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有答案)

上传人:jun****875 文档编号:18177444 上传时间:2020-1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学案(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师说学案(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师说学案(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读准句子停顿,熟练朗读课文。 2.把握古代论说文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4.掌握实词“师、道、惑、知”和虚词“者、乎、于、之”等的用法和意义。 【学习重点】 1.了解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和择师的标准。 2.分析特殊文言句式和几个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学习难点】 1.第一段论点的推出过程。 2.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 ( du ) 乐师(yu ) 阿谀(y ) 郯子( tn ) 苌弘( chng ) 老聃( dn ) 经传( zhun ) 贻笑大方( yi ) 3.诵读下列句子,将句中停顿用/划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出人也/远矣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二课文鉴赏: 1.速读课文,找出每段论断性的句子(明确提出关于从师的观点的句子)写在下面: 古之学者必有师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 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3. 第一段学习: (1)自读并翻译第一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师说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名词,道理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了疑难问题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乎:生乎吾前 介词,在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词,比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词,在 (2)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判断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介宾短语后置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宾短语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判断句 (3)内容学习: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什么要从师?从师学习有什么必要?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讨论: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践,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分析本段的结构: (4)熟读第一段。 三小结 【同步测试】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为( B) A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明人列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B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C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应,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 D韩愈的创作实践了其倡导的理论,代表性的作品有马说原道原毁等。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B) A蟠(fn)句读(d) 针砭时弊(b) B谀(y)苌弘(chn) 六艺经传(zhun) C郯(tn)谄(xin)媚 不拘于时(j) D聃(dn)严谨(jn) 以资切磋(ch)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阿谀,奉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 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 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 1.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 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分析讨论法 【知识链接】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学习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并翻译第二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犹且从师而问焉 名词,老师 或师焉,或不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音乐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名词,道理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知识水平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名词,风尚 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形容词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不译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代童子彼童子之师 助词,的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代童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其: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代词,他们其皆出于此乎 助词,表推测语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代词,他的;代词,他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 代词,那些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他们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代词,他们的其可怪也欤 助词,表反问语气 (2)词类活用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前边的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不耻相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位卑则足羞 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愧 2.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内容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这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吗? 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递进关系 在本段论述中,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请根据语气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分析。 由推测到肯定到反诘。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 肯定语气/其可怪也欤,感叹反问 小结本段: 作者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判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一词多义 师:圣人无常师 名词,老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名词,老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名词,老师 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 形容词,贤明 (2)词类活用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2.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内容学习: (1)本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圣人无常师。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举例和引用论证。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三学习第四段: 1.自读并翻译课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2)于:不拘于时介词,被 学于余 介词,向 2. 翻译下列句子: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内容学习: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说明写作本文的原因。 四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2论证上有破有立。 3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下列“道”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C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方法) D余嘉其能行古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2下列句子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D ) A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今王鼓乐于此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将军身披坚执锐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下列句中加粗字与“而耻学于师”中“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成以其小,劣之 5下列译句有误的一项是( D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蠢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蠢人之所以成为蠢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样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以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阿谀奉承。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没有地位高低年龄大小之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C )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7在下列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D )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D古之人不余欺也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B ) A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B那些教孩子的老师,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C对那些只教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学习其中的文句,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我是无所谓的。 D那些教孩子的老师,交给孩子书本并帮助他们朗读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 9对这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奇偶互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B作者连用三个对比,尖锐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土大夫”“君子”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三个对比,结语语气一句比一句重,第一个对比的结语是疑问语气,第二个对比的结语是肯定、责备的语气,第三个对比的结语是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D这一段批判反面现象的目的仅在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