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讲义规划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0318830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287.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学讲义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国际金融学讲义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精品课建设资料之一(上册)主编 陈春生西安财经学院序 言国际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本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加入WTO 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下, 我国将需要更多懂得国际金融的人才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材。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国际金融人才是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搞好国际金融学的课程建设,并配合精品课建设,我们编写了这本国际金融学讲义。讲义与教材不同,教材是学生用书,而讲义是教师用书。讲义不仅要说明教学内容,而且应着重说明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与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实践训练与练习应有一个安排。根据讲义的这些要求,我们在编写本讲义时,不仅设立了“教学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而且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对所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设立了“复习思考题”和“参考资料”栏目,同时还设立了“素质教学” 栏目,以解决教学方法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安排问题。本讲义由陈春生教授任主编。其具体编写分工是:第一、二、五章由陈春生教授编写;第三、四、十五章由张宏丽付教授编写;第十、十一章由颜卫忠付教授和任蓉教师编写;第六、七章由李涛教师编写;第九、十二章由卢燕教师编写;第八、十三章由郑丽教师编写;第十四、十六章由吴璠教师编写。国际金融课题组2004年7月6日目 录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金融学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状况(6) 第二节 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11)第三节 国际金融发展新动向(14)复习思考题(23)第二章 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24)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27) 第三节 国际收支理论(29)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34)第五节 国际储备的概念和作用(38)第六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40) 复习思考题(44)第三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45)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45)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46)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与发展(47) 第五节 欧洲货币体系(47) 复习思考题(48)第四章 外汇市场与汇率 第一节 外汇市场概述(50) 第二节 外汇汇率的标价与分类(51) 第三节 外汇市场的基本交易形式(55) 第四节 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56) 复习思考题(96)第五章 外会风险与货币危机 第一节 外汇风险的概念(69) 第二节 交易风险(71) 第三节 评价风险(76) 第四节 防范外汇风险的一般方法(82) 第五节 外汇银行的头寸管理(86) 第六节 一般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88) 第七节 货币危机理论(91) 复习思考题(96)第六章 国际投资理论 第一节 国际投资概述(97) 第二节 国际投资主体(99)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02) 第四节 国际见解投资理论(105)复习思考题(106)第七章 国际直接投资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环境分析(107) 第二节 欠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约束条件(114)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过程(116) 复习思考题(120)第八章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 第一节 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理论简介(121) 第二节 短期贸易性资本流动(125) 第三节 短期金融性资本流动与管理(128) 第四节 投机性资本流动与管理(132) 复习思考题(137)第九章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 第一节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概述(138) 第二节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141) 第三节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宏观管理(144) 第四节 国际长期资本流动的微观管理(148)复习思考题(150)第十章 国际融资 第一节 国际贸易短期融资(151) 第二节 国际贸易中长期融资(151) 第三节 国际项目融资(154) 第四节 国际银行和银团信贷(156) 复习思考题(159)第十一章 国际债券市场与债务管理 第一节 国际债券市场概述(167) 第二节 欧洲债券市场和外国债券市场(168) 第三节 国际债券市场的主要交易工具与发行程序(169) 第四节 国际债务管理(171) 复习思考题(176)第十二章 金融衍生产交易 第一节 金融期货交易(177) 第二节 金融期权交易(183) 第三节 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187)第四节 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交易(188)复习思考题(190)第十三章 国际支付与结算 第一节 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发展与特点(191)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结算的信用工具(194) 第三节 国际贸易结算的主要方式(201)第七节 非贸易结算(209)复习思考题(212)第十四章 国际融资管理机构 第一节 全球性国际融资机构(214) 第二节 区域性融资机构(219) 第三节 国家公共融资机构(223)第八节 私人国际融资机构(223)复习思考题(226)第十五章 汇率政策与国际金融协调 第一节 汇率政策的影响与选择(227) 第二节 外汇管制(234) 第三节 货币的可兑换问题(235)第九节 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236)复习思考题(237)第十六章 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协调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均衡与政策协调原理(240) 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245)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溢出效应分析(249) 复习思考题(254)国际金融学讲义第一章 绪论本章的教学目的和学科关系本章主要对国际金融学的学科发展、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以及国际金融发展的新动向作以简单介绍,以便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先对该学科的发展体系与主要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 国际金融学学科发展与教材建设状况一、 国际金融学说的发展国际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国与国之间货币交易、资本流动与资金融通规律及其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是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它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归结为3个阶段:(一)早期的国际金融学说阶段从17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研究国际金融问题的代表学派是重商主义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早期的国际金融学说是整个国际金融学的源头,现代国际金融学的许多理论都从这里追溯而起。由于这段时期内,各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或其他贵金属本位制,国际资本流动不占主导他们,伴随着商品贸易的资本流动与资金融通都通过休谟的“物价一现金流动机制”自动实现。无论是当时的“劣币驱除良币规律”还是“金块论战”,都是围绕着黄金的流动而展开的。与此相适应,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贵金属本位制下的汇率和国际收支差额问题,他们不可能超越当时的经济环境去分析尚未出现的国际金融问题。早期的国际金融学说具有两大特征:1.它不重视纯理论研究,而主要围绕着经济政策展开讨论,并为制定一定的经济政策服务。2.由于当时各国通用的货币是贵金属,贵金融既是国内货币,又是国际货币,所以他们总是把国际金融问题同国内货币问题联系在一起研究。无论是重商主义还是古典经济学家都是如此。从理论上说,早期的国际金融学说是不成熟的、简单的,或者说它还处于国际金融学的萌芽和准备阶段。从方法论上说,早期的国际金融研究者着重于规范分析和演绎分析。但是,它作为现代国际金融学说的源头,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成长期的国际金融学说阶段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成长阶段,其重要标致是研究的内容较深入,研究的范围较广泛,研究的重点更突出,研究的方法多样化。但对国际金融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这一阶段的研究者除了对汇率、国际收支调节问题有较深入的讨论以外,还着重对资本的国际流动进行了探讨。在汇率的研究方面有五位经济学家的研究值得关注。1.戈逊在他的外汇理论一书中对金本位制条件下的汇率取决于供求的原理作了系统的阐释,他把金本位制下汇率的变动归结为国际借贷关系中债权债务的变动。但他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究竟是什么。2.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是在金本位制已削弱或在有些国家已取消、不兑现的纸币通行市场、恶性通货膨胀已经出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汇率决定问题的,他研究外汇汇率的目的,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遗留的国际支付、赔款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货币标准。他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提出了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许多学者对购买力平价学说进出了种种批评,但该理论仍然有一种“残存的有效性”。3.法国巴黎大学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论的观点对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原因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认为:汇率取决于外币的供给与对外币的需求,而个人对外币的需求则出于个人对国外商品和劳务的某种欲望,这种欲望又是由个人的主观评价决定的。因此,他的汇率理论被称为汇率的主观评价理论。4.凯恩斯的汇率理论被认为是对汇率决定的又一种解释,即通过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汇率的位置及其变动的原因。尽管凯恩斯的利率平价理论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古典利率平价理论,但他的研究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5.马利埃斯普列莱昂瓦乐拉斯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了汇率决定问题,他把教学方法运用到两国或多国货币、黄金以及汇票的兑换比率上。他认为,汇率有一个固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单位黄金从一国运送到另一国的成本,它是外汇汇兑者决定购买汇票还是黄金的依据。在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方面,有三位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关注。1.一位是哈罗德,他认为从国内因素分析,国际收支的调节途径无非是调节生产要素报酬或调节生产要素使用率。这两种调节途径都将影响国内的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而影响国内的消费与投资。这样,哈罗德就把国际收支均衡问题同国内收均衡问题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分析方法以及通过这种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在很多方面与后来发展起来的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是一致的。虽然哈罗得不是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的奠基人,但却是在这一领域内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2马歇尔的重要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他的分析方法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上,并在运用此方法分析国际收支差额产生的消除的原因和过程时,提出了进出口变动的弹性概念。他奠定了国际收支调节弹性理论的基础,并被勒纳、琼罗宾逊等人进一步发展。3.凯恩斯奠定了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的基础,在引入国际因素之后,他推出了国内外均衡的条件是:国内投资等于国内储蓄;国内投资调整成本等于国内储蓄;对外收支差额等于对外贸易差额。当国内外均衡失调时,如何使这种失衡向均衡发展呢?凯恩斯提出了通过利率机制相互制约的政策措施。虽然上述三位经济学家关于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理论和弹性理论没有达到今天这样完善的程度,他们仅仅为这两个理论的发展在分析方法和推导过程上做了准备,也仅仅提出了这两大理论,但他们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设了道路。成长阶段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国际资本流动问题进行了探索,虽然这种探索不像汇率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那样已经形成了理论的雏形,但它是对经济现实的真实写照。俄林和多德尔伯格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俄林主要研究资本的国际流动及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他认为,资本的国际流动实质上就是借贷两国生产的调整,流动的结果必然导致两国生产和收入的变化,伴随着资本的国际流动,借贷两国的贸易条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来说,资本流入国的价格将上升,其收入增长,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会改变贸易条件;而资本流出国的价格将下跌,收入减少,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也会改变贸易条件,进而促进两国资源配置变化。资源配置的变化很可能引起某种程度的经济混乱。这样,他把经济周期的变化同资本在两国间的流动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金德尔伯格在分析了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和对一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后,还考察了经济周期的同步性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关系。他认为,短期资本流出国的利率将会因资本的流出而提高,而短期资本流入国的利率则会因资本的流入而降低,直到两国的利率大体相等为止。在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的格局中,只要一国的经济首先繁荣(萧条)或膨胀(紧缩),即它的经济首先趋于膨胀(紧缩),那么通过利率的变化和资本国际流动,也会导致其他国家的繁荣(萧条)或膨胀(紧缩)。这就是经济周期同步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成长阶段的国际金融学说具有如下特征:1.这一阶段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是汇率、国际收支调节与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在这段时期内,金本位制逐渐崩溃,不兑换的纸币制度逐渐被各国所接受,汇率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及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国际收支平衡问题自然成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和垄断资本主义确立的时期,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与资本输出有关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机制、国际债务清偿能力、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的关系也必然成为理论界关心的问题。2.这一阶段为国际金融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国际金融理论的框架。比如吸收理论、弹性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等。3.研究方法多样化。除了继承早期国际金融学说的研究方法外,这一阶段定量分析法、;边际效用分析法、心理预期法、均衡分析法等分析方法都得到了大力发展的实际运用。(三)现代国际金融学说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国际金融学说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研究的重点也不断深入,研究方法更趋合理。在研究内容方面,这一阶段除了在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有了深入研究外,还在国际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汇率决定理论方面,弗兰克尔、约翰比尔森、斯托克曼、布莱克等学者主要从影响汇率决定的因素出发,重视对汇率波动原因的分析、消除汇率波动和维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对策分析以及汇率升降的经济效应的分析。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建立在卡塞尔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凯恩斯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的基础上,力求消除二者各自的局限性,克服他们的缺陷,甚至还谋略把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综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综合平价理论。并且突出了预期因素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实际上,现代汇率决定理论着重论述的是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和综合平价理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在充分考虑到预期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研究国际货币市场上利差与期远汇率之间的关系,它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两种货币的利差等于预期汇率的变化率,从而利率也必然等于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差额。综合平价理论把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汇兑心理理论的要点综合在一起,多方面考察影响汇率决定的有关因素。但综合平价理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综合方法,所得出的是不同的综合平价理论。布莱克的综合平价理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平价理论。布莱克认为,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中,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两种货币的购买力;而在外汇市场短期均衡的决定上,利率平价更起作用。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方面,为了说明一国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和调节原因,勒纳、琼罗宾逊、亚历山大、马柯鲁普等到人主要从国际收支调节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国际收支均衡与推移原因的分析、国际收支均衡与失衡效应的分析以及国际收支从失衡到均衡的调节对策分析等方面都比前一阶段的理论更深入、更全面。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是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弹性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才趋于系统化和完整,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才趋于完善和系统化。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是论证一国在什么条件下(Ex+Em1)通过货币贬值才能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的理论。该理论的最大好处是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贸易收支的片面看法,并建立在宣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贸易收支的弹性、贸易条件等因素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但它也存在着局限性和缺陷。吸收理论认为国际收支与整个国际经济相联系,只有理解经济政策怎样影响总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在理解了产量变化经后,支出如何变动,才能理解国际收支的移动。吸收理论提出了支出转向政策和支出减少政策等政策主张。但它同弹性理论一样,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在国际收支中的地位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虽然弹性理论和吸收理论都是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但二都有也有区别。弹性理论只强调贬值的相对价值效应,而忽视了贬值的收入效应;它从马歇尔的论述出发,侧重于从微观经济角度对货币贬值的效应进行考察;并侧重于外贸市场的分析。而吸收理论运用收入水平和支出行为来分析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从凯恩斯的论述出发,侧重于从宏观经济角度对货处贬值的效应进行考察,侧重于国民收入的分析。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理论也侧重于宏观经济的分析,但它从货币学派理论出发,着重于货币存量的分析,并强调经济自身的内在调节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的自发调节优于政府的调节。它不像吸收理论那样着重于国民收流量的分析。在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方面,弗里茨马柯鲁普在国际贸易与国民收入乘数一书中把卡恩首先提出并经凯恩斯发展的乘数理论运用到国际经济领域内,提出了国际投资乘数理论。他认为一个能保持资本输入的国家的国民收入会因此而不断增长,而资本输出国的国民收入则不会由此受到损失。他把“国际资本运动”区化分为自发资本运动、引致资本运动和净资本输出,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自发资本运动和引致资本运动引起的国际资本运动的因果关系,分析了自发资本运动的影响以及资本输入国的资本补偿等问题。正是这一理论的出现才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雷格那讷克斯堪称为研究不发达国家资本流动的专家,他提出了著名的不发达国家资本形成的供求双循环图理论,随后又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的需求限制因素,并提出了不发达国家要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本,加速资本形成。冈纳缪尔达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私人资本投入的行业、领域也作过论述。70年代和80年代初的两次石油大危机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债务危机的行列,与债务重新安排有关的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流向等方面都有了大的发展。在国际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传递的机制和效应分析方面,有国际通货膨胀的结构理论和国际通货膨胀的货币理论两派观点。关于国际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货币论者认为是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引起了世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国际通货膨胀的产生;结构论者把它归因为产品供求结构的变化,由此推动物价的变化,导致了国际通货膨胀的产生。关于国际通货膨胀的传递机制,货币论者认为国际通货膨胀是通过国际资本流动渠道传递的;而结构论者认为是通过贸易渠道传递的。关于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货币论者认为,各国自行约束本国的货币供应量,以免影响世界货币供应量,为此应当实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结构论者则不尽一致,有的认为,应该重新制定国家经济新秩序,消除国际间贸易不平等和价格歧视状况;有的认为,应该采取协调一致的需求管理政策,以消除国际通货膨胀和减轻国际通货膨胀对某一国家的冲击力;有的认为,只有调整本国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才能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在国际货币体系的研究方面,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于1973年崩溃,牙买加体系开始运行,国际货币、国际汇率制度、国际金融机构都发生了变化。国际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以及金融创新都有了很大发展,由此相适应的理论也逐渐产生,并对国际金融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现代国际金融学说阶段具有如下特征:1.该阶段的国际金融学说是建立在西方一般经济理论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向前演进的。2.该阶段的国际金融学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国际金融活动实践密切联系,带有很大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3.在方法论上,把国际金融活动尽可能的纳入宏观经济运行的范围内,突出了心理预期因素的作用,并重视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国际金融学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国际金融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学科体系渐趋完善,国际金融研究不断深入,有待探索的问题越来越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它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决定着国家的安全和政治经济的稳定。国际上也一样,国际金融也渗透到各个国家的各个市场,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与汇率决定、国际收支调节、国际通货膨胀等密切相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投融资问题已成为决定世界经济的命脉和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线,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方向、表现特征以衣由此引起的金融危机,已危及到国际经济稳定和世界安全。因此它也成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二、国际金融学的学科发展国际金融学在中国还比较年轻,它是从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特别快。1 国际金融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全国财经院校、综合大学开设国际金融专业的有的近50所院校,社会上对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几乎所有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被一抢而空。在我国最早开设国际金融专业的院校是南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后来在各大财经院校和综合大学迅速发展。国际金融界的学者也逐渐多了起来。老一辈全国著名的学者有钱荣堃(南开大学)、陈彪如(货东师范大学)、周林、丁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陶湘(中国人民大学)、刘舒年(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陈家盛(辽宁大学)、何泽荣(西南财经大学)、白钦先(辽宁大学)、陈建梁(中山大学)等,中年学者有姜波克(复旦大学)、潘英丽(华东师范大学)等,还有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正在茁壮成长。2 国际金融教材建设状况国际金融学的教材建设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建设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起步较晚。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占主导地位,只是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中顺便涉及到国际金融总是时才谈及,充其量在其教材中占12章。第二次世纪大战后,国际金融的内容只是以研究布雷顿林体系及其相关的汇率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为线索。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流量流向以及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存量已远远超越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对各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国际货币体系已处于“无体系”的变化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出现了专门研究国际金融学方面的教材,例如杰拉德盖伊(Gerald Gay)所著的国际金融:概念与议题、迈克尔梅尔文(Michael Melvin)所著的国际货币与金融、劳伦斯S科普兰(Laurence S.Copeland)所著汇率与国际金融等。进入年后,国际金融学方面的教材越来越多,例如杰姆斯C贝克尔(James C.Baker)的国际金融、凯斯皮尔比姆(Keith Pilbeam)、艾弗姆克拉克(Epheraim Clark)、海勒吉布森(Heather Gibson)各自所著的国际金融学,J奥林戈莱比(J.Orlin Grabbe)所著的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哈佛大学的萨克斯、麻省理工学院的多恩布什、芝加哥大学的米勒等专家学者的教材都纷纷问世。这些学者为国际金融学教材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添砖加瓦。纵观这些国际金融学教材,大多数都把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金融通作为主要内容,占很大篇幅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陆续出版的国际金融都要达几十种。这些教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早由陈彪如、陈家盛和线荣教授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这些教材在理论界也称为南方学派和北方学派。南方学派是以陈彪如教授著的国际金融概论为代表,他们要求学习国际金融时必须具备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学、西方货币理论等知识,并要求外语要好,属于外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北方党派是以钱荣堃、陶汀、刘舒年教授为代表,他们编写的教材要求在学习国际金融学以前必须先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等课程。这属于国际金融学第一代教材。在改革开放初期,受计划经济残余的影响,这些教材不可能超脱社会现实研究国际金融问题,这些教材曾依附于国际贸易学,就像人民币汇率属于贸易依附性汇率一样,出于对讲座国际贸易问题的需要而讨论国际金融方面的问题。另外,这些教材“板块结构”比较明显,教材中都涉及到了独立的四个板块,即外汇与汇率、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及国际金融市场,差异之处是章节次序的安排不同。这是因为国际金融学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状态,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在各国经济中的影响作用不大,在国际收支中不处于主导地位的结果。所以,当时的国际金融学尚未形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学科体系,当时出版的国际金融教材中没有一本书在国际金融后加一个“学”字,这足以说明当是的教材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第二类是由钱荣堃主编的国家教委推荐使用的统编教材国际金融以及由其他院校从事国际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的学者编写的国际金融概论等教材。这些教材比起第一代教材来说在内容上覆盖面更广一些,体系更合理一些,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并增加了不少新内容,比如国际金融创新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储备问题等。但这些教材也末脱离板块结构的限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对象,没有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之中。第三类是由姜波克主编的国家教育部立项的重点项目“金融学系列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成果国际金融学,该书的出版发行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学教材质的飞跃,它把研究对象定义为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该书作为新世纪国际金融学教材,具有系统性与逻辑性、创新性、客观性、前沿性、通用性与专业性等特点。它同前两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了一个主线,也形成了一门学科体系。但是,该书在使用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该书与国际经济学的内容重复太多;只有宏观国际金融学内容,无微观国际金融学内容,即无国际金融技术与实务部分,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不相适应;从一国角度出发研究国际金融,而没有从国与国之间和全球角度出发研究国际金融问题。但不管怎么说,该书在国内目前算是最好的教材之一。国内出现的三代国际金融学方面的教材说明了国际金融学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它的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内容日趋充实和丰富。相信在此基础上,还有第四、第五代教材的出版发行。第二节 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不一致性,决定了其学科发展的不完整性以及教材的非系统性。一门学科和另外一门学科的不同主要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另外,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可能随着被研究客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有历史回顾在中国,国际金融学教材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其研究对象问题还仍然是个没有解决好的疑难问题,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这些教材有什么缺陷和教材的作者没有站在理论的前沿,而是受当时的社会实践和时代局限的结果。一、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在国内,第一代教材和第二代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是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彪如教授在他所著的国际金融概论中指出: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经济学的货币方面,也就是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与此观点基本相同的还有南开大学的钱荣堃教授在他主编的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认为:“国际金融学研究的是国际间的货币关系和金融活动。”应当说,这种观点在当时的国际金融发展过程和经济环境下有一定的合理性,表现在教材中的四大板块结构也反映了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货币关系与金融活动。但,随着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金融问题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复杂,需要更具体、更实用的国际金融学教材,以指导国际间的金融实践。这个研究对象太笼统、太概括,也没有代表性。同时这个研究对象也没有超脱封闭经济条件下学科设置的特点,把货币银行学中有关国际范围的问题单列出来,而拼凑的一门学科。表现在国际金融教材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不够强,重点来突出,体系不完整。复旦大学的姜波克教授主编的第三代国际金融教材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把其研究对象确定为“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独立学科”。正如前边所述,该研究对象的确立是国际金融学的一大进步,是国际金融学学科体系的一场“革命”。但该研究对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正如J奥林戈莱比在1998年出版国际金融市场一书的序言中指出的:“标准经济学课程虽然也贴上国际金融学的标签,但这些课程实际上是一种宏观经济学,其重点在于研究开放型经济中的最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好象政府政策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此外,这些课程常常把金融市场格式化,会使一个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产生一种误解,好像一边是经济理论,另一边是现实世界,二者是分割的,永远也不会融合在一起”他还说:“事实上并不存在开放型经济和封闭型经济之区别,只有开放型经济学家和封闭经济学家之不同”。我想这些话语应用到描写姜波克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时也许有些适用。事实上,一门学科不可能无所不包,国际金融学不可能既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又实现外部均衡目标。二、 国外关于国际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国际上对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是关于“国际金融”这一概念的界定,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把国际金融这一概念解释为“国际金融是研究在各种条件下,可以达到外部均衡的政策和市场力量”。而外部均衡又被定义为“不会对一国履行其国际义务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外部债务路径”。这一解释在西方国家具有权威性,它代表了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主流看法。它抓住了国际金融学的本质和核心问题,为我们编写国际金融学教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种观点是以杰姆斯C贝克尔(James C Baker)为代表,在他所著的国际金融教材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论述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流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最多,他们都把国际金融理论与国际金融领域中最主要的业务实践联系在一起,并重视对其进行管理。这也就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美国的许多大学把这门课程叫做“金融与财务”的原因。第三种观点与我国的第一、二代教材的研究对象相似,在此不再赘述。三、 本书的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关于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有益部分,结合国际金融领域内的发展状况,我们从这样的原则出发,国际金融学是应用经济学学科下的一个学科,要本着具体、实用,又要抓住国际金融学的核心和重点来确立它有研究对象,并贯穿于全书之中。1 国外观点的借鉴根据新帕尔格雷夫货币与金融大辞典对国际金融以及外部均衡要概念的界定,我们认为把国际金融的研究对象定为实现外部均衡的政策和力量是正确的,达到外部均衡的核心问题是不妨碍别国履行外部债务路径的能力受到威胁。这里的外部债务路径主要指与债务的清偿有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外债、国际投融资以及对外贸易等债权债务的清算与结算,表现在国际收支上就是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这实际上和国外的第二种观念大同小异。这两种观点都抓住了近几年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点和核心问题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融通问题。在各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大,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经济背景下,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枢纽,资金问题摆在了重要位置。实际上,在浮动汇率制度下,脱离商品流动的巨额金融性资本在各国金融市场上流动,它以流量大、流速快,对利率、风险等反映敏捷为特征,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大。还有贸易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等短期资本充斥市场,特别是投机性资本操纵在索罗斯等人手中,它以投机性、趋利性、不稳定性、传导性为特点,冲击各国的金融市场,酿成了金融危机,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甚至危及到各国的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主要表现为贸易平衡。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国家不断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以弥补经常项目差额。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及其资金融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外部均衡的重要因素。当然,这种观点在强调外部均衡时并不是不重视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问题,因为没有内部均衡的外部均衡是没有基础的,是不稳定的均衡。只是强调的重点来不同,在国际金融学中我们从货币金融角度强调外部均衡,在货币银行学中,我们强调内部均衡。2 本书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国际金融学研究对象的合理成分,结合世界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本书认为国际金融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国际间货币交易、资本流动、资金融通规律、制度安排及其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学科,是金融学科的一门重要应有课程。首先,从国际经济与金融发展的现实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金融国际化浪潮势不可挡,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各国在保证本国利益不受损害时,也要求别国经济不受到影响。这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是国际间货币交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问题,无论是国际贸易、劳务输出还是对外投资、举借外债等都有涉及到货币交易、资本流动和资金融通。学习国际金融学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各国为此而制定的政策以及规律,制定自己的应对策略,以便对其进行管理,以保证对外经济均衡发展。其次,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看,无论是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还是目前的货币体系,都是因国际间的货币交易、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的矛盾得以解决而成立,也是由于国际间的货币交易、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崩溃。金本位制是由于黄金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输入国境而确立,它的崩溃是由于英国不能保证各国货币兑付黄金而消亡。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于美国经济强大,美元备受人们欢迎“美元荒”而确立,当美国经济衰退,出现了四次美元危机、两次美元贬值,人们纷纷抛售美元的时候,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崩溃了。70年代、80年代的两次债务危机,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的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货币交易、资本流动以及资金融通所引起的总量与结构矛盾而酿成的。如果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对其进行管理的国际金融机构不能有效管理国际间货币交易、资本流动与资金融通问题,也就决定了他们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再次,从国际收支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国际收支中,最主要的是国际贸易收支与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收支。国际贸易收支涉及到货币交易、资金融通问题,资本与金融收支主要是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投融资问题,并且国际资本流动与投融资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所占比例明显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这种倾向还有加强的趋势。最后,再从国际金融学科发展的历程来看,无论是早期的国际金融学说阶段,还是成长期的国际金融学说阶段,都以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为主要内容,而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以及综合平价理论都建立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关系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国际资金融通与资本流动基础上的理论并以此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中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以及货币理论也一样。现代国际金融阶段的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市场理论主要讲的是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并且在此阶段把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也作为重要内容涉猎进去。从诺言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论文中也可以看出,国际金融领域的国际资本流动、资金融通及其规律问题已成为国际间关注的重点问题。另外,国际金融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学科下边的一个子学科(从1998年开始国家已决定把货币银行学与国际金融两专业合并为金融学专业,但人们习惯上仍把它作为一个子学科对待),这种子学科要体现“应用”二字的重要性,如果国际金融学没有一个主线,没有一个贯穿于全书的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的主要业务,而空谈均衡问题末免有些太空洞,无体系、无实质内容。也容易把学生引入歧途,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感到很空,走到工作岗位一接触外汇业务时很生疏。这就失去了学这门课程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国际金融学应把国际间货币交易、资本流动、资金融通规律、制度安排及其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节 国际金融发展新动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区域集团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展的基本特征。由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资本迅速流动,各国竞相开放金融市场,多数国家的金融机构和业务跨国发展,金融国际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金融国际化是由发达国家首先推动,并且始终起着主导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变化莫测,国际金融动荡不安,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波动加剧,金融危机不断出现。尤其是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日本、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业并购重组风起云涌,国际贸易与国际货币合作不断加强。货币区域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国际资本流动与资金融通发生了前所末有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扩大,流速加快,私人资本、短期资本“横冲直撞”,国际“黑钱”、“热钱”充斥市场,“洗钱”与“反洗钱”的斗争连续不断。由此可见,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及其资金融通是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动因。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金融国际化的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世界金融格局出现了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矛盾的一贯性与妥协的阶段性,矛盾中妥协、妥协中矛盾的主要特征。维护国际金融的安全与稳定构成21世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前国际金融领域有八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一、美、日、欧世界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减速与经济结构调整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受油价上涨、美国总统大选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繁荣增长期,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滑,经济发展步伐减慢。“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经济损失惨遭重,恢复无力。在其影响下,世界经济真正进入了衰退期。据IMF预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2.6%,大大低于2000年的4.7%。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1.3%,低于2000年的3.8%。其中,美国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4.1%下降到2001年上半年的1.3%。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从3.5%下降到1.8%。日本经济从2000年增长1.5%转为下滑0.5%。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估计为4.3%,低于2000年的5.8%。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6.8%下降到5.8%。非洲的经济增长率从2.8%提高到3.8%。拉丁美洲的增长率从4.2%下降到1.7%。经济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00年的6.3%下降到4%,其中俄罗斯的经济增长率将从8.3%下降到4%以下。国际先驱论坛报引用了摩根斯坦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罗奇的话说,我们正以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最快的速度步入经济衰退,“那感觉就像沿着汽车的挡风玻璃下滑”。除了日本经济长时间的萎缩外,总规模达33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整个走向调整时期。这是自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经济增长下滑最快,涉及主要经济大国最多的一次全球衰退,经济走向复苏将长路漫漫。(一)美国经济衰退的表现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繁荣期,进入了调整阶段。美国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繁荣之后,风云突变。刚走入21世纪,许多企业盈利下降,众多的大公司纷纷裁员、规模缩小。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双双下跌,商业信心和消费者信心跌到上一次衰退时的低水平。新经济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为经济衰退埋下了祸根,高科技产业异乎寻常的增长造成供给的超高增长,同时也引来了股市泡沫,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方面高速增长。2000年经常项目赤字已超过GDP的4%,而个人赤字占GDP的比重达7%,这样庞大的亏空靠占GDP 2.5%的联邦政府财政盈余和占GDP4.5%的经常项目赤字来填补是显然不行的。美联储不适当的货币政策导致了经济衰退,尽管频繁地升息降息,但由于时间掌握的不恰当,只能是亡羊补牢。“强势美元”政策也给美国经济衰退埋下了隐患。“9.11”事件给本已下滑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恢复尚需时日。(二)日本经济陷入泥坑,不能自拔日本经济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不景气阶段,尽管期间也有过“局部的积极变化”,但总体经济处于长时间的衰退之中。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到1999年底已高达650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国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30%。7国集团认为日本的债务已相当全球GDP的10%。有些经济学家预测日本本年度经济增长率可能是零甚至是负数。2001年16月日本的贸易顺差约为3.2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斯大幅下降44%,为战后最大的降幅,同期日本的国际收支逆差也达5500亿日元以上。日本长时期经济衰退是由于国内需求不旺,银行不良资产有增无减,经济结构失调等原因造成的。(三)欧元区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欧元区受统一货币、内部市场的强大和内部需求增加的鼓励,经济本来应该复苏,但受油价上涨、美国经济衰退、欧盟东扩以及德国经济的影响,加上欧元的不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不协调等因素都对欧元区的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欧洲央行把2001年GDP增长率从2.6%-3.6%的预测值下调到2%-2.5%,通胀率从2001年4月的2.9%上升到5月的3.4%,远远高于年初确定2%的通胀目标。德国2001年6月份的通胀率较上年同期上涨3.1%,失业率也有所增加,经济信心和消费者信心连续下滑,消费需求疲软。(四)其他各国经济受西方主要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也处于下滑之中。东南亚国家受日本经济持续疲软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下降的影响,加上近期日元汇率贬值使其出口减少,直接导致了这些国家经济的下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亚洲各国近几年一直处于经济恢复之中,22000年上半年稍有好转,又遭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使其陷入下滑状态。台湾地区、新加坡又遭受了新的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其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拉美国各国受债务拖累、财政赤字以及政治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处于更“糟糕的状态之中”。虽然IMF对非洲经济的前景年看好,但实际状况不容乐观。非洲的自然灾害、贫穷以及发展的多重挑战将一直困扰着该地区的发展。总之,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各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面临欧元的挑战,呈现美元、欧元趋势从1880年开始,国际货币几经变化,特别是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制度进入了动荡时期,国际货币出现了很大变化,作为国际货币,应该是经济实力强大国家的货币;在经济交往中使用较多的货币;在外汇储备中占比例较高的货币;币值相对稳定,各国乐于接受的货币。目前,作为国际货币的有:美元、欧元、日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