排在远离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建筑物的一侧。(5)使用商品混凝土,不采用施工场地内设置混凝土搅拌机的做法。(6)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期,将建筑施工环境噪声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施工单位在工程承包时,应把施工噪声控制列入承包内容,并确保各项控制措施的实施。对违反国家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施工单位要承担相应责任。(7)根据国家环保总局1998年4月26日发布的关于在高考期间加强环境噪声污染监督管理的通知,在高考期间和高考前半个月内,除按国家有关环境噪声标准对各类环境噪声源进行严格控制外,还禁止进行产生噪声超标和扰民的建筑施工作业。(8)施工期,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街道办联合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设立24小时值守热线,并设置专门的联络员,做好施工宣传工作,加强与沿线居民的沟通,根据居民意见及时改进管理措施,以保证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9)施工单位定期对施工场界噪声进行监测,如发现有超标现象,应采取必要的临时降噪措施,减缓可能对周围敏感点造成的环境影响。(10)对附近有敏感点的施工工点进行全封闭施工,在施工之前,在施工现场周围先搭起简易活动的声屏障(如用塑料瓦楞板等),以控制施工场地处的噪声对周围居民区和学校等敏感点的干扰。建议对距离施工场地较近的敏感点,采取设置临时的34m高隔声围墙,必要时设置吸声屏障,减轻噪声影响。4.1.3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据轨道交通工程的上述特点,重点分析施工期水土流失情况,并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及评价分析,针对工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危害问题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降低和控制施工期水土流失程度,并为工程投入运营后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4.1.4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控制措施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应按文明施工、工程渣土管理等要求,切实作好施工期大气污染防护工作。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扬尘的污染和汽车尾气的排放,而三号线北调整段的施工场地位于狮山大学城附近,南调整段的施工场地则以鱼塘为主,可见施工场地沿线仍有居住区和学校等敏感点,对扬尘污染比较敏感,因此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控制,使施工期的大气污染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1)在施工场地的出入口设置冲洗装置,保证运输车辆应经常清洗,保持车容车貌整洁,减少车辆携带土引起扬尘;定期检查运土车辆车箱是否完好无泄漏,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对散落的泥土应及时清除,减少二次扬尘;在施工场地进出口派专人对附近的路面进行及时的清扫和冲洗,减少二次扬尘污染。(2)在施工场地边界应设置围栏,确保施工期对各敏感点的影响降至最低;(3)施工场地内应定时洒水,配备专用洒水车,防止粉尘扬起;在开挖和回填土方时,若表层土较干燥应先洒水再进行作业,防止产生粉尘;对工程弃土和回填土,在堆放时应加强管理,制定表面压实、定期喷湿的措施,最好进行覆盖,防止扬尘的产生;施工场地内的弃土和垃圾应及时清运,防止扬尘对环境的影响。(4)运输车辆应经常清洗,保持车容车貌整洁,减少车辆携带土引起扬尘;定期检查运土车辆车箱是否完好无泄漏,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散落,对散落的泥土应及时清除,减少二次扬尘;在施工场地进出口派专人对附近的路面进行及时的清扫和冲洗,减少二次扬尘污染。(5)供应本工程商品沥青、混凝土的单位应及时完善环境保护手续,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灰土搅拌方式;石灰、水泥、沙石料等的混和过程,应尽量在有遮挡的地方进行;搅拌设备应尽量封闭,要配有除尘设施。(6)对施工车辆的运行线路和时间应合理安排,尽量避免在繁华地区、居民住宅区及交通拥挤时段行驶,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夜间运输,减少扬尘对人群的影响。(7)建筑物拆除过程中,应用符合要求的纱网将施工现场与外界隔离。(8)施工场地应尽量绿化,工程竣工后及时清理场地,恢复绿化和道路。(9)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将废弃的建筑材料作为燃料,严禁焚烧垃圾。(10)运输车辆和各类燃油施工机械应优先使用低硫柴油,机动车辆排放的尾气应满足标准要求。4.1.5施工期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1)穿过水体施工的水环境保护措施 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水抽至岸边设置的沉沙池经沉淀后才能排放。工程废渣应妥善处理,及时清运,不能长时间在岸边堆放,以免产生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进入地表水。(2)车站、区间隧道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应根据地形,对施工废水的排放进行设计,严禁施工污水污染道路和周围环境。在施工场地内需构筑相应容量的集水沉沙池和排水沟,收集地表径流和施工过程产生的泥浆水、废水和污水,经过沉沙、除渣和隔油等预处理后,才排入相应市政污水排水管网。各施工单位应根据施工实际,搞好排水设施,并考虑项目地区降雨特征,制定雨季、特别是暴雨期的排水应急工作方案,以便在需要时实施,避免雨季排水不畅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避免废水无组织排放、外溢、堵塞城市下水道等污染事故的发生。有临时住地应采用移动式厕所或设置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采用合理有效的施工方法,尽量缩短工期,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4.1.6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固体废弃物在堆放和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工程弃土的处置 加强施工期间出渣管理,可在各工地范围内合理设置渣场对工程弃土进行临时堆放和处理,但应及时清运,不宜长时间堆积;工程弃土应交由余泥渣土排放管理部门规定统一处理,不得在建筑工地外擅自堆放余泥渣土。施工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场地,恢复施工场地的清洁。(2)固体废物运输管理 工程垃圾的运输必须由有资质的专业运输公司运输,车辆运输时必须密闭、覆盖,不得超载、沿途洒漏;运载土方的车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指定路段行驶,尽量缩短在闹市区及居民区等敏感地段的行驶路程;运输过程中散落在路面上的泥土要及时清扫。(3)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的处置 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应按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管理,集中收集,指定场所存放,由城市环卫部门定时、定点收集、运送到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不 得混杂于建筑弃土或回填土中;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应按有关规定处理。提供流动或固定的无害化公厕处理大小便。(4)其它固体废物的处置 严禁在工地焚烧各种垃圾废弃物,对固体废弃物中的有用成分先分类回收,确保资源不被浪费。加强对各种化学物质使用的检查、监督,化学品使用完后应做好容器的回收及现场的清理工作,不得随意丢弃。加强各类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检查、管理,使用完后应做好容器(包括余料)的回收及现场的清理工作,不得随意丢弃。4.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4.2.1营运期振动影响控制措施 为减缓本工程对沿线地面和建筑物的干扰程度,结合预测评价与分析结果,本着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地铁振动的产生机理,在车辆类型、轨道构造、线路条件等方面进行减振设计,将降低轮轨接触产生的振动源强值,从根本上减轻轨道交通振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次评价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振动控制措施和建议:(1)车辆振动控制 车辆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振源的大小,在车辆构造上进行减振设计对控制轨道交通振动作用重大。根据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资料,采用弹性车轮可降低振动410dB。此外还可采用阻尼车轮或特殊踏面车轮;在转向架上采取减振措施;减轻一、二系悬挂系统质量;采用盘式制动等措施来降低车辆的振动。因此在本工程车辆选型中,建议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防护措施及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2)轨道结构振动控制 轨道结构振动控制主要包括钢轨及线路形式、扣件类型和道床结构等三方面的内容。(3)线路和车辆的维护保养 地铁线路和车轮的光滑、圆整度直接影响地铁振级的大小,良好的轮轨条件可降低振动510dB。因此在运营期要加强轮轨的维护、保养,定期旋轮和打磨钢轨,对小半径曲线段涂油防护,以保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以减少附加振动。(4)合理规划布局措施 做好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根据车辆选型及振动预测结果,参照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的相关规定,振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振动敏感建筑。4.2.2营运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在运营各时期,在采取相应降噪措施之后,本项目高架段运营期的轨道交通噪声昼间在两侧区域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为了避免两侧区域未来规划中的建筑物免受轨道交通噪声的影响,有必要在规划建筑布局中考虑对交通噪声的防护问题。(1)对于轨道两侧区域,未来需要实施居住区改造时,要优先考虑对前排房屋的布局规划或功能置换问题。不拆迁时临近建筑可置换为商业用途;重新规划建设时,两侧纵深90米范围内不宜布置噪声敏感建筑物,要注意邻近第一排建筑物优先规划为非噪声敏感性功能单元,例如:公用建筑中的商店、办公大厅、走廊等;对于住宅则考虑将厨房、卫生间设计在面向道路一侧。(2)轨道两侧区域在规划新建住宅、商住、医疗诊所等设施时,需对建设 规划考虑轨道交通噪声防治要求。在面对轨道一侧区域优先布置非敏感功能区,如:庭院、停车场、操场、商务会所、门诊部大楼等;(3)对商住楼,面向轨道一侧应优先考虑布置厅(阳台)、电梯间、走廊等非噪声敏感功能部分。住宅小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噪声防治,在楼房与道路间配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区;楼房窗户应采用具备良好隔声能力的新型合金窗。4.2.3营运期大气环境影响控制措施(1)停车场厨房炉灶产生少量油烟,经油烟处理净化系统后可达标排放,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2)地下区段建设施工后,应对隧道及站台进行彻底清扫,减少积尘残留量,有效减小车站风亭排出粉尘对风亭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3)运营初期风亭排气异味较大,这是与地铁内部装修工程采用的各种复合材料散发的多种有害气体尚未挥发完有关,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气体将逐渐减少。4.2.4营运期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车站外排污水仅需设置化粪池处理即可排入相应市政管网。当室外无污水管网或只有未设截污工程的雨水管网时,车站应自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放到附近水体中。停车场周边有市政污水管网时,其生产废水(主要为含油污水)须经过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水质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B44262001)中的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而其生活污水为普通生活污水,只需经化粪池处理,可达到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三级标准,排入市政污 水管网。4.2.5营运期固体废弃物影响防治措施(1)对本项目沿线各车站的生活垃圾,运营管理部门可在车站内合理布置垃圾箱,安排管理人员在地面和车厢内及时清扫并进行分类后集中送环卫部门统一处理。(2)逢沙停车场内车辆维修、维护产生的危险废物,交由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统一处理。5 环境风险评价 本工程属于典型的非污染类建设项目,项目的运行均不会产生现行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里界定的环境风险,不会导致大气污染环境风险、水环境污染风险以及对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项目在施工期管理及预防措施不到位可能引起施工地面沉降,进而引发地面建筑的开裂或施工场地塌陷,以及污废水排较大面积的地表水体,对其水质造成一定的影响。风险事故来自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发生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加强科学管理,防范事故于未然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措施。在施工前应做好应急预案,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科学管理,并做好应急准备,在风险事故发生时将对周边建筑、居民安全和环境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6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本项目的环境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环境经济损失,因此具有显著的环境正效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该项目的建设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避免了路面道路建设给佛山市的空气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带来的影响,符合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原则。该项目属社会公益性项目,虽然企业内部受益不突出,但有很好的外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且环保投入所占比例不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会给企业造成大的负担。因此,从环境经济的角度看项目是可行的、可接受的。7 产业政策、规划的相符性 本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第二十二条城市基础设施第6款城市及市域轨道交通新线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本工程的建设符合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广东省佛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要求;同时,本工程属于轨道交通,符合广东省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的要求。(2)本工程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拆迁、占地类型、对环境影响以及符合规划等因素的情况下对线路替代方案进行了比选,对环境影响较小;在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的情况下确定了线路方案,整体线路走向符合建设规划的要求并进行了优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上看,线路走向是合理的;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的情况下,本项目停车场和变电站的选址经过多方协调与科学讨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从环保的角度上看是合理的。8 公众参与 建设单位委托中山大学承担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于2019年1月21日在佛山市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网站上公示项目基本信息 (http:/ 结论与建议 佛山三号线南调整段线路长度为4.2km,为地下敷设,均在顺德区范围内;三号线北调整段线路长度为5.6km,其中高架段长3.9km,地下段长1.2km,过渡段长0.5km,均在南海区范围内。本次研究的调整线路全长 9.8km,共4 座车站,设置1 座停车场,新增狮山变电站一座。三号线全线采用初、近及远期采用6辆固定编组B型车,设计最高行驶速度100km/h,预计远期高峰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3.04万人/小时,初期开行1个交路,近、远期开行大小交路,分别为12对/小时、12+6对/小时、16+8对/小时。本项目的实施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符合佛山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佛山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要求,与沿线城镇的发展规划相协调,具备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考察,本项目在施工建设及建成营运期间,对于周围环境虽然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在采取了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各种环境影响都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不会导致沿线区域的环境质量的明显降低;在采取了必要的风险防范措施、完备应急预案的前提下,本项目营运期的环境风险可得到有效控制,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在认真贯彻“三同时”制度、确保风险事故防范设施和措施的实施前提下,本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是可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