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1961字)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共同交流学习,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一个内容。本节课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搭配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和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以及解决生活中类似搭配的实际问题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有关搭配的问题,并能够进行较简单的搭配,但是缺乏有序的思考,无法进行有序的搭配。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搭配的方法。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训练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为问题情境,以贝贝一天的生活贯穿整节课的始终,将选择衣服吃早餐帮贝贝组数文字游戏等素材巧妙的串联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索搭配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更深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合理使用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注入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在本节课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现了搭配的全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更直观地理解新知,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教学流程:第一部分:谈话交流、拉近距离新课一开始,我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新朋友贝贝,通过谈话的形式,拉近了小主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第二部分:借助活动,体验搭配这一环节,围绕服装搭配这一主题,我设计了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只是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始至终参与学习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在汇报时,学生可能会出现找不全或是重复的情况,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那种答案对,而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找出搭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为了让学生能归纳出搭配的方法,我利用课件演示,先用T恤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再用夹克分别与三件下装搭配,让学生看出来搭配时有先有后,适时引导,让学生归纳出搭配的方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序搭配,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第三部分:运用知识,拓展搭配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后,我又出示了早餐搭配的图片,学生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就不难说出早餐搭配的方法,但是我并没有停留在模仿的知识层面,而是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不断增加饮料的数量,让学生找出规律,即:多一种饮料就会多三种搭配方法,饮料的数量乘以点心的数量就是搭配方法的数量。第四部分:通过活动,激发兴趣通过贝贝的抽奖活动,让学生帮助她解决数字搭配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记录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可能有遗漏或重复的时候,或者是数字写全了但没有规律。这时,可以用大屏幕展示几种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比较找出记录的最清楚明了答案,最后得出数字搭配的方法:也是按一定的顺序记录,才能既清楚明了又不重复遗漏。最后一个环节是文字搭配,我选择了“读、好、书”三个文字,让学生进行有趣的搭配,因为在前面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数字搭配的方法,所以,为了考验学生的反应速度,在进行这个游戏时我要求学生口头说出这三个字能组成的六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通过有趣的填词活动,将数学知识与语文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3579字)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一、说教材。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二、说说教法学法。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三、说说教学程序的设计。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A、探究整格的涂法。(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往上加格子;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B、探究半格的涂法。(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使学生明白数学_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3233字)一、说教材1、说课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五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教时“认识分数”及93页做一做。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物体和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本节课主要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经验出发,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_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分数,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3、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2)、能直观地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3)、沟通生活和数学的联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1)、教材以“游乐园”的形式,呈现了本单元的基本学习内容,体现了在玩中认识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的有机联系。(2)、“认识几分之一”通过两个学生分月饼的情境引入分数,使学生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利用迁移推想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3)、学生通过动手折出之分几一、创设学习情境,重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并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5、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和认识几分之一是教学重点;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是教学难点;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学生折、玩、涂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的意义和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二、说教法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是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玩一玩中探索分数的意义,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三、说学法1、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实物中认识“平均分”、进而感知分数的意义。2、进行比较、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四、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分四个环节进行:1、活动引入,体会平均分。2、主动探索,感悟新知。(从面到点)(1)认识几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义几分之一的意义揭示课题。(2)认识1/2:不同的图形用相同的分数表示。3、利用学生资源(动手操作)比较分数的大小。4、在生活中找分数,让学生体验分数_与生活。教学程序设计一、导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从学生最熟悉的分苹果出发,让学生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境,聪聪和明明分6个苹果,怎么分?生1:2、师:这两种分法哪种最特别?为什么?(特出“平均分”)板书3、如果两个苹果分给2个人,怎么分?生:每人一个4、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俩人,能平均分吗?怎么分?5、学生以圆为例动手操作,折出一样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二、教学几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础上再揭示分数,目的:传授程度减少,让学生自主探究)1、请选择信封里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生动手操作,师巡视了解情况)2、反馈:(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给它们编号。1/2有3个,1/3、1/4、1/8、1/6、1/16、1/32各一个,不平均分的2个)师:这些图形是不是平均分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能平均分。师:为什么认为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样多,就是平均分)3、观察一下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么不一样?(1)(平均分的份数不同)(2)把()平均分成()4、(根据第3问灵活提问,全部或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涂出了其中的一份)5、师:(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图形整个用1来表示,那么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这一份用什么数来表示?(如果生说不出师自己说)认识1/2、1/3、1/4(在此插入书写方法)在图形下板书各种几分之一,教读法6、师:为什么这一份用1/2,那一分却用1/4呢?生: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7、揭题:象这些1/2、1/3、1/8我们都叫它为分数(板书:分数)8、举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还有几个1/4?8、练习:(判断题)三、教学1/2(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1、(师把学生作品用1/2表示的图往下拉)我们来看这几个作品,都用分数1/2表示,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相同的分数1/2表示呢?小结:(能用1/2表示的这些图的共同点)把()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2、师:空白部分用哪个数来表示呢?为什么?3、(再次强调意义)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选择一个分数说一说意义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1、(拿出1/2和1/32的两个同样图形)我们来看这两个图形,涂色部分用1/2表示,那个涂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这一块,(可以剪下比一比)哪个大?为什么呀?(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板书:1/21/32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板书:1/21/81/323、自由选择两个分数比一比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4、说一个更小的分数。五、生活中的分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A、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B、拓展练习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3648字)一、教材说明1、说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2、教材简析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二、说学生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三、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四、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2、测量圆的周长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教师小结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五、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2448字)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发,并学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通过图形的割补、剪拼,参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考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大队旗、中队旗、小队旗;每个学生准备剪拼的图表、剪刀等。一.导入新课.出示少先队大队队旗,要求计算大队旗的面积。(长120厘米,宽90厘米).接着出示红领巾,要求计算红领巾的面积,提出求三角形的问题。二.出示课题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这堂课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你们先想一下,这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要求)讨论后投影片映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怎样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三.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面积。要求学生按课本第67页上的插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三角形的面积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这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同它的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猜想。底高面积厘米厘米厘米(学生可能会说出,三角新面机形底和高乘积的一半).尝试操作师:前面我们只是猜想三角形面积是底和高乘积的的一半,还需得到证明。大家回忆一下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投影机上演示:(图形)213生:用割补的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然后推导出计算平形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师:那么三角形能不能通过剪拼的办法转化成长方形呢,我们大家来做个实验。()请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的长方形纸片,先量一量长方形的长和宽(长厘米、宽厘米),并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这个实验,让学生清楚地看出这个三角形是原来长方形的一半)()让学生再拿出预先准备的平行四边形的纸片,量出它的底和高(底厘米、高厘米),算出它的面积。然后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再计算出它的面积。(图形)P214(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剪开的三角形底和高是一致的,充分相信剪开的一个三角形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说出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_高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自学课本师:刚才我们是用“分”的办法证明,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课本是用“合”的办法证明,把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同桌二人互读,相互讨论)。教师小结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得出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也是通过把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得出的。这说明图形是可以变换的。四、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出示尝试题教师:上课开始时,我们提出计算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能解决吗?计算红领巾的面积先要量什么?然后编出尝试题.学生到黑板上量出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33厘米,编的尝试题是:红领巾的底是100厘米,高约是33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2.学生边看课本边尝试练习。3.教师讲评。针对学生尝试练习情况评讲。特别指出:应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要注意什么?(不要忘记除以2)如果只有底_高,忘了除以2,算出来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五、巩固练习1.课本练习十九第1、2题。2.竞赛题。计算少先队中队旗的面积(只要列式)。看谁想得最快,解法最简便。(同桌二人可以相互讨论)(图形)P216解法有:1.60_60+30/2_2一个正方形加两个三角形2.60_80-60_20/2一个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3.60_60+30一个正方形加一个长方形以第三种解法构思巧妙,把下面一个三角形移到上面,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六、课堂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要求学生联系上课开始时提出的三条目标回答)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_高/2.三角形的底和高决定以后,三角形的面积也就确定了。.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否则算得结果不是三角形的面积,而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2648字)尊敬的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年月日。教材分析:年月日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时分秒以及上册学习了“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时间单位“年、月、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年月日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因而教材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1、在观察年历卡的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简单归纳等过程,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3、通过在年历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德育。在这基础上我确定了: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个月,分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教学难点:记住一年中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先通过一个谜语“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年历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来激发学生兴趣。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第一层次初步认识年月日你能在年历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吗?用笔圈出来。请已经找到生日的同学圈出自己的生日。指名学生讲台上交流,并在年历卡上指出自己的生日。继续观察年历卡,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那怎样把刚才发现的一些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进行研究呢?在小组内议一议,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方法。请同学再进行比较,用哪种方法来整理最合适?教师小结。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填在书上的表格里。认识大月和小月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利用表格小结:一年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_年的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说自己的生日在大月还是小月。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年历卡,通过独立思考发现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给学生的学习活动留下了较为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列表、阅读教科书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又促使学生主动地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2、第二层次记住大月和小月请同学用彩笔给表格图色。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很快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参与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组织交流。如果没有学生交流利用拳头来记忆大月和小月,则由教师讲解。指名用拳头数一数。(口诀:七八两月换着数,七月以前数单数,八月以后数双数)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把表格里的大月、小月涂上不同的颜色,目的是让学生主动的发现大小月的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利用排列规律记忆哪个是大月,哪个是小月。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通过游戏进一步记住大月小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老师说月份,认为是大月则学生站着,小月则坐着。经过一定的训练巩固后我在说2月,学生可能会有一愣,出于观望状态。这时再次揭示2月的特殊性。并让学生计算_年一年的日子,并在小组交流算法。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感兴趣的活动,把刚在通过找规律来记住的大月小月来进行一个巩固,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究一年有多少天,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留下伏笔。三、重要节日的想想做做1让学生圈一圈并交流。(从儿童节引入让学生说说)并记忆想想做做2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时候进行讨论记忆,知道这三个重要节日。你还知道那些重要节日?让学生说一说,拓宽学生对重要节日的认识。结合孩子及家人的生日,说说值得纪念的日子。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节入手,一起回顾一些重要节日,既丰富了孩子对节日的认识,也让孩子通过这一找的过程加深对年月日的认识。四、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不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还让学生对一节课的活动进行发思,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课堂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节课在教法的选用上,我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口交流,通过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的合理运用,变“学”数学为“做”数学。以上就是我就年月日教学流程的初步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当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调整教学进程,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以上是我就年月日一课的说课内容,其中一定还存在许多不恰当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板书大月1、3、5、7、8、10、1231天一年12个月小月4、6、9、1130天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1799字)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为大家展示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本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本学期新增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十分重要。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图片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接着,他们可以用尺量或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2、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获得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难点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自主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同时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空间观念。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图形新授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本理念下的六步教学法这一教学模式来设计本课。一、预习:完成前置作业教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及重点,布置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完成前置性作业,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指名读、齐读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目标的理解。三、讨论:1.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是为了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明确自己做什么,怎么做,从而使讨论变得更加高效、具体)2.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形成小组的意见。(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充分交流,交流不同的理解、认识、方法,同时可以纠错,优生帮差生释疑解惑,继而确定前置作业的正确答案。)四、交流1.指名小组台前汇报、交流学习情况。(这一环节主要是汇报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答案,通过这一环节初步生成这一节课的主干知识)2.其他小组适时补充不同的方法。(这一部分设计主要是解决在汇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学生不断的展示、质疑、补充,教师择机对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适当点播、提炼等。最后形成知识,主要通过这一环节,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五检测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六、总结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学习的收获,是一个知识的反馈过程,通过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了再一次回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实现知识系统化。总之,本节课我们十分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从而发现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获得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能力。以上就是我们三年组教师对这课的浅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下面请张凤玉老师为我们做课。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2803字)一、教材的解读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例题的定位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知道乘、除法的意义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本课任务: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四、研究过程的打磨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最初设计: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问题: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解决办法: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2、例题如何呈现?最初研讨: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问题: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解决办法: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试教时: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试教时: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解决办法: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试教时: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解决办法: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如:(我会连)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教师抓好切入点: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五、听后反思体会: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个人建议: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