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线载波通信市场前景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77457752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线载波通信市场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电力线载波通信市场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电力线载波通信市场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力线载波通信市场前景一、 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及内容1、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指消费者在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挑选、购买、使用和处置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消费者行为直接决定了营销企业的产品研发、销售、利润乃至兴衰。消费者市场研究实质就是消费者行为研究。2、消费者行为研究任务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任务有三个方面:一是揭示和描述消费者行为的表现,即通过科学的方法发现和证实消费者存在哪些行为,也就是观察现象,描述事实,所谓“知其然”。二是揭示消费者行为产生的原因,所谓“知其所以然”。把观察到的已知事实组织起来、联系起来,提出一定的假说去说明这些事实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三是预测和引导消费者行为,即在影响因素既定的条件下预测消费者行为,并通过设置或改变某些条件来引导和控制消费者行为。3、消费者行为研究内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内容分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消费者个体因素、外在环境因素和市场营销因素四个方面。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消费者购买动机转化为购买活动的过程,分为确认问题、信息收集、产品评价、购买决策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个体因素指消费者自身存在的影响消费行为的各类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经济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外在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中所有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市场营销因素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可以控制的各类因素。市场营销因素通过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于消费者,又受到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书其他章节主要内容就是市场营销因素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所以本章不展开这部分内容。以上四类因素中,“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即为消费者行为,其他三类因素为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因此,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又可以分为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两大类。二、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面临的挑战(一)高端技术人才储备较为缺乏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作为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行业,对研发人员的要求极高,需要在相关领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多年的研发经验,且培养成熟的研发人员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和较长的时间周期。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起步较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高端人才储备较为缺乏,整体基础相比欧美国家较为薄弱,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亟需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以不断提高行业整体创新及研发实力,为尽快实现高端芯片国产化提供支撑。(二)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上游有待突破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EDA软件、IP授权等,目前,EDA软件基本被Synopsys、Cadence和Mentor三家企业垄断,而国内虽然已有涉足,但技术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进口替代存在较大难度。此外,高端芯片相关的核心IP授权也基本被ARM、Synopsys和Cadence等国外厂商垄断,仍有待不断加大投入和技术积累以实现突破。(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生了如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等部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芯片设计企业,但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仍存在小散弱问题,涉足的细分领域较为单一,规模和资金实力与博通、英伟达等国际巨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行业集中度有待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情况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起步较晚,总体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和下游需求驱动而演变。与晶圆制造领域相比,一方面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对资金投入的要求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国内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极大丰富了集成电路的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促进了国内市场对芯片的需求,使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具备了天然的市场优势。此外,随着集成电路产业逐渐进入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设计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因此,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近年来一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和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稳步增长、下游市场持续拉动以及扶持政策不断加码等有利因素的驱动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额增长迅速,市场规模占集成电路总体市场规模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从8088亿元增长至1,6443亿元,于2016年首次超过封装测试行业,成为市场规模占比最高的细分领域。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为3,77840亿元,占集成电路整体市场规模的比例提高到4270%,产业链结构进一步优化。2013年-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63%,其中,2020年在国内半导体行业承压的背景下仍实现了同比233%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速,也高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整体市场增速,显示出了较强的生机,并成为全球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在不断增长,技术水平也在持续提升。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带动下,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数量激增至1,362家,相比2015年的736家增加了8505%,而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拥有2,218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较2019年底增加了246%,其中不乏技术水平较好、本土化程度较高、专注于细分市场领域的优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紫光展锐等设计企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未来,随着产业政策、下游市场的持续向好,我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四、 无线WiFi技术演进情况WiFi技术是一个创建在IEEE80211标准的无线局域网技术。1997年,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制定了第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80211,工作频率为24GHz,改变了用户的接入方式,但数据传输速率仅有2Mbps。随着用户对传输速率要求的提高,1999年,IEEE发布了80211b标准,运行在24GHz频段,传输速率可达到11Mbps,同年,IEEE又补充发布了80211a标准,采用了5GHz工作频段,并开始采用OFDM技术,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提升至54Mbps。2003年,80211g标准在80211b标准的基础上发展产生,仍工作在24GHz工作频段,但加入了OFDM技术,最大传输速率为54Mbps。对WiFi影响较大的标准为2009年发布的80211n标准,该标准首次引入MIMO技术,并可以同时工作在24GHz和5GHz频段,支持最多4根天线4空间流,支持40MHz的信道捆绑技术,以提高带宽。80211n标准在40MHz频宽下单空间流理论最大带宽为150Mbps,因此4空间流最大带宽可达到600Mbps。2013年,IEEE又发布了80211ac标准,在5GHz的信道上进行了优化,支持80MHz频宽,并采用了更高阶的调制解调技术,80MHz频宽下单空间流理论最大带宽为433Mbps,4空间流可达173Gbps的传输速率。2019年,80211ax标准(被WiFi联盟命名为WiFi6)正式发布,采用24GHz和5GHz工作频段,同时采用MU-MIMO技术、OFDMA技术和更高阶的调制解调技术(1024-QAM)等,理论可实现96Gbps的超高传输速率,具有更低的时延,并能满足高密度、高容量无线接入业务和更多物联网终端的需求。目前,80211ac标准(即WiFi5)仍为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标准,而80211ax标准的应用推广也在不断加快。五、 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集成电路行业对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是典型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行业。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扶持力度,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尤其近年来,随着集成电路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以及国内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3年-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从2,5085亿元扩大至8,848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73%,增长速度领跑全球。2019年,在全球集成电路销售规模同比下滑的情形下,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额仍实现了158%的增长。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销售规模为8,8480亿元,仍保持了1700%的较高增长速度,行业整体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虽然近年来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消费国,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并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集成电路进口国。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年-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从2,3134亿个持续增长到5,4350亿个,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98%,2020年较2019年同比增长2210%。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仍严重依赖进口,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尤其是存储器集成电路等核心集成电路。因此,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尽快掌握核心科技,实现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及核心产品的,是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紧要任务和长期发展趋势。六、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演进情况电力线载波通信具有无需重新布线、易于维护等优点,是目前电网用电信息采集领域本地通信方式的首选,从所使用的载波信号频率、频带宽度角度划分,电力线载波通信分为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与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其中,窄带采用的频带宽度为10kHz-500kHz,宽带采用的频带宽度为2MHz-20MHz。电力线不同于普通的数据通信线路,其初衷是为了进行电能而非数据的传输,也并非一个稳定的数据传输信道,具体表现为噪声显著且信号衰减严重,因此,要想实现可靠的电力线高速数据通信,必须通过合理的调制解调技术予以解决。第一轮电网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不断发展进步,从传统的单载波技术(基于FSK、BPSK等)向正交频分复用(OFDM)多载波技术发展。与单载波技术相比,OFDM技术通过多个子载波传输信息,对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有较强的抵抗力,通过子载波联合编码,可使抵抗力进一步增强,其允许重叠的正交子载波作为子信道,大大提高了频带利用率,同时,OFDM技术的自适应调制机制,使不同的子载波可以根据信道情况和噪音背景的情况选择不同调制方式,更适应高速数据传输,OFDM技术抗码间干扰能力也更强。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对数据采集实时性要求越来越高,所需传输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形式越来越复杂,对于计量以外的其他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多,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由于自动采集成功率低、通信速率慢等原因,已无法满足智能电网及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的需要。2017年6月,国家电网正式发布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并于2018年四季度开始对HPLC模块产品进行招标,而南方电网也发布了计量自动化系统宽带载波通信技术要求,对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技术要求、通信协议等进行了规定,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成为目前的主流技术。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调制方式以OFDM技术为主,通信速率在1Mbps以上,远高于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10kbps以下的通信速率,可以保证数据在短时间内完成传输,从而大大降低突发干扰的影响,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同时,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具备更强的扩展能力,可以加载更多网络应用。在具体应用性能方面,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可实现实时抄表和远程控制通断电功能,且抄表效率更高,可以实现自动上报、信道监测与管理、用电特征及习惯分析、新能源接入、多表合一等传统方式难以实现的功能,能更好地支撑电网智能化改造目标所需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建设,有力地支持企业用电和能效管理、智能家庭互联,更符合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要求。未来,随着电力线载波通信的进一步发展,电力线载波通信与微功率无线通信相结合的双模通信将有望解决载波信号衰减、信号孤岛等问题,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双模通信技术的标准正在制定当中。总体看来,从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到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再到双模通信,是目前及未来几年内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七、 有线宽带接入网行业概况从整个电信网的角度,公用电信网可划分为长途网、中继网和接入网,国际上倾向于将长途网和中继网合称为核心网,相对于核心网的其他部分称为接入网。接入网用于连接电信运营商局端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主要实现数据传输、复用和路由、交叉连接等功能,以完成将用户接入到核心网的任务,其长度一般为几百米到几公里,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宽带接入的最后一公里。由于目前核心网基本采用光纤传输方式,传输速度较快,因此,作为宽带接入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便成为了制约宽带网络发展的瓶颈。按照所用传输介质的不同,接入网可分为有线接入网和无线接入网,其中,有线接入网又分为铜线接入网、光纤接入网和混合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包括蜂窝通信、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等不同形式;按照传输带宽的不同,接入网又可分为宽带接入网和窄带接入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宽带接入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窄带接入网目前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全球主流的有线宽带接入方式有三种,分别为电话铜线接入(DSL)、光纤接入(FTTH)和同轴电缆接入(Cable),其中,DSL接入方式采用普通双绞铜线(电话线)作为传输介质,FTTH接入方式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Cable接入方式主要使用有线电视同轴线作为传输介质。八、 市场细分战略的产生与发展市场细分是1956年由美国营销学者温德尔,斯密于产品差异和市场细分可供选择的两种市场营销战略一文中,在总结西方企业营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市场细分不单纯是一个抽象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顺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众多产品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这一新的形势,是现代企业营销观念的一大进步。从总体上看,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的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大量营销阶段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特点是强调速度和规模,市场以卖方为主导。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方式是大量营销,即大批量生产品种、规格单一的产品,并且通过广泛、普遍的分销渠道销售产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大量营销的方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没有必要研究市场需求,市场细分战略也不可能产生。(二)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震撼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方企业面临产品严重过剩,市场迫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营销方式从大量营销向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变,即向市场推出许多与竞争者在质量、外观、性能和品种等方面不同的产品。产品差异化营销较大量营销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企业仅仅考虑自己现有的设计、技术能力,忽视对顾客需求的研究,缺乏明确的目标市场,因此产品营销的成功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见,在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企业仍然没有重视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市场细分仍然缺乏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三)目标营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日新月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为中心的推销体制远远不能解决西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于是,市场迫使企业再次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由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营销,即企业在研究市场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选择其中最有吸引力和最能有效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设计与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相互匹配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战略应运而生。市场细分理论的产生,使传统营销观念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西方理论家称之为“市场营销革命”。市场细分理论产生后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以及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企业把市场不断细分,从而出现超市场细分理论(即一对一营销理论)。人们认为把市场划分得越细越能适应顾客需求,只要通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便可提高利润率。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和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不景气,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们在购买时更多地注重价值、价格和效用的比较。过度细分市场导致企业营销成本上升而减少总收益,于是反市场细分理论应运而生。营销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应该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出发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细分,这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赋予了市场细分理论新的内涵,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营销环境下,适度细分理论又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适应了全球营销趋势的发展。全球营销力图尽可能地识别和满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并希望以此获得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低的成本。而且,全球营销对于“需求”的理解更为深刻,它不是简单、一味地识别和满足消费者的现有需求,而是更为关注挖掘潜在需求,或在异国市场上引入并推行新的消费文化。与此同时,全球营销同样注意到各个国家和地区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差异。因为分布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消费者,拥有不同的语言和肤色,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没有一家企业已经或者试图把触角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寻求全球市场上的机会,选择那些能够比对手更好地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并与之建立互惠互利的交换关系,在满足其需求的同时求得自身发展壮大。九、 营销环境的特征(一)客观性环境作为企业外在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一般说来,企业无法摆脱和控制营销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难以按企业自身的要求和意愿随意改变它,如企业不能改变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但企业可以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制定并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二)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企业之间,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正因为营销环境的差异,企业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及其变化,必须采用各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环境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同一环境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性较量”,而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不同行业与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三)多变性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诸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短缺几乎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曾遭遇“过剩”经济,不论这种“过剩”的性质如何,仅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言,市场营销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虽然企业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见未来环境的变化,但可以通过设立预警系统,追踪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四)相关性营销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连锁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环境,新的环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与威胁。例如,竞争者是企业重要的微观环境因素之一,而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因素或经济政策的变动,均能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加入的多少,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又如,市场需求不仅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爱好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法律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十、 全面质量管理营销管理者应当将改进产品和服务质量视为头等大事。许多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公司都是因其产品达到了预期的质量指标。大多数顾客已不再接受或容忍质量平平的产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接受全面质量管理(TQM),别无选择。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说:“质量是我们维护顾客忠诚最好的保证,是我们对付外国竞争最有力的武器,是我们保持增长和盈利的唯一途径。”更高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会带来更高的顾客满意、顾客忠诚,同时也能支撑较高的价格并因销量增加带来更低的成本。所以,质量改进方案(QIP)通常会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美国质量管理协会认为,质量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有能力满足明确的或隐含的需求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的总和。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顾客有一系列的需要和欲望,当所售的产品或服务符合或超越了顾客的欲望时,销售者就提供了质量。一个能在大多数场合满足大多数顾客需要与欲望的公司就是优质公司。区分适用性质量和适合性质量是很重要的。适用性质量是指产品达到某特定功能的质量。适合性质量是指达到没有缺陷且有稳定一致的性能。重要的是“市场驱动质量”,而不是“工程驱动质量”。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一个组织对所有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一种广泛有组织的管理,以便不断地改进质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是创造顾客价值、顾客满意和保留顾客的关键,要求企业全员全程参与,正如营销是每个人的工作一样。在一个以质量为导向的企业,营销经理有两项责任:第一,正确识别顾客需要和欲望,将顾客的要求正确地传达给产品设计者,参与制定旨在通过全面质量获胜的战略和政策。第二,在向目标顾客传递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传递高的营销质量,努力使每项营销活动订单处理、推销员培训、广告、售后服务等都达到更高的标准和水平。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任命一位“质量副总经理”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确认下面有关质量改进的诸条件。(1)质量必须为顾客所认知。质量工作必须以顾客的需要为起始点,以顾客的知觉为终点。(2)质量必须在公司每一项活动中体现出来。不能只考虑产品的质量,还应考虑广告、服务、产品介绍文献、送货、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质量。(3)质量要求全体员工的承诺。唯有当公司全体员工都承诺保证质量,以质量为动力,并得到良好培训时,质量才有保证。(4)质量要求高质量的合作伙伴。一个公司所提供的质量,只有当它的价值链上的伙伴都对质量作出承诺时,才有保证。(5)质量必须不断改进。最佳公司坚信“每个人应持续不断地改善每项工作”。改善质量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最佳等级”竞争者作为基准,努力赶上或者超越他们。(6)质量改进有时需要总体突破。尽管质量应持续不断地加以改进,但有时确定一个总体改进目标是必要的。小的改进通过努力工作就可以实现,而大的改进则要求新的思路和更高明的工作。(7)质量未必要求更高成本。质量实际上是通过学习掌握“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的方式得以改善的。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质量必须是设计进去的。当事情在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时,诸如抢救、修理等许多成本,以及顾客不满意的损失都可以免除。(8)质量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由于买方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进一个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无疑是十分必要的。然而,高质量并不保证必胜,尤其是当竞争者也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十一、 整合营销传播(一)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1992年,全球第一部整合营销传播(IMC)专著整合营销传播在美国问世,其作者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及其合作者斯坦,利田纳本、罗伯特,劳特朋。唐E.舒尔茨关于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经营流程,用于长期规划、发展、执行并用于评估那些协调一致的、可衡量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是以消费者、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内外相关目标群体为受众的”。按照乔治贝尔奇和迈克尔贝尔奇对唐E.舒尔茨定义的理解,“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战略性的商业流程,用来规划、开拓、执行和评估具备可协调、可测量、具有说服性和持续性的品牌传播(沟通)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与消费者、中间商、潜在消费者、雇员、合作伙伴及其他相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目标受众的沟通,产生短期的收益回报,并建立长期的品牌与股东价值”。美国广告公司协会(4As)定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的概念,是指在评估如大众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以及公共关系等多种传播工具的重要作用时,更充分认识到将这些工具综合运用所带来的附加价值,即整合运用后所带来的信息的清晰度、持续性和传播影响力的最大化”。可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内涵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综合、协调使用各种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信息,实现与消费者沟通,迅速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建立长期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的营销目标。亦即,整合营销传播是整合各种促销工具,如广告、人员推销、公关、销售促进、直复营销等,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的活动过程。(二)整合营销传播中受众接触的促销工具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营销企业必须了解各类沟通或促销工具,并知晓如何使用它们来传递公司或品牌信息。这就客观要求营销企业必须明晰每种消费者能够接触到的促销工具与目标受众沟通时的价值所在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方案。(三)整合营销传播计划过程在制定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过程中,营销企业需要结合各种促销组合要素,平衡每一个要素的优势和劣势以产生最有效的传播计划。可以说,整合营销传播管理实际上就是与目标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过程,包括策划、执行、评估和控制各种促销组合要素。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制定者必须决定促销组合中各要素的角色和功能,为每种要素制定正确的策略,确定它们如何进行整合,为实施进行策划,考虑如何评估所取得的成果,并进行必要的调整。营销传播只是整体营销计划和方案的一部分,因此必须能够融合其中。十二、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传统研究法1、产品研究法产品研究法即对产品(商品),如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等的营销问题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是具体实用,缺点是有许多共同的方面造成重复。这一方法的研究结果形成了各大类产品的市场营销学,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学。2、机构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即对分销系统的各个环节(机构),如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进行研究的方法。侧重分析研究流通过程的这些环节或层次的市场营销问题。其研究结果形成了批发学、零售学等。3、职能研究法职能研究法即研究市场营销的各类职能以及在执行这些职能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将营销功能划分为交换职能、供给职能和便利职能三大类,并将之细分为购、销、运、存、金融、信息等内容,分别和综合进行研究。这一方法在西方学术界颇为流行。(二)历史研究法这是从发展变化过程来分析阐述市场营销问题的研究方法。如分析市场营销的含义及其变化,工商企业100多年来营销管理哲学(观念)的演变过程,零售机构的生命周期现象等,从中找出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性。市场营销学者一般都重视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过程,但不把它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三)管理研究法这是战后西方营销学者和企业界采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从管理决策角度研究市场营销问题。其研究框架是:将企业营销决策分为目标市场和营销组合两大部分,研究企业如何根据其“不可控变数”即市场环境因素的要求,结合自身资源条件(企业可控因素),进行合理的目标市场决策和市场营销组合决策。管理研究法广泛采用了现代决策论的相关理论,将市场营销决策与管理问题具体化、科学化,对营销学科的发展和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四)系统研究法这是一种将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市场营销学研究的方法。在管理导向的营销研究中,常常采用这一方法。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许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如企业(供应商)、渠道伙伴(中间商)、目标顾客(买主)、竞争者、社会公众、宏观环境力量等。一个真正面向市场的企业,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协调和整合,使企业外部系统和企业内部系统步调一致、密切配合,达到系统优化,产生增效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这也是这门学科的生命力源泉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