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贾晓林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 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气与津液, 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 内经 “ 小肠大 肠皆属于胃 ” 及 素问 , “ 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 变化出焉 ” 。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 殊系统实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 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 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 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 “ 实而不 满 ” 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 ,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 “ 阴平阳秘 ”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 三阳病误治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 三、证型 阳明本证 或主体 邪热郁于胸膈 心中懊侬 栀豉汤证 胃热炽盛 大热大汗大烦渴 白虎证 脉洪大 津伤热结于肠 潮热谵不大便 三承气 腹胀满痛 阳明湿热郁蒸 目、身、溲黄 茵陈汤证 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 (津伤热盛) 互为因果 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四、治则: 清下两法 五、预后 阳明病是正盛邪实的里实热证,清下两法运 用得当,药到病除预后良好,传变少故云 “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高度概括了其预后 但若误治失治,津伤甚则可出现亡阴危候即 阳明三急下局面。 清宣郁热 栀豉汤 辛寒重剂 白虎 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清法 下法 攻下实热燥结 三承气汤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胃家 经曰: “ 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 215 “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 217 “ 以燥屎在胃中 ” 依据 实 正气强而不虚(阳明为多气多血一经,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阳明病病性 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多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 “ 实而不满 ” 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 “ 实而满 ” 。) 胃家实 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 致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 外(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 实的特点。 启发 本篇主要是讨论阳明胃肠燥、热、实证为主, 白虎、承气证是主体部份。诚然,仲景以知 常达变,篇中尚列举了栀豉证、吴茱萸证、 茵陈证都是为了辨证须要,决不可以此否定 “ 胃家实 ” 这一提纲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 179: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 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原文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者,此名阳明也。 原文 185:本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 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 下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 182: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身热 汗出 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发热, 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边 壮热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不恶寒 反恶热 言表证己解据 183“ 恶寒何故自罢 ”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 为阳明热型 脉大 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鉴别: 阳明病 太阳中风 发热 : 壮热蒸蒸发热热从 内蒸,扪之愈久则热 感越甚大汗出必伴烦 渴 翕翕发热,热在体表 初触则热感,久扪之 则热感潮衰 汗出: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 恶寒 汗出不多,多伴恶风 寒 腹征: 口渴引饮 腹满胀痛不大便 口中和 无腹征 脉象: 洪大有力来去皆盛 浮缓 原文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 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分析: 病有得之一日 不发热而恶寒者 特征: 一日恶寒自罢 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 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风寒直犯阳明 阳明表证 原文 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无所 复传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生理: 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病理: 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万物所归 原文 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 221: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 ,口苦 ,腹满而 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原文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 不结胸,心中懊忄农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 者,栀子汤证主之。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出不恶寒反恶热 腹满而喘、谵语 、脉浮紧 风寒直犯阳明 阳明里热之征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形热邪郁于胸膈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鉴别: 太阳栀豉汤证 阳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同 热邪重 饥不能食 头汗出 异 热邪轻 思考:太阳病第 76条仅以 “ 心中懊憹 ” ,而本条文 中 “ 心中懊憹 ” 与 “ 舌上胎者 ” 俱见,其义何 在? 原文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脉浮 胃热炽盛从内向外透 与表有 热互应,壮热大汗出意在其中 脉滑 胃热炽盛于里,与里有热互应 大烦渴脉洪大则意在其中 治法:辛寒重剂直清阳明胃热 白虎汤 方义: 石膏:大辛大寒入胃经清胃热 知母:甘寒清热养阴 炙甘:补中 粳米:养胃气 原文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 。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提要:补述阳明胃热炽盛证的脉证 分析: 治禁: 影响胃肠气机壅滞不通 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迫津外出 汗自出 伤津耗气 身重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 口不仁面垢 上扰心神 谵语 膀胱失约 遗尿 胃 热 炽 盛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 谵语 忌下 胃热虽盛 但腑实未成 误下 阴竭于下 额上生汗 阳浮于上 中阳受伤 手足厥冷 施治:白虎汤主之 应用: 仲景本身运用 阳明胃热炽盛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原文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原文 170:伤寒,脉浮,发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提要:胃热炽盛气津两伤及白虎禁忌证 分析: 太阳病 误治 胃热炽盛 气津两伤 大烦 大渴 白虎汤 时时恶风 背微恶寒 舌上干燥 口干舌燥 加人参 益气生津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表未解当然不可用白虎汤 鉴别: 白虎加参证 气津 两伤 白虎证 无气津两伤 时时恶风 本证 背微恶寒 太阳中风证 原文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者,猪苓汤主之。 原文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 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也。 胃热炽盛 同 异 提要:继 221、 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 水热互结下焦证治 分析:脉浮 言里热盛非表脉 发热 喝欲饮水 小便不利 水停下焦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 方义:茯苓猪苓泽泻 利水 滑石 清热利水 阿胶 育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对阴伤有热者尤宜 鉴别: 猪苓汤证 五苓散证 221 222 条 223 阐明阳明三清法来路、机理、表现、 治则和方药。及后世三焦辨证源于 此也。 二、阳明实证 原文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 原文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提要:胃燥热结的证治 分析: 心烦 胃燥热结浊热上扰 指吐下 未经吐下法心烦示胃燥热结 之法 经吐下法后心烦示虚烦 指欲吐 热邪迫胃 指不吐 热结于胃 蒸蒸发热 喻蒸笼中热气,从内向外蒸腾,肌 肤热而润湿,属胃热亢盛,胃热外透所致,这 些应与太阳中风作一鉴别。两者皆有发热汗出, 故有无恶寒为其鉴别要点。 腹胀满 热结于肠,胃肠气机不通,推之与大 便秘结俱见 不吐不下 鉴别: 腹胀满 本方证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本方证 虚烦证 (76条栀豉证 ) 心烦 小承气汤 原文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 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原文 214: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 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原文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煩, 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提要:实热内结不甚(轻证) 分析: 方义: 枳三枚朴二两 理气消痞 大黄 清热去实 阳明汗出过多 津液外泄 实热内结 (“胃中燥”) 浊热上扰 谵语 腑气不通 大便必硬 但不甚 脉来滑疾 轻下实热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原文 】 二陽倂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熟, 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 愈,宜大承氣湯 。( 220) 【 提要 】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3.大承气汤证 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 病因病机:二阳并病,表证已罢,热入 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 通。(痞满燥实俱 甚) 二阳并病 表证已罢,转入阳明 但发潮热 阳明里热结实。 手足 漐漐 汗出 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大便难 燥实内阻,腑气不通 谵语 浊热上扰心神 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 苦寒,泻热去实,推陈致新 芒硝 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 厚朴 苦辛温,行气除满 枳实 苦微寒,破气消痞 煎服法: 先煎厚朴、枳实,去滓后再入大黄,最后纳 芒硝(临床多用冲服)。 其意在取后下者气锐而先行。 大便通利后,则停后服,以免过服伤正。 大承气汤 方解 大黄后下 调胃承气汤方 甘草二 兩 ,炙 芒消半升 大 黃 四 兩 ,清酒洗 上三味,切,以 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 ,去滓, 內 芒硝,更上微火一二 沸, 溫頓 服之,以 調 胃 氣 。 小承 氣湯 方 大 黃 四 兩 ,酒洗 厚朴二 兩 ,炙,去皮 枳 實 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 以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分 溫 二服。 大承 氣湯 方 大 黃 四 兩 (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 實 五枚 (炙) 芒消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 五升,去滓, 內 大 黃 , 更煮取二升 ,去滓, 內 芒消,更上微火一 兩 沸,分温再服, 得下 餘 勿服。 本草正义 :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无 坚不破,有梨庭扫穴之功 ,迅如走丸, 一过不留。 大黄可用至 150 240克。 吴鞠通创: 白虎承气汤 清热攻下 犀连承气汤 解毒攻下 宣白承气汤 宣肺攻下 导赤承气汤 清利湿热通下 新加黄龙汤 攻补兼施 增液承气汤 滋阴泄下 牛黄承气汤 开窍醒神攻下 临床应用 大承气汤本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证, 病机重心在胃肠热盛,燥实阻结,腑气不通。 古时多用本方治疗腹痛、便秘、下利、呕逆、呃逆、 热厥、癫狂、痉病、头痛、目痛、牙痛、口疮、喉 痹、疮疡等病症。 现代临床用于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伤 寒及副伤寒、流行性感冒、细菌性菌痢、大叶性肺炎、支 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急慢性肾炎、脑血管意外、皮 质醇增多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胆系感染、胆石 症、急性铅中毒、产后腹痛、精神分裂症、痔疮、脱肛等 各种疾病, 只要符合燥热结实之病理变化,皆可用大承气汤取效。 伤寒温病下法应用 【 原文 】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 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 之,宜大承氣湯 。( 256) 【 词解 】 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 负者,失也:此是根据五行 生克理论,综合脉证来辨析疾病的顺逆。 阳明属土,少阳属木,如阳明少阳合病下利,若脉来实 大滑数,是阳明偏胜,中土尚旺,木邪不能克土,其脉 与阳明实热证相合,则为 “ 不负 ” ,其病 “ 为顺也 ” 。 若脉来不见实大滑数,而纯见少阳弦脉,则是阳明不足, 木火偏胜,木必克土,病情为逆,即 “ 负者,失也 ” 。 【 解析 】 阳明少阳合病宜下的证治。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若阳明脉见 实大滑数 阳明偏胜,木 不克土, 若少阳脉见弦 则肝胆邪旺,木火偏胜, 木必 克土 为负为失。 阳明少阳合病,阳明邪气偏胜下利的证治。 下利 胃肠宿食,热结旁流 脉滑数 宿食积滞,邪热较盛 胃肠燥热 实证 治法 :攻下实热。 方药 :大承气汤。 【 原文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 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 也。( 239) 【 提要 】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 解析 】 辨阳明腑实燥屎内结证。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 邪热入里,归于阳明 。 绕脐痛 胃肠干燥,宿垢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 阻塞肠道,气滞不通 烦躁 燥热上扰 。 发作有时 燥屎不得下泻而解,矢气向上 攻冲时,故腹痛烦躁有时相应发作 治法:泻热去实,攻下燥屎。 方药:大承气汤。 【 原文 】 陽明病,讝語,有潮熱,反不能 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 者,但革更 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215) 【 词解 】 胃中:胃概肠而言,此处当指肠中。 【 提要 】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腑实大便硬结微 甚的证治。 【 解析 】 1.读法 本条 “ 宜大承气汤下之 ” 应接在 “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 句下,属倒装文法。 谵语 里热炽盛, 上扰神明 潮热 热归阳明 反不能食者 阳明胃热,津液干燥,浊气壅滞, 燥屎内结。 治宜攻下实热 大承气汤。 若能食者 是大便燥结,尚未至燥坚程度 , “ 但硬耳 ” 腑实已成 治宜轻下,小承气汤。 【 原文 】 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 下之 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 下之 愈,宜大承氣湯。( 217) 【 提要 】 辨表虚里实是否当下的证治。 汗出 风邪未解,当见有无风寒,发热, 头痛等证 中风表虚 谵语 胃热上扰,神明不安,还应有腹满痛, 拒按,不大便等证。 “ 以有燥屎在胃中 ” 。 治法: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 因表里 同病,故当循先表后里之法 ,表证已罢,纯 属阳明燥热结实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泻热去 实。 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若表证未罢, 下之过早,则表邪内陷,胃热更甚,热扰神 昏,必致语言错乱。 2.“ 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 宜接在 “ 过经乃 可下之 ” 句下,亦属倒装文法。 伤寒温病比较 寒伤阳,热伤阴 1攻下问题 寒病下不嫌迟,热病下不嫌早 2表里双解问题 寒病先温里后解表,热病解表时,必须清里 3苦寒药: 温病夹湿,多配芳化药 开始口不苦而淡,黄芩等不一定适合 口甜可用,须配伍芳化药 辛开苦泄:伤寒用法:下利清谷,腹中雷鸣 温病用:透达湿邪 【 原文 】 陽 明病,下之,心中懊 憹 而 煩 , 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 滿 ,初 頭 硬, 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 氣湯 。( 238) 【 提要 】 辨阳明病可攻与不可攻的证治。 【 解析 】 1.读法 本条 “ 若有燥屎者,宜大 承气汤 ” 应接在 “ 可攻 ” 句下,属倒装文法。 辨阳明病可攻的证治。 陽明病下之: 心中懊 憹 而烦 下后邪热未尽,热邪上扰神明。 腹满疼痛拒按,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舌苔黄 燥等 “ 胃中有燥屎 ” 治宜大承气汤泻热去实。 辨阳明病不可攻的证治。 陽明病下之 : 腹微满 胃热气滞不甚 。 初头硬 邪热内结,大便干结。 后必溏 热而不实,邪未及结。 不可攻之 “ 攻之后必腹满不能食 ” 。 【 原文 】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 煩 不解, 腹 滿 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 宿食故也,宜大承 氣湯 。 (241) 【 提要 】 下后燥屎复结的证治。 成因:下后余邪未尽,津液未复,加之饮食不节, 所进食物,变为宿食,与燥热搏结,遂成燥屎复结。 下后六七日不大便 燥屎复结,腑气不通。 心烦 燥热内扰,心神不宁。 腹满痛 燥屎内阻,气机阻滞,腑气不通。 治法:下后燥屎复结,仍宜再下,以泻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 原文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 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发则 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 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 微者,但发热 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 止后服。 【 词解 】 循衣摸床:同捻衣摸床。即患者神志不清时, 两手不自主地反复摸弄衣被床帐。 【 提要 】 阳明腑实重证的辨证治疗和预后。 成因:伤寒表病,误用吐法,津液劫夺,邪从燥化, 内归阳明,热结成实。 不大便五六日 邪从燥化,热结成实。 日晡所发潮热 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戌,热结于 腑,故此时热势最高。 不恶寒 是阳明外证,当包括发热,汗出等证。 独语如见鬼状 肠中燥屎结聚,腑气不通,热 浊之气上扰,神明内乱。 治法:攻下实热。方药:大承气汤。 【 解析 】 2. 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 病机:阳明里实阻滞,胃热亢极,津液将竭,正虚邪实。 发则不识人 胃热亢极,神识昏糊。 循衣摸床 热极津竭 , 神明无主。 惕而不安 热极阴竭,正虚神浮。 微喘 腑气不通,肺气上逆。 直视 热极津枯,目失所养 预后 :脉弦者生 如脉见弦长,为阴液尚未全竭,正 气犹存,有一线生机。 脉涩者死 若脉见短涩,则是正虚邪实,热极津 竭,预后不良 。 【 解析 】 2. 阳明腑实重证及其预后。 治法: 微者 即证状较轻,只见 “ 日晡所发潮热,不恶 寒,独语如见鬼状 ” 者,则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 若一服而通利,则止后服,以免过服伤正。 重者 即在 “ 不大便五六日, 日晡所发潮热,不 恶寒 ” 等证的基础上见到 “ 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微喘直视 ” 等证候,则可采取泻阳救阴, 开窍清心,扶正祛邪之法, 可选用后世增液承气、 新加黄龙、合紫雪、安宫牛黄等方 。 温病与伤寒大异 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 湿浊兼挟,邪在少阳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 消上下 里结阳明时多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 下 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 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 阴 温病“热变最速” 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传变趋向均由 表入里,但其病因性质则有寒温之异,传 变速度亦有快慢之别,故初起治法截然不 同。 【 原文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 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 242) 【 词解 】 喘冒:即气喘而头昏目眩。 【 提要 】 阳明燥屎内结喘冒不能卧的证治。 小便不利 阳明燥热结实,损伤津液。 大便乍难乍易 阳明腑实,燥实内结,则大便 乍难;因小便不利,津液未至枯竭程度,一部分津 液尚能还流肠中,故燥屎虽结,有时又有大便乍易。 微热 “ 潮热之余也 ” (钱潢语)。热邪内伏, 随阳明经气旺时而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 燥屎内结,燥热浊邪攻冲于上, 故气喘而头昏目眩。 治法:泻热去实。方药:大承气汤。 燥屎之辩 241 腹满痛 烦不解 242 喘冒不能卧 239 绕脐痛 215 反不能食 238 心中懊恼而烦 烦躁之辩 241 烦不解 239 烦躁 220.215谵语 212独语如见鬼状 痞 :心下痞塞硬坚 满 :腹胁满急膨胀 燥 :肠中燥屎干结 实 :腹痛大便不通 急下之 急下 急引悍热之邪从大肠而泄,防止津液枯竭 (亡阴)之危候,即 “ 急下存阴 ” 悍热是悍气结聚 悍气:胃中水谷生化之精气,故名水谷之悍气,其运 行于脉外,在内温养脏腑,外则敷布体表卫气,此 即内经曰: “ 卫气者,水谷之捍气也 ” 。 急下之 急者,立即也 下者,大承气汤也 急下之 阳明捍热是津伤热盛进一步发展而成终致阳 亢阴竭。阳明捍热可上冲则 “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 252。外迫 “ 发热汗多 ” 253, “ 内 结腹满痛 ” 254。 急下是仲景治未病的体现,严密动态观察, 在阴液未竭之前就要急下悍热,此即 “ 有一 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 。 急下是 “ 釜底抽薪 ” 法 【 原文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 不和,無表裹證,大便難,身微熱者, 此為寶也,宜大承氣湯 。( 252) 【 词解 】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楚。 睛不和:目睛转动不灵活。 无表里证:指外无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内无潮 热谵语等里证。 【 提要 】 伤寒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法当急下存阴。 伤寒六七日 无表里证 大便难 燥热内实,腑气不通。 身微热 热邪深伏于里。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为审证关键。 治法:宜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 原文 】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 之,宜大承氣湯 。( 253) 【 提要 】 阳明病发热汗多,法当急下存阴。 阳明病 当有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等证, 为阳明燥热结实所致。 发热 燥结成实,热归于腑,多见潮热或微 热;今发热,当为阳明邪热炽盛所致。 汗出 里热蒸腾,迫津外泄,阳热呈亢盛之 势,阴液有消亡之虞。 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 原文 】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 254) 【 提要 】 发汗不解,津伤燥结者,宜急 下存阴。 发汗不解 太阳表病,发汗当解,今发汗 不解,当是发汗太过, 津液外夺所致。 腹满痛 发汗太过,津液外泄,里热炽盛, 燥屎内结,气机阻滞。 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 原文 】 腹滿不津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 255) 【 提要 】 辨腹满当下的证治。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腹痛拒按 实热见证(以方测证) 舌苔干燥黄厚 治法:急下存阴。 方药:大承气汤。 阳明燥实内阻,腑气不通 故腑满;因阳明腑实, 大便不通,浊气壅滞, 故腑满持续不减, 即使减轻亦微不足道。 2.与虚证腹满辨。 虚证腹满 “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 当与温药 ” (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 治 ) 。 实证腹满 “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 ,此为 实热,当与攻下。 “ 热变最速” 伤寒是外感寒邪所致,寒性阴凝、收引,易 伤阳气,所以初起邪恋在表,郁遏卫阳而呈 现表寒见症,必待寒郁化热始内传入里而转 化成里热证候,化热传变的过程较长,故初 起当用辛温散寒治之。 温为阳邪,其性属热,故初起邪在肺卫即出 现表热证候;且热邪传变迅速,所以温邪在 肺,每易逆传心包,或内陷营分、深入血分 而致病情骤然加剧,故曰 “ 热变最速 ” 。 温病“热变最速” 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传变趋向均由 表入里,但其病因性质则有寒温之异,传 变速度亦有快慢之别,故初起治法截然不 同。 原文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无表证者,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原文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 承气汤。 原文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 承气汤。 提要:述阳明三急下法 承气汤类 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麻子仁丸、桃仁承气汤、 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 大黄硝石汤、大黄牡丹皮汤、三一承气汤、 黄龙汤、增液承气汤等十三个方剂。 这十三个方剂,以大承气汤为代表。其余十 二个方子,皆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加减变化而 成。 脾约证 原文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 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 子仁丸主之。 原文 246: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 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原文 245: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 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 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 大便因硬也。 提要:脾约证证治津伤便秘证治 分析:脾约证:阳明汗多胃津不足致脾不为 胃运行津液,以大便秘结为主证古病名。 胃津不足脾不 为胃行其津液 趺阳脉 浮 胃中有热 涩 脾阴不足 小便数 津渗膀胱 大便硬 肠中泛津 治法: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 小承气加麻仁、 白芍、杏仁而成。 原文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 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 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 胆汁,皆可为导。 提要:津伤便秘的外治法 分析: 密煎导 猪胆汁 土瓜根 宜欲自大便时导 之 ,为导法应用的 关键所在 ,须牢记。 阳明法多汗 若发汗 津液受伤 便硬 不宜攻下宜导法 原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 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 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 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 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 勿令致大泄下。 提要:辨表里及大小承气汤的应用 分析: 脉迟有力,潮热,身无汗而手足、戢然汗出 或兼见身重,短气,腹满而喘者,里己成实 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热不潮且仍有恶寒发热汗出者,为表邪未解, 宜先表后里。 虽有潮热便秘,脉不沉迟有力,而见滑脉微 汗,未见手足戢然汗出 ,腹大满者宜小承气汤 轻下。 原文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 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 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 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 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 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后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提要:辨大小承气汤应用 分析: 见潮热,必须大便硬结。(即肠中有燥屎), 方得用大承气汤攻之。肠中燥屎外候为身无 汗、手足 濈濈 然汗出(参 185、 188) 如果燥屎的外候不明显,可用小承气汤试探, 药后转矢气,是药力不及,证明有燥屎,可 用大承气汤攻之。若不转矢气是燥屎未形成, 攻之则脾胃受伤而见腹满不能食,此时不但 不能消谷,即饮水亦见呕逆。 试探之后,观潮热便秘是邪热又结于肠,可 用小承气汤轻下以和胃气 再复重一句,即用小承气汤不转矢气,千万 不可用大承气汤攻下 原文 211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 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原文 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 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 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 小便日几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 久必大便也。 提要:述阳明病中辨小便利否测(燥屎)大 便的方法及以能食否辨腑气的通畅与否。 分析:自学 原文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原文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 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原文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 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原文 189: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 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 难也。 原文 194: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 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 必哕。 提要:大承气汤治禁 分析: 204“ 伤寒呕多 ” 205“ 心下硬满 ” 为痞 、结胸 不可攻 206“ 面合色赤 ” 为阳明邪热郁于经 不可攻 189表证未解里实未成 不可攻 194阳明中寒(胃气虚)不可攻 如热扰胸膈 如少阳呕吐 示病位向上者 不可攻 不可攻 三、阳明病寒证 原文 19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 名中寒。 原文 191: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 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 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 也。 原文 226: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提要:阳明寒证的辨证 分析: 190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风中寒,然而中风中 寒实质是辨胃气强弱 191 继上条以中寒感受外邪的表现(胃虚感邪, 不能分清水谷,故不能食,小便不利,继之 寒水凝后,气不化津,津液外泄,手足汗出 大便先硬后溏) 226 胃中素体虚冷 不能食,哕 原文 243: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提要:阳明虚寒证的证治 分析:食谷欲呕 胃气虚寒,浊阴上逆,是 阳明胃腑本身病变,只有呕吐下利故云属阳 明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言呕吐有寒热之别若服吴萸汤呕吐加剧为热呕。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吴茱萸汤 方义:吴萸温胃散寒 重用生姜配参草 补虚和中 原文 197: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不利,二三日 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 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提要:本条与 191条为仲景述阳明中寒感受外 邪二种临床表现。 四、阳明病虚证 原文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 状者,此以外虚故也。 提要:胃虚不能化津在外的表现 分析:反无汗 本应多汗,今无汗因胃虚不 化津,肌肉失养故身痒 应用 :若皮肤痒 ,尤见老年人 ,可考虑补中健脾法 如四君子汤类方每每收效,其理论依据 就在此也。 第三节、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原文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 身必发黄。 原文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 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 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原文 260: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 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提要:述湿热发黄成因及湿热发黄证治 分析: 无汗 热不得外越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发黄 -心中懊憹 湿热 郁蒸 湿热郁滞 ( “ 瘀热 在里 ” ) 于内心神受扰 心中懊憹 于外肌肤 身黄、黄如橘子色推之目黄、 溲黄意在其中 于上 身无汗剂颈而还 于中 胃肠气机壅滞 腹胀满大便溏或硬 灼伤胃津 口渴引水浆 于下 小便不利 施治: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 方义:茵陈 清热利湿退黄圣药 栀子 清三焦湿热 大黄同煎 清热导滞 思考 : 阳明病本应多汗小便利,为什么第 199条 却说 “ 无汗,小便不利 ” 及 “ 必发黄 ” ? 原文 261: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提要:湿热发黄热重于湿的证治 分析: 身黄 目黄溲黄意在其中,色泽鲜明 发热 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意在其中 治法:清泄湿热退黄 栀子柏皮汤 方义:栀子清泄湿热 黄柏助栀清热 原文 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 赤小豆汤主之。 提要:湿热发黄兼表的证治 分析: “ 瘀热在里 ” 与 “ 身必黄 ” 二句断言 湿热发黄证无疑 伤寒 太阳表证不言脉证属省文 以方测证 湿热发黄兼表 治法:清热利湿兼解表 麻黄连乔赤小豆汤 鉴别: 茵陈蒿汤证 栀子柏皮证 麻黄连乔赤小豆证 异同之处 原文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 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 然者,脉迟故也。 提要:胃虚食滞致黄疸的证例 分析: 脉迟,食难用饱 阳明中寒(胃气虚寒) 饱则微烦头眩 是继前一句胃气虚寒 小便难 的另一种临床表现 讨论:本条文必须与第 259“ 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黄 ,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 ,于寒 湿中求之 ” .乃能反映寒湿发黄成因,表现,治则 原文 200:阳明病,被火,额上生汗,而小便不 利者,必发黄。 提要:误用火攻致湿热发黄 分析:本条发黄与 199所述阳明发黄成因、证 候、病机无异,所不同的是发黄来路不同。 鉴别: 发黄成因 火劫发黄 6、 111条 瘀血发黄 125条 湿热发黄 236、 260条 寒湿发黄 259条 伤 退黄之法 泻下退黄 解表退黄 清化退黄 温化退黄 逐瘀退黄 利尿退黄 二、血热证 原文 227: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原文 202: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 此必衄 提要:阳明邪热郁于经输 原文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 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 然汗出而愈。 提要:阳明邪热侵入血分以针刺治疗 原文 237:阳明证,其人善忘者,必有畜血,所 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 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原文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 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 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 宜抵当汤。 原文 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 血也。 提要:述阳明蓄血证治 分析: 喜忘 血热上扰 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血热结于肠之 征 治同大阳蓄血证抵当汤。 第四节、阳明病预后 原文第 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 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原文第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 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提要:谵语之辨证 分析: 郑声:意识欠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此为正 气夺的虚证 谵语:意识欠清,语无伦次,此为肠中浊热上 扰属邪气盛实的实证 直视为阳明热盛,阴液将竭 直视喘满为阴竭而阳无所附 直视喘满下利为中气败绝 脉短示气血亏虚津液将竭 脉自和者示阴阳未竭 有生机 谵 语 伴 随 危候 第五节、阳明病欲解时 自学 备考原文中 234、 235条言阳明表证分别应用 桂枝汤或麻黄汤 第 234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 表末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 235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 愈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思考: “ 表末解也,可发汗 ” ? “ 无汗而 喘 ” ? “ 发汗则愈 ” ?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