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7661624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概念1. 课程的定义 课程即教学活动。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至教学方法 和教学设计等作为课程;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强调课程不是指向活动,而是直接关注预期 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强调课程应该是反映社会需要,使学生顺 应现实的社会; 课程即社会改造。强调课程不是使学生适应社会文化,而是摆脱现存 社会制度的束缚; 课程即学习经验。强调课程应关注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 了什么。2美国古德莱德归纳整理出五种不同的课程,主要如下: 理想的课程。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平时 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即属此类;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 会产生一定的距离; 实行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总的来说,课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 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其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 程标准和教材中。(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具体如下: 大课程小教学。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教学,教学 实际上就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大教学小课程。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课程,课 程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 总的来说,课程与教学是目的与手段,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三)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主要是教什么的问题或者说学什么的 问题,实际上就是围绕知识、儿童和社会三者展开。1.知识中心理论(1) 知识中心理论又称学科中心理论,它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等为 代表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其基本观点如下: 知识中心理论认为 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 础,按照知识的逻辑编排课程。 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教授学科内的知识体系,突出教师的主 导性。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 以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预 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知识。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注重 终结性评价。总之,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继承优 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但容易使各门知识发生断裂现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导致理论与实践想脱离。(2)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发展历程: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里提出“把一切知 识交给一切人”,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最早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信奉“主知 主义”,把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培养人的 6种兴趣即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宗教,并分别设置课程; 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一 致答案是科学的知识最有价值”; 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课程设置的原则应首先考 虑的是国家和民族利益; 以赫钦斯为代表的永恒主义课程论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 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赫钦斯 认为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 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强调在科技革命和知识激增的条 件下,必须按结构主义原理进行课程改革,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 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选取螺旋式课程,任何学科都能够有效地教给 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此外,不仅要教出成绩良好的学生,而且还要帮 助每个学生获得智力上的发展,为此就要抛弃传统的复现法,代之以有利于 开发智力的发现法;2. 社会中心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 该理论从进步主义教育 运动中分化出来的,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 主要代表人物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金蒂斯、布迪厄等,基本观点如下: 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把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 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 其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 序和社会文化,主张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寻求 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实验室; 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学校的课程尤其要关心青少年 犯罪、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要有批 判意识; 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该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 知识体系,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特殊性,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 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社会中心理论也认为应当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总之,社会中心课程理论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 务,重视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取消了课程 问题的独特性,过分强调社会的需要,忽视了学生别的兴趣以及必要的系统 知识。3. 学习者中心理论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又称活动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代 表人物是杜威和克伯屈,基本观点如下: 学生的活动是课程的中心,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组织课 程。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需要或生活为基础,按照心理逻辑组织课 程,即教材心理学化。以儿童的兴趣、需要问题为核心来编制课程。 学校教学应以儿童活动和问题反思逐步展开,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 验。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重视过程性评价。总之,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 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但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忽 视系统知识的学习。4. 存在主义课程理论存在主义课程理论以奈勒为代表,其基本观点如下: 课程最终由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生活来决定,学习知识离不开人的主 观能动性。 教材应该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支配。 重视学生的人生价值和情感反应,反对课程设置中的唯智、唯学倾向。 人文学科是课程的重点。总之,存在主义课程论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实践应用,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但过分重视直接经验和兴趣的需要,忽略了知识的系统 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和学术性,也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 就。5.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 多尔为代表,主张课程的“4R”即丰富性、循环 性、关联性、严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