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完整版

上传人:mar****e5 文档编号:17960382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完整版大雁功是利用动作的上下、前后、左右、向内、向外, 升降开合,动静相间;吸收天地之气,收贯、排泄、补虚、 泻实;以达到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点击这里进入古传气功内功课程“经络”贯穿于人体的脏腑、肌肉、筋骨、皮肤等二切组 织,形成纵横交错的罗网,就象自然界的河流渠道一样。俞 穴分布在经络循行的线路上,是脏腑经气运行输注、积聚、 出入之处所。人体的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主要通过经络 分布全身,以发挥其濡养、温煦等作用。经络是内气运行的 通道,也是疾病转变的途径。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时, 可传导于内脏;内脏生理功能失调时,可传导于体表,并有 异常感觉和过敏反应。经络运行失常,则气血受阻或不和, 阴阳不调,生理功能发生紊乱或衰退,人体因此而患病。因 此,疏通经络,保持经络畅通无阻,对健身治病有很重要的 作用。 大雁气功前六十四式分述各节动作的作用 和气感: 一、起式 本节亦可称为“预备式”,主要 为下边动作作准备。“全身放松入静,进入气功状态。”通过 百会穴贯气,前通任脉,后通督脉,气往下自然下沉,贯气 至四肢末梢。全身舒适,有温暖感。劳宫(即手心)涌泉(即脚 心)发热,手指、脚趾有发沉、发麻、发胀感。 “两脚平 行同肩宽”是大雁功的基本脚形,这种脚形有利于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的气息均衡,两脚受力亦均衡,使人体站立自然平 稳。 五指自然分开,虎口圆”是大雁功的基本手形。 五指端是手经的井穴,手经都是从指端井穴开始传注的。“两 臂自然下垂于体侧,手指自然分开,虎口圆”则气机下降, 气血下行,有利于手三阳、三阴经脉的气息传输到手指,加 强手经经脉之间的传输交接,使手部气血通畅。“口微闭, 舌轻舔上腭”是大雁功功法的基本要求之一。舌轻舔上腭能 接通任督二脉 (即小周天的通道),有利于内气的上下运行。 故有“搭鹊桥”之称。它还可使口中津液增多,产生一种清 甜稀薄的液体。津液满口后,吞咽下肚,即所谓”玉液还丹” 这是精气旺盛的生理现象。津液可以助消化,防衰老。如果 用力舔舐上腭舌根则发硬,时间久了就会引起气血上引, 口干舌燥,虚火上升,效果相反。 “眼平视前方”有利 于神正,气平。眼神是意念的反映,眼上视则气息上升。眼 下视则气息下降。 “全身自然放松,头脑安静,排除杂 念”,这是大雁功整套动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这一节中, 还起到收心、安神、松身的作用。为下面各节动作做准备工 作。 二、展翅 气走手三阴经,从劳宫穴进气至 气户,通过经脉行于中, 下丹田,下行脾胃二经,热感直 至脚心,两手心手指发热发沉。 本节开手三阴经,打开 劳宫穴,两臂由体侧缓缓向上前举时,用的是半阴半阳的“立 掌”,两手心相对而起,随着两臂向上,带动两肋骨微微向 上运动,则开始调动半阴半阳的足少阳胆经经脉的气,以提 升三阳中的初阳气息。胆经位于胁肋部位,肋骨微微向上运 动,胆经脉随着调动起来,同时下丹田气息开始沿任、冲脉 上升,以疏通下中上三焦。足阴经气息也上升至胸腹。 当 两臂扩胸左右分展,手心向上,眼视上空,身体微微向后弯 时,用的是“阴掌”。这时,任冲二脉气息上升到胸部, 两 臂分展起扩胸之作用,气走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厥 阴心包经,打开劳宫穴,手心气感明显。眼仰视上空,廉泉 穴对前方,则可打开廉泉穴。 三、合翅 双手向前合 抱,把天气接入两劳宫穴。送贯到下丹田通带脉,气机下降, 气归丹田,小腹发沉发热,腹部有热感。 两臂向前合抱 时身体向前恢复直立姿势,自然含胸、收腹,眼视前下方。 展翅合翅动作,主练丹田开合,气机升降,主练手三阴经。 中丹田在胸部膻中穴,膻中穴是气会穴,全身各经脉的气在 此交会,为先天气与后天气交会处,经过融合锻炼以后,留 清去浊,输营养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中丹田主练后天“宗 气”。同时,膻中穴又为心包经的募穴,能宽胸理气,治咳 喘。此两节动作久练可疏通上,中、下三焦,气通五脏六腑。 下丹田在小腹部,它是生气之源,男子藏精,女子养胎之处 所,先天元气(即肾气)藏于丹田,散布全身,肾气旺则身体 健壮,耳聪目明。下丹田是人体生命能量的源泉,亦是全身 气血汇集之处。下丹田主练“元气”,下丹田位于全身中部, 上通百会,下通会阴、涌泉,前通脐,后通命门,是任、督 冲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也是贯通全身上下、表里、内外的 枢纽。 四、折窝 两手合抱提气到中丹田向胸部贯气, 开胆经,手心向内 然后两手变为立掌,手心斜相对,呈抱 球状向前送,力的反 弹作用使身体直立,向前方伸展两臂, 两手向身体两侧划弧,手三阴经进气,贯于足三阴经,合谷 向肾俞贯气,劳宫、肾俞和双腿内侧均有气感。 折窝一 节气通手三阴经脉,气感从腋下至手心,两手臂气息相通成 一闭路。两臂外展划一大弧至胯后外侧,此时两手劳宫吸收 身体外圈之气。脚跟提起,使涌泉穴打开,吸收“地气”, 加强足经脉气息的传输。 五、抖膀 气由劳宫合谷经 肘向章门穴贯气,走脾脏进入胃腑。 抖膀时,两手指收 拢成爪形,使手中气息集中起来,以便贯气时使用,两手贯 气肾俞、带脉,从带脉抱转迅速甩手于肚脐前两旁外前方, 甩出病浊气。劳宫收气。 抖膀的目的是排病气去浊气, 震动、活跃肋部肝、胆经气,随着脚跟的迅速落地,是为了 震撼内气,而使病浊气迅速下行,从脚排出,抖膀两次,气 路运行两次。 六、七、折窝,抖膀 同四、五两节。 这四节动作主练肝、胆经脉,有疏调肝胆,和中降逆的作用, 可治肋骨胀痛、呃逆、肝胆病。主练劳宫、涌泉穴收气排气。 八、上举 从劳宫进气,外走三焦经,内走心包经,经气户进中丹田、下丹田,然后经肾进涌泉。劳宫、涌泉以及手脚的第四指均有热感。 两臂上举,两手心向内,手 指向上,导引阴气上升至头,此时手心向内,亦直接贯气头 面部,使气机上升至顶。九、合掌 气贯百会,沿任督二脉而下,走足少阴肾经到涌泉。百会有压、热感。 涌泉有热感。 两手十指交叉,手心向下,贯气百会及通 天穴使头部气血通畅盈满,并可贯通下注全身各处厂达涌 泉。 上举、合掌两节动作,主练上丹田,调升阴气,以 补大脑,使头部气血充足,可治低血压、大脑供血不足,气 虚下陷等病症。 “百会”穴是全身阳经的交会穴,主升 阳气。有消热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的作用。 人体 上为阳,下为阴,腹背为阳,胸腹为阴,右为阳,左为阴, 多练上举升阳,合掌贯气,有使全身阴阳相通的作甩。 十、翻掌 开督脉,气贯手三阴,腰背有热感,翻掌使手 心向上,两臂向上伸举时,则调动阴气上升,使督、任二脉 气息上升至胸,翻掌通手三阳经脉,气升从手至头,开足少 阴胆经。 两手心向上亦通天阳,收天气,收天阳补体阳。 当两手用力向上伸撑两臂,头微上抬,可打开廉泉穴。两臂 上撑,可拉撑脊椎,锻炼筋骨、肌肉,对肌肉的柔软度的改 善有明显的效果。 十一、下腰 开膀胱经和肾经,气 沿督脉入百会,劳宫和印堂接收地气,下肢气感较强。 下 腰时,两臂放松,身体屈腰前倾时,则气机下降,沿任脉下 降于丹田,当两掌下按在两脚中间时,气机顺督脉及膀胱经 到头,故此时头部气血充足。高血压患者注意头不要低得过 低,百会可朝前,控制气息下引不要过度,以减少头部的气 血。本节主练膀胱经脉,两腿伸直,以承山、委中、殷门、 承扶、秩边等穴位部感到发胀为度。下按时两手心接地气, 上提肘则收地气入丹田。收地阴补体阴。两手下按时,足阴 经下降至足,足阳经上升至肩及头。当两手在左脚前侧或右 脚前侧时,主练膀胱经脉、胆经及阳维、阳矫脉,下肢气感 较强,以脚外踩及小腿外后侧发胀为度。手提时收地气,上 身提起转换方向时,注意放松。 膀胱经脉,为全身面积 最大,穴位最多的大经脉,与肾经互为表里经脉。膀胱位于 小腹,藏津液,司气化,主汗、尿之排泄。练膀胱经胀主治 外感风热、风寒,发冷发热等表症及坐骨神经痛,下肢肿痛, 麻痹等。有疏筋利节的作用。膀胱经起于眼部睛明穴,此穴 为治眼病的主要穴位。因此,练膀胱经亦可疏风清热,活血 明日。阳矫脉沿下肢膀咣经上行,主左右外侧之阳气,司上 肢运动,能使关节灵活有力。阳维脉上行于卫分,主表,是 “诸阳之会”,有维系、通调周身阳脉的作用。与阴维脉一 起使“营卫调和”,可起凋和气血的作用。 翻掌一节主 练阴经脉,下腰一节主练阳经脉,通过气机的升降,接收天 地之气,补体之阴阳,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十二、 缠手 主要是气行带脉,练:于三阳、三朋经,气通胯、 腰,各关节有热感,向周身贯气。 下腰时的“阴掌”, 通过手臂外旋过渡,到“立掌”,手心朝外时,气机由手阴 经过渡到手阳经。再同时涮腰,缠手由立掌变为“阳掌”, 使两手心向上。气机由手阳经脉又变换为手阴经脉,但是气 机由下降转为上升。加上涮腰的力量振动,激发下丹田气息, 顺冲、任二脉上升至胸。缠手时两手臂在腹前、胸下方旋转, 两手小臂内外关相交翻手腕,手心向上对胸部亦起贯气作 用。“内关”是心包经之络穴,“外关”是三焦经之络穴,二 经脉互为表里,此二穴又分别通阴维、阳维脉,都具有互相 沟通,解表通里的功能,能够清上、中焦热,去胸胁痛等病 症。对心肺病、心血管病、脑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 用。 十三、回气 回气时左手向缺盆贯气,沿缺盆、 气户下行入丹田。右手有捞体外之气的感觉。回气一节,使 全身气息形成一闭合,大交叉循环路线。主练手、足阴经、 五脏之气。有清月巾利咽,理气化痰的作用。右手划一大弧 捞体外之气贯入到左脚大趾、二趾。沿腿内侧上行至会阴、 至下丹田再上升到胸、手。形成手三阴经脉与足三阴经脉在 体内的交叉大循环;。阴经属脏,使五脏之气得以疏通、调 理,具右调理五脏功能的作用。年老病重者手捏脚趾如有困 难,可不捏脚趾。但左腿要伸直,右手指向左脚大趾,眼神 在左脚大趾上,同样可达到大交叉循环的目的。 十四、 左弹足 交叉贯气,背、腰、胯各关节有热感直至胆、肋。贯气至肝脾二经,并开通膀胱经。主练简易“大周天”,左弹足三次,运行三次。姿势同回气。 当右臂向左外方撑 肘,手扳脚趾向内转腕时,此时手阴经脉转变为手阳经脉。 身体向左转时,以左脚跟为支点,左脚亦微向左转。此时, 山刁:手腕的扳转及身体的扭转,使左腿胃经、膀胱经、胆 经相继贯通。使足三阳经气上升,经腿出腰,背、肩与手三 阳经相交接,形成手三刚与足三阳经脉在肢体外侧的大交叉 循环。当手臂放松,身体转回原位时;则又恢复“回气“一 节的姿势,手三阳经又转变为手阴经。又形成手三阴与足三 阴经在体内的大交叉循环。如此弹足三次,放松转回三次, 就形成三次“简易大周天”的运行。 “弹足”可疏通周 身阴、阳经脉,促进血液循环。调理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并对筋、骨、肌肉有较好的锻炼。扭腰,亦有利于活动腰胯, 练带脉。 十五、推气 开通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 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指间和掌心发热较明 显,劳宫向外排气。 “推气”,手臂、手指下垂,手心 向后慢慢推动,以疏排手经之病浊气。 十六、捞气 气 经手三阳经上行至肩;经三角肌达面部耳侧,头部有热感。 “捞气”即捞体外之气,贯气右缺盆穴。 十七、转身回 气 将推捞所得之气,贯入缺盆穴,经气户下至胸归入丹 田。“转身回气”即转身 180 度,左手随转身划一大弧,将体外之气,捞贯至右脚大趾、二趾,形成大交叉循环。八、右弹足 右弹足与前左弹足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十九、推气同十五。 二十、捞气同十六。 二十一、 缠手 劳宫进气,气归带脉,引发丹田气,气护带脉丹田。 两手在内外关或内外劳宫交缠均可以,两手心向内缠,对胸 腹部贯气。随两手臂缠绕,带动肩、腰、胯自然晃动,有利 于健肾纳气。 二十二、云手 左云手作用与右云手相 同,气机走左半侧路线。 云手一节主要是疏通同侧半边 手、足三阴三阳经脉,以调节同侧气机升降平衡。 二十 三、涮腰 气通带脉,活督脉,向上下丹田和肾俞贯气。 涮腰开始动作与左云手相同,走左半圈带脉路线。左手个谷 对肾俞,右手合谷对印堂,眼看右脚跟,然后迅速涮腰身体 转正,右脚跟同时着地,以激发丹田气机疏布全身。右弓心 朝上放带脉,调升冲任二脉气息上升,左手由下向上捞气贯 气印堂穴上的上丹田区域。 二十四、落膀回气 气从 劳宫出肩,向丹田贯气。小手指有麻热感。 “落膀回气” 即使上丹田气息导引下行,降至下丹田或涌泉穴。高血压者, 注意涮腰后立即导引下行以免不适。 涮腰,落膀回气这 二节主练上丹田,练气机升降。练上丹田是大雁功的特点之 一。大雁功中练上丹田的动作约占 20左右。上丹田部位是 大脑的额叶与顶叶部位,主管意识神经。上丹田练“神气”, 制约调节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和身体的运动平衡。上丹田贯 气,可直接给大脑供给营养和能量,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大脑 功能,开发人的智慧,使记忆力增强,头脑清晰,精力旺盛。 并可治疗脑贫血、低血压、头痛、大脑气血不足、气虚下陷 等病症。 二十五、单展翅 劳宫穴进气,经气户入丹 田,同时合谷向肾俞贯气。 单展翅的动作与云手相似, 只是高度与肩同高,气感比云手强,气机可到达前胸、后背、 肩、颈、头部。 二十六、上步伸膀 向天枢穴贯气, 并热至足尖。气机由胸腹部上升至胸,为下一节做准备。 二十七、缠头过耳 向两耳和后脑颈部的穴位贯气。当手 心对准玉枕穴时有热感;缠头过耳则利用右手捞气后直接贯 气太阳,风池、风府,哑门,贯气时头及身体须转正,以使 身体及脊柱正直。缠头过耳具有健脑安神,清头明目,清热 散风,升清降浊,疏经活络的作用。可治疗耳病、眼病、颈 病、高血压、头痛、外感等症。 二十八、下压 右手 下压是通过肾、胆两经,引气下行,左手上托,手心有热感。 劳宫穴进气至气户。 右手将上节头颈部的病浊气,向下 导引从手、脚排出。右脚为实脚,右手下接、撑腕,手心、 手腕、手指有明显气感。 左手心向上,上移至胸、肩部 高度,臂自然微屈,手心向内含。左脚跟微抬,这时左手、 左脚分别同时收天地气。同时,体内气机足阴经脉上升与手 阴经脉相通。因此,下压的作用,是使左侧收气、升气,右 侧降气、排气。同时上肢左右亦相通。从左手收天气经手阴 经至胸部,再从胸部贯通右手阴经到手,也有吸气祛病浊气 的作用,但气机主要是左升、右降。 下压、上托这两节, 主练左右气机升降,左为阴,主血分,右为阳,主气分;所 以下压上托有调节左右阴阳平衡,使气血调和的作用,眼看 上托之手心。 二十九、上托 右手劳宫进气至气户, 手心有热感,左手臂置于胆、膀二经外侧,手臂和体侧均有 气感。 上托作用与下压作用相似,只是右手由下按,翻 转掌,手心向上托起,引气上升。而左手由上托,翻转掌变 为手心向下按,引气下降。因此,上托的作用是右侧气机上 升、收气,左侧气机下降、排泄。为右升左降。 三十、 回气 左手气贯印堂,右手变爪气贯缺盆穴。落足气沿任 脉下行。缺盆穴是胃经之穴,缺盆支脉可入里联络肺脏,可 通五脏六腑。右脚跟着地使胃经经气顺任脉而下达至脚,有 清肺理气、留清降浊的作用。左手由下向前上方捞气贯上丹 田,。使左侧气机由降转升,上升至头面部,随动作达上丹 田,为捞月作准备。 三十一、捞月 右手臂下捞,先 向左腿三阴交贯气,然后两臂交叉,左手向右耳贯气,右手 向印堂贯气。 三十二、转身 通过转身,疏通会阴穴 和腰胯部,开通各足阳明胃经,左手自然向下插置身体左侧, 劳宫穴向后,指尖向下。右手劳宫向印堂贯气。 转身以 运转带脉,调节左右气机升降平衡, 边转身边使上丹田气 息顺任脉而下,使左侧气机集中流注在左腿内侧,以练左足 阴经之厥阴肝经,称为“阴阳转化”。从上丹田到足阴经, 从头到足为阳极化阴”,右手上升贯上丹田,为“阴极化 阳”。由右侧肝经顺任脉上升至上丹田,以补神气。 捞 月、转身两节,左右气机互相转换,主练上丹田,气通左右 上肢。主练肝经,气通左右下肢内侧。主要以升为主。 三 十三、上步望掌 右手劳宫向太阳穴贯气,左手劳宫向印 堂贯气,开足阳明胃经。 左手由下而上贯气上丹田,为 “阴极化阳”,阳气上升以补神气。当重心由左脚前移至右 脚时,则左侧肝经经气上升至会阴顺任脉而上行,右侧气机 由会阴下行至右肝经,使气机集中流注至右下肢内侧。右手 贯气头侧部胆经穴位及太阳穴。胆附于肝,气贮藏与输出, 胆汁与肝经互为表里。肝经为“阴中之阳”,阳衰阴生。胆 为“阴中之初阳”,为阳气初生,故肝胆为半阴半阳经脉。 大雁功中练胆经脉较多,因此气机升降较平稳,不快不慢。 此时,右侧阳经经脉的上下、升降循环,胆经经气上升,肝 经经气下降。可治肝胆病及肝胆经脉病。同时,贯气瞳子谬 及太阳穴,具有清热散风,清头明目的作用。可治头痛、近 视、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充血等眼部疾患。此节气机以升为 主。 三十四、望月 左手劳宫向右耳贯气,右手甩病 气,开左膀胱经和右侧胆经。 当右手及腰向右转动开始 捞气时,下肢气机由阴转为阳,打开环跳穴,气机沿胆经顺 腿外侧下行至外踝前。随着上身前屈,气机集中流注至腿外 侧。当望月时上身及头向左扭转,看左上方肘,左侧腰肋拉 伸,右侧腰肋收缩,使左侧胆 经经气上升,右侧胆经经 气下沉。左腿自然伸直,左脚外侧实,内侧虚。此时左腿外 侧气机从外踝至胯沿胆经及阳趼上行。左手对上丹田贯气。 右手捞气至左臂肘下向左上方甩出。则甩气贯入左肘部,以 加强左臂阳经经气的上升,贯气上丹田以补神气。望月主练 上丹田,气通左上肢。主练胆经,气通左右下肢外侧。左侧 胆经经气上升,右侧胆经经气下沉,集中流注至右腿外侧, 以丘虚、阳陵泉、膝阳关、环跳等穴酸胀为度。 环跳穴 为胆经和膀胱经的会穴。具有除乏散寒、疏筋利节的作用。 此穴为治下肢及腰背的常用穴。环跳穴打开则气通下肢。 阳陵泉是胆经的合穴,又是筋会穴。具有疏肝胆、清湿热、 疏筋利节的作用。 丘虚穴为胆经之原穴,有清泻肝胆的 作用。 三十五、压气 下压时,两手有麻热感,两腿 经气下行,开足三阳、三阴经;上提时劳宫、涌泉收气,经 手沿手背外侧经臂直达后背。 压气时两手指相对手 下按,使上身气机下降,集中至下肢。同时,将上身之病浊 气,向下从手指、手心、手腕部向外排泄。两手下按排气, 上提时手部放松,上提至下丹田高度。两手上提时收地气。 压气以练左腿为主。足三里、解溪、承山、委中及内外踝、 内外膝部位酸胀为度。右腿气贯足三阴经,内踝、内膝部酸 胀为度。 三十六、转身压气 转身压气与压气作用相 同,但右腿以气贯足三阳经为主,左腿气贯足阴经。两手向 下按压时,气贯下肢、手排病浊气,两手上提时收地气,如 此下压上提三次,气机则从足三阴、阳经脉至下丹田之间往 返三次,可治肠胃、腰背、膝踝关节疾病,并可锻炼下肢关 节、肌肉,增强腿力。 三十七、泳动 通过手掌高频 振颤,疏通全身经络,开通手足十二正经,泳动时开手三阴 经,两手平肩时开手三阳经;两臂上举既开足三阳经,也开 足三阴经。 泳动时要手腕放松,两手臂上下颤抖,振幅 小,振动快。手腕放松可解除疲劳。大雁功前六十四式中泳 动的动作较多,这是大雁功的特点之一。手臂颤动可带动全 身上下一起颤动。有利于加快疏经活络、疏经利节、清热散 风的作用。 从本节开始连续几节,手臂边振颤,边做动 作,以增强动作导引的程度和内气运行的力量及气血循环的 速度,有利于增强微循环、加强毛细血管和末梢神经的作用。 本节动作,两手臂由下而上,边颤边由前向上举。气机亦由 下而上,由涌泉经足阴经上升至下丹田,再经任脉、冲脉上 升至胸部中丹田。上举时由手阴经转变为手阳经,气机上升 至头部。泳动有疏散排泄前身阴面的作用,注意上升时要松 平稳,免得冲、任二脉上升过快。 三十八、瞰水 眼 视前下方 15m 处,眼收地气,两劳宫穴向腰骶部位贯气, 开心包经,气从中指沿手臂内侧上行入胸。 两臂由上举 落至两侧后伸,气机由上而下,从手阳经至手阴经到后举时 的半阴半阳经。两手向后丹田贯气。此节具有升清降浊、清热散风的作用。病浊气可以手指、手心及指缝间的八邪穴排 散出来,两手有明显的气感,主排降后身阳面病浊气,从手 脚排出。 三十九、拍水飞翔 手、足、腰、背,同时 运动,进一步激发疏通十二正经,并开带脉和督脉。两手向 上泳动,手心手指发热,气进劳宫,经气户贯入丹田。左右 转体,疏通带脉、督脉,足趾着地用力摩触,加速足经传注。 1左拍水:左手边颤动边摆向左侧头上方,手心向外,屈 肘为立掌,小指在上开手阳经。右手为阴掌,同胸高。开手 阴经,升胆经,眼看左手背。主通手阳明小肠经,次通三焦 经,疏泄左头侧及左侧胸、肋部的病浊气。小肠经和小指外 侧经穴及腕部各穴都具有清热散风,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治 耳鸣、目眩等疾病。2右拍水:疏散上身右侧及右侧头部、胸肋部的病浊气。 大雁功前六十四式左边的 动作比右边多,而且开始往往先练左边。如先出左手,左脚, 左拍水两次,右拍水一次,以及后面的过水,寻食、寻窝等 都是如此。因为,左为血分属阴,右为气分属阳,血分运动 速度慢,气分运动速度快。为了调节、控制气血运行在时速 上的快慢,先练左,以动血分,为减少与气分的时间差异以 达到气血的调和平衡。先练左侧,多练左侧,这是大雁功前 六十四式的动作特点之一。 四十、饮水 从上丹 田、百会、印堂穴进气,贯通任、督二脉。拍水转正后,两 臂边颤动边向身体两侧分展,屈身饮水,引气从头至脚,屈 身时印堂收地气。起身时上丹田再次进气,屈身后气又从头 至脚下行,从脚排病浊气。三次饮水则作三次头足循环。 当两手分展在左右两侧胯后(环跳穴)时,则激发半阴半阳胆 经,使气机上升至头前额,两手边颤动边导引,以疏通左足 三阳、三阴经脉及阴阳二矫脉、阴阳二维脉。 四十一、 望天 气贯上丹田,下沉入中、下丹田。两手上举时, 两劳宫穴进气,经肘、肩至气户。 随着两手臂的上 举,气机由下上升至头部。起身上举时要轻松缓慢,使气不 过于上冲。 四十二、归气 两臂振颤并分展下落,气 贯上、中,下丹田,中腹、小腹均有热感,同时开通足阳明 胃经,以第二足趾发热较为明显。 归气是将上升至头部 的气息,下降聚集至下丹田,两手同时将外围之气捞贯进下 丹田,两手放在肚脐两侧,轻按腹部,轻颤动三次,手向腹 部贯气以帮助疏通腹部。左手在脾区,右手在肝区,亦有贯 疏肝脾区的作用,病浊气则从脚排出(肝病患者可右手在上) 望天、归气,两节动作为调节气机升降,以疏通排泄为主。 四十三、抓气 手抓大自然之气,从合谷穴或沿手经贯入 气户,归入下丹田。抓气时,出手为阴掌,抓握空拳时,开 合谷穴,贯气进胸部气户穴。抓气贯气时,有使气机下降的 作用。 四十四、翻掌搂气 手搂到之气,从后溪穴或 手经贯入气户,归入丹田。翻掌搂气时,出手为阳掌,抓握 空拳时开腕骨穴,贯气至胸部气户穴。有使气机上升的作用。 抓气、搂气两节动作,都是向中丹田贯气,以补后天宗气。 合谷穴为大肠经之原穴,具有较好的解表退热,疏经镇痛的 作用。 气户穴属胃经穴位,属缺盆支脉,与缺盆作 用相似。可联络肺脏、心包,向下通大肠,上、中、下三焦 气户是大雁功中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可 治咳嗽、哮喘、胸背痛等病。 四十五、抱球 上举两 臂,开手三阴经,屈身腿直,两臂下抱,升督脉兼开手三阳 经,手臂间有抱球感。 两手指尖朝上,手背相对,肘尖 朝下,过头后手心向下向身体两侧划一大圈,抱气至两脚前, 将身体外围之气收抱在两手之间。然后抱至身体左侧,同时 体内气机由升而降。 此节动作,主要为揉球作准备。 四十六、揉球 通过两手指振颤和手腕旋转,疏通两手经 络。双手所得之气贯入丹田,并通带脉。 两手心相对揉 转,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右手向内旋揉,左手向外旋揉, 可使手中之气揉成一浓缩密集的气团,手中亦有明显的气 感。揉球从左腰边转边揉经小腹前,至右腰侧,手中的气团 贯入带脉和丹田,收气补肾,补下丹田元气。 四十七、 转身揉球 转身揉球的作用与揉球相同。只是转换左手在 上,左手向内旋揉,右手向外旋揉,以贯气至丹田。从右揉 转至转八次后,再揉转至小腹前,来回转腰,贯气腰肾,亦 练带脉,注意转腰要稳,不可摇晃振动。两手相距20 厘米, 左右揉球,一左一右,为一补一泻,使左右协调。 揉球 和转身揉球,对手指、腕、肘关节亦能锻炼,可使手部关节 灵活,并可锻炼手阴阳经脉,疏经活血,调节脏腑功能。 四十八、抱气 两臂从头顶前方向身体两侧前划弧圆,抱 一大气团,开手三阴经,两手臂围抱之气沿手三阴经进入气 户,也停于两臂之间,然后上捧,两臂和胸腹间均有热感。 抱气与抱球有相似之处,只是两手相距较大,手指相对,手 心向上,使两手臂之中犹如捧抱一很大很沉的气团。当两手 下至脚侧时,气机由足阳经、膀胱经为主上升至头。 四 十九、贯气 两手捧气至头,气经上、中、下丹田,内气 从下丹田右下行至足。贯气时全身有热感,头脑有神清气爽 之感。 抱气之后,起身时,气机由足阴经上升至下丹田, 此时屈膝,沿任冲脉上升至中丹田。同时,两手抱气到胸高, 外导内行,使气机由上而下,由中丹田至下丹田,亦可至达 涌泉,此为收地阴补体阴。 五十、抬膀 两臂上抬时 双手劳宫进气,翻掌时两手外劳宫及脚排病浊气。 抬膀 时,阴掌前举屈肘上举,脚跟提起,由手阴经转为手阳经, 以升任冲脉及胆经气。当两手指、掌、腕,向外推撑时,同 时两脚跟落地,以疏排三焦五脏六腑之病浊气,从手脚排出。 震足时,三阴三阳经脉气息同时下降,使阴阳气息平衡。 五十一、翻翅 五指由掌变爪,先排病气,再收气入环跳 进两肋。 五十二、背翅 两手合谷穴对肾俞穴贯气, 气入肾脏,并开通膀胱经和小肠经。贯气时腹部有热感,并热至脚心和足小趾。 背翅时全身放松,两手合谷穴贴肾 俞穴,手心向上。然后自然把爪形松开。贯气肾俞以补肾固 精,清热利湿。 肾俞是肾之俞穴,贯气肾俞可使腰肾温 暖充实,有利于发动肾间动气即命门之火。肾脏能调节体内 水液的平衡。人体内的水液调节由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这 三个部分的功能称“三焦气化”,命门之火可温煦全身,成 为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亦是三焦气化的动力。手合谷 穴对肾振颤三次,即是合谷穴向肾贯气三次。此节可治肾炎、 腰背酸痛、遗精、阳萎等生殖系统疾病。 五十三、 起扇上飞 起扇时气走两臂阳经。上手向印堂贯气,下手 向中下丹田贯气。1左上飞时:左手在上对头部贯气,则上丹田收气。上 身微向左扭转。左臂上提时,开 手阳经,气机从手到肩,交会于督脉大椎穴,接足阳经。气 机上升至头左半侧,以升半阴半阳的胆经、初阳气息。右手 对下丹田贯气,下贯内侧阴经。气机为左侧上升至左半头, 右侧下降至右足。2右上飞时:左手从上到下,贯气下丹田,则左侧气息下降,下贯左腿内侧阴经,右手由下提 上,贯气右半头,则上丹田收气。气机为右侧上升至右半头, 左侧下降至左足。但整节动作,气机以升为主,主要为上丹 田收贯气,以补上、下丹田。 上身左右来回微扭转,微 转脊椎有调节脊椎神经作用。大椎穴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 的会穴,是肢体与头脑联系的要穴。活动大椎亦有清热散风、 升清降浊的作用。 五十四、转身 五十五、飞上 两 手向下泳动,开手三阴经,转身并两手上举泳动,降手三阳 经,气沿手臂下降,通过转身可疏通足阳明胃经,使经气自 然下行。 这两节动作是同时进行的,运转带脉以调节控 制气机不要过度上冲。 五十六、过水飞翔 两手泳动 疏通四肢经络。屈身并左右转体运动腰背,气通带脉,两臂 有气向上顶的感觉,全身轻松舒适。 向左过水飞翔时, 两臂由上举至下垂,气机由升变降,然后左手泳动至左侧前 下方,左手心向左外方,为立掌。右手心向下向内与胸同肩, 与拍水飞翔有相似之处。但左过水飞翔要屈右膝,姿式较低, 上身前屈并向左扭转,使左腰肋拉伸,右腰肋胯下沉。则左 侧气机上升,右侧气机下降。加上手臂的颤动有增强左侧气 血的运行,以疏通左半身,排泄左侧病气。 向右过水飞 翔时,与左过水飞翔作用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整 个过水飞翔动作以升为主,眼看上升之手。注意在做动作时, 不要用力,左右轻松摆转,亦活动脊椎及健腰补肾。全身发 热,感觉有明显气感。 五十七、转身 五十八、飞上 作用同五十四、五十五。 五十九、寻食 开手经、足 经,降任脉,通督脉。身体下降时,气沿任脉下行至下丹田。 身体抬起时,气沿督脉上行,上丹田进气。可感到气沿督脉 循环,全身发热。 上身前屈,两手臂在体前交叉,左手 臂在前,右手臂在后,手心向里,对下丹田贯气。此时,气 机沿督脉上升至百会, 当身体抬起时气机则由百会沿任脉 而下,至达下丹田及会阴穴。如此寻食一次,为一次任、督 脉小周天的循环。上身抬起时,两手臂自然摆回体侧,两手 心斜向内向下,松臂轻松自然,使气机自然下降,这样一升 一降,主练气机的升降开合。 寻食通任督二脉,是靠动 作导引,开穴通经,使经脉自 然接通运行。与静功小周天 功法不一样。 六十、转身 活动带脉,劳宫收气,气 沉丹田。两手自然置于腹前,两虎口相对,手心向下,转身 以运转带脉,使气机稳定在下月田。 六十一、寻窝 寻窝时,两手指斜相对,手指和手心稍用力按压,撑手腕, 下压至下丹田下,上中下焦的病浊气从手指、手心、手腕排 泄出来。上提时两手松腕,不要提过中丹田,气收中丹田。 然后,再向下压排。从身体的左、中、右三个方面向下压排, 亦可使气机下降至腿脚,眼视两手。 六十二、转身 泳动 两手边颤动,边从左右两侧由下而上,划一大圈, 至头上方时停止颤动,手心向内,从上至下,贯气至下丹田。 气通七窍,两手向上中下丹田贯气。 六十三、安睡 两 手放肚脐两旁,四指朝下,拇指朝上,下蹲时脚跟提起,上 身不要过于前屈,颈项放松,微低头,眼视前下方,印堂收 气。作用:使体内气机聚集至下丹田,以使气息归元。 六十四、收式 用双手疏导,气贯上、中、下丹田, 收气归宗。 收式的作用,使全身外围之气,收到下丹田,以补元气。安睡后起身时要慢,低血压等气虚下陷者,起身 的同时可自然吸一口气。以防头晕。大雁功中,上中下丹田 锻炼全面,但以下丹田为主,以练元气,使气息归元。 六 十四节动作前后顺序特点:1从136节动作:以练十二条阴阳脏腑、经络运行为主。通过动作导引使气机升降 开合,疏贯全身上下,前后、左右,上肢下肢,内侧外侧, 从头到足,从足到手,进行多种路线运行循环。以补为主, 全面锻炼。2从 3742 节:动作加上手臂颤动,以加强经络疏通,以疏散排泄为主。这几节动作起到全身上下, 前后、左右,疏泄一遍的作用。有病者排病浊气,无病者起 留清排浊,疏通经络的作用。3从4352节:以贯补上、中、下丹田为主。在疏排之后,必须贯补丹田之气,以 滋养病变器官组织。 使其修复,恢复正常功能。4从 5364 节:这几节以活步锻炼为主。前面贯补丹田时, 动作相对较“静”,这几种动作相对较“动”,以达到动静相 间的锻炼效果。最后“安睡”,使气息归元。 练功阶段, 可分以下步骤:1。第一步:初练者。只要求放松安静的状态下,做好动作。尽量使动作做得轻松自如,刚柔 相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就可收到治病健身的效果。 2第二步:熟练者。在动作熟练自如之后,可体会动作运 行气路。在动作导引的同时,使气随动作走。可练丹田开合, 收贯、排泄。复杂动作时,只意想主要方面,如“饮水”一 节,只注意左足,不注意右足。练功时,不可乱加意念,亦 不可追求气路。大雁气功后六十四式完整版“后六十四式”功法是在“前六十四式”功法疏通十二 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础上,使各经络纵横表里全面贯通、增 收天阳、地阴之气,提高补虚泄实的能力,使神经活动、体 液循环和人体代谢功能进到一个新的水平。除祛病、健身外, 还可以收到显著的益智效果。 大雁气功“后六十四式” 功法气息较强,因此,初学大雁气功者,最好先学练会“前 六十四式”一段时间后,再学“后六十四式”为好。特别是 老年体弱者,以练“前六十四式”就可以了。但青少年及体 力较好的中老年人,连贯练“前、后六十四式”,则效果更 好。 “后六十四”式的动作特点,有如下几点: 1 它比“前六十四式”功力大,气感强。通过身体的旋转、扭 拧、拉伸、压缩等动作,以增强对奇经八脉的锻炼,加强对 经络及脏腑的调节功能。动作及气路均较“前六十四式”复 杂一些。许多动作都是多条经络路线的大循环。2、内外循环结合,增强治病效果。利用手心劳宫穴发出的外气进 行点穴、拍打、贯气,顺经搓抹,使体内外气息相通,以增 强收贯好气、排病浊气的效果。先右后左,先逆转后顺转, 以及经络搓抹均为补身法,而右、左、右均为排泄法。 3 上丹田收气多。后六十四节动作中。有 1/3的动作以上丹田 收气为主,故“后六十四式”有明显的健脑补神的益智作用。4、锻炼全面。对全身关节、肌肉及脊椎锻炼全面,有较好 的舒筋和节及防止老化的作甩。(一)伸爪两手臂向前伸展,开手三阳经脉,气机从手臂外侧到达手背、手指端 及劳宫。两手相对环抱时,两手臂之间如抱一大气团,与下 丹田同高,使丹田气充足,并使丹田内外气息相通,可通上 身任督二脉,可贯下肢双腿阴阳经脉。(二)收膀先向左转身 90 度,左手捞气变爪形贯气左京门穴,左脚内虚 外实,左腿自然伸直,使左侧气通胆经及带脉。 右手对 胸部中丹田贯气,右腿屈膝,气贯右腿内侧足三阴经脉(足步 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气机下降到腿脚。 然 后,向右转身 180 度,右手捞气贯右京门穴,左手对胸部中 丹田贯气,气贯足三阴经脉。京门穴,为胆经之穴位,为肾 之募穴,是肾气聚集之穴位。贯气京门穴具有温补肾阳,通 利下焦的作用,可冶腰肾疾病。(三)寻风两手在胸部中丹田前舒展环抱形成臂间气场,印堂收气,气贯中丹 田、下丹田扩散至带脉,并交替下行左右足经,同时抬头, 颈部廉泉穴开放,任、冲二脉气机上升到头面,上丹田收气, 以补神气。向左、右转身以活动带脉,调节阴阳经脉,使肾 阳气顺任、冲脉上升到头。具有补腰肾、壮肾阳、补元气、 补神气的作用。(四)背爪对肩先后开手三阳、三阳经,双手捧气,贯气肩并穴,通任、冲脉,气机下行到涌泉 “肩井穴”为胆经、三焦经、胃经和阳维脉之会穴,是人身之重要穴位,具有理气除疾,升清降浊的作用。可治头颈疼、 肩井疼、感冒等病。(五)散病气两手下行,开手三阴经,甩出肝、睥、胃等脏腑之病浊气,具有调整肠胃、清 热化滞的作用。(六)缠手先出右脚右手。后出左手右脚,共走三步(右、左、右),双手向外手缠绕,手心内外 劳宫相对,此时开胆经、心包经、三焦经脉、手阴阳互激互 感,然后沿手臂贯气膻中,下行下丹田,经带脉扩散到足经, 开胆经、三焦经、心包经。右在前,气机右侧上升到头,左 侧下降到脚;左在前,气机左侧上升到头,右侧下降到脚。 具有排泄作用。主练心包经、三焦经之气,清上、中焦热, 解表通里。(七)转身收气当双手捧气贯入左右气户时,开任脉、冲脉,气机顺任脉及足阴经脉下行到腿脚。当 转腰向右时,气通带脉,右脚涌泉收气顺足阴经上行到腹胸, 左侧气机顺左腿外侧胆经下行到脚。向左转腰时,则气机方 向相反,走向同上。 这节功的作用,主练前身阴面,疏 导上、中、下三焦,气机以降为主。主练奇经八脉,任、冲 督、带、阳跷、阳维、阴跷、阴维脉,以调节周身经络,平 稳阴阳。向后转颈,对颈椎、胸椎、腰椎起锻炼作用,使其 左右来回扭转,可对中枢神经起调整作用。同时对胸、背肌 肉,腰都肌肉、腿部肌肉及全身、颈、腰、胯、踝关节亦起 到调整作用。(八)甩病气这一节主要排胸腹部的病浊气,顺肝、脾、胃经脉,手阳明大肠经排出病浊气。然后翻掌推手,从手心、手指、手腕部排出脏腑病浊气。 (九) 背翅抱气 两手合各穴对环跳穴,两手相对,手心向上, 则阳气上升。气机从督脉、膀胱经脉上升到头,然后如同“转 身收气”,向右、左、右来回扭转。其作用与“转身收气” 相似,只是这节主练后背阳气,气机以升为主。这两节动作, 全面锻炼奇经八脉,练气血、筋骨、肌肉,练关节、神经。 (十)贯气、排气双手捧气贯头部面部的印堂、神庭、百会、风府、风池等穴,然后两手外旋,手背相对,小指在里 顺胃经下行从小肠经甩出头部病浊气。(十一)穿叉身体向前弯曲 90 度,此时,涌泉收地气,开膀胱经及督脉。 两手在两腿裆中穿插,使两手指相接,中冲穴相碰。中冲穴, 为心包经络之井穴,有醒神救脱之功,可治神志不清诸症。 这节的作用是开三焦,顺任、冲脉,使阴中之纯阳上升到头 面,上丹田贯气以清神补脑。涌泉收地气,从膀胱经、督脉 上升到头,以补神气。(十二)外踝骨贯气先右后左为补法。先右贯,即左手台谷穴对左肾俞穴贯气,右手劳宫 穴对右外踝骨部位贯气,以腰为轴,从脚尖到脚跟,前后摆 动三次。用劳宫穴及手指对脚外侧膀胱经穴进行贯气,同时 手亦接收地气。气通头面、上丹田。后左贯,方法相同,方 向相反。脚外侧膀胱经穴为膀胱经的主要穴位(原穴、俞穴、郄穴、荥穴、井穴)所在处。为阳维、阳跷脉之起点。具 有安神经、止痉挛,开窍醒神,疏筋利节,清热散风寒的作用,可治头面部病,颈、腰、背及下肢病。(十三)搓腿腰腿部的膀胱经穴为脏腑的俞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大小肠俞、三焦俞、肾俞等)所在处。俞穴能聚集正气和邪气, 是外邪入侵和驱逐之要道,外感风寒多由俞穴侵入脏腑引起 疾病。 腿部的膀胱经主要穴位有承扶、委中、承山,具 有清热散邪、疏筋利节的作用,可治腰腿痛、下肢麻痹等病。 搓腿一节,两手合谷沿腰背部膀胱经脉,顺经贯气搓抹至承 山穴下,以贯气疏导腿部膀胱经脉,然后两手一起向脚前方 甩手,以排除病浊气。这节主练膀胱经脉。(十四)拍掌拍掌振击五指,两手相合阴阳经脉构成一闭路,阴经气息下 降到涌泉,阳经气息上升到头。如两手交叉相拍,则阴经气 息下降到涌泉,故气机以降为主。同时使两手劳宫贯气发热, 为下节动作“搓臂”作准备。(十五)搓臂用手劳宫穴贯气搓抹手臂外侧,顺手三阳经脉,搓至腋下,贯气极泉 穴。 极泉穴是心经之穴位,在腋窝正中,可治心痛、胁 痛,可贯气活血。贯气搓抹手三阳经脉及手背、手腕、肘部 主要经穴,可治头、耳、眼病及发热病、神志病。同时,劳 宫穴亦对头部上丹田贯气。(十六)点定点穴的方法为五指聚拢成爪形,可使手中外气集中贯进穴位。右爪点左 边穴位,左爪点右边穴位,两手交叉点穴,先点左边,后点 右边,由上而下。 点气户穴。气户穴为胃经之穴位,位 于上焦,具有宽胸理气,疏经止痛的作用。 点大包穴。大包穴为脾经之大络,位于中焦。总管阴阳诸经,能治疗全身经脉病症可治疗胸胁痛及脾胃病。 点带脉穴。带脉 穴位于下焦,是胆经与带脉之会穴。有温补下焦、调经止带 的作用, 点气海穴。即点下丹田,气海为元气之海,能 补气,具有补肾培元、益气和血的作用。可治肠胃虚弱、脏 腑功能低下症。 “点穴”一节,主要点胸腹部上中下三 焦的重要穴位,点穴贯气以温补三焦部位。(十七)归气两手置于小腹部片刻。劳宫贯气下丹田,以补元气,使下丹 田气更加充足。(十八)十字臂两手交叉,用劳寓穴轻拍贯气入气户穴位。(十九)下沉抱外围之好气贯入下丹田,并导引内气下行下丹田,可达涌泉。气沉丹田为 下节动作做好准备。(二十)草上飘用脚跟、脚掌走路,脚心虚提,涌泉收地气,气机沿膀胱经脉和足三阴经脉 上升可达百会上丹田,久练则走路轻盈,亦为轻功的基本功 法。边走边打大腿前侧,约在伏免穴位,即劳宫贯气伏兔穴, 以琉经活络,使头部、肩背部气息回降至下肢,顺胃经而下, 实现从脚到头,从后到前的气机“前后阴阳大循环”。(二十一)双拍转身即双手同时轻拍两膝盖,则用劳富穴向膝关节及梁丘、血海穴贯气,气机直达涌泉。梁丘穴为治胃病 的有效穴位,可疏肝和胃。血海穴有调和气血、祛风利湿的 作用。双拍膝关节,有治膝关节肿痛、通利关节的作用。双 拍向左转身 180 度,通带脉,使气息由下步上。 (二十二)十字臂功理同(十八)。(二十三)下沉功理同(十九)。(二十四)草上飘功理同(二十)。(二十五)双拍转身功理同(二十一)。 (二十六)十字臂功理同(十八)。 (二十七)下沉功理同(十九)。 (二十八)后拍腿有(左)拍腿,用右(左)手虚掌拍打内膝部,小腿放松能自由弹动。内膝部的主要穴位有委中(膀胱经之合穴)、 委阳(三焦经之合穴)、阳谷穴(肾经之台穴)、合阳(膀胱经穴)。 台穴是经气会合之处,具有调整六腑,输导经气,疏筋利节 的作用。 右、左后拍腿的作用,即拍打膝窝部的合穴, 并有一股凉气下行顺肾经,从大足趾内侧排出病浊气。 (二士九)跨步三晃抬右腿,脚背伸直向前甩小腿,甩出胃经病浊气。呈右弓步,两手心向里对环跳穴贯气,贯通下 肢及胆经。上身随之向左前方晃动,右腿贯气膝、踝关节及 足三里穴,气通足三里穴,气通足三阴、三阳经脉。 然 后重心后移左脚,身体后坐,有脚尖翘起,脚跟着地。同时, 上身随之向右后方晃动。此时气贯左腿膝、踝关节,以及左 足三里穴,气通左足阴阳经脉。 前后晃动以活动腹胯练 带脉,前弓时气贯右腿,后坐时气贯左腿。膝周围为阴阳经 脉之合穴,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踝周围为足阴阳经脉之原 穴和经穴,可治脏腑疾病,亦可疏筋利节。(三十)缩身修面 左脚自然伸直,左脚内虚外实,右腿深屈,上身前 屈。此时气贯右下肢阴阳经脉,右侧胆经、膀胱经及督脉气机上升到头。同时双手捧气贯气面部、神庭穴、印堂穴,面部七窍,故称为“修面”。此节动作使气息上贯头面部。 (三 十一)探地左手心向下,使头面胸部气机下降。右手臂随转腰向右侧后方划动,从手阳经排出体内病浊气,并接收地 气。(三十二)合掌右手捞地气与左手心相对,使两劳宫气息相通,则气机由胸部顺任冲脉上升到上丹田,使上 丹田收气。此动作主练前身。 (三十三)搓掌两手由“合掌”迅速向左右分开,左手心向外(左侧),右手心向右下方 从手阴经排泄头胸部病浊气。(三十四)寻云看雾起身拧腰拔背,稍拉紧双腿后侧,气通任脉、冲脉及手阴阳经 咏上升到头,双手收气捧气,使内外气息都贯气上丹田,以 健脑补肾。(三十五)背翅当两手捧气到最高处时,两手从腋下经两肋下插到腰胯后侧,使合谷穴对腋窝、肋部、 腰部及肾俞穴贯气,使气机顺胆经膀胱经下行,可达涌泉。 井从手脚排出病浊气,以清热湿,可治泌尿系统疾病。 (三 十六)回膀两手抱气,用手爪贯气两肩禹穴,气顺阳跷脉下行涌泉。肩髑穴为大肠经和阳跷脉之会穴,具有疏筋利节 的作用,可治肩周炎、上肢挛痛及瘫痪病。(三十七)下贯 两手心向里由胸前向下,贯气中、下丹田,然后两手 捧气前额前,同时两脚跟提起,使涌泉收地气,体内阴阳经 脉气机一起上升到头面部,同时两手劳宫亦对头面部贯气, 使上丹田收气。两手外旋经面、胸、腹迅速下落,两脚跟亦同时迅速着地,一起震动,可加快体内气机由上而下迅速下 降到涌泉,病浊气可以从涌泉和劳宫穴迅速排出。(三十八)涮翅左右肋部主要为肝、胆、脾经脉的运行部位,期门为肝之募穴,京门为肾之募穴(位于胆经),日月为胆之募 穴(位于胆经),章门为脾之募穴(位于肝经)。古人说,新病求 之俞(俞穴),久病求之募(募穴),慢性病、内伤久病、正气不 足,多取募穴治疗。 涮翅,用手劳宫穴对肋部,边颤动 边由上到下,边由外向里来回划动三次,对胆、肝、脾、肾 脏进行贯气及排病浊气。(三十九)涮膀手变爪形贴放在胸部气户穴下,贯气屋翳穴,气通中丹田,使手阴经脉 成一闭路。然后,以肩为轴,以肘自下而上划圈三次,以活 动肩关节,气贯肩井穴、肩*穴、肩*穴、肩*穴,可疏经利 节,疏风散寒。可治肩周炎、肩臂痛等病。屋翳穴为胸部常 用穴,具有宣肺理气,安神定志,活络通乳的作用,可治咳 喘、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病。(四十)振翅洗胸两手心向里,边颤动边由胸到腹向上移动,可疏导任、冲脉, 胃、肝、肾经及诸经穴位。然后,再边颤动边由下而上向胸 部贯气,如此上下往返七次洗胸。同时身体微微自然前后摆 动,多作此动作,可以宣肺理气,可治咳喘等心、肺疾病及 肝、脾、胃消化系统疾病。(四十一)展翅洗头为边颤动手臂边转动头颈的运动。颈部是人体肢体和头脑联系的 要道。活动头颈可以调节中枢神经,可以疏导头颈部的经络及要穴,有利于疏通督脉、膀胱、三焦及胆经络。气贯大椎、 大杼、天柱、玉枕、风府、风池等穴。晃动头颈具有清热散 风,清头明日,升清降浊的作用可治头、面部、耳、目、 颈项、咽喉等病。手臂在头部上方颤动,具有疏导经络,排 泄头颈部病浊气的作用。 注意晃动动作,要缓慢,不可 快转,不要大转腰,以防头晕、小稳。颈、臂带动肩腰一起 微微晃动,有活动脊柱,调节脊神经的作用,先逆转、后顺 转为补身法。(四十二)落膀收翅上体、上肢舒展放松,两手变爪形收拢经气,贯气大包穴,以贯气中焦、脾经 之大络。 使全身阴阳经之络脉得到疏贯。(四十三)泳动起飞 当两手臂向前上方伸展颤动时,手心向上,同 时两脚跟提起,仝身气机上升到头,此时主要疏导全身阴经 经脉,从手阴经排泄病浊气,手阳经收气。 当两手臂边 颤动,边呈侧举时,手心向下,手阴经收气进胸,从手阳经 排泄病浊气。同时,脚跟自然下落,亦从脚排出病浊气。七 次起飞之后,两手变爪贯气带脉穴,以温补下焦,贯气带脉 及下丹田,疏排之后以补元气。 此节动作,具有疏导全 身阴阳脉的作用,可疏经活络,升清降浊。(四十四)指天 右脚成弓步,右手向前上举,拇指按小指少冲穴,其 余三指竖指天空。少冲穴为心经之井穴,少商穴(拇指)为肺 经之井穴。两穴都具有清目醒神作用,可治神经系统疾病, 是重要的急救穴位。两井穴相接则手阴经收气贯心肺上焦,亦可下行贯右足阴经脉。收天阳大自然好气补体阴,右足胆 经、膀胱经气机上升,左足阴经气机下降,左手心向下可排 气,眼视右手,故以右侧气机下降为主。(四十五)划地右腿深屈,左腿自然伸直,内虚外实,左手在左脚外侧逆时 针划圈,收地气贯外踝骨周围穴,气通膀胱经、胆经及阳维、 阳跷脉,使气机上升到头,上丹田收气。右手下按,右侧手、 足阴经气机下降,此时气机左升右降。眼视左手,以左侧气 机上升为主。(四十六)转身划地转身后,右手对右外踝骨周围穴贯气,使气机上升到头,上丹田收气。气贯左 足阴经脉,而“划地”气路对称,此时气机右升左降,这两 节动作均为取地阴补体阴。(四十七)捧气两手捧气过头,气机上升,贯头面,上丹田收气,顺任脉下行,贯通 中、下丹田,可下贯左足阴经脉到涌泉,右腿胆经经气上升 到头,上丹田收气为主为右升左降,以升为主。(四十八)归回两手顺任脉而下,顺右腿下按在右脚前,则外导内行,气机由上而下,归回入地。排病浊气为主。左腿脚跟 上提涌泉收地气,顺膀胱经及督脉上升到头肩,为左升右降。 两手下按之后放松上提,同时上身抬起收地气入下丹田,如 此下按上提三次,劳宫排气收气。眼视手,气机以降为主。 做这两节动作。以凋节气机升降、收排,使全身上下前后左 右阴阳平衡。(四十九)连环步右臂屈肘,与肩同高 手心向外,劳官内收,收气顺手阴经进胸腹,开腋则极泉亦收气。从肘部及小指从侧小肠经穴排出病浊气。 右肘由 前向右后方,带动上身及腰胯向左扭转约 90 度,左脚上前 一步,脚尖朝左前方,脚外侧实内侧虚,使左腿向左扭转, 则上身与腿扭转方向相反,使整个身体上下扭拧,左侧拧拉 右侧拧压,阿时带动脊柱及腰胯一起扭转。左脚涌泉收地气, 左腿气机上升,右腿气机下降,左手捞气贯下丹田。气机主 要为左侧收、升,右侧排、降。 然后屈左肘,身体向左 扭拧,右脚上一步,右腿向右扭拧,呈右侧拧拉,左侧拧压, 右手臂伸肘捞气贯下丹田。侧膝,重心前移,气机亦从头下 行到右脚涌泉。接着左脚上前一步,动作气路同前,如此交 替共走七步,劳宫收气、排气,气机上升下行,使上丹田收 气,使上、中、下丹田贯通合一。 注意:做动作时全身 放松,指、腕、肘、肩关节成波浪形节节伸推和收缩。 (五 十)鸽子翻身两手虎口相对随身体一起向前向上再转向前下方,当两手由前向上举时,身体左侧受压缩,右侧受拉 伸,当两手由上向右转下时,身体左侧受拉伸,右侧受压缩。 气通胆经上升到印堂,上丹田收气以健脑补神。 当身体 呈左腿下跪姿势,两手一起摆向左后上方时,上身也随之向 左扭转,眼看左手,左臂自然伸直,右臂屈肘约 90 度,则 劳宫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