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 的 :“数英雄论成败 ,古今谁能 说明白 ,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 天风独往来 ,一心要江山图治 垂青史 ,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 来 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 看江山由谁来主宰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这是自 古常言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 知道当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 心背离,新王朝就会顺应民意 而夺取天下。 孟子 : 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 “ 亚圣 ” 。 孟子 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 十分痛苦。 主张行 “ 仁政 ” 以统一 天下,他最早提出了 “ 民贵君轻 ” 的主张,宣扬 “ 仁政 ” 、 “ 王 道 ” 。 。 孟子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文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 认识孟子: 听读课文,要求: 1、听 准 字音; 2、分 清 句读。 下列加线字的 读音 你能读准吗? 1、七里之 郭 2、米 粟 非不多也 3、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4、亲戚 畔 之 gu s y pn 你能读准下列句子的 节奏 吗?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3、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2、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 朗读要求: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重点突出、富有节奏 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思考 以下问题: 本文提出了什么论点? 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 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个因素: 天时、地利、 人和。 可以看出作战胜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人和 ” 是克敌制胜,决定战争胜负 最 主要的条件。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 论点。 翻译步骤: 读一读 -文章 想一想 -意思 看一看 -注释 议一议 -难点 说一说 -理解 评一评 -正误 翻译重点和难点提示 七里之 郭 夫 环而攻之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委 而 去 之 一、解释词语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亲戚畔 之 寡助 之 至 , 二、翻译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重点检测: 七里之 郭: 今义: 姓氏 古义 :外城 夫 环而攻之: 夫 f,句首发语词。 是 天时不如地利也: . 这,代词 委 而 去 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 去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 寡助 之 至 , 之 ,动词 ,到 . gu 放弃 委: 去: 畔, 通“叛” , 背叛 . 古义:内外亲属。 今义:因婚姻联成的关系 翻译句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亲戚 亲戚畔 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行 “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 朗读要求: 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重点突出、富有节奏 课文用了什么事例来论证“ 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观点? 第一个事例中哪些 词语 能突出 “天时不如地利”? 分析课文: 三里、 七里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环 而攻之 不胜 第二个事例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排比: 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双重否定句, 加强肯定的语气。 城 池 兵革 米粟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 谈的是“治国”的道 理。 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是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人和 ” 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域民 - 固国 - 威天下 - 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顺 叛 课堂小结: 本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 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 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 “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 出了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拓 展 研 究 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 一个例子阐述 “ 人和 ” 思 想 的重要性 ?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 2、收集有关 “ 人和 ” 的 名言警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