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039358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 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本文是关于 2020 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全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 助,感谢阅读。20xx 年山东民事审判会议纪要为在全省民事审判工作中深入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 改活动,加强民事审判的规范化建设,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省法院于 20xx 年 8 月 21 日23 日在龙口市召开了全省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全省各中级 人民法院分管民事审判工作的副院长、民一庭庭长、其他与省院民一庭业务对口 的民庭庭长、部分基层人民法院的院长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人员认真分析探讨 了当前全省民事案件的特点和发展态势,研究讨论了部分民事案件审理中所涉及 的法律问题,就某些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达成了基本共识,现就有关问题纪 要如下:一、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问题。会议认为,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 的全面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并 存的局面,劳动关系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增大了劳资关系的比例。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和企业自主权扩大、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富余劳动力的下岗安置以及劳动用工、 工资、保险制度的重大改革,企业的劳动关系由过去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 从而引发了大量的劳动争议纠纷,而且与过去相比劳动争议案件出现了集中性、 对抗性、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特别当前一些用人单位无故拖欠职工工资、社 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忽视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劳动安全保护,随意损害劳动者 的合法权益,以至引发恶性安全事故和职工群体性 *,因此,当前劳动争议案件 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引发当事人上访的重要因素,也成为了我省民事审判工 作中的焦点和难点问题。会议要求在劳动争议案件的审判中,要切实落实好“司 法为民”的根本宗旨,贯彻好“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司法指导方针,尊重劳 动者的价值和劳动权利,突出把维护劳动者的利益放在首位。特别要充分发挥民 事审判保护人民利益,促进我国社会文明、进步、协调发展的职能作用,积极促 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会议就当前劳动争议案 件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达成了倾向性意见。(一)因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职工下岗、整体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等劳动争 议纠纷的处理问题。因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职工下岗、整体拖欠工资及社会保险 费等劳动争议纠纷,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政策性比较强,而且多数案件具有群体 性的特点,并涉及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依法保护劳 动者合法权益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和社会的稳定 根据 20xx 年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的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和 20xx 年全国民事审判 工作座谈会的精神,这些案件多数是在企业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过程中 出现的特殊现象,不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引 发的纠纷,应当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统筹解决,人民法院不 宜以劳动争议案件立案受理。根据上述两个会议的精神,我省法院近几年来对这 几类劳动争议纠纷,一般都没有受理,但各地法院掌握的不统一,有些法院对个 别企业在改制中出现的个案劳动争议则予以受理,还有的法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 要求和支持下也受理了部分整体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的劳动 争议案件,一些法院还采取将群体性纠纷分解成个案的办法受理了类似的案件, 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鉴于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尚未有新的规定和精神, 对此会议达成的倾向性意见是对国有企业改制引发的职工下岗、整体拖欠职工工 资及社会保险费等劳动争议纠纷,仍坚持原来的规定和过去的做法,一般带有群 体性的纠纷,特别是企业改制中涉及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不予受理。(二)因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险费用引发纠纷的处理问题。会议认为,根据劳 动法和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各种社会保 险费用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行政部门、税务机构的 法定职责,因此,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如果不能按时足额给劳动者 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应由税务机构或者劳动行政部门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 责征收,这属于行政管理行为,由此产生的争议,应属于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的范围,所以凡是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无论劳动者起诉用人 单位要求缴纳社会保险费用,还是起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求发放社会保险金, 均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解决。对于用 人单位没有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仍然属于劳动关系双方在履行劳动合同关系中 发生的劳动争议,法院可以受理,但根据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管理体制,用人单 位必须整体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社会保险机构不允许劳动者个人开立帐户,法院 在判决中也无法确定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数额,这就造成法院对社会保险费的案件 难以执行,因此这类案件目前以暂不受理为宜。(三)关于劳动法规定的“60 日”的理解和适用问题。关于劳动法规 定的 60日申请仲裁期限如何在诉讼中适用的问题,一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争 论。这种不同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审判执法的标准,导致在审判实务中对同一事实, 适用法律产生很大差别,出现不同的审理结果。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当前审判实 践,会议认为,劳动法规定的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期限的性质,应是一种除斥 期间,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期限。将劳动法规定的“60 日”理 解为诉讼时效缺乏法律依据。人民法院在审理当事人的请求超过60 日的案件时要 准确理解劳动法的立法精神,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超过 60 日就驳回诉讼请求, 而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劳动争议纠纷确定不同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特别对劳 动者追索工资等劳动报酬引发的一些纠纷,在追索时限上必须从宽掌握。如果用 人单位明示拒绝支付劳动报酬,或承诺另行支付劳动报酬的期限已经届满,或劳 动者追索劳动报酬被拒绝的,一般可以视为争议已经发生,劳动者应在劳动法规 定的 60 天期限内申请劳动仲裁;如果用人单位未明示拒绝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承 认拖欠劳动报酬,但未明确偿付时间的,争议发生时间可以从劳动者追索之日起 算。(四)关于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纠纷的处理问题。当前,有的用人单位违 反劳动法规定,随意解除劳动合同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高 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的自由就业权利。会议认为,对于这类案件,人民法院要 积极受理,通过公正裁判,维护合法的劳动合同关系,制止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 对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因劳动者过失性解除的外,用人单位均应按照劳动法 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拒不支付的还要支持劳动者请求的额外经济补偿金。关 于终止劳动合同后是否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问题比较复杂。前几年,由于我省地方 性法规中明确规定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所以, 对劳动者的请求一般予以支持,但该文件已经废止。国家现行法律也没有终止劳 动合同后可以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因此,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支付经 济补偿金已经缺乏法律依据。鉴于当前劳动法实施的实际情况,从保护劳动者的 利益出发,省院于今年的 6 月份下发了关于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是否应当 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答复,明确了劳动合同终止后,用人单位不应支付经济补偿 金,但考虑到我省关于劳动合同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实施比较晚,因此以山东省 劳动合同条例为界限,在该条例实施之前(20xx年1月1日)用人单位招用的劳 动者,不论何时终止合同,用人单位均应当酌情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条例实施之后 用人单位招用的劳动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不再支付经济补偿金。(五)关于违反劳动合同违约责任的处理问题。会议认为,劳动法、国务院的 行政法规以及劳动部和地方性人民政府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导致审判实践中处理这一问题欠缺实体法规范。因此,对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违 反劳动合同产生的违约责任的处理,要尊重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即 涉及到劳动者违约,计算违约金原则上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标准;劳动合同中约 定了违约金但违约金标准明显过高的,法院可以根据造成损失的情况给予适当调 整;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但劳动者违约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 当承担赔偿责任。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义务的,可以参照劳动部的有关规定 处理。(六)关于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的处理问题。会议认为,根据1996 年劳动部 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及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工伤的确 认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属于劳动行政部门的职权范围。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对 劳动行政部门认定的工伤结论不服的,应通过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方式予以解 决;对劳动者直接起诉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工伤的,应驳回起诉。对工伤职工或者工 伤职工的近亲属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人民法院应以劳动行政主管 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结论为前提,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作出处理;对劳动 部门没有作出工伤认定结论或者劳动者以一般民事侵权赔偿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 的,用人单位可以以构成工伤事故为理由进行抗辩,并由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如果劳动部门没有认定工伤或者用人单位也不能证明构成工伤事故的,则可以按 照一般民事侵权赔偿予以处理;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对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不服的, 可以申请复议,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省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果劳动者 的工伤系第三人侵权所致,按照我国现行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 用人单位仍应承担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但劳动者也可追究第三人的侵权赔偿 责任,即劳动者可以在工伤事故中获得双重赔偿,但因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费用, 原则上不予重复计算。(七)关于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的处理问题。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已 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院都专门发出通知,要求 各级人民法院及时、审理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依法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 法权益。根据*中央“一号文件” 的精神,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 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纳入财政预算。会议认为,对于拖 欠农民工工资形成的纠纷要区别对待:农民工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比较明确的,应适用劳动法的规定予以调整,纳入劳动争 议案件的处理范围;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也没有形成事实劳 动关系的,可以认定为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农民工追索工资引 起的纠纷,人民法院可以以追索劳动报酬为案由直接受理,这样更利于加强对进 城务工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八)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发生的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必须正确理解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该条第 1 款规定,用 人单位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受劳动法调整,该条款实质包含了用人单位与 劳动者之间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劳动关系,也包括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 间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而形成的事实劳动关系。第 2 款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 位和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受劳动法调整。对该款规定应当理解 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与劳动者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能形成 劳动关系,才能按照劳动争议纠纷加以处理。对没有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 会团体等用人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是否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 劳动法没有明确规定。会议认为,由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用工问 题上受到有关政策的限制,按照劳动法第二条第 2 款的规定,国家机关、事 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招用的劳动者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才能形成劳动关系,没有 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临时用工按照雇佣关系处理。(九)关于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当前,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地方 性法规比较多,内容上存在较多冲突,特别是劳动制度的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 许多改革措施还未上升到立法层次,劳动政策对审判的影响进一步加大,这都给 我们法官在适用法律上造成一定的难度。现行的劳动法规、规章和政策都是在劳 动法的框架内制定的,因此,1995 年实施的劳动法是我们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还要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的相关 规定。劳动部和山东省发布的一些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虽然不能直接作为法院 适法的依据,但从司法实践中来看,这些规章对我们处理好劳动争议案件的确具 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可以参照这些规章处理相关的劳动争议案件,但如 果行政规章之间以及与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冲突的,则应选择参照适用对保护劳 动者的利益有利的规定进行处理。二、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的处理问题。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 快速发展,建筑业已经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 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为依法及时公 正地审理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结合我省民 事审判工作实际,会议认为,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 件时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要坚持引导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原则。要按照法 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认真行使审判职权,合理干预当事人 之间的合同关系。要通过确认合同是否有效,认定双方当事人是否存在违约行为 以及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引导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承包人将其承包的全部工 程转包给第三人,或者以内部联营、挂靠等方式承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其承包的 全部建设工程肢解以后以分包的名义分别转包给第三人,或者将工程分包给不具 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以及分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再分包的,应依法认定为无 效。要注重运用裁判手段,促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的建立。只要双方在合同中对 违约责任作出明确约定的,不论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都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 和法律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要注意通过违约金的适用,制裁违约行为,提高失信 成本,以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和建筑市场正常秩序的建立;要注意维护当事人利益关 系的平衡,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标准过高的,甚至超过工程价款的,可以根据当 事人的申请,依据合同法的规定,结合违约造成损失的情况适当调整。(一)关于施工许可证对合同效力的影响问题。会议认为,在建设工程正式施 工前发放施工许可证应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工程项目加强监管的一种行政 手段,主要目的是审查建设单位或者承包单位是否具备法律规定的建设或者施工 条件,具有行政管理的性质,如果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违反该管理规定,应当 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理。因此施工许可证应属于管理性规范,非影响合同效力性的 规范,而且领取施工许可证时,施工合同已经签订,因此,施工许可证不是建设 工程施工合同的有效要件,是否取得施工许可证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二)关于建设工程造价的鉴定问题。合同对工程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 工程竣工后,当事人双方又不能达成结算协议的,也无法采取其他结算方式结算 工程款的情形下,可以委托工程造价审计部门对工程款的数额予以审定,但要防 止鉴定出现过多过滥的现象。为此会议确定了以下原则:建设工程的造价或者工 程款的数额不通过鉴定可以确定,则不作鉴定;必须通过鉴定才能确定工程价款的 要尽可能减少鉴定次数,能不重新鉴定的,则不重新鉴定;必须通过鉴定才能确定 工程价款数额的,要尽可能地减少鉴定范围,能不全部鉴定的,则不进行全部鉴 定。在一审诉讼中已经委托鉴定的,如果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具有相应的资格, 鉴定程序合法,且经过一审庭审质证,鉴定人也出庭答复的,当事人就鉴定的事 项上诉请求二审重新鉴定的,原则上不予支持。(三)关于“黑白合同”情形下工程款结算的处理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建 筑市场中,按照法律规定实行强制招标投标的项目领域,经常会发生发包人与承 包人之间存在签订两份合同的情形。其中一份是招标人与中标人根据中标文件签 订的合同,即中标合同,另一份则是内容与中标合同不一致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 社会上将这种现象称为“黑白合同”或者“阴阳合同”。从实践中的情况看,有 些黑白合同之间内容相差不大,“黑合同”只是与中标合同之间存在细小差别, 内容上没有实质性变化;而有些黑白合同之间则存在着重大实质性的修改,如“黑 合同”在工程价款、工程质量以及工期等方面均与中标合同存在较大差异。如果 双方在履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发生纠纷,往往会对依据那一份合同作为处理纠 纷的依据产生分歧,双方当事人也可能持有对自己有利的合同主张权利,这就给 人民法院如何正确认定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带来一定的困难。正确理解司法解 释规定的“黑白合同”,是准确处理好此类纠纷的基础。“黑白合同”之间必须 存在实质性违背,即中标合同之外的合同必须在工程价款、工程质量和工程期限 等方面与中标合同具有实质性背离,而不是一般的合同内容变更。在具体量化“黑 白合同”与依法变更合同的界限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需 要法官正确把握裁量的标准。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招标的建设项目 经过招标投标程序确定中标人后,需要向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备案,这种备案制度 并不意味着中标合同必须经过备案后才生效,而只是从证据法意义上确定以备案 的合同作为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审判实践中曾经出现了当事人双方请求按照“黑 合同”作为工程款结算依据的情形,对此,会议认为,“白合同”是依据招标投 标这一法定形式确认的,虽然“黑合同”可能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但由于 合同内容规避法律规定、合同形式不合法,不能代替“白合同”即中标备案的效 力,即不能依据“黑合同”作为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四)关于发包人以承包人主张权利超过诉讼时效作为拒付工程款抗辩的问题 建设工程合同由于工期较长,履行过程中经常发生设计变更、施工变动、延长工 期以及双方对工程价款决算协商不一致等情况,导致工程竣工后工程款长期不能 得到清偿,承包人一旦起诉,发包人往往以承包人主张权利已超过诉讼时效作为 抗辩事由,拒付拖欠的工程款。处理这类问题时,要注意保护承包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双方未就工程款决算达成一致,或者工程款数额未确定的,或者承包人提出 结算书后发包人不及时审核和签字的,发包人以此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拒付工程款 的,不予支持。三、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处理问题。会议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 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备,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 化,民主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维护自身权利的自 觉性日益提高,特别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等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逐步形 成,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会越来越多。当前,各种新类型侵权、特殊侵权大量涌现, 交通事故赔偿、医疗事故赔偿、产品质量赔偿、危险责任赔偿等占了很大一部分 比例,从而使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类型呈现出“多、新、奇、特”的现象;诉讼请 求的数额不断增加,赔偿由低额化向高额化发展;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诉讼主体由 单一化向多极化发展,由个人责任向团体责任发展;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所保护的权 利范围不断扩展。我国民法通则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认定、赔偿范围和标 准规定的比较原则,尽管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侵权赔偿案 件的司法解释,但仍然难以解决审判实务中存在的法律适用问题,为此,会议对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一)关于共同侵权中侵害行为直接结合的认定问题。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中,侵害行为直接结合构成共同侵权是指数个行为结合程度非常紧密,对加害后 果而言,各自的原因力和加害部分无法区分。其构成要件包括:1、各行为人都有 积极的加害行为,而且加害行为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 ;2、损害结果是一个整体, 各行为后果在受害人的损害后果中是无法区分的 ;3、各行为人的加害行为和损害 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就是原因行为直接引起损害结果,不存在中间媒介 的传递。对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中加害行为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结果的,不 构成共同侵权,应当按照过失程度及原因力的大小来综合确定责任份额。(二)关于残疾赔偿金及残疾辅助器具费用认定的有关问题。残疾赔偿金的确 定要综合考虑受害人是否因伤残而导致实际收入减少等情况,参照伤残等级来综 合确定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和赔偿基数。对于残疾器具费用的赔偿一般采 取一次性赔偿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赔偿义务人的请求、结合赔偿能力和提供担保 情况,确定以定期金方式赔偿。(三)关于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问题。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权利人为死者的近亲属 其内容是对死者家庭整体预期收入损失的赔偿,其性质是财产损害赔偿,而不是 精神损害赔偿。死亡赔偿金是基于死者死亡对死者近亲属所支付的赔偿,不属于 死者的遗产,不能依据继承法第十三条确定的遗产分配原则进行分割,应根 据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和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合理分配。(四)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数额问题。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是限于受害人 因伤致残或死亡等情形,损害结果不是很严重的情形下,受害人请求精神损害赔 偿原则上不予支持。精神损害赔偿费的具体数额可参照省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的标准,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确 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请求权的主体为残疾受害人本人或死者近亲属,其他人不能行 使或继承。(五)关于城镇、农村人口不同赔偿标准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法释 20xx20 号司法解释针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确定了不同的赔偿标准,这是 考虑到当前我国城乡差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但随着我省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 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从保护受害者利益出发,在两种标准存在交叉的情形下, 可以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赔偿标准。对于农村人口在城镇住所 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城镇人口标准计算损害赔偿数额;对 于实行城乡户口统一登记管理的地方,计算标准也可以统一适用城镇人口统计标 准。(六)关于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法(20xx)20号精神,人 民法院在处理因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时应当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 依据;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侵权纠纷应当按照民法通则第106 条及 119 条规定处理,赔偿标准应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 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所规定的赔偿标准。对于医疗侵权纠纷,当事人无论是 选择一般人身损害赔偿还是选择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性质并 未改变,只是因我国医疗事故处理及损害赔偿特殊的立法政策而可能导致赔偿数 额不同。因此,对于当事人按一般人身损害赔偿起诉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可以 提出构成医疗事故抗辩,出具医疗事故鉴定书或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经鉴定能够 证明受害人的损害确实是医疗事故造成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的规定确定赔偿数额,否则应当按照民法通则及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司 法解释处理。对于有关当事人拒不配合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而使医疗事故鉴定无法 进行的,在经法官释明后仍拒绝配合的,由其承担相应的后果。(七)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道路交通损害赔偿案件是 一类特殊的侵权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的精神,其责任主体一般 应根据对机动车运行支配权与运行利益的归属来确定。对于机动车挂靠经营情形 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上应由挂靠人或者实际车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 被挂靠人从挂靠车辆的经营中取得利益的,应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对于机动车出 借情形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上应由借用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出借人在出 借行为中存在过失的,应根据其过错程度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对于机动车实行租 赁、承包情形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则上应由承租人、承包人与出租人、发 包人承担连带损害赔偿责任;对于机动车未过户情形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原机动车 所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承担责任,由买受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对于经机动车驾驶 人同意,无偿搭乘他人机动车且在交通事故中遭受损害的,由驾驶人依其过错承 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八)关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问题。 在机动车驾驶人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 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情形下,应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非 机动车一方、行人对交通事故承担全部责任的,减轻机动车一方 70%80%的赔偿 责任;非机动车一方、行人对交通事故承担主要责任的,减轻机动车一方 50%60% 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一方、行人与机动车一方对交通事故负有同等责任的,减轻 机动车一方 30%40%的赔偿责任;非机动车一方、行人对交通事故负有次要责任的 减轻机动车一方 10%20%的赔偿责任。(九)关于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七条、第七十 五条及第七十六条规定的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是法定险,与目前商业性的第三者 责任险性质不相同,在国家还没有出台第三者强制责任险的具体规范之前,诉讼 上不宜将商业性的第三者责任险等同于道交法上的第三者强制责任险。在道路交 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中,即使肇事机动车参加第三者责任保险的,也不宜依据道 路交通安全法直接追加所参保的保险公司为被告或第三人参加诉讼,不能直接 判决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险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 应依据保险合同关系另行解决。(十)关于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性质问题。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 机关依据法定程序做出的,是证明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证据,具有较强的证 明力,在没有充分反驳证据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认定书确定案件事实及因果关系。 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事故原因、责任等无法做出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双方 的举证情况确定具体的赔偿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