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和06年宏观政策取向分析6000字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8451315 上传时间:2020-12-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和06年宏观政策取向分析60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和06年宏观政策取向分析60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和06年宏观政策取向分析60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5年宏观经济运行和06年宏观政策取向分析6000字 一、2005年中国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毕业?2005年,我国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具体地说,有下述几个方面的表现:(一)国民经济总量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一是国民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的速度。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的 GDP总量达到106275亿元,比2004年增长9.4,全年可望达到92。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50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建筑业企业的总产值200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 。二是就业不断扩大。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的新增就业达到了810万人,完成了全年计划目标的90%,城市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达到了390万人。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1.11亿人,比去年增加158.4万人。三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有了较快的增长。据统计,2005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02元,增长9.8%;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450元,增长11.5%。消费增长较快,同期消费增长13%,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达到了4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80.6亿元,增长13%。2005年1-10月城乡市场零售额分别增长13.6和11.2。(二)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提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据统计,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将达到3万亿元,前三季度的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6.7%以上,支出增长16.4%。二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看好。据统计,2005年1-10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117亿元。产销衔接保持较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86%。 三是物价比较稳定,据统计,2005年1-10月份全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计为2%左右,低于年初确定的物价上涨4%的指标。(三)经济结构调整进展顺利一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受到高度的重视。首先表现为落后生产能力的逐步淘汰,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炼焦、铁合金和小水泥项目被依法关闭和取缔。从2005年5月起,取缔关闭的排污企业达到2682个。其次表现为产品结构优化。比如焦炭生产机焦比重由32%提高到80%以上;又比如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1/3以上;还比如电解铝行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的步伐加快,2005年基本上淘汰了自焙槽生产。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煤、电、运等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所缓解。2005年前3季度,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3565万吨,同比增长4.2%,汽油产量增长3.9%,柴油增长9.6%;发电量为177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原煤产量达到13.04亿吨,同比增长10.2%。到2005年9月末,全社会煤炭库存比年初增加30%,煤电油等重要物资供求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三是产业结构在增长中趋向协调。2005年前3季度,我国重工业增长16.9%,轻工业增长14.9%。在增加的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3510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60440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32325亿元,增长8.1%。三大产业增长的比例比较协调。同时,农业继续向优质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以农田水利、生态建设和节水灌溉等为重点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四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出现新态势。2005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沿海地区;而在沿海地区中,北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快于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区。18月,中西部地区江西、山西、安徽、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青海的工业增速都在20%以上。北部沿海的山东、河北、天津的工业与投资增速也大都高于南部沿海的广东、浙江等地区。五是企业重组进展顺利。表现为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5年中央企业已经由原来的196家减少至169家,国资委提出了要培育和发展80100家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企业发展战略。在亚太地区,中国日益成为企业并购最活跃的国家,跨国并购也增长很快。2005年的第二季度来看,中国内地发生跨国并购项目804个,金额118亿美元;超过了香港地区,仅次于南韩。 (四)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一是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1-9月出口增长同比速度是31.3%,进出口总额为10245亿美元,增23.7,进口比去年增长16%,贸易顺差达到了683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会超过1.4万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会达到900亿美元。同时,外贸出口质量也在提高。服装鞋帽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进出口对新增GDP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35%。二是利用外资持续增长。2005年1-10月,我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达35万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外资实际投资增长趋缓对减轻宏观调控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三是外资企业继续成为全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2005年1-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了323%。出口规模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73%。出口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带动出口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结构上看,外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长的拉动效果继续上升。2005年1-9月,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四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期增长了336%;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占878%。二、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经济持续、稳定和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必须在2006年的宏观调控中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是:(一)经济增长的粗放性问题依然严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的表现:一是高增长对高消耗的依赖,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石油为7.4%、原煤为31%、钢铁为27%、氧化铝为25%、水泥为40%。(二)投资规模偏大潜伏着经济过热的危险2005年1-9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投资增幅过大。而且经济生活中引发投资增加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持续明显高于下游产品,对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较快,今年头8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8.4%。另外,投资的质量不高,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的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三)对外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突出一是国际贸易不平衡。2005年1-9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0245亿美元,其中出口增加31.3%,进口增长16.0%。进出口增长明显不平衡,使外贸顺差急速扩大。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将达到900-1000亿美元。贸易高度增长,一方面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外汇储备在2005年底会突破8000亿美元。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极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 二是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增长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压力。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上半年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了503%,其中贸易项下顺差增长752%。这一顺差占全国同期外汇储备增加值的571%。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长期顺差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在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成为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因素之一。 (四)部分生产能力过剩和经济效益下滑问题严重钢铁行业目前生产能力已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电解铝行业目前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有40%左右。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汽车行业目前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五)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到2004年已经扩大到3.23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差距大约是5倍。作为监控贫富差距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逼近0.47。经济学认为这一指标超过0.4,即进入警戒状态了。另一个收入分配常用的指标是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的平均收入,和收入最低的20%的人群的平均收入。?(六)国际高油价的冲击。国际油价将从过去的1040美元/桶上涨到4080美元/桶,未来的长期均价会在5060美元/桶之间。我国对成品油实行政府定价,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国际高油价向国内经济体系传导。而根据入世承诺,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放开成品油市场。国际油价的上涨和高位运行将使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副作用。三、2006年宏观经济展望与政策导向 2005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良性运行,2006年的宏观经济运行将持续今年的增长趋势,经济增长会在略有回落的情况下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据经济学界大多数学者专家的预测,明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大约在8%-9%之间,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基本不变,但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继续实施稳健的宏观政策和货币政策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收到了很好的调控效果,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低了不行,但是速度过高也会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采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可以使经济增长保持较高的速度,也能够克服过高增长速度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为较好地解决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提供条件。(二)继续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农村的需求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消费关系,重要的是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相对于城市消费需求增长,农村消费由于受收入影响,增长速度偏慢。因此,增加农民消费将成为下一阶段宏观经济调控重点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和道路、供水、农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明年国家投资的重点。另外,扩大内需必须较大程度地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因为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极大的增加有效需求,实现由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三)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首先是要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因为我们现在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还在26%左右,有些产业的投资这个增收还比较高。其次是要针对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通过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最后是要巩固房地产等领域的宏观调控成果。(四)继续深化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经济体制。因此,根本上解决我国上述经济问题的途径是深化改革。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06年的体制改革要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改革将要有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推进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要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继续推进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对企业管理者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其次是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再次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尤其是强化内控机制的改革。最后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改革。这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业技术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辅之以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方面的改革措施。三是金融体制改革将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国际接轨。其次是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在去年已经启动,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也正积极准备在2006年上市。最后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改革方向主要包括扩大浮动范围、开放投资市场等。四是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改革将涉及成品油、水资源、能源、矿产等资源等的定价机制问题,以便于用价格机制遏制滥用资源、低价出口倾向,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五是财税体制改革将会有突破性进展。首先是为配合建立节约型社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税收体制将会侧重鼓励节约。其次,为了体现公平和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税制改革的重点将会在增值税转型和统一各类企业税收等方面实现突破。 (五)着力解决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一是要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取得进展,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要努力调整出口结构。通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鼓励扩大一般贸易,特别是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二是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三是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的经济效益。(六)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诸多社会问题一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继续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措施,建立针对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困难人群的就业专项援助制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明年工作重点是解决体制转轨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重组改制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二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首要的是解决“上学难、学费贵”问题,国家将用两年时间在农村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卫生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发展将被摆上突出的位置。同时还将大力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四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 明年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工作中,要更多地向低收入者倾斜。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