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复习资料

上传人:shug****ng1 文档编号:18039817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享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共享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共享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名词解释1、从众: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 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2、可获得性启发:一种心理捷径,亦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 来做出判断的心理策略。3、晕轮效应:由于一个被标明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 的品质。人们若喜欢一个人,则会假定他有许多其他好的品质。4、图式:图式是关于一个人、群体、地点或事物的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5、归因的折扣原则(Kelley):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的重要性将减少 的倾向。6、虚假一致性效应: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 为虚假一致性效应。7、框架效应:是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也就 是指: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8、刻板印象:关于某群体或社会类别典型特征的信念与价值观。9、社会化和基本社会化: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 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基本社会化: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知识、学习语言、培养其他 认知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确立道德及价值判断标准。10、社会比较:将自己的能力、观点或情感与他人的进行比较。9、 11、宽大效应:一般说来,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 这种心理倾向叫宽大效应。12、去个性化: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动行为和偏差 行为的增加。13、自我:每个独特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14、代表性启发、 可得性启发、 锚定与调整启发代表性启发: 一种心理捷径, 亦是指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 的 相 似程度来 加以 归 类的 心理 策略 。可得性启发: 一种心理捷径, 亦是指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 容易程 度来 做出 判断的 心 理策 略。锚定与调整启发: 一种心理策略, 即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 点并依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15、首 因 效 应 、 当事人与旁观者偏差 首因效应: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当事人与旁观者偏差: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品行原因 的倾向。16、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社会助长: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可能比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表现更好。 社会懈怠:当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不能够被单独评估时,个体常常会比单独一个人完成 工作时努力程度小些。17、脚本:描述发生在某个常见情境中(例如去餐馆)的预期的时间序列。18、启动效应:最近的经验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19、去个体化(去个性化):当人们处于群体当中时,对行为的规范限制就会放松,导致冲 动行为和偏差行为的增加。20、内群体与外群体 内群体:个体所处在的本群体。个人感觉到在该群体中具有成员身份感、归属感和认 同感。外群体:除了本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群体。个体不觉得在该群体中具有成员身份感、 归属感和认同感。二、需要熟悉并了解的其他相关概念与知识 贝姆的自我直觉理论:人们有时候通过观察自己的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部状态来推测自己的 态度。(这种知识来源可能不是主要对不是特别核心的或重要的自我方面有用。例,你不需 要观察你在母亲节给母亲订花才知道你爱你的母亲。自我的其他许多重要方面有清楚的内部 参照:通过持久的信念、态度和情感偏好。自我知觉作为自我知识的来源主要适用于偶然而 不是重要的自我方面。p98 关于从众行为的性别差异:从众的概念是因为真实或想象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贾德勒等的研究结果都反映了同样的趋势,相对于于女性,男性的从众率的最高点出现稍晚 一些。但无论哪种情况,最高从众率却与阿希的研究接。研究结果有一个同样的趋势,即最 高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会导致从众率的明显增加。P211 睡眠者效益:由低可信度说服者造成的态度改变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益被称为睡 眠者效应,也称休眠效应。如果说一个令人信赖的人所传达的信息具有说服力的话,那么这 种影响会随着信息源的遗忘或者信息源与信息之间的分离而消退。相反,那些可信度较低的 人的影响则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加。睡眠者效应显示信息源的低可靠性阻碍了人们恰当地 估计信息的内容,从而产生暂时性的拒绝改变。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忘记了信息源低可 信性的提升,阻碍消失,人们更加关心信息本身,从而使态度产生了定向改变。P157 替代性侵犯:多拉德及其同事认为直接的侵犯和言语侵犯是最常见的侵犯类型,除此之外就 是替代性侵犯。替代性侵犯指侵犯的能量并非直接朝向挫折释放。我们学会了克制直接的报 复,特别是当别人对这种行为表示反对或者进行惩罚时,我们可能会把我们的敌意转移到一 些安全的目标上。社会化的主要类型:社会化指个体如何学会规划、标准、来自自己的家庭、群体或文化的价 值观。社会化类型(1)初始社会化(儿童时期) (2)预期社会化(青年时期) (3)发 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成年和老年期)(4)逆向社会化(晚辈对长辈)(5)再社会化 (主动型与被动型,不是人人都能够经历的)态度的功能:根据美国丹尼卡尔(D.katz,1960)的观点,态度有四种功能:(1)认知功能: 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近有利于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曲解地 接受错误的信息而产生错误认知,形成偏见。(2)情绪功能:态度的某种期望,目标与其态 度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满足感,反之,则唤起失望或不满足的情绪。(3)动机功能:态 度会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它规定了什么是偏爱的,什么是期望的,什么是渴求的, 什么是想要避免的。社会比较: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发展了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与他 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费斯廷格相信,人们有动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观点的正确性做出 准确评估。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通过与相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所处的位置。费斯廷 格的社会比较理论可以总结为三条陈述:(1)人们有准确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驱力;(2) 当缺乏直接客观标准时,人们通过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3)一般而言,人们倾向 于与类似的人进行比较。(向上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特质与能力比自己好的人进行比较;向 下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特质与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pl20 霍兰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史的划分:美国学者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历史阶段的划分:哲学 思辩、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即社会心理学的启蒙、形成及确立期。约翰霍兰德 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 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这一理论首先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 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霍兰的职业选择理论,实质在于劳动 者与职业的相互适应。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和与职业互相结合,便是达到适应状态, 结果,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其才能与积极性会得以很好发挥。观察者和行动者:行动者与观察者效应: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原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 于品行原因的倾向。基本的归因错误只适用于观察者而不适用于行动者。事实上,行动者倾 向于过高地评估他们的行为的外在因素。换言之,观察别人做某件事时,我们把行为归因于 内在的 或者品行的原因,但若我们是做出行为的人,我们就会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 在原因。P48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加权平均模式:印象整合的数学模型,社会心理 学家们还从信息加工过程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式,代表性的如下(1) 平均模式: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 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药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C、2加 法模式(additive principle)(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 象是把所有单个品质的评估值相加而得到的。加权平均模式:安德森对自己的平均模式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修改。1981 年他提出了加权 平均模式。按照该模式,知觉者在形成印象时,平均了单个品质的评估值,但是他们给予某 些品质更多的权重,再加以平均。对每一个品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研究者认为 影响知觉者对品质信息所赋予的权重的因素有:其次,与积极的品质相比,我们会对消极的 品质赋予更大的权重。第三,我们会特别注意那些与目前的目的和判断有关的信息。第四 我们往往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以及己知的和多余的信息的作用。第四 我们往往会削弱与先前的印象和定型不一致的信息以及己知的和多余的信息的作用。第五 同以后形成的印象相比,我们会对早先形成的印象赋予更大的权重。4一致性(consistency)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来观察,尤 其是在估价这个人的时候。甚至当关于某个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减少 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我们都有 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太专注于某事情,以至于完全忽略他人,甚至忽略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 我们的行为的,这种情况下个体是出于去个性化状态的。此外,药物、酒精和催眠等因素 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迅速降低,使人出于去个性化的状态。群体活动是去 个性化最常见的情境。在去个性化的情境中,人们往往表现的精力充沛,不断重复一些不可 思议的行为而不能停止。人们会表现出平常受抑制的行为,而且对那些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引 发自我控制机制的线索也不加反映。侵犯行为与去个性化有密切联系。在去个性化状态下, 人群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目标,并且攻击的强度远超于寻常而不能停止。球迷闹事,一些“暴 民”的打砸抢行为,都是非常典型的由于去个性化而引起侵犯的例子。心理学家认为,去个 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的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 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 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这一节老师是一带而过的,书本没有,是上网找的)三、问答(含简答题与论述题,准备时要充分)1 社会心理学诞生的年份与标志事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 第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FH奥尔波特进行了 “社会促进”的实验3 霍兰德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哪三个阶段?可以分为社会哲学阶段、社会经验阶段、社会分析三个阶段,又称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1、社会心理学孕育阶段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代表人物:柏拉图 社会契约亚里士多德2、形成阶段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等。3、确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开始走进确立时期,所谓社会分析分析阶段,其具体特征是:从描述转为实证,从定性转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化为特殊论。4 印象形成整合有那几种加工模式?1. 平均原贝U (averaging principle)该模式认为,有些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品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 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己有的印象更 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2. 加法模式(additive principle)(累加模式)累加模式认为,知觉者形成一个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品质的评估 值相加而得到的。3. 加权平均模式(weigh ted averaging)安德森对自己的平均模式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与修改。1981 年他提出了加权 平均模式。按照该模式,知觉者在形成印象时,平均了单个品质的评估值,但是 他们给予某些品质更多的权重,再加以平均。对每一个品质乘上它的权重,再加以平均。4. 一致性( consistency) 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趋向于把他作为协调一致来观察,尤其是在 估价这个人的时候。甚至当关于某个的信息资料自相矛盾时,人们也极力消除或 减少这种冲突,把对方看成是多种特性一致的人。5 社会化的类型有哪些?(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是一种取得共识的符号系统,是人 们思维和相互交流的手段,个体掌握一种语言后,才能接受相应的社会习 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 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因为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 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语言社会化在个体社 会化中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二)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学者们把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即:1. 性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 解剖及生理的差异。2性别表示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3性别角色表示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因而出现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 异。这种差异与生理特征没有必然联系,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 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按其不同的性别要求加以培养教育。例如对 衣着、玩具、说话方式、行为表现等方面,双亲对男婴与女婴的要求是不 同的;此外婴儿的性别认同也不一样:女婴模仿母亲,男婴模仿父亲。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和社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 例如学校和教师在升学期待、课余生活、体育锻炼项目等对不同性别的学 生有不同的要求;教科书也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期待。(三)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 程。它有三个方面:1. 道德观念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2. 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3.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 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 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4. 道德行为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6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自我实现语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最终将导致其表现出符合该期望的行为。 产生作用的过程:1、首先,知觉者(期望的提出者)形成了对目标人物的一个印象。2、知觉者按照符合最初印象的方式对目标任务采取相应的行为。3、作为知觉者行为的回应,目标人物的行为也会变得与知觉者的行为相一致。研究显示因 自我实现语言而导致的行为变化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7 什么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刻板印象:关于某群体或社会类别典型特征的信念与价值观。1、分类,我们将人归到不同的群体2、我们知觉到自己所属于的群体不同于自己不属于的群体的历程。8 图式的类型有哪些?、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式分为以下几种:1、个人图式 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的一类人身 上。个人的图式也可以聚集于某种特定类型的人。2、自我图式 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 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3、群体图式关于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的图式。刻板化显示出特殊社会群体和社会范畴的属性和行为。4、角色图式代表我们对处于某种角色的人们所持有的有组织的、抽象的概念。5、原型是关于图式的抽象的理想化形象。9 简介归因的三维理论与对应推论理论。对应推论理论:对应推论理论:我们如何以他人行为为基础推断他们稳定人格或内部品质的理论。Jones & Davis 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与他的人格、态度等内在品质相对应。Jones & Davis 提出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一是行为的社会赞许性:某一行为是社会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 二是非共同效果:由某种特殊因素非其他因素所产生效果的行为。三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于做出相应推断。凯利三维理论: 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能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 共变模型:指人们试图发现一个特定的效应和一个特定的原因是否在不同情况下共同 发生。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consensus informtion):这类信息是指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 者相同行为的程度。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consistency information)这类信息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 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这个人经常如此吗? 独特性信息(distinctiveness information)这类刺激是指某个行为者对不同刺激物做出 相同反应的程度。是否此人只对这项刺激以这种方式作出反应,而不对其他事物作 同样的反应? 折扣原则( The discounting principle ):当其他潜在原因也同时存在时,某个行为原因 的重要性将减少的倾向。如果有多种可能原因存在的话,我们不会轻易地把结果归因于任一特定原因。特定原因 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10 归因?常见的归因偏差有哪些?1. 基本归因误差 定义: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高估内在的人格、品行等因素,低估情景因素的倾向。 我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品行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的情境的重 要性,称之为基本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更容易在一致性和区别性都较低的条件下发生。 犯这种错误的原因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任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上去评价结果,而忽略 外因对行为的影; 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为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为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基本归因误差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人们做出内在特点归因是自动的,随后才使用情景信息来 修正之。人们通常不采取第二步骤,除非情景信息特别引人注目的或者突出。 运用基本归因错误能使一个人高估其他人的知识。2. 行动者与旁观者效应 定义: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景因素,把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品行原因的倾向。 基本的归因错误只适于观察者,而不适于行动者。实事上,行动则倾向于另一面:过高地估 计他们行为的外在因素。关于观察者与行动者效应的两种解释: 观察者与行动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由此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不同的知觉视角:当事人关注情景,观察者关注行为者。3. 虚假一致性效应 定义: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性效 应。我们倾向于假设其他人会做出与我们一样的反应,把自己的和行为视为典型的。这种夸大自 我行为和观点的典型性的倾向被称为虚假一致性效应,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 的一种方式。4. 自利归因偏差 定义:将肯定的结果归因于内部原因,将否定的结果归因于外部原因的倾向。 当人们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他们通常采取自利的归因。简言之,这些归因是指将成功归于自 己,将失败归咎于他人或情境的倾向。5. 盲目乐观 一种防卫归因,认为好事比较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太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坏事则比较 可能发生在别人身上,而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11 简述 Leon Festinger (1954)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主要观点。12 西方和东方两种类型的自我观:独立性自我与相互依赖性自我的比较 p10113 态度的四种功能?1、 认知功能:态度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自己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 的信息,也可能去接地接受错误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形成偏见。2、情绪功能:态度带来人的某种期望、目标,与其态度一致的事物将会给他带来 满足感,繁殖,则唤起失望感或不满的情绪。3、动机功能:态度会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些事物,它规定了什么是偏爱的,什 么是渴求的,什么是想要避免的。14 海德的P-O-X理论内容为何?海德的平衡论是有关人际关系和态度变化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与社会因素(社会事件、他人、文化观念)相互作用中实现动 态平衡的过程。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 成的。所谓平衡情境,就是系统中所有的评价为正,或是一个是正、两个为负。 当一或三个评价为负时,不平衡就出现。不平衡系统是不稳定的,她会向平衡的系统变化,通常是按“最小努力原则”。 个人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应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状 态转化成平衡状态。15 评述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R.T.LaPiere)有关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主要权变因素有哪些?16 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主要权变因素有哪些?研究背景: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埃尔(R.T.LaPiere)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美国西海岸旅行一万多英里,66家旅社、184家餐馆 事后问卷调查: 250家餐馆、旅社 两种问卷:一般性问卷、掩护性问卷;另有控制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影响因素:1、从个体所持有的某一种态度的角度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 素:(1)认知情感与情感成分的一致程度。(2)个体对某一事物所持的态度。(3)个体所持态度有些比较一般的、笼统的,有些是较为具体的。2、从行为反应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素( 1)单一行为和多重行为( 2 )及时行为和长时行为3、从个人自身条件和特点来看影响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因素(1)态度与个人您的关联程度(2)个人的人格因素17 评述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观点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两个认知元素之间的不一致(失调)会产生压力 促使这些元素协调。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 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失调是当认知之间不一致出现的一种令 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失调导致心理紧张,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 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调。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是相当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 构而言的,人们整个认知结构是有若干认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的,每一 项组成部分就是一个认知因素。费斯汀格还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 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愈强烈。减少失调可以通过改变 认知、增加认知、改变重要性这三种方式进行。认知失调理论是最有影响的认知一致性理论,由费斯汀格提出。该理论在性质 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 据,认知失调理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然而,认知失调理论虽然从理 论上可以应用于任何认知之间的不一致性,但实际上主要涉及的是行动与态度之 间的不一致性。18 评述有计划行为理论。Fishbein & Ajzen, (1975)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计划行 动理论”。有计划行动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是对合理行动理论的扩展。它 指出个体除了考虑对特定行为的态度以及主观标准外,还考虑有意识的行为控制 他们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按照有计划行动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 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根据该理论, 预测经过思考和计划的行为,最好的方法是考察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则决定于 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知觉到的控制感这三个因素。 总体来说,计划行为理论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和预测力,是许多研究的良好理论基 础,其适应行为领域非常广泛,包括饮食行为、药物成瘾行为等。计划行为理论 虽已获得大量研究的支持,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与完善着,但仍存在理论自身发展 方面(计划行为理论主要变量的概念内容仍未统一;还有相当大部分的行为和意 向不能被主要变量解释)、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9 如何通过沟通来改变他人态度。根据Sears的说服过程模型,成功说服过程中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沟通者、沟通 信息、目标对象以及情景。(1) 沟通者:人们对沟通者越有好感,则越倾向于对沟通有好感;人们对沟通 者的评价越高,他们朝向沟通方面修改自己态度的程度越高。影响沟通者 是否得到好评的因素:可靠性:人们更容易被可靠性高的沟通者所说服。 可靠性由专业性和可信度所组成。专业信息源通常比非专业信息源更有说 服力;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当说服者反对与 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喜欢程度:由于我们试图让自 己的认知与情感一致,我们有可能改变我们的态度,与我们喜欢的人一致。 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说服力夜可以由其他一些能引起积极 情绪的因素而增加。参照群体:个体属于或渴望加入的某个群体,是个 体行为与态度的参照标准。参照群体具有这种作用的原因:喜欢(我们喜 欢的说服者会增强说服的效果);相似性(人们一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 人,这种相似包括民族、宗教信仰、政治主张、阶层、教育水平、价值观 及年龄等)(2) 沟通信息:沟通信息的内容显然影响人们是否接受它。沟通信息本身的许 多变量对人们说服的程度影响很大:差距:差距越大,个体改变度的压 力越大;信息来源越是可信则越能引起更大差距的态度改变论据的强 弱:当人们对某个说服信息认真思考时,他们更容易被观点的强度所影响(中心途径加工)重复与熟悉感:重复与熟悉感会增加喜爱程度,但有 限度;重复有助于人们更加彻底地加工强有力的论点,但会暴露那些微弱 论点中的弱点边缘线索与信息特征:如果人们缺乏对信息内容进行思考 的动机时,或不能对内容进行充分思考时,边缘线索会对态度改变起相当 的决定作用劝说信息与态度本质的匹配:如果沟通信息与态度的某些特 征想匹配,则更有说服力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单面传播与 双面传播(3) 说服对象:攻击性唤醒:个人受到的挫折可使人更无力抵抗那些鼓吹攻 击的说辞恐惧的唤醒:恐惧通常会增加说服力,但如果过度恐惧的话, 效果可能是破坏性的;如果在唤起恐惧的同时还提供减少恐惧的方法,则 恐惧诉求会更有效自我卷入:卷入越深,态度越难改变,自我卷入包括: 承诺、议题卷入、反应卷入人格特征:权威主义或教条主义倾向的人倾 向于首先被来自专家的信息说服,在没有专家的情况下,才会被论据的力 度说服;确定性需求高的人更拒绝被说服;通常,智商高或低的人都可以 被说服,但是当论点很难时,智商高的人更难被说服;自尊较低的人往往 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更容易被说服;年龄:1825 岁的人最容 易改变态度自我监控程度:高自我监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 我监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为关注4) 情景:说服性沟通通常发生在更宽泛的情境背景下,这些情境中正在发生 的其他事情也会影响说服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预警:纵欲某一态度 而有事先被警告将被劝说改变态度的人,会更抗拒劝说分心:分心会使 反驳更困难,因而增加劝说信息的效力预防接种:预防接种(通过对一 个弱的说服论据的抗辩形成对劝说的抵抗力)可以使人抵抗说辞20 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偏见(prejudice):对某群体或群体成员的消极评价,不考虑个体差异1.偏见的习得1) 社会化过程: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会同意,一些特定的偏见一定是习得的。2) 媒体和流行文化 社会文化因素,如社会机构和流行文化,会助长偏见的形成。媒体的描绘可以影响观众,并且时常是在他们并不知道的状况下进行 电视广告同样地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21 服从?介绍一下Milgram的服从实验过程与结果,服从的原因?服从(Obedience):指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是通常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The Milgram Experiments Men from the New Haven community were assigned to serve as the“Teacher” and administer shocks to the “Learner” (a confederate). Shock levels ranged from 15 to 450 v Milgram was interested in the point at which people would disobey theexperimenter in the face of the learners protests 总共有14 名被试,最终都拒绝者命令,继续增加电压。占总数的 35%。但是, 更多的被试,一直服从实验者的指示,将实验一直进行到最后电压加至最高的 450 伏。这类被试人数达到 26 人,占总数的65%。1法定权力1)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2)占据社会结构特定位置的人,通过规范化的社会角色联系,自然地就获得了 指挥、命令某一部分人的法定权力。3)临时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也会使在社会结构上处于有利位置的人获得指挥别 人的权力,而被指挥者有义务服从指挥。4)临时性的法定权力,是同特定的情境或领地相联系的。2责任转移1)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 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在这种心态下,人们关心 的是如何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关心行为的后果。2)这是一种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降低对自身行为控制的另一种自我意识水平 下降的现象,与去个体化状态有共同的特点。22 人们的从众的原因?影响从众的因素有哪些?信息影响:渴望正确规范性影响:渴望被喜欢 他人的行为经常提供有用的信息:群体中的信任程度影响从众,任务的困难程度 影响从众归因于信息影响的从众既影响人的公开行为也影响人的个人观念 渴望被接受和避免被他人拒绝会使人从众.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大小:当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发生从众的可能性也会增加2)群体的一致性:无论群体的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了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 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3)对群体的承诺:承诺增加从众4)对个性化的渴望:渴望个性化会减少从众5) 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与一种意见没有表达出来的情况相比,人们在意见表达 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 低。6) 少数派的影响: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可以减少多数派的从众23 从众、顺从与服从的联系与区别。都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与情感和行为的变化。或指社会 中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对其他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从众(Conformity):因为真实或想像的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顺从(Compliance):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指个人接受他人 请求而行动,使别人的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服从(Obedience):指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是通常人与 人之间发生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压力源和行为动机不同。顺从和从众影响机制接近,都是因为外在影响而产生的自我行为选择。区别在于,顺从行为的影响源是有意对行为 者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行为的影响源通常并不针对特定对象施加影 响,而是个体感受群体压力之下的自我跟从行为。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 在从众和顺从炫舞中,影响源和行为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 性关系约束。从众是自己自愿的,顺从有可能是自愿也可能是不自愿的。服从则 是迫于外界的压力。24 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增强个人的人际吸引?接近性:喜欢附近的人熟悉度:喜欢我们经常看到的人相似性:喜欢那些像我们的人他人的个人品质1努力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提高个人的外在素质3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4加强交往,密切关系(纯属个人观点)25 什么是社会懈怠?如何减少社会懈怠的发生?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当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不能够被单独评估时,个体常常会比单独一个人完成工作时努力程度小些。如何减少社会懈怠:使每个人的贡献可以被评估;对群体高绩效提供奖赏; 使任务有意义、复杂或者有趣。25 剖析孙志刚事件刻板印象会影响警察对人的判断吗?为什么? 个成员身上,无视成员之间实际上存在的差异。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因为 新信息的出现而发生改变。刻板印象的形成牵涉到两个相关的历程: 第一个是分类,我们将人归类到不同群体;第二个是我们知觉到自己所属于的群 体(内群体)不同于自己不属于的群体(外群体)的历程。当警察把孙志刚归到 无证件外来人员的范畴时,呈现出对外来人员的刻板印象,就忽视了个体的差异。 得知个体将被人们以刻板印象进行判断,得知个体可能会以证实消极刻板印象的 方式表现某种行为,得知刻板印象可以为个体的糟糕表现提供看似合理的解释 所有这些认识都非常有威胁性。26 种族、身份、地域、性别等刻板印象是如何扭曲 种族、性别、性取向、年龄、外貌和社会经济地位等是一种团体属性,可以影响 知觉者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如果当我们认为一群人属于某一群体体而非仅仅是一群聚集的人时,我们将会以 十分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他们。用社会分类来节省时间和精力有一个严重的缺点 分类人们会使我们过度强 调群体间的差异性,并忽略群体差异性 近期的研究也将焦点逐渐集中到刻板印象对外群体成员所产生的影响 (Swim & Stangor, 1998)。一个更为具破坏性的影响是,对外群体的成员而言,刻板印象会 成为一个自我实践的预言,从而导致证实刻板印象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