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应当大众化

上传人:桂梅 文档编号:18039583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育应当大众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应当大众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学教育应当大众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题,我是反方的,我认为这次我们的切入点应该注重在社会的需求上。即把辩题扩充为高 校教育是普及化对社会有利还是精英化对社会有利。也就是说我方因该不断强调这个社会需 要人们总体素质的提升。但我觉得如果对方一再坚持社会需要精英的话,我方也不是很好反 驳。到底如何才能凸显出人们总体素质的提升比个人的精英化更重要呢? 我希望能得到一个提问的大致思路,还有能给点贴近现实的例子,就是那种网上查不到的, 现实生活中却很明显的那种。此外,虽然我打二辩,但一辩理论的三个分论点还是很模糊的,所以我也替他在这边问一下, 三个分论点如何设置会比较好。提前先感激一下各位高手们啦,不胜感激。高校教育是指高等院校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各类不同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它包括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三类院校。应该:是指情理上的必然和必须性。根据教育学界的统一认识,精英化是指高校教育的毛入学率小于15%。相应的,普及化是指高校的毛入学率大于50%并给予适龄学生相应程度的教育。其本质为: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因此,今天我们讨论此辩题的意义就在于指出高校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所以我方的判断标准是:何者是实现一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1、从对社会的影响看,高校教育的普及化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据 2010 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高校志愿者已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在奥运会 等重大赛会中, 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青年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展现其综合国力的窗口,促 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普及化正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沃土。2、从对经济的影响来看:高校教育普及化是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换为雄厚的人才资源的核心保障。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作用,将现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历史证明,高校教育精英化即15%的毛入学率并不能满足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3、从对个人的影响来看:高校教育普及化能最大化的满足公民系统的接受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渴求。所以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机构应该面向全社会,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及教育模式,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 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诚然,在通往高校教育普及化的道路上,每一个国家都会遇到阶段性资源不足,质量 不高等普遍性问题。但从日本,美国等已经成功实现高校教育普及化的发达国家来看,我们 有理由认为,高校教育普及化是造就现代社会公民,增强一国综合国力的必经之路。综上所 述,我方坚决认为高校教育应该普及化。2005 年 11 月 23 日,滨州医学院残疾学生曹亮坐 着轮椅和普通学生一起上课。近几年,每年都有约4000 名残疾学生通过考试进入高等院校 深造。20年来,我国已有约3 万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接受专科、本科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我们在制度上还没 有为这种大众化做好准备,大学的结构还是头重脚轻。最近纽约时报教育生活集中报道了美国社区大学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注意。我过去曾介绍过,美国的社区大学属于低端的大学:两年制,学费非常便宜,给弱势阶层提 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在美国四千所左右的大学中,有1202所是社区学院。在社区学院注册的学生达1 160万人,占大学生总数的46。根据去年十月份的数据,这些社区学院,一年学费平均仅 2272美元,而一般四年制州立大学则是5836美元,私立大学22218美元。美国的中等家庭 年收入大致在五万美元多一点。显然,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社区大学不仅便宜得多,而 且学制短,可以迅速就业。当然,低收入家庭未必一定要送孩子进社区学院。美国给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大量奖学 金。目前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顶尖大学,中低收入家庭是免费的。问题是, 许多人上大学的准备不足,或者希望赶快学点手艺挣钱,就涌进了社区学院。另外有许多人, 高中毕业就不再读书,打了一段工后,发现需要门手艺,也进了社区大学半工半读。如今,社区学院的结构正在调整。一些中产阶层的精英学生,开始从社区学院起步, 读两年毕业后再转入正式的四年制大学。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学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对于那些 必须自己支付费用的中产阶层来说,负担过重。上社区大学,则是一个省钱完成大学教育的 捷径。举个例子,一个印度移民家庭的女孩,下个月就要从纽约大学毕业了。这是美国最贵 的大学之一。可是,这个女孩子先跑到长岛的Nassau社区学院读书,一个学期支付不 到两千美元。她在那里拿到了可以折合到纽约大学课程的学分后毕业,并在教授的建议下, 从“社区大学转学计划”中申请到一笔一年两万美元的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完成最后两年 的学业。目前美国的社区学院中,有39是这种准备读四年制大学的学生。许多大学接受 他们在社区学院的学分,并提供种种便利和奖励。众所周知,在美国也有类似我们的“高考”式的升学战。特别是一些中高产家庭,一 切围绕着孩子的升学来设计家庭战略,甚至一个家长不惜辞职。孩子在全家的支持下努力奋 斗,高中毕业时一下子进了名校,如同范进中举一般。但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这种鲤鱼跳 龙门的事情并非没有,但大部分时间是要自己一步步地奋斗。从这个角度看,社区学院培养 着更好的价值观念。上社区学院的学生,从小就知道不能一切靠家长,上学要对费用精打细 算,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我在四年制大学教书,目前班上最好的学生,就是社区大 学出身。我们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和发达国家攀比,却不知道:像美国 这样的发达国家,大学生人数有将近一半是社区学院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让大部分大学生 就读社区学院,并充分尊重这些学生的才干。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应该带头到这些社区 学院“掐尖”。这样,不仅降低了教育费用,给更多弱势阶层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在学生 中培养了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奋斗的价值观念。(薛涌 作者系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助理教授) 翻开我国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扩招并不是近几年的事。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1978 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除少数年份外招生数额一直呈增长趋势。1999 年5月,教育部宣布将大幅度扩大该年度的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且在今 后几年将继续扩大。自此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空前发展时期。其中 1999-2002 年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平均年递增率为424,而1978- 1998年20年间, 这一指标为 51。近几年扩招已愈演愈烈,尽管扩招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且也是大势所趋,但针对当前盲目扩招的状况,笔者认为探讨扩招的利弊对我国 高等教育发展仍然具有借鉴意义。一、大学扩招的有利因素对于大学扩招,主要有以下有利因素: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可以分配 工作,因此考上大学就等于拿了“铁饭碗”,就成了国家干部,人们认为高考是最 好的出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更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选择。“学而优则仕” 的思想流传几千年,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现在大学急剧扩招, 门槛越来越低,高中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再是难事。据相关数据显 示,2003 年北京的录取比率达到708,广东省的录取比率与2002 年持平, 陕西达到 5647,江苏为70,江西为62,湖北为 64。从以上数据可 以看出,高考录取率都是比较大的。现在家长、学生和高中学校所关心的不再是 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 年,我国高等 教育总规模达1600 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专科)在校生达 146252 万人,其中,普通高校90336万人,成人高校 55916万人,分 别比上年增加 16298 万人和10318 万人,增长2563和2263。研 究生发展较快。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2026 万人,比上年增加 374 万人,增长2265。在学研究生5010 万人,比上年增加1078 万 人,增长2741。从数量上衡量,20 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 率仅为 2-3,与西方发达国家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规模指标有相当大的差 距。经过近几年的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 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 育阶段。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正是人口出生率高峰期所诞 生的婴儿成长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 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有数据表明,1995 年幼儿园学生规模最 大,这批人在1997 年进入小学,实现了小学规模最大化,从1990 年到2002 年初中阶段学生规模依次递增,小学六年教育到2003 年达到顶峰。从高中阶段 和高等学校阶段看,学校平均在校生依年份递增,至目前还没有达到顶峰。这一 方面反映出生高峰期学生高潮正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另一方面反映了高教扩招 的效果。显然,如此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 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 的必要措施。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特别是亚洲金融 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市场疲软、消费热点消失等问题,而高等教育一直供不应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学界呼吁:应 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 济的增长。这一政策的实施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 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 行业的发展。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美国教育社会学家、伯克利大学的马丁特罗教授 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探讨数量增长与性质变化的关系,将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 三个阶段。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 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 15时,高 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 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 50。当超过 50时, 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因此,我国 大规模扩招,也是提升教育发展阶段,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二、大学扩招的不利因素从国家和社会发展角度看,扩招显然利大于弊。但这种政策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 弊端,对高等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有: 1升学扩招。实际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 生平均素质降低。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发展成正态分布,智商特别高的和特别 低的人群比较少,大部分人处于中间层次。这种数量结构在一定的人群规模下是 稳定的。因此,当高智商的人被招收到大学之后,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就只能降 低质量向低层次人群发展。以辽宁省为例,1998 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 512 分,1999年为465 分,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足以说明两年录取新生的学习质量 有着明显的差距。2,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 种不良现象增加。如“硫酸泼熊现象”、 “马加爵现象”、 “木子美现象”等。当然有些 人可能认为这并不与扩招存在必然联系。但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低素质的学生 进校后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管理和道德教育上的 缺位引发的。扩招之后,不安于学习而只想混张文凭的现象明显增多;各种标新 立异,道德缺失的行为大量存在。扩招后教育经费的紧张造成学校不断提高学费。 补贴、扶贫金的有限使得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出去打工,追求各种诱惑增多。 这些都对整个校园的学风、道德、文化环境造成强大的冲击。3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上述情况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学校不得不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从思想行伪到 学习指导,从学籍管理到自强自律,都要学校督促。思想教育也成了各高校另一 个教育重点。这实际上是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式的下移,即本该高中完成的任务 现在要由大学来做。扩招后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很大,基础差的学生大幅度增加, 补考现象明显增多。为改变这种现象,一些学校不得不改变教学计划,在保证正 常教学的基础上又分别设立了提高班、加强班。这无形中给学校本来紧张的师资 又增添了负担。其他方面如教务运行规划、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考试制度改革、 教学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不 相适应的问题。4扩招给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教学资源日益紧张。目前在校本专科生人数 剧增,而教室、实验室乃至操场等教学及学生活动场地面积并没有大量增加,据 不少导师和研究生反映,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对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程度不高, 不是新书难以及时上架,就是上架的新书不见踪影。一些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实验 室,在原本由一人或两人操作的实验位置上,现在要安排三四个学生,甚至更多。 部分实验课,有时不得不改为表演课。有不少研究生对住在校区外和同寝室人多 (如 4 人)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在扩大招生规模之后,生活、学习所必须配套 的硬件设施的建设速度和完善程度,未能较快地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期望。 5教育环境、师资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师资,如果师 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教师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就会影响授课质量。 如果师资也以同样速度增长,有可能又会因师资规模增加过快而导致整体师资水 平下降,同样影响教学质量。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按其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和国 防科工委批复的生师比 14:1 计算,仅本专科教学需要专任教师 950 人,现在 该校一个学年中为本科生讲过课的教师却只有约 600 人,不得不安排了许多合 班大课,甚至有些外语课也不得不合班上课。据调查,该校目前教授和具有博士 学位的教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只有约 50,相当多的院系一半以上的教授从 不为本科生上课。6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出口不畅,就业向低层次发展,社会对人才文化程度的 需求呈梯度攀升。由于全国高校大幅度扩招,本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 多的本科生选择了考研。国家教育部44所直属高校1999 年本专科毕业生平均 初次就业率为 82,即有18的本专科毕业生在派遣工作结束时尚未落实就业 岗位。2001 年,有关部门计算出207所高校10个一级学科毕业生的平均初次 就业率为 74。然而,一些专业的硕土毕业生就业难也已初见端倪,逼迫已初 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刚进入市场就业就不得不面临提高学历层次的问题,一 时间高学历教育热风靡中华大地。与此同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致使那些怀才 不遇的毕业生只好屈身附就,寻找低一级的工作;另一方面雇主也倾向于雇佣文 化程度较高的人从事文化程度较低的人能干的工作。其结果,原本由中学毕业生 干的事情现由本科生干,由本科生干的事情由研究生干,最终导致知识的相对失 业。这样,人才高消费现象便产生,且愈演愈烈,人力资源被无谓浪费,出现了 教育“过度”问题。7研究生、博士生含金量逐渐降低。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 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 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 招生规模。事实上,知识水平的升级并没有与教育层次的升级成正比例,研究生 教育存在着“炒现饭”的现象,一些研究生专业并没有比本科生教育增加多少知识 点。本科及本科以上三大学历层次的知识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三者间的能力档次 已不是十分明显。另外,“导师水平参差不齐”,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而研究生中“14 时间挣钱,14 时间谈恋爱,14 时间学外语, 14 时间搞专业”的情况,也大量存在。8精英教育机构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任务。理论上,精英教育机构培养的是理 论性、学术型人才;大众化教育机构培养的是实用性、职业型技术人才。两者的 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不同。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并无 优势。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精英型的大学,一般不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有的也 办大众化教育,大多是另设附属机构,另搞一套模式。大众型人才的培养,是由 社区学院、多科性技术学院、短期大学、开放大学等来承担的。但中国当前的情 况不是如此。1999 年扩招以来,大量的扩招任务落在原有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身 上,重点大学也承担了沉重的扩招任务。除原已承担的成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辅导班等之外,扩招之后,普通高校又增办高职学院、网络学院,还纷 纷增办二级学院。普通高等院校,包括重点大学,由于承担繁重的大众化任务, 办学力量分散,教育资源分散,承受着猛烈的大众化教育的冲击。近年来,重点 大学的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的事实令人担忧。因此,在高等教育大 众化实施过程中,必须保护精英教育,减轻大众化给予精英教育机构的压力。三、对高教管理的建议显然,大学扩招对大学教育管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何减少弊的影响而增加 利的因素是一个巨大的课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实行 适度规模扩展;另一方面,要求各大学不断改善条件,扩充师资,完善管理,实 现资源优化升级,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不遗余力地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做到以下 几点:1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度超前发展,但不 能随意超越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其规模应该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在增长的方式上,高等教育 应该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着重增办国家财政负担较轻的民办高校和人才市场需求 量较大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同时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疏通社会对高等教育 投资的各种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办高等教育。要引进国外资金举办高等教 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和个人捐资办学,实行缴费上学等措施,保证对高等教育 的投资与其规模发展速度相适应。2.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建立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建立社会、政府、 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机构,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质量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立和 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3明确发展地位和办学目标,办特色学校。任何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特色,而 不是照搬别人的模式与经验。由于各学校的师资条件,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不同, 因此,每个学校应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而不都办大而全、小而全的普遍一律的 综合性大学。一个学校的好坏不在其规模的大小,而在其输送的人才质量。国外 的一些著名学府如美国常青藤联校,其招生规模严格限制,宁缺毋滥。正是这种 理念使其几百年都是世界一流学府,维持着良好的声誉。因此,像北大、清华等 名校就应该以精英教育机构为发展方向,限制招生规模,减少大众化教育任务, 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在有限的精英人才培养上,集中力量以保障、提高教育质 量与科研水平,争取成为世界一流学府。大规模扩招,反而会削弱其实力,使本 来有限的资源分散,降低培养水平。4加强师资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 入,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并执行好教师资格制度、教师晋升制度、教师淘汰制度 和教师退休养老制度。吸收社会上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或兼任教学工 作,让先进思想、先进科学技术进入课堂、融入学校的教学之中。教师队伍在数 量上要保持与学校规模相当的师生比,而不能一味地提高。学校要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吸引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要把培养中 青年教学骨干与培养学术带头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保障教学投入,加强教 学基本设施建设。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住宿,教室,实验室、课外活动场地 等均日趋紧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教学基本条件作保障,教学质 量无从谈起。学校应根据发展规模保障教学投入比例。5加强学风建设。改革考试制度和用人制度,引入党争机制和淘汰机制,不以 一次考试定终身,不仅仅凭考试成绩定前途。建立学生能力档案、业务档案和品 行档案,保证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学校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充分 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 就业观,同时要严明学习纪律,坚决排除一切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营造弘扬正 气: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6深化教学及管理制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专业建设, 调整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使高等教育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同时保证基础学 科的发展。调整好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 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加大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切实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和先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大力提倡使用先进教材,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 教育技术,大力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使高等学校轻 装上阵,围绕着国家经济和社会需要自主地确定本校的发展计划和制定发展措 施。中国大学的特点应该是“大众化”而不是“官僚化”2010-04-16 17:54:58|分类:第一思想推动力|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大学的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过去我们的大学只 是在研究型的教育方面落后于发达的国家,现在随着大学的扩招,大批的生源涌进校园,大学的教学质量 出现了明显地滑坡,我们的大学在基础型的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大学能不能承 担知识和科学发明的发祥地,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护卫者,传播者,民族文化振兴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角色和教育责任?值得我们思考。教育的创新和改革之路艰巨而漫长。中国大学的行政化趋势,形成了“政校不分”的“办学特色”一直以来是知识界的有识之士提出严厉批评的现象,但是抨击归抨击,批评归批评,大学的“衙门化”倾向没有半点改善的迹象,大学越来越像是一个政府的部门,大学本身的运行管理也越来越像是一个行政的单位,一个企业的组织架构,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都服从于类似于一个行政机构的组织目标,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越来越多,越来越细的规章制度,如此以来,一所大学有开不完的会,有纠正不完的“教学错误”,有写不完的文件和报告等等就不足为奇了。每一次的大学会议都会提出创新的话题,显然教育的创新是不可能在无数的会议过程中完成的。等到一年一度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诺贝尔奖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靠过于依赖行政化的管理提高不了“学术的效率”,学术的进步需要在大学的精神环境中一步一步地完成。北京大学的教授,著名学者陈平原在最近的一次出席广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论坛上又一次针对中国大学发展的行政化,“官僚化”的弊端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指出,“中国大学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像官场”,不仅青年教师热衷于谋求一官半职以“改善待遇和地位”,而且一流的学者也热心于竟聘或是受聘校长的岗位,以实现学术和办教育的抱负。陈平原教授对大学“官僚化”的批评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反思中国大学教育的人士,在他之前就有清华大学的教授,著名画家陈丹青因为不满意大学的制造人际关系复杂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辞去了清华大学的教师岗位的风波。由于我们的大学在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上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在教育的“产业化”方向上存在许多的偏差,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陈平原教授的这次“激烈”批评会得到广大网民的普遍认同。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九十年代的后期,在当时为了刺激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的背景下,走上了大幅度的“扩招”之路,教育的大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模式,大量的学生在越来越低的入学门槛的条件下走进了校园,“大学城”的建设在全国的省会城市如火如荼的开展,崭新的,现代化的教学大楼让所有的学生都会产生欢欣鼓舞的心情,客观上也带动了中国房地产的大发展。全国的大学很快增加到了一千多所,而教学硬件设施的“大越进”并不能带来教育软件的“齐头并进”,人们很快就发现一所大学的文化理念的形成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过程,大学的精神是大学教育的文化根基。大学的“扩招”直接带来了“量的扩张”,教学质量的问题变得突出,一个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到来了。在大众化的教育时代,大学为了规范教学管理强调“管理出效益”也具有合乎时代要求的合理性,特别是在高职高专的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习行为侧重于操作,而不是理论的传授,加强校纪校规的教学秩序的管理尤为重要。但是一千多所大学确实有一种趋同的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绝对没有各个学校声称的那样完好,所有的大学都按照行政性的教育“评估指标”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导致了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千篇一律的格局。在大学机构的设置和校长人员的选用上,由于大学很大一部分经费来源于各级政府的教育预算,因此大学对各级政府的“依赖性”就变得不可避免,大学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独立性”,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大学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个部门”,而是在于大学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运作的原则基本上是“企业化”和“行政化”了,层层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一级管一级,下级服从上级,全校服从校长,教师的主体地位被严密的行政体制削弱了,每个教师都首先考虑行政体系和功利性的要求,在大学的环境中缺少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缺少的是探索真理的勇气和热诚,我们和国外优秀大学的差距就表现在这些方面。大学机构的“官僚化”倾向极易导致一种尊重权利,而不尊重真理的氛围,规范化的管理,过于细节化的行政管理的指标用于教学和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很有利于行政管理部门的考核,却不一定有利于个性化的教学,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心理学的规律。陈平原教授指出了一些教育部,行政部门的退休官员到大学去担任个部门的领导容易形成政府部门对教育的干预,可不可以让这些从政府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官员担任一些合适的教学任务呢?或者为学生进行专题的讲座,大众化的教育时代需要更多的社会“精英人士”走进教育的舞台,传播知识和智慧的火种。大学体制的行政化趋向的另一个弊端是一流的学者争着当院长,优秀的教师争着当主任。大学的行政级别和政府机构和企业里的行政级别几乎是一样的,谁的级别高,谁管理和控制的资源就多,谁获得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就高,谁得到的“社会尊敬”就频繁。陈平原教授认为,“大学应调整大跃进的心态”,让教师,学生获得自由表达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在“行政指标”的体系下,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也同样会出现在高校的环境中,而师生和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是学术进步的大敌,一些教师的“学术腐败”屡屡发生,而一些学生为了“及时”地拿到文凭,形成了抄袭论文的习惯。我们除了很难克服高等教育体制“官僚化”带来的弊端以外,也难以克服大众化的教育带来的“世俗化”的弊病。陈平原教授在广州大学的演讲中对“只有极少数教授仍能够心如止水”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发出了无比的感叹,这个结论也许有些极端,但是这种现象在高等学校却是普遍的现象,教育被金钱的力量所“绑架”,一定会造成教育的悲哀,学术的堕落。有“指标的体系”,必然产生一大批专家教授,也确实有不少专家教授在“评上了职称”以后,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了“社会活动”上,到多家公司,多个部门“兼职”,热衷于当“学术老板”,到处申请“课题”,接到了课题后,把课题交给研究生去做,让研究生充当“廉价劳动力”,基本不用为学生上课,“课题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收入”。这几年不断有大学教授购买别墅等豪宅的新闻报道,报道的焦点显然不在于“揭示”一部分教师“先富起来”了,而在于大学经费管理的混乱,科研经费流入到了个人的手中。中国的一些大学“得了病”,而且“病得不轻”,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知道仅仅靠教育的行政化手段是难以提高教育的质量的,而如何提升教育的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治疗目前的“大学病”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设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不能靠“大跃进”的方式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一定以牺牲教育的质量为代价,而过度的行政化,机构的官僚化却一定是以牺牲学术的自由和进步为代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与质量应协调发展靳宝栓规模和质量的问题,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是一个国 家、一个省乃至一所高校都必须面对和研究解决的重大发展战略问题,是宏观调控高等教育发展 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规模与质量并举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正确理解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科学把握规模与质量协调并进,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高等教育需要一定的规模,高 等教育的质量必须是一定规模下的质量,没有一定规模的质量,是不全面的质量。当然,高等 教育的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关键是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高 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及高校的承载能力相匹配。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规模与质量并举、内涵与外 延并进的发展战略,二者不可偏颇。人为地强调质量的提高,限制规模的发展;或一味地追求规 模的扩大,忽视质量的提高,都是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要求的,是不可取的。把握发展节奏,适度扩大规模,坚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信心和决心规模和质量的关系问题,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个实践问题、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超常规的跨 跃式发展,其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河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国家一样,同样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从1998年到2004年,全 省普通高校年招生从5.5万人增加到21万人,增长了 4倍;录取率由32%提高到70%,超过了全 国的平均水平,在校生数和高校录取率在全国排名第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围绕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社会上和教育界也提出了 一些问题,产生一些疑虑,比如高等教育的规模上去了,质量能不能跟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现在经济上在搞宏观调控,教育上是不是也要宏观调控?近两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显 现,高校扩招是不是应该停下来。应该说,提出这些问题,产生一些疑虑都是合理的。关键是我 们如何看待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还要坚持积极稳步发展的战略,适度扩大规模, 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到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研究表明,从2001年到2020 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经历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 质量型。未来20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会产生一个迅速追赶 的过程。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左右,相应地,到2020年将有约2.23 亿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这近3亿的人口如果能在城镇实现就业,就需要达到城镇人口的平均受 教育程度。二是我国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加,也要求我们必须 适度扩大规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十五”后期,我国1517岁的高中学龄人 口将迎来第一个高峰期。高中阶段学龄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形成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大幅增加。 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接受高 等教育的需求也在增加。据调查,在所有居民储蓄的目的中,教育储蓄被列为储蓄动机的第一位, 表明人们对接受高水平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强烈欲望。这就决定了教育文化消费指数的必然上升, 其中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三是正确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坚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信心和决心。就业问题 的实质是个经济问题、人口问题,与高校扩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社会提 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如果提供的岗位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则会产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个简 单的事实,不管高校是否扩招,大量需要就业的人口是客观存在的。不接受高等教育,只接受高 中阶段的教育,同样也需要就业。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加,不但不会加剧就业矛盾,而且可以造就 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同时,让更多的人接受 高等教育,可以推迟就业时间,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说是个缓冲。当然,我们要高度重视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和正确择业观的教育。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升质量,把高等教育事业做优做强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如何确保和提高教育质量都提出 了新的挑战。只有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加强高校布局结构的宏观研究与规划,对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定位。人才的多样性决定了 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同高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也应该不同。从类型上讲,高等教 育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高等教育,一类是高等职业教育;从办学结构上分,应为三个层次:研 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对一个国家、一个省来讲,政府宏观调控高等教育, 首先应确定这两类高等教育的比例,构建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框架和体系。这既是一个高校布局 的问题,也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宏观结构问题。其次,各高校要找准自己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 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特色。就河北省而言,研究性大学只能是少数,绝大多数学校应该 定位在一般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上,培养目标应确定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高素 质劳动者方面。一流的大学需要建设,一流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样需要建设。二是抓好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高等教育不能没有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大学,这不 仅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当然,高水平大 学的建设只能是少数。就河北而言,恐怕只能是一两所。要聚集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加 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一两所重点大学,力争在2020年以前建成一两所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高水 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经济服务的基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规划 也应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当然,这里所说的学科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院系,而是多科 力量集成的学术和科研中心。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集中优势力量,力争使一批学科 在今后若干年内在全国产生影响。三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投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人才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 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近几年,河北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 作,实施了“燕赵学者计划”、“名师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自己培养了 3名“院士”, 而且遴选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今后,我们还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科学史研究表明,科学 发明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有人做过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70%80%是在45岁以下。为 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四是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高 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各国高等教育开辟了更大的市场,为其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 间;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各国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为其质量的提高,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的培养创造了更加宽广的途径。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各国高等教育实现规模与 质量的协调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大与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作者系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对大众化教育大学主流意识的思考时间:2011-07-14 06:10:47 来源:大河网 作者: 打印文章 闫发送给好友0提要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迅速扩张,到2007年在校人数超过2500万,毛入学 率达23%以上,从数字上看,我国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个保持旺盛生命力,具 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学,主要看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是被我国高等教育30年改革成果所 证实了的。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 许青云我国高等教育自 1999年开始迅速扩张,到2007年在校人数超过2500万,毛入学率 达23%以上,从数字上看,我国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 众化教育,最明显的特点是为整个社会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那么,大学所 遵从的主流意识应该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六个方面,履行大学职能。第一,科学发展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发展是硬道理,要切实把发展思路和重 点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注重质量、内涵发展上来,推进学校迈向更高的境界,以适应高等教育 大众化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相关新闻:没有市场竞争教育谈何“买方市场” 第二,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使命观点是一致的。因此,要以学 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做 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实现理想、成就事业的机会和能力。第三,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中心工作。教学和科研对大学而言,犹如车上两轮,鸟之两 翼。教学、科研是大学的立命存在,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推 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加强科学研究、鼓励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 能力,既是高校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创办高水平教育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第四,大学的龙头工作是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 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第一个组成要素是师资,这是学科的主体要素,一门学科一 定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支撑;第二个组成要素是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叫客体要 素,学科建设成果最终要展示为对该学科的贡献,这个贡献是以科研成果为表征的;第三个 组成要素是学生,这是学科最具特色的要素,一所大学如果抓不住这三个要素,这个大学的 发展是没有前途的。第五,大学的主体工程是师资队伍建设。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讲过一句名言,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教师队伍,尽心尽力培育教师队伍,全心 全意地依靠教师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要坚持教 授上讲台,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要 建立一大批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第六,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改革。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依据我国国情、省情、市情、 校情,大学内部的改革就是其发展动力,因为在我国无论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还是大学与社 会的关系,乃至大学内部的关系都有充分的改革余地。一个保持旺盛生命力,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大学,主要看它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这是被30年改革成果所证实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