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

上传人:嘀****l 文档编号:180299611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经济地理学: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演化规律地科学。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尺度的地域经济系统形成发展的条件以及系统内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各类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相互联系。三次产业分类:1,第一产业(农业,水利业等) 2,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等) 3,第三产业(各种服务业)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废物处理,水利设施等物质技术性的工程设施,也被称为“硬件”基础设施系统。广义的基础设施:包括物质基础设施的硬件系统,还包括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软件”系统,即教育,科学研究,环境和公共卫生以及整个司法行政管理系统等部门。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按其作用性质可进一步分成生产性基础产业,生活性基础产业,社会性基础产业。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居住地的行为。迁移者称为移民。其原居住地称为迁出地,新居住地为迁入地。人口流动:人口因为经济等目的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这种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叫流动人口。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中心地: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门槛人口: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分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都可以根据产品销售市场的范围分为基础(输出)部门与非基础(本地)部门,基础部门的产品是面向区外市场,非基础部门是面向区内市场的。基础(输出)部门是区域发展的动力,基础部门和非基础部门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区域的总体经济水平是两个部门发展水平之和。规模经济效应(内部效应):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单位产品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外部效应:1,区位经济效应:是指同一部门或行业的不同企业由于布局在一个共同区位而获得的经济效应。2,城市化效应: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集中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经济中心(城市)所出现的综合经济效应,各种部门或行业的企业可以随着向城市的集中并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共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区域政策:也叫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它通过政府的集中决策和行动,有目的地对某些类型的问题区域实行促进和整治。以改变由市场机制作用所形成的不良结果,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现代区域经济发簪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了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及持续发展。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及自身的成长。落后地区:主要是经济,社会与技术等发展程度低,表现为人民生活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速度慢,失业率高,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科学教育与文化事业不发达,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落后地区一般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的地区,自然条件差的地区。萧条地区:经济曾一度独领风骚但由于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不及时而陷入困境的地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失业率高,产业结构由先进沦为落后。资源利用效率较低下。萧条地区一般是以传统的衰退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区。过度膨胀地区:人口和经济活动过度集中造成空间拥挤,环境恶化,生活质量受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下降,增长速度放慢。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走向萧条地区。横向一体化:是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纵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包括后向一体化(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前向一体化(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多样化:多样化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它可以涉及相关产品的活动,也可以涉及不相关产品的活动。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组合形式经济全球化:是指在货物及劳务,资本,技术,贸易专一和扩散的基础上,不同国家市场和生产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的动态过程。简述题1.试述自然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1)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 2)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地区专业化)提供自然基础。 3)它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4)它影响着产业地理分布的地区界限。2.绝对成本学说: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合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它们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可以使成本绝对减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交换则对他们有利。他主张,就某种产品而言,如果别的国家生产的成本比本国低,那么该国就不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和输出本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区换别国生产的廉价产品,就会更经济,合理。 比较成本学说:大为李嘉图认为,如果有两个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或地区,其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高。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国家或地区仍然可通过分工和贸易而互相获得利益。各国各地区应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者劣势较小的商品。“两优取大优,两劣去小劣”。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论性观点: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4.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要点: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 1)已知原料供给地的地理分布 2)已知产业的消费地与规模 3)劳动力存在与多数已知的地点,不能移动,各地的劳动力成本是固定的,在这劳动花费水平下可以得到劳动力的无限供应。在此基础上,韦伯分三个阶段分别构建其工业区位论。 第一阶段:不考虑运费以外的一般区位因子,即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的成本区域差异,通过最小运费原理和等费用线阐述了运费指向论,即由运费指向性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将劳动费用作为考察对象,考察劳动费用对由运费所决定的基本格局的影响,即考察运费与劳动费合计最小时的区位,形成劳动费用指向论,这可以使运费指向论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将集聚与分散因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集聚与分散因子对由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工业区位格局的影响,即为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集聚指向论,这使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韦伯区位论是第一个系统的工业区位论体系,也是经济区位论的重要基石之一。对现实工业布局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并提出了最小费用区位原则,这些都对以后区位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伯的理论不仅不局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创业布局也有指导意义。当然这也有局限性,比如它的假设条件并不完全适合,在现代条件下,区位因子也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5.产品周期理论: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机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6.循环积累因果原理:重点强调了社会经济过程中存在三个环节,即最初的变化,接着是一系列的传递式相关变化,最后又作用于最初的变化,并生产使其上升或下降的进一步变化,从而构成循环。区域经济增长是由多个相关环节所组成的一个循环演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依次传递到其他环节,并返回到该点上,从而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其作用强度具有累积的效应,使得影响不断增强(正向的或负向的)。这就是循环累积因果原理的实质。7.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劳动力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通过劳动力特色,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移动等方面反映出来。劳动力素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主导影响因子。8.如何选择主导产业:主要通过高比较优势系数,高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选择主导产业。上述指标各有价值,有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区际意义,有的用于反映主导产业的关联度或创新能力等。9.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观点:不同产品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不同的。产品的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成本所占比例较大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时不同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给量较丰富的要素,起其相对价格就会较低,密集实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会较低。而供给量相对稀缺的要素,其相对价格就会较高,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的相对成本也必然较高。所以,每个地区专门生产密集实用其相对丰裕要素而较少使用本地区稀缺要素的商品,以换回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10. 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及其回流效应:部门增长极的扩张,强化,吸引了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产生了空间集聚经济效应,导致了区域增长极不断发张强大,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区域增长极的极化。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也是指部门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区域增长极,从而加快了区域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回流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的极化扩张,吸引或吸收了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抑制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11. 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与演变规律:( 1 )极核式空间结构 区域发展的早期,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大,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不同 , 资源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发展起来 , 成为经济活动的积聚地 。 这样的积聚地也许在同一个区域内存在多个 。 当积聚地发展到一定的经济水平和规模后 , 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增长极一经形成,就对周围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于是 , 就产生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聚的极化过程 , 并带来各种经济组织 、 社会组织向增长极集中 , 从而导致区域的空间分异 。 从发展水平观察 , 增长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比其它地方高出许多 , 二者之间形成明显的发展差异 。 增长极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 , 对其它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主导作用。( 2 )点轴式空间结构 区域进一步发展,区域内除了增长极外,还有其他这些点之间会发生人员、物质、信息等的交换。为了加强这些联系,区域内的点之间布置有交通线 、 通讯线以及动力供应线等 。 区域的空间结构由极核式转变为点轴式空间结构 。 我国学者陆大道的研究表明 ,区域空间结构是由点、轴两种基本要素构成的。所谓点就是各级中心地,即区域内的各级中心城镇 。 在性质和功能方面,点包括了居民点、生产地、运输枢纽、商贸场所、能源生产和供给枢纽等多种类型 。在规模方面 , 点既可以是小乡镇 , 也可以是大城市 。 所谓轴则是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在一定方向上连接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 。 它不仅仅是若干中心城镇之间的联络线 , 而是一条社会经济密集带 。 轴可以称为轴线 、 开发轴线 、 发展轴线 , 或者称之为开发轴 、 发展轴 。 若干点与轴依据一定的空间关系和等级体系组合就形成了点轴系统。 点与轴都可以分为若干等级 。 点的等级划分是根据其规模(面积 、 人口 、 经济总量 ) 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轴的等级划分也可以根据其规模 ( 长度 、 宽度 ) 和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来进行。一个点轴系统常常是由不同等级的点与轴组合而成的。( 3 )网络式空间结构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 , 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 , 以满足获取资源和要素、 开拓市场的需要 。 相应地 , 在点与点之间就会建设多路径的联系通道 , 形成纵横交错的交通 、通信 、 动力供给网络 。 网络上的各个点对周围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 , 并通过网络而构成区域的增长中心体系 。 同时 , 网络沟通了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 在全区范围内传输各种资源和要素,于是就构成了区域的网络空间结构。( 4 )双核结构模式 我国学者将极核理论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双域中 , 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 在双核结构中 , 一方是区域性中心城市 , 集政治 、 经济 、 文化功能于一体 , 以省会城市为主 ; 另一方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 承担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 。 双核结构的形成 “ 导源于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 , 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 5 )区域城市对称分布。 叶大年以及其他学者提出了我国城市分布的 5 条对称原理 : “ 一个区域如果在地质构造上有对称性 , 它会在自然地理相应的对称上反映出来 , 如地形和地貌 ; 一个区域在自然地理上有对称性 , 它会在经济地理相应的对称性上反映出来 , 城市 , 特别是大城市 , 被认为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体现 , 因而经济的对称性 , 可由城市分布的对称性反映出来 ; 区域气候条件 , 如气温 、 年降雨量 ,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 人们的重大经济政治活动也会影响经济地理的对称性 ; 一个国家彼此反对称的 ” 。并提出城市分布有 8 种可能的对称形态:轴对称、旋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斜对称、曲线对称、反对称 、 色对称。 演变规律: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增长极与周边电的交往中,产生越来越多的商品,人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因此就会建设连接他们的各种交通线路,通讯线路,动力运输等。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在积蓄向增长极及相关点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沿线地区集中,成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轴线、最终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网络是空间结构是点轴系统发展的结果,在点轴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位于轴线上的不同等级的点之间的联系会进一步加强,一个点可能与周围的多个点发生联系,并形成联系通道,随之形成网络是空间结构。12.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是指区域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13.简述克里斯塔勒和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第二,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论述题1.举例说明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 , 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政策一般反映政府对地域发展的基本导向 。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税收优惠 、 财政补贴等经济政策的实施 , 引导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 。 在这些拥有特殊政策环境的区域对企业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容易成为企业集聚的核心区域。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 也非常关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协调 。 因此 , 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应政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或者限制经济活动类型。从经验来看 , 政策环境无疑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引导因素, 因而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重要因素之一。 2.区域增长极的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产生以及对区域增长及与周围地区发展的影响:回流效应的产生:(1).区域增长极的成长队区域稀有资源的需求。(2).区域增长极的极化生产的集聚力,导致周围地区的某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市场而被挤垮 3)区域增长极的极化过程导致高素质人口从周围地区向增长极迁移。(4)由于增长极形成良好的投机环境,一方面使周围地区资本外流,另一方面降低了周围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扩散效应的产生:(1)区域增长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2)区域增长极的经济“外溢”作用, (3)政府的调节对区域增长及与周边地区的影响:如果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则有利于周围地区的发展。 3.简述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作用。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第一 ,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 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 , 使资本和其它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较为顺畅地流动 , 促进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和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发展。第二,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主要来源 。在新技术扩散过程中 , 跨国公司通过对知识产品的内部化 , 解决了国家之间 、 公司之间交易费用昂贵的第三,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第四 ,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 跨国公司不仅为国际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且还为资金供求双方牵线搭桥,提高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益。第五 ,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 跨国公司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投资 、 经营开辟了东道国了解别国经济政策的新途径。另外,跨国公司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 , 世界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加强与别国的协调与融合 , 以保证国家以及全球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 这种政策上的协调和融合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活动全球化进程4.试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集聚与扩散的机制。(一)集聚机制 ( 1 ) 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初期起主导作用 。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 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 ( 2 )集聚的影响作用: 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 , 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 集聚将加剧经济活动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 , 区域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 , 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 , 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 。 集聚促成发达地区 、 城市 、 城市密集区 、 专业化地区 、 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 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 、 城市与农村 、 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 “ 马态效应 ” ,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二)扩散机制 ( 1 )扩散机制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集聚不经济;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政府的政策作用。 ( 2 )扩散机制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扩散机制将促于相对均衡,有利于逐步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水平差异。5、技术创新与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对一个区域而言 , 无论技术创新是否发生在本区域 , 只要它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影响 , 其结构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 1 )技术创新引起新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的创新,推动大规模的新产品的生产,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和部门 ; 或者在同一行业和部门内形成内部分化 。 这样使得高品质的产品替代低品质的产品,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业。( 2 )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所开发的新产品往往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技术创新生产出更新 、 品质更高的产品 , 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 。 技术创新 , 引进健康 、 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 技术创新,相对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人们会最求更高的精神满足。( 3 ) 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 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 、 经营与管理思想 、 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 , 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 , 企业组织形式 , 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 。 技术创新会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 论理规范 、 道德观念 、 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 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 、 环境保护 、 利益分配 、 发展的可持续性的认识和行为 。 技术创新带来了区域制度创新 , 区域调整经济体制,调整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建立相应的经济法规,促进经济发展。( 4 )技术创新增强区域的经济竞争能力。 技术创新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具体而言 , 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 , 使得区域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 , 仍能通过后天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 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转变为内涵式 , 不仅提高生产效益 , 而且节省资源的投入 。 区域的发展进入健康 、 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区域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 。6.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一)城市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的约束 ( 1 )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内第上趋于集中而形成的 。 城市形成的前提是农业的发展达到相对高的水平 , 能够提供剩余的农产品和劳动力。( 2 )区域从资源供给、环境容量、经济基础支撑、市束 。 区域的经济基础一方面通过影响区域对城市发展的投入而影响城市的发展能力 , 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产生新的需求而影响城市发展经济及开展行政服务的机遇 ; 区域社会结构 、 社会发展计划等也能够影响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 、 城市社会事业发展的机会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 区域的环境容量在一定程度上则限制了城市发展可能达到的最大规模。总之 , 城市生存于区域之中 , 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 自然环境有着复杂多样的联系 , 区域发展和环境变迁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城市发展的轨迹 。 城市的发展 、 兴衰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迁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1 )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城市具有多种功能,如区域的生产中心、流通中心心 、 人力资源培育的中心 、 对外交流的中心 、 创新中心等 。 因而城市本身是区域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的组织,城市的发展势必对区域的产生组织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发展。( 2 )构造区域空间结构 单个城市与区域发生多种联系,推动区域向多核心由不同等级 、 规模 、 功能的城市构成的城市体系 。 而这个城市体系就是区域的空间框架 , 即区域的空间结构。 3.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城市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引起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并不断改变区域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财经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