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46777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180186567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教案46777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教案46777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教案46777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4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幻灯片放映)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幻灯片放映)韩愈(76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 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 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 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 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 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 :“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朗读课文1、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愚()句读(u)谀()经传(zhun) 郯(n)苌(chng)聃(dn)蟠(pn)巫()3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着重讲解的字词:之助词,的;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之-代词,指道理; 固本来; 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 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 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 欤-语气词;语法: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第三、四段重点字词常-固定; 攻学习研究;已罢了; 通-普通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六、知识归纳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2. 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3、一词多义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道相似也(道德学问)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特殊句式: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课后练习。第二课时分析第一段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从师的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3背诵第一段第2段.()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板书 结果 圣人众人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再如下列三句:其皆出于此乎?“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3)背诵第段 (1)学生朗读。 ()分析 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第4段。 (1)分析: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古道”中的“道”指什么?明确:儒家道德。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3对比论证。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韩愈一、解题:说,一种文体。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2对比论证文中如有不足,请您指教!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