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原则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7946786 上传时间:2020-1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产业论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产业论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产业论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产业论文】高校文化产业管理特色课程设置原则关键词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原则在全球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简称“文管专业”)势在必行,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一次以党的政治决议形式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时期。与此相呼应,2004年,教育部正式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近年来,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设置了文管专业,对于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但是由于对特色课程设置的原则、依据、目标认识的不同,各高校对特色课程设置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就为本文提供了探讨空间。一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开发现状(一)自发性各高校,特别是全国性重点大学在设置文管专业特色课程时,一般会在学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比如,同济大学在原医学院的基础上并入了原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上海城建学院和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这就使得其在医学和工学方面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对动画、创意设计、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有深入研究。基于此,同济大学文管专业着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和城市文化三个方向,其特色课程包括文化发展规划专题、创意设计概论、新媒体经营与管理、互联网文化概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专题、文化创意项目管理、新媒体策划与写作、城市文化专题、艺术市场与文化消费、文化艺术策展实务、互联网传播专题、新媒体广告等。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新媒体方面特色鲜明,体现了同济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开发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二)不完善性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是我国文管专业设立比较早的学校,而且学校实力雄厚,管理科学,课程体系比较完善,课程特色比较突出。但是有些地方性院校文管专业设立时间较短,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无法体现文管专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比如,宝鸡文理学院地处宝鸡,宝鸡是“周秦文化”的故里,“青铜器之乡”,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但是该校的文管专业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课程也比较缺乏,体现了地方院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性。(三)脱节性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另一个现状就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脱节现象。“特色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环,在开展课程建设时要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设计、系统规划。”要通盘考虑特色课与通识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分配,还应考虑两者之间有没有知识的拓展、递进和运用的关系,同时还应考虑设置方和接受方、输出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目前,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往往缺乏整体思维,使学生与教师、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二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一)学科发展不成熟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学科发展不成熟是其存在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其突出表现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一直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在教育部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以及学科门类的目录中,都没有“文化产业”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只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划分为管理类学科。但是文管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很强,除了具有经济性、产业性、管理性等特色,还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艺术性、创造性等特色,这就导致不同院校对其专业定位不同,在设置特色课程时,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不完善性等缺点。(二)重视度不够文管专业设立时间短,正式设立距今也才15个年头,有的院校也是近两年才设立该专业,所以将关注点放在基础课、通识课的设置上,对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又因为学科归属问题,文管专业的境遇很尴尬,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凑热搭起了戏台,如何唱戏、如何唱出特色和精髓却乏人问津。(三)缺乏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色课程是这个系统中的一环,如果孤立地看待特色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分析,不能从整体系统的高度出发,协调好课程体系内部特色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系,以及特色课程建设与学生自身需求、教师个人专长、学院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校际协同规划等关系,而是随意、单向性的设置,就会导致上述的脱节现象。三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是专业学科设立初期的普遍现象,但是缺乏系统思维,缺少特色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是根本原因。本文认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本位原则第一,学校为本。特色课程设置的本位原则,首先要以学校文本,“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典型体现,相对于其他学校的课程而言,”应该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区域教育的品牌课程、精品课程,能发挥辐射作用。要“以校为本”“突出优势”,首先是学校的优势,其次是课程的优势,中小学教育是这样,高校教育也是如此。第二,学科为本。高校文管专业的特色课题设置原则除了要以“学校为本”,突显学校优势外,与中小学教育不同,还应以“学科为本”,文管专业的突出特点是文化产业化,文化性、创意性、设计性、经济性、大众性、娱乐性、品牌性、媒介性,因此,各高校在设置文管专业的特色课程时,一定要围绕该专业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设置,不能违背学科特点和性质设置特色课程。第三,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专业化很强的优势资源,基本上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特长。高校文管专业基本上设置在三类院系,一类是立足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院系,如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等;一类是立足管理科学,突显文管专业的经济管理学特色,如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等;一类是立足艺术设计和创意,突显其文艺性、创意性特色,如各类艺术学院。因此,特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考虑依托院系教师本身的专业特长,找准教师专业优势与文管学科的适当切合点,使特色课程既能体现学校、教师的特长优势,又能很好地发展专业学科本身。(二)产出原则第一,学生需求。高校文管专业的设置原则既要考虑本位原则,即“自己有什么”,还要考虑产出原则、需求原则,即“别人需要什么”,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学生的需求。通识课考虑的是学生的普遍需要,而特色课程的根本价值便在于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满足,特色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其实现自我建构、多元发展的需求。而且,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应该为不同类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参与其中的机会和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展示渠道,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在优势。第二,社会需求。学生的需求一方面来自自身的经历、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来源于目前社会的专业需求,社会需要应该成为高校文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之一。目前,国家急需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文管专业就具有这一特质,但是因为学科建设不够成熟,培养出的人才要不偏向文化艺术类,缺乏经济管理技能,要不市场管理和产业化技能过硬,但又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积淀,文化创意技能比较匮乏。因此,高校文管专业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有什么”,还有考虑“自己缺什么”,尽量通过资源互补,从社会需求出发,优化课程设置,突显特色课程的引领作用。第三,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高校文管专业有很强的经济性和产业性,这就意味着其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很强,地方高校文管专业必须结合当下各地文化产业实践服务地方、融入地方,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才可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各高校在特色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应用性和针对性,应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适应区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需要,坚持“立足产业、服务产业、融入产业、提升产业”的指导思想,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专业群,发挥专业集群优势,设置各类特色课程。(三)系统原则第一,本位原则和产出原则的有机结合。本位原则和产出需求原则出发点不同,前者基于学校资源特色、学科性和教师专长,后者基于学生、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但两者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高校在设置特色课程时不应单一地依据某一个原则,而且应该将两类原则协调起来,从整体上通盘考虑。即将“自己有什么”“自己缺什么”和“别人需要什么”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坚持系统性原则,就应将特色课程开发所涉及的各种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将“特色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处理好学校课程体系内部的关系,还应该让特色课程成为理论与实践、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纽带,成为推动高校文管专业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抓手。总之,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因此,建设文管专业,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其特色课程的引导作用势在必行。在此时,深化认识,统一特色课程的设置原则就成了时代的迫切需求。参考文献:1黄俊.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内涵、问题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管理,2019(2)2闫素霞,等.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新模式探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