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80321264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2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松树小学四年级上期语文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大多数学生能跟上教学进度,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从学生的语文成绩来看,存有两极分化的现象:有十几个学生成绩优秀,拼音、字词、句都掌握得不错,有几个学生段篇和作文也掌握得较好,能准确拼读音节,识字量大,书写美观,能较快地掌握新知识,但还有学生却学得十分吃力;拼音不能准确读写,识字量少,会写的字也远远达不到要求,“欠债”太多,新知识以很难掌握,加上自身信心缺乏,懒惰,学起来十分吃力。从整体来看,阅读,作文是全班难点,必须提升。二、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准确把握当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使学生在获得语文基本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和健全人格。三、教材内容及编排:本册教科书包括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9篇。本册安排了8个单元。每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局部。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其中,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理解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理解的字及思考练习和词语花篮。在局部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了学习链接。本册要求学生理解250个字,会写300个字。第个语文百花园至少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个是固守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和语文大课堂交叉安排。四、教材特点:1、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促动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培养。(A、在单元前安排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单元导语和情境图;B、选文形式多样,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的课文)2、注重学生各种语文水平的培养。(A、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B、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C、密切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D、听说读写各项内容整合编排,注重各种水平整体推动)3、重视文化熏陶,注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4、增强语文实践活动。(A、语海畅游;B、积少成多;C、阅读平台;D、能说会道;E、笔下生辉;F、语文大课堂)五、教学总目标:本册教材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 1识字与写字 (1) 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水平。 (2) 理解211个生字,会写299个生字。 (3) 继续练习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整洁。 2阅读 (1) 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 (2)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 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4)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5) 继续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6)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7) 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很多于10万字。 3习作 (1) 留心观察,展开想像,乐于书面表达。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2) 学写感谢信。 (3) 能够在习作中合理地使用收集的资料。 (4) 能够有顺序地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印象深刻的局部写具体。 4口语交际 (1) 能用普通话交谈,继续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 (2) 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5综合性学习 (1) 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表达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2)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使用语文知识和水平解决简单问题。6、安全教育通过课文渗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护自救知识。六、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准确地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词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进一步学习习作,能准确使用标点,做到语句通顺,有话可说,初步做到说话有条理,能抓住重点。七、课改专题内容要求及日程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 (1)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使个人情感与文本生成的情感因素形成共鸣,是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阅读兴趣的前提。 (2)从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凭借。 3)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和文本产生对话,是学生生成较高质量的阅读兴趣的保证。 2注重训练在提升阅读质量中的作用 3提升朗读、默读、背诵在阅读教学中的功效 (1)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朗读的时间。 (2)要引导学生理解着读,入境入情地读。 (3)读的形式力求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注意层次。 (4)在指导读长句和不容易读好的句子时,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 (5)不在增加学生朗读的遍数上下功夫,而在提升学生朗读的质量上下功夫。 (1)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2)要鼓励学生边读边动笔圈画,画出重点,标出疑问。 (3)要给学生提出默读的具体要求。 (4)要根据默读内容的长短和要求的难易调整默读时间,既不要因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又不要因时间过长挤占学习其他内容的时间。 4.继续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5增强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水平的培养,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和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体验日程,贯穿于每堂课八、课外活动内容时间及活动方式结合每个语文百花园中的作文教学及学校安排的各项专项活动展开好课外活动。九、教学措施:本册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上着力表达课标精神,力求赏心悦目、科学实用,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服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继承与改革、发展的关系;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与积极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学科整合与学科自身特点的关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与必要训练的关系;信息技术使用与学科特点的关系;尊重学生与恰当评价的关系。(一)关于识字、写字1鼓励学生主动识字并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水平。 在使用本册教材时,要继续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兴趣,继续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阅读过程中完成识字,鼓励学生主动识字,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独立识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并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使之能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存有差异,如在一定时间内的识字数量、质量上的差异。不要求学生对字的掌握一步到位,允许在滚动识记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分享识字的乐趣。 本册要求学生理解211个字,会写299个字,这是下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以利于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增加识字量。 2在教学中为学生巩固识字提供途径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巩固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多接触,增加生字的复现率。如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形式的读、比较,小练笔和习作中的具体使用,都是巩固识字的途径。 3在写字教学中增强指导 时至今日,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字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书写习惯,但教师仍不可无视写字(包括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对于重点、难点字,教师应有示范,学生应有练习,练习后应有反馈,以求学生写字质量的提升。(二)关于阅读写作 阅读教学是搜集处理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近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以“立足于促动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认真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力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这是完全准确的。但是,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十分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主导作用。教师绝不应该总跟在学生后面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缺一。 2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但是创新绝不是否认过去的一切; 我们应该持续更新观点,但是更新观点绝不是形式主义地贴标签;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内容,但必须与我们的实际结合。 总之,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反对表面文章,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改革是为了质量,任何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所谓“改革”,都是不可取的。 3学科交叉融和与把握学科基本特点完成学科自身教学任务的关系 我提倡多元文化,主张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但不能丢掉学科的基本特点; 我提倡大教学观,提倡课内外结合,但必须从学科的基本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我要培养学生培养收集、整理、使用信息水平,这是各学科共同的任务。但不同学科培养这种水平必须与学科自身特点相结合,必须与完成学科的教学基本任务相结合,不能上成单纯的信息收集整理课。 4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新理念,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离开了学生自主或主动的学习,合作就失去了基础,就成了形式。 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适宜的学习内容,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自主合作学习的。 在交流合作学习成果时,要注意不要把过去的全班统一变成小组统一。在汇报交流中,不但要重视小组同一的结论,更要重视是否有不同的意见。往往这些不同的意见恰恰闪耀着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5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我首先必须明确一点:谁辅助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绝不是教学辅助计算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指出:“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三)关于安全:主要是从日常的教学中渗透,抓住机会教育。(四)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语文课文资源对学生实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十、 教学课时安排四年级语文周上课时间为7课时。全期复习2周,机动1周,按18周计算,实际课时为126课时,按排如下:精读课文23课55课时略读课文9课14课时语文百花园8次33课时写字 每周一课时 18课时绿叶的梦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局部,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局部,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2课前学生实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升什么水平?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汇报“读懂了什么”。 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有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个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能够做什么用?等 梦:能够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相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实行选择)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有的问题。 学生按要求自学。 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7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你对那局部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以下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很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浏览课文。 交流自己的意见。(能够读一读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局部:(26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局部内容。 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 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局部内容。随机板书 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相关的问题 练习有感情朗读。 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局部内容。 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相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能够齐背或指名试背) 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很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理解了很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局部内容。 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局部)叶子的用途。 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以下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比照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 3预习下一课。 内容: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教后记:芦叶船教学目标:1.理解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抓住课文的重点局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局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局部。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相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教后记:一只贝教学目标:1.理解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准确体会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示物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实物,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 (2)自由拼读词语。指名读、小组读。 (3)四人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并说说生词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读流利。 2.你读懂了什么? 3.默读课文,结合课后“学习链接”读懂课文,几下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提出来。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四.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1.卡片认读生字词。 2.听写生词。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一评,谁读得最棒。 2.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3.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一只罕见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齐读第3、4段。 4.珍珠真的像作者描绘的那样形成的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5.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你是怎样体会的? 三.指导朗读,陶冶情感 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师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3.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预习4课。教后记:快乐的暑假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很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所以,“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2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假如学生水平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 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能够仿照第三节实行诗歌创作) 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3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3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暑假生活 紧张无拘无束严肃自由成长教后记: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使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4、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 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 1、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录像短片小明学语文 导语:小明今年上四年级,他特别喜爱积累词语,不过因为方法不准确,积累起来十分费事,你们能帮帮他吗? 二、出示词语 瞧看瞅扫视盯着 讲说商量告诉劝告 落落大方窃窃私语源源持续 1、寻找规律:(1)从词语的意思来归类记忆。 (2)从词语的结构来分类记。 2、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3、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三、语文大观园 我们下面要去语文大观园玩一玩,能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结成小组逛。大观园里有很多新奇有趣的活动,积极参加,还能得到积分呢!让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积分最高! 1、(出示)一扇门 谁能有快又准得背会门上这首古诗,大门就会开开。 2、(出示)一只小猴子 一只小猴子挡住了去路,它带来了一篇小诗歌,假如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它就让你过去。 3、妙语堂(练习句、段、篇) 介绍:妙语堂里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还是进去看看吧! 你能说说你的寒假见闻吗? 练习说。 指名说。 四、小结 五、作业:把你们今天说的写在本上。 教后记: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准确解释诗意; 2、掌握背诵古诗; 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图对照,品读诗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对这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望洞庭这首古诗,掌握诗意; 2、掌握课后生字; 3、背诵望洞庭。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板书:洞庭)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老师这里有一些洞庭湖的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4、范读古诗(出示课件)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刘禹锡是什么时候去望洞庭湖的呢?请同学们读了诗后告诉大家。 3、秋天的夜晚去望洞庭,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诗歌,好好地体味。 4、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住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反反复复地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里面这些景物是怎样吸引大诗人刘禹锡的? 交流:同学们,诗人刘禹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望洞庭,那他望见了哪些景物呢?(板书:湖光、秋月、山水)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是怎样来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我们来看,这是怎样的湖水? 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好,轻轻地,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潭面无风镜未磨 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们的朗读告诉大家。 B、诗人登上岳阳楼,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那座山,水也不是那个水,它们成了(生: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画面:我在一个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你看到了吗?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多媒体出示画面,诗人为什么说是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明确诗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湖光和月色交相辉映显得那麽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小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三、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同学们,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很浓的画面,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自由读,指名读。 2、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像是白银盘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不禁吟诵起来: 多媒体出示画面、音乐 四、作业设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和:;磨:; 2诗句意思。 3.背诵诗歌,结合插图展开想象把诗中描绘的景色写下来。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古诗菊花,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学习诗中生字,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菊花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爱菊花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赏过菊花吗?你是什么时间观赏的? 2、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师生共同介绍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九岁能诗,十五岁明经及第。他与白居易共同开创浅切的新诗风,世评“元轻白俗”。他两人均曾企图以诗为救世之工具,共同致力于讽谕诗。其诗朴质深切,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生活。与此同时,他还遗有很多感伤性质的杰作。有很多歌咏元、白两人深厚友情的酬答诗。有元白长庆集。 (板书:菊花元稹) 二、学生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2)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1)自由读:结合课后注释,试着小声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互助学习:在小组里每位同学说说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同学、老师协助。 (3)各小组推举一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 三、互相交流、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教师相机提问: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逐步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4、小结;菊花一诗,诗人描写了菊花的多、美以及自己偏爱菊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热爱菊花的深情,也赞美了菊花傲霜斗寒的高贵品质。 四、有感情地朗诵菊花并背诵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诵读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指导朗读 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赏花,用缓慢轻松的语调读出诗人清高自豪的情感。后两句诗人直白内心想法,朗读的语气肯定,干净利落,表达对菊花的情有独钟。) 3试背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2、背诵默写古诗。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 3.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2、教师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美吗?想读一读吗?那还等什么,在下面读一读吧! 3、学生自由读: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 4、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正音。 大家读的可真起劲!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我想请你们自学这首诗。行吗?老师相信你们借助诗下的注解,按照自学提示出示的要求,一定会学懂这首诗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5、指名读自学提示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2)理解课文大意、解释题目。对照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3)感受画面:通过刚刚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这首中弥漫着一种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三、精读枫桥夜泊,品味悲秋滋味。 1、小组交流,结合自学所得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测:诗人为什么而愁。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明确: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长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3、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4、指导朗读、背诵、默写 四、教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本课学习了三首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教后记:观潮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以前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以前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相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刚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协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相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个“天下奇观”写具体的?能够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能够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刚的场面能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设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管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