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_范文

上传人:芭蕉 文档编号:176367095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0.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_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_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_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智能驾驶设备推广公司企业风险管理分析目录一、 公司概况3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3二、 产业环境分析4三、 激光雷达行业下游应用6四、 必要性分析7五、 项目基本情况7六、 政治风险评估10七、 政治风险的识别14八、 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15九、 商品价格风险的含义19十、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步骤20十一、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24十二、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体系的现状30十三、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32十四、 风险价值法(VaR)34十五、 风险度评价法40十六、 风险评价的原则42十七、 风险评价的目标43十八、 人力资源分析44劳动定员一览表44十九、 发展规划分析46二十、 SWOT分析49一、 公司概况(一)公司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孔xx3、注册资本:128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3-10-267、营业期限:2013-10-26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2033.199626.559024.89负债总额4742.133793.703556.60股东权益合计7291.065832.855468.30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43053.4234442.7432290.06营业利润8319.326655.466239.49利润总额6990.225592.185242.66净利润5242.664089.273774.72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42.664089.273774.72二、 产业环境分析“十三五”时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世情、国情、省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既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考验。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级阶段演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更加注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目标推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治理,更加注重治理过程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省内看,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经过长期发展,我省物质技术基础日益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产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科教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发展区位优势凸显。随着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将由沿海开放的内陆变为内陆开放的前沿,具有巨大的商圈辐射优势和产业投资市场价值。发展潜能依然巨大。我省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在推动消费主导型需求结构、服务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城镇主导型城乡结构形成过程中,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孕育巨大潜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将极大地释放制度新红利、激活发展新动力。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从根本上改变,诸多矛盾叠加、风险挑战并存的局面有待进一步扭转。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率、服务业比重和外贸依存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突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存在薄弱环节。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和金融服务业仍是发展短板。改革攻坚日益触及深层次体制矛盾和利益调整,经济环境不优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改革举措落地需下更大功夫。三、 激光雷达行业下游应用凭借优越的三维成像和高精度定位功能,激光雷达已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早期主要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测绘、风电等领域,随后受汽车智能化的驱动,在车载领域迅速发展,具体来看:市场规模:根据MordorIntelligent数据,2019-2020年激光雷达市场总规模为15.35-16.37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激光雷达市场总规模将达到57.92亿元,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89%。应用占比:传统的环境测绘是激光雷达最主要应用,2020年市场规模已有10.85亿美元,占比高达66.28%,用于地形测量、风速监测、农林测绘等;其次是工业测量应用,2020年市场规模有4.15亿美元,占比25.35%,用于工业自动化、物流、智能楼宇等场景;汽车应用占比最小,但潜力可观,2020年市场规模约为1.38亿元,占比8.43%。市场潜力:根据MordorIntelligent数据,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上量,辅助驾驶(ADAS)系统市场占比快速提升,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11.46%,除此之外无人驾驶领域依旧是激光雷达的车载主战场,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达12.87%;工业及环境测绘增长较慢,2019-2026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2%和4.34%。四、 必要性分析1、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项目的投资,引入资金的到位将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将提高公司应对短期流动性压力的能力,降低公司财务费用水平,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促进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将为公司未来成为国际领先的产业服务商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持,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五、 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投资人xxx有限公司(二)建设地点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三)项目选址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待定),占地面积约56.00亩。(四)项目实施进度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五)投资估算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31413.1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4502.0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00%;建设期利息348.5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1%;流动资金6562.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89%。(六)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31413.11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17184.97万元。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4228.14万元。(七)经济评价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689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57281.95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8493.4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0.75%。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64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25419.49万元(产值)。(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占地面积37333.00约56.00亩1.1总建筑面积78804.48容积率2.111.2基底面积23519.79建筑系数63.00%1.3投资强度万元/亩423.782总投资万元31413.112.1建设投资万元24502.002.1.1工程费用万元21585.58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2382.302.1.3预备费万元534.122.2建设期利息万元348.592.3流动资金万元6562.523资金筹措万元31413.113.1自筹资金万元17184.973.2银行贷款万元14228.144营业收入万元68900.00正常运营年份5总成本费用万元57281.956利润总额万元11324.577净利润万元8493.438所得税万元2831.149增值税万元2445.7510税金及附加万元293.4811纳税总额万元5570.3712工业增加值万元19182.6213盈亏平衡点万元25419.49产值14回收期年5.64含建设期12个月15财务内部收益率20.75%所得税后16财务净现值万元10353.62所得税后六、 政治风险评估政治风险评估要针对经营地政治环境变动可能性,评估投资所在国发生预料之外的政治环境变化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政治风险具有相对性,即投资者因国别的差异会对某一国或地区的政治风险有不同的预期,这是由于政治风险本身要受到国与国之间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风险评估者也会受到自身的立场和观点的影响。此外,适用于评估宏观政治风险的方法不完全适合于特定项目的微观政治风险评估。应当在把握所在国家政治风险宏观方面的基础上,分析特定项目对于东道国政治的敏感性,然后综合评估两者的影响,形成在某一东道国实施特定项目的总政治风险。(一)宏观政治风险的评估对宏观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指标系统评估法该方法是根据积累的历史资料,对其中易诱发政治风险激化的诸因素加以量化,测定风险程度。2、定级评估法该方法是将资源国政治因素、基本经济因素、对外金融因素、政治的安定性等可能对项目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的大小分别量化。然后,将各种风险因素得分汇总起来确定一国的风险等级,最后进行国家之间的风险比较。对政治风险进行国别比较可参照国际上较有影响的国际投资风险指数。例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美国国家风险国际指南综合指数,美国BERI公司的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其他著名的指数还有富兰德指数,该指数是由英国“商业环境风险情报所”每年定期提供;国家风险等级,是由日本“公司债研究所”、欧洲货币和机构投资家每年定期在“国家等级表”中公布对各国的国际投资风险程度分析的结果。3、分类评估法例如,伦敦的控制风险集团将政治风险按照严重程度分为4类:可忽略的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和高风险。(1)可忽略的风险。适应于政局稳定的政府。(2)低政治风险。往往孕育在那些政治制度完善、政府的任何变化通过宪法程序产生、缺乏政治持续性、政治分歧可能导致领导人突然更迭的国家。(3)中等政治风险。往往会发生在那些政府权威有保障、但政治机构仍然在演化的国家,或者存在军事干预风险的国家。(4)高政治风险国家。则是指那些政治机构极不稳定、政府有可能被驱逐出境的国家。(二)微观政治风险的评估微观政治风险评估中,需要考虑以下诸多因素。1、东道国政治环境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政治因素。考虑东道国政府对待本项目在该国投资的态度等。政治稳定性。考虑东道国政权更替的频率和政治冲突是否会导致项目中断。执政党的更替,意味着政府经济政策的变更或调整;政治冲突预示着政府对涉外投资的政策的变化;恐怖活动对跨国投资项目的影响等。政治干预。考虑项目是否会影响东道国国防力量;是否会被东道国认为涉及外交、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如能源、高科技企业)、市场垄断;是否会危及东道国就业,致使东道国政府进行政治干预等。东道国的国际关系。考虑东道国与跨国经营企业母国的关系;东道国企业及政府谈判地位、强弱;跨国投资企业在国际语言、国际公关、国际策略能力方面的强弱;公众支持程度等。2、法律环境评估需评估母国、东道国以及国际法的影响。母国法律,需了解母国法律对于跨国投资经营的相关规定;东道国法律,需了解东道国法律对跨国投资行业、范围等的相关规定或限制;国际法,需了解国家之间所签订的双边和多边条约、公约和协定对跨国投资的影响。3、经济环境评估包括以下内容。东道国筹资的可能性。东道国政府是否可能对本项目提供融资资助、本项目进入东道国资本市场的可能性。资金汇回的规定。了解将现金流从东道国子公司汇回母公司的规定。转移价格、管理费、特许费、借款偿还、股利分配的规定。公司治理环境。东道国对当地外国公司所有权的限制。行业环境。投资项目是否必须利用当地资源才能有效生产经营,如石油开采,近期内是否会出现与本项目竞争的产业。(三)特定项目的总政治风险评估综合评估某特定项目的整体政治风险,可考虑采用以下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一步:采用专家意见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确定不同投资项目在某个国家的政治影响因素(可采用01分制和赋值方法),并确定每一项因素的权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特定项目的微观政治风险值。第二步:评估特定国家的宏观政治风险。可选择参照权威数据而评估。第三步:确定特定项目的总政治风险指数。第四步:按照同样的方法计算特定项目在其他国家的风险指数,并进行国家间的风险比较,以选择适当的国家和适当的投资项目。然而,尽管各机构采用了各种政治风险评估方法,对政治风险的评估实际上是不能做到十分精确的,至少政治风险发生的时间就很难确定。只能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之后,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政治风险。七、 政治风险的识别企业应当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一国的国际关系与社会局势以及东道国的法律、政策变化等等情况以识别可能的政治风险。其程序一般是收集一国国际关系状况、政局稳定性、法律政策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从而明确一国政治风险的变化情况并预测其政治风险。政治风险识别工作重点应是了解和预测有关导致投资环境突然出现变化的政治力量和政治因素,这样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1)政治稳定性与连续性;(2)一国的政治体制;(3)一国政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政策;(4)以往的政府类型、党派结构和各政派的政治实力及其政治观念;(5)有可能取代现执政者的政治势力;(6)政策的历史走向和政策形成的公共选择程序;(7)政治、社会、宗教、少数民族和其他冲突;(8)政府效率与廉洁状况;(9)国民经济重心与发展重点;(10)一国国际关系;(11)东道国政府与本国政府关系的亲疏程度等。八、 我国的价格管理体制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价格是实行高度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价格管理权限绝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定价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价格改革被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关键一步。19791983年是我国价格改革的初始阶段,政府以宏观调整价格为主,改善部分商品价格的不合理程度,并逐步放开一些商品价格的管理权限。如1979年提高了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的统购价格,1981年提高了烟酒价格,1982年放开了工业品中100种小商品的价格,以后逐年扩大放开的品种范围。19841988年是我国价格改革的展开阶段,这阶段政府以放开价格管理权限为主,同时继续对由国家管理的价格进行若干调整。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有:1985年,除少数重要农产品少数经济作物由政府定价外,其他农产品价格放开,实行市场调节,放开生产资料计划外部分的价格;1986年,全部放开了小商品的价格;1988年,提高粮食、油料的收购价格和原油等重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提高肉、蛋、糖、茶4类副食品价格;放开名烟、名酒价格。19891991年是我国价格改革的治理整顿阶段,政府是以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为主,继续推进价格改革进程。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有:1989年,提高粮、棉、油的收购价格;大部分进口商品的国内交货价格,从按国内价格作价改为按进口成本作价,即按代理作价;1989年冬季提高铁路、水运和航空客运票价;1990年,提高铁路、水运和公路的货物运价;对近40年未动的邮政资费作了适当调整;较大幅度地提高煤炭、原油、有色金属和部分钢材的出厂价格和民用燃料的销售价格;部分城市提高自来水、牛奶价格和公共交通票价;把橡胶、炭黑的计划内外“双轨制”价格合并为“单轨制”价格等。19921996年是我国价格改革的深化阶段。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期间价格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转换价格形成机制,改变价格结构,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1997年以后,价格改革进入了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的阶段。政府着力于积极运用价格杠杆扩大内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改善投资环境,研究如何应对“人世”挑战等。同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大价格立法和执法力度,制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我国第一部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便是在这一年颁布的。政府在价格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从以定价调价为主转到以定规则、当监督、搞服务为主。2001年,中央定价目录进行了最近一次修订。根据修订后的中央定价目录,中央管理的定价项目由1992年的121种压缩为13种。这13项分别为重要的中央储备物资、专营的烟草、食盐和民用爆破器材、部分化肥、部分重要药品、教材、天然气、中央直属及跨省水利工程供水、军品、重要交通运输、邮政基本业务、电信基本业务、重要专业服务等。2001年后,很多中央定价项目实际上已经作出调整,例如,将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港口收费管理被放开,港口装卸作业费、堆存费实现了市场调节价;政府定价药品进一步调整,增加了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品种数量等。2001年以后,我国为进一步落实价格法的原则与精神,更好地适应WTO体制的运行环境,我国政府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价格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责令价格违法经营者停业整顿的规定、价格主管部门公告价格违法行为的规定、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价格违法行为举报规定等价格管理规定。制定这些法规的目的在于,保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行使职权,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一种公开、公平、公正、自愿、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环境。此外,我国与价格管理方面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还有:2002年实施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2004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以及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通过这些法律法规,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价格形成机制的转移已经基本完成,政府定价部分显著缩小,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部分相应扩大。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1978年政府指导价占97%,市场调节价占3%;到2005年政府定价仅占2.7%,政府指导价占1.7%,市场调节价占95.6%。另外,农副产品的政府定价比例从2000年的4.7%下降到2005年的1.2%,生产资料的政府定价比例也从2000年的8.4%下降到2006年的5.6%。这就说明大部分商品的定价权已经从政府回归到市场手里,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价格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刘立查,2009)。政府定价管理的作用主要限于以下3个方面:对市场机制作用受到限制的特殊领域进行定价管理,如自然垄断行业,公益事业的产品,公共产品生产领域以及农业等;对市场价格进行管理,制止在由市场形成价格中发生的价格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对要素价格进行管理,如地租、利率、汇率等。九、 商品价格风险的含义商品价格运动背离买卖双方的利益要求,从而形成风险,叫作商品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属于动态风险,又是投机风险,总会使买卖双方的一方可能受损,而另一方可能受益。商品价格风险会影响到消费者和最终用户。如果最终用户是企业,则这些企业在商品价格上升的情况下,采购成本将会增加,利润将会减少。商品价格风险也会影响到商品生产者。如果商品价格下降,生产收入将会降低,从而减少企业所得。事实上,商品价格的暴涨暴跌,从长期来看,无论是对商品的生产者,还是对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是不利的。因而企业应加强对商品价格风险的管理。十、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步骤为挖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潜在效益避免其潜在缺陷,需要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恰当的设计以满足企业的需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经历需求分析、确定信息流、可行性研究、软硬件购进或租赁4个阶段。(一)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目的在于识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了解他们各自的需求,以及组织目前可能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源。找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所有可能用户及他们各自的信息需求和企业能满足这些需求的现有资源。在需求分析中需要执行4个步骤。1、确定用户虽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大部分用户是风险管理部门,但有少部分是其他部门甚至是企业外的人员。有些是向风险管理部门提供数据的,有些是要从风险管理部门获得信息的。在确定用户的过程中,一般有以下部门的代表:企业内部有雇员健康安全部、管理信息系统部、风险管理部、法律部、会计部、采购部、高级管理部门领导等。企业外部有保险经纪人,代理人、承保人、风险管理咨询企业、律师事务所、外部索赔管理人员或理算师、行业协会、当地政府官员等。2、采样调查进行调查或访问时,可以根据每个被采访者的情况设计一张调查表,目的在于使采访双方都能达成对以下问题的一些认识和了解:正在收集的数据收集的原因和程序;从现有数据中想要得到的一些附加数据和信息;难以收集和分析或成本较大的数据及从该数据中可得到的信息;当前收集、分析数据及传播结果信息的程序所存在的问题。3、分析访问结果分析每个被访问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关于整个企业的需求、资源和改善信息流,以及提高风险管理决策能力的观点。了解当前和将来的信息流对以上分析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4、准备报告或建议书所有以上这些分析都应最终编成一个需求分析的报告书。(二)确定信息流信息流应当用一张流程图和相应的文字叙述来描述,流程图能简捷地表明信息流是如何从一个部门流向另一个部门的。这些流程图及叙述常可以揭示基础数据是如何被收集的,如何被处理以产生所需要的信息的。(三)可行性研究一个理想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资源可能很多,计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本时需要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将所有的成本项目找出来,并要预测系统生命周期前3年的费用,然后在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基础上将成本加总。效益的预测和计算也是如此。通过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和效益值才能给高级财务经理和其他经理以最确切的信息,并由他们评估这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财务上是否可行。(四)购买、租赁和建造的决策一旦高级管理人员决定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配置相应软硬件及人员,接下来就是如何获得软硬件的问题,是购买、租赁还是自己设计。1、软件决策最基本的软件决策是应该从销售商那里直接购买还是自行设计,在作出该项决策时应考虑系统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最终能力大小,除此以外还应考虑:预算限制,使软件运行需要的时间,与企业内现有软件的相容性。只有当企业具有足够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专业人员,但企业现有计算机化的数据与市场销售软件不相容,一些特殊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的软件不能被满足时,企业才会考虑自行设计软件。否则,不应盲目地自行设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若一个企业选择外购软件,除了考虑价格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应考虑;软件的可靠性,软件的适应性,软件供应商提供辅助、培训、服务的能力。2、硬件决策最基本的是租赁与购买决策。在一个没有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里,作出租赁或购买决策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在设备预计的生命周期内,租赁和购买在现金流量的净现值上的差异;企业面临的各种损失风险(包括物质上的损失和技术上的过失);当企业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时,购买和租赁在可预见的将来更新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时的灵活性的大小。租赁可以避免大量资金流出和技术过时的风险,目前这一做法仅适用于大型主机。3、人员决策在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配备人员时,一般考虑以下基本因素:足以能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所需的管理信息技术;对企业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求的了解情况;在保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秘密方面的可靠性和诚实性;对一些计划外的风险管理信息需求的反应能力;人事费用。软件、硬件和人员选择决策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在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十一、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架构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应用结构、数据结构和技术结构3个部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亦如此。(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架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架构上包括应用层、数据层与技术层3个重要部分。(1)应用层架构提供企业所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功能。(2)数据层架构定义应用系统所需的资料及存取界面,应考虑资料库建造与资料的完整性。(3)技术层架构定义系统运作之软硬件环境,建造时应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其中技术结构涉及的主要是技术环境所涵盖硬件平台和相关基础设施,以实现三层应用要求:客户服务、业务服务、数据服务。系统通过对综合业务系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的量化和控制,完成在业务系统中的风险衡量和评估、风险的监管和汇总,从而为企业在资产组合管理和全面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完成内部资金定价、资本、资产分配和企业业绩评估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辅助。(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界定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层架构设计有关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层架构设计,须考虑企业各层级目前与未来可能的风险管理功能需求。原则说明如下。(1)应用层架构的功能应包括:市场、经营与信用风险等管理,资本配置,资产负债管理,绩效评估及相关管理报表等。(2)使用者应参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与系统测试,以确保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3)除界定功能外,亦需确认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所采用解决问题方法之可行性。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分配企业所使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根据组织内的控管层级,明确规范及分配集中式风险控制处理及个别业务单位分散式风险控制处理的形态与层级。原则说明如下。(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的风险控制处理组织架构及控管方式相搭配。(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采用集中式(中央层级向下分派)信息管理方式,以确保跨部门与跨产品间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与模型及资料的一致性。(3)企业若采用分散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架构,必须注意不同单位间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市场资料是否具有一致性。(4)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取决于企业对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要求,控制程度的要求,以及集中式系统执行的可行性。3、信息传送频率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时,应考虑不同风险报告书显示的频率,对象与格式。原则说明如下。(1)产生及时的信息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的,但是实际产生的频率仍应参照使用者的需求而定;针对不同的使用者,应有不同的信息内涵与报告格式。(2)信息呈现方式可以是报表或线上查询,而线上查询的格式则可由使用者自己定。(3)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有必要时,亦可考虑包含以下功能:交易前风险评估流程、交易前情景分析及相关交易之后的资料及时更新等。(三)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的完整性1、数据库的建立企业建造数据库时应考虑数据结构,数据明细与数据存放地址。建立数据库的关键要素有:按照企业的决策目标,选择需要包含的数据类别及每种数据类别所应搜集的数量,这些数据类别的多少及数量取决于经济单位认为是否能够满足决策;决定数据的格式、类型及执行RMIS预期功能所要求的随机存取,直接调用能力;修改和定期检查实际数据。原则说明如下。(1)数据库基本框架应考虑风险信息传输的格式与频率,也要减少重复数据以提高效率。(2)选择数据应考虑数据的形态,数据形态可分为动态资料与静态资料两类。动态资料是指与交易相关及必须定期更新的资料。包括:交易资料一包含详细的交易信息,如交易对手、产品类型、交易日期、交易金额、现金流量、币别及汇率等;交易部位及价格等资料。静态资料则是指更新频率不高的相关资料,如产品类型(代码)、客户资料、风险限额与风险模型等资料。(3)建立规则时还应考虑:资料储存的详细程度、分析方法的复杂程度、数据库系统本身的效能。这些因素将影响资料库的执行效率。2、数据的完整性与所有权企业应经过验证与确认的程序,以确保风险信息的完整性与正确性,并规定相关资料的所有权与维护责任。原则说明如下。(1)经过使用者端系统与管理中心系统,进行资料完整性确认。使用者端系统:必须确保风险信息来源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于信息更新时进行自动检查。管理中心系统:应确认风险信息整合建立在一致性的基础上,特别是业务单位对获利及损失的信息必须与会计部门的资料一致。(2)为了确认风险管理程序所使用资料正确性,必须指派专职部门负责资料维护与更新工作。(四)技术架构的建造与系统的安全性1、信息技术搭配企业建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框架时,应确认该系统与企业原有信息平台的相容性,其框架应包含硬件平台,作业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与通信基础架构等。原则说明如下。(1)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框架应包括:硬件平台一须考虑企业既有平台,以及跨平台间的连接效率;作业系统主要考虑为对开放式环境的需求,以及设定多功能以确保最大效率;通信基础框架必须考虑不同部门间数据转移的网络连线需要,同时须考虑应用程序间数据传输的中介软件;数据管理系统一应依据企业技术程度及资料库复杂程度,决定采用数据库类型;风险控制软件风险控制软件的开发或采购应配合风险管理的需求;图形化使用者界面一力求使用界面的人性化。(2)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框架的设计,其复杂程度与本身需求相配合,应考虑未来技术发展趋缓,外购需要及新产品与新业务未来的扩展性。2、系统与模型的安全性企业建造的风险管理技术框架必须规范所需的安全程度,以确保企业信息,系统与模型的完整性与机密性。完全性相关领域包括:存取权限、使用者控管、线路安全性与模型安全性。3、系统备份,恢复和紧急应变措施企业通信设备故障时仍能正常运作,事故的处理并应制定完整的紧急应变措施。主要范围应包括:灾难恢复、容错、备份与应对策略。4、风险管理信息专业人才为使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正常运作,企业应有专职的信息人员从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工作。5、信息技术的开发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论是自行开发还是委外购买,皆应在可管理的状况下,注意其功能的实用型、可扩充性与可执行性。在选购已编好的RMIS软件或雇用其他软件企业编制或经济单位自己编制RMIS软件时,风险管理人员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可靠性、友好的用户界面、灵活性、综合性、容错性、兼容性、分析能力、安全性、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开放程度、供应商或系统商的专业能力及支援能力。十二、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体系的现状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比较薄弱,除了我国的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外,大部分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风险管理大部分仅局限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上市公司作为我国企业的优秀代表,在企业风险管理尤其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上也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有鉴于此,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只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企业专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建立。目前,就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来看,只有个别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比较好量化的风险类别,学者们对其风险测量、预警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一部分企业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财务风险为例,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都建立了财务风险预警、管理体系,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专门为控制财务风险面建立此类体系;一部分企业是在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对财务风险加以管理和控制的。(2)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的风险管理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比较健全,但也并不完善。在这些高风险行业,也仅对于其面临的主要风险(如金融业的信贷风险)进行主要控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系统。并且,随着近几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金融保险业也逐渐借鉴国际信贷风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系统改进。但对其他风险尤其是定性风险(如安全风险、声誉风险、破产风险等)还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管理,更谈不上用信息技术来进行风险管理了。(3)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所需的基础条件还远未达到目标。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开发出企业所需的风险管理系统从技术上来说并不成问题。关键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所需的基础条件还远未达到目标。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对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对风险基于企业发展的重要程度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是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和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风险管理上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企业也就不可能有动力和需求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此外,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此种行为,跟我国整体市场环境也有很大关联。目前,我国还缺乏诸如COSO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那样的权威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进行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种类、风险程度较以前都更加复杂,仅局限于内部控制来进行风险管理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尤其是管理层、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十三、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管理领域的广泛和深入应用,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不断变化。中国企业因在对外担保、对外投资、资产重组等经营过程中不注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频频出现的经营危机甚至面临破产,都说明企业在加强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及所涉及的工作量也更大的特点,仅仅依靠传统的、一般的风险应对技术已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发展的要求。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1)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大幅度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企业风险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了仅靠纸面文件形式进行风险的管理,从风险影响因素的搜集到风险的识别,再到风险的评估及程度计量,直到风险控制方法的决策,这一系列的工作量之大是不可想像的。并且,就风险的评估而言,一般都是由比较复杂的模型进行测量的,不运用信息技术,也根本无法完成。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市场应变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加强企业管理、堵塞管理漏洞的有效手段,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技术保障。(2)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复杂、零散的风险因素纳入统一的信息系统中,更加有利于企业风险的防范。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是对企业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的风险的通盘管理,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程实时管理。与此需求相适应所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即是将各种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与资产组合,将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统一的体系中,再对各类风险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测量和汇总,并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相关部门就能随时全面地掌握公司面临的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程度,以便更好地进行风险的防范。(3)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增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的管理,都需要经过风险因素的搜集、分析、计量等环节,其计量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的牵涉多个指标,其中的数量关系也比较复杂,技术性强,仅靠人力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风险管理的效率是很低的,并且很多工作仅靠人工也根本无法开展。另一方面,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对各种风险,都要经过因素分析、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控制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即使个别无法用量化指标进行测量的风险,也将根据此类风险的特殊性,设定一些定性指标,按照严格的程序对其进行科学控制。因此,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将大大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增强其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十四、 风险价值法(VaR)(一)VaR方法的背景传统的ALM(资产负债管理)过于依赖报表分析,缺乏时效性;利用方差及B系数来衡量风险太过于抽象,不直观,而且反映的只是市场(或资产)的波动幅度;而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又无法糅合金融衍生品种。在上述传统的几种方法都无法准确定义和度量金融风险时,G30集团在研究衍生品种的基础上,于1993年发表了题为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的报告,提出了度量市场风险的VaR(风险价值)方法,该方法目前已成为金融界测量市场风险的主流方法。稍后由J.P.Morgan推出的用于计算VaR的RiskMetrics风险控制模型更是被众多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目前国外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已将其所持资产的VaR风险值作为其定期公布的会计报表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列示。(二)VaR方法的定义VaR按字面解释就是“在险价值”,其含义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计算VaR的步骤如下。(1)确认经济单位持有的头寸。(2)确认影响头寸价值的风险因素。(3)为所有风险因素确定可能的背景并确定发生概率。(4)建立所有头寸的定价函数,以此作为风险因素的价值函数。(5)使用定价函数为所有头寸在各种环境下重新定价,建立结果分布模型。(6)在给定的概率水平下求分布的分位点。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区间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三)VaR方法的特点(1)可以用来简明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没有任何技术色彩,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过VaR值对金融风险进行评判。(2)可以事前计算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3)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这是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所不能做到的。(四)VaR方法的系数由上述定义出发,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1、持有期持有期,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也就是明确风险管理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持有期的选择应依据所持有资产的特点来确定。从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看持有期长短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组合调整的频度及进行相应头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尔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姿态,要求银行以两周即10个营业日为持有期限。2、置信水平一般来说对置信区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偏好。选择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着其对风险比较厌恶,希望能得到把握性较大的预测结果,希望模型对于极端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较高。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置信区间也各不相同。3、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有时又称数据窗口。综上所述,VaR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它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五)VaR方法的优点(1)VaR模型测量风险简洁明了,统一了风险计量标准,管理者和投资者较容易理解掌握。风险的测量是建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之上,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表现出方法操作上的简便性。同时,VaR改变了在不同金融市场缺乏表示风险统一度量,使不同术语(例如基点现值、现有头寸等)有统一比较标准,使不同行业的人在探讨其市场风险时有共同的语言。另外,有了统一标准后,金融机构可以定期测算VaR值并予以公布,增强了市场透明度,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把握程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稳定金融市场。(2)可以事前计算,降低市场风险。不像以往风险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后衡量风险大小,不仅能计算单个金融工具的风险,还能计算由多个金融工具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因素,选择承担相同的风险能带来最大收益的组合,具有较高的经营业绩。(3)确定必要资本及提供监管依据。VaR为确定抵御市场风险的必要资本量确定了科学的依据,使金融机构资本安排建立在精确的风险价值基础上,也为金融监管机构监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供了科学、统一、公平的标准。VaR适用于综合衡量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以及商品价格风险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在内的各种市场风险。因此,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数值就可以概括地反映整个金融机构或投资组合的风险状况,大大方便了金融机构各业务部门对有关风险信息的交流,也方便了机构最高管理层随时掌握机构的整体风险状况,因而非常有利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统一管理。同时,监管部门也得以对该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资本充足率提出统一要求。(六)VaR方法的注意问题尽管VaR模型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数据问题。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量分析、利用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时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如果数据库整体上不能满足风险计量的数据要求,则很难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数据的有效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由于市场的发展不成熟,使一些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而市场炒作、消息面的引导等原因,使数据非正常变化较大,缺乏可信性。(2)VaR在其原理和统计估计方法上存在一定缺陷。VaR对金融资产或投资组合的风险计算方法是依据过去的收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来预测其价格的波动性和相关性,从而估计可能的最大损失。所以单纯依据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客观概率,只关注风险的统计特征,并不是系统的风险管理的全部。因为概率不能反映经济主体本身对于面临的风险的意愿或态度,它不能决定经济主体在面临一定量的风险时愿意承受和应该规避的风险的份额。(3)在应用VaR模型时隐含了前提假设。即金融资产组合的未来走势与过去相似,但金融市场的一些突发事件表明,有时未来的变化与过去没有太多的联系,因此VaR方法并不能全面地度量金融资产的市场风险,必须结合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进行分析。(4)VaR主要使用于正常市场条件下对市场风险的测量。如果市场出现极端情况,历史数据变得稀少,资产价格的关联性被切断,或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够规范,金融市场的风险来自人为因素、市场外因素的情况下,这时便无法使用VaR来测量市场风险。总之,VaR是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又能概括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工具,它解决了传统风险定量化工具对于非线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适用性差、难以概括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的缺点,有利于测量风险、将风险定量化,进而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综合考虑、衡量信用风险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在内的市场风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这为VaR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中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与VaR所要求的有关应用条件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VaR的使用应当与其他风险衡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经验性和艺术性的管理思想,在风险管理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既重科学,又重经验,有效发挥VaR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十五、 风险度评价法风险度评价是指风险管理单位对风险事故造成故障的频率或者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风险度评价可以分为风险事故发生频率评价和风险事故造成损害程度评价。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了将有限的监管资源有效地投入到企业监管中去,对企业的信息披露监管进行风险分类管理。企业风险分类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分类,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施以不同的监管力度,合理分配监管资源。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企业信息披露监管的风险评级,还将根据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最近,上证所有关部门在对企业年报事后审核后,对部分公司,的风险级别进行了重新分类。监管风险分类管理制度,结合企业信息披露核查工作制度,标志着上证所正逐步将企业监管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这种风险分类管理属于上证所内部的工作制度,而且主要是针对上证所在对企业信息披露监管工作上的风险进行分类,并不代表对公司股价或投资价值的判断。上证所现在还未考虑将这些风险分类情况进行公布,而是主要运用于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监管效率上。针对各类监管风险的公司,上证所采取了相应不同的监管措施和手段,如对于高风险公司采取专家小组会诊、专人负责监管、实地走访调研、重点监控股价等方法,督促公司及时准确地披露重大信息,充分揭示风险。风险度评价法可以按照风险度评价的分值确定风险的大小,分值越大,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十六、 风险评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原则是贯穿于风险评价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风险评价需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风险评价的最基本原则。风险造成的损失往往是多方面的,风险评价必须考虑整体,系统地考虑造成损失的各种因素,并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在评价潜在损失程度时,由同一事件所引起的各方面的财务损失必须一起考虑。例如,某集团企业的一个分企业办公室发生火灾,火灾会使企业财产遭受损失、员工受伤、重要文件遗失,其他分企业需要提供一些重要物资设备,以保证该分企业维持最低程度的运转。因此,在评价风险时,不仅要考虑直接损失,还要考虑由此而带来的间接损失和责任损失。(二)统一性原则风险评价是针对某一风险事件或者风险单位进行的,这就要求风险评价要保持统一性的原则,不能将与风险因素或者风险单位无关的材料考虑进去,作为风险评价的依据。例如,考察某建筑物发生火灾的概率,与该建筑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风险的概率是考察这幢建筑发生火灾的因素;相反,与该建筑不相邻的单位发生火灾的概率不在风险评价的范围内。只有坚持统一性的原则,才能客观、准确地评价风险。(三)客观性原则风险评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