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常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5804867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应急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地震应急常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地震应急常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应急常识第一部分地震的基本常识、地震的基本常识()什么是地震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 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 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十几 次。(二)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1、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每秒钟传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 跳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衰 减快,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动。在一般情况下,地震时地面总是 先上下跳动,后水平晃动,两者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可根据间隔的长短判断 震中的远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间隔时间可以估算出震中距离。2、震源和震中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 近震动最大,一般也是破坏性最严重的地区,也叫极震区。从震中到震源的 垂向距离,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响的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距。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 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通常根据震源的深浅,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中源 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全世界95% 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3、震级和烈度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它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面地动位移,按一 定的物理一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震级是地震强度大小的度量,它与 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小于2.5级的 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4.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 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 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到地面,会给地面各种物体造成不同的破坏现象。 通常把地震对地面所造成的破坏或影响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体的反应、房屋 建筑物的破坏和地形地貌改观等宏观现象来判定。许多国家采用地面运动加速 度值来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设定的不同地点安装加速度仪,直接记录当地的 地面运动参数。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浅、离震中远近、当地 工程地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 是根据各地遭受破坏的程度和人为感觉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目前使用的地震烈 度共分为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976年唐山 7.6级大地震,极震区烈 度达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则为6-7度。(三)地震的种类地震一般可分为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两大类。由人类活动(如开山、开矿、 爆破等)引起的叫人工地震,除此之外便统称为天然地震。天然地震按成因主要 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构造地震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地壳构造的突然变化,地壳岩层错动破裂而发生的地壳 震动,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 巨大的力,这种作用在地壳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地应力。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 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 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其中以波的形式传到地面, 这就是地震。世界上的90%以上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强烈的构造地震破 坏力很大,是人类预防地震灾害的主要对象。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喷发冲击或热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叫火山地震。这种 地震一般较小,造成的破坏也极少,并且只占地震总数的7%左右。目前世界上 大约有500座活火山,每年平均约有50起火山喷发。我国的火山主要分布在东 北黑龙江、吉林省和西南的云南等省。近代活动喷发的有黑龙江省的五大莲池、 吉林省的长白山、云南省的腾冲及海南岛等地的火山。火山和地震都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往往互有关连。火山爆发有时会激发地 震的发生,地震若发生在火山地区,也常会引起火山爆发。1960年5月22日 智利发生8.5级大地震,48小时后就使沉睡了 55年之久的普惠山火山复活喷 发,火山云直冲6000米高空,蔚为壮观。1988年我国在黑龙江省五大莲池市 建立了第一个地震火山监测站,开展火山及地震的观测研究。3、陷落地震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 下开采矿石形成了巨大的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引起地震,叫 陷落地裂。这类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3%左右,震级都很小。矿区陷落地震最大 可达5级左右,我国曾发生过4级的陷落地震。虽然陷落地震的震源浅,但对 矿井上部和下部仍会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应引起人 们注意。4、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如地 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也可诱发地震,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 福建省水电站自1993年3月底水库开始蓄水,当年5月起的2年内,共诱发 0.3级以上地震近千次,其中最大的3.9级,由于震源浅,2级以上地震,当地 就会感到晃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1959年建库,1962年发生了最大震级为 6.1级的地震。究其原因,主要是: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 水渗透到已有的断层里,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新的滑动。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 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四)地震造成灾害的原因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引起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造成 了地震灾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力通过地震波起作用的,即 纵波地震力使建筑物上下颠簸,引起建筑物的纵向结构松动,随后横波地震力 再使建筑物发生水平晃动,引起横向结构损坏。当先颠后晃的地震力超过建筑 物的承受力时,在几秒钟内就能使建筑物遭受破坏。另外,地震力引起的断层错动开裂、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沙土液化等地基 失效问题,也间接造成建筑物的倾倒和损坏。二、地震的周期性和灾害特点及空间分布特征()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大量资料的统计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 周期性,即在一个时间段内发生地震的频次高、强度大,称之为地震活跃期; 而在另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地震相对频次低、强度小,称之为地震平静期。根 据地震发生的特征,又可在活跃期中划出若干活跃幕。本世纪以来,我国已 经历了 4次地震活动期,第四个活动期大体是1966-1976年。在这10年间,我 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造成27万人死亡和数百亿元的经济损 失。根据多数专家的研究判定,九十年代到下世纪初可能是我国大陆地区地震 活动的第五个高潮期,其间可能发生多次7级,个别甚至更大的地震,强震的 主体活动地区将在我国西部,东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也将相对活跃。(二)地震灾害的特点1、突发性地震一般是在平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可以在几秒 或几十秒的短暂时间内造成巨大的破坏,严重的顷刻之间可使一座城市变成废 墟。尤其发生在夜间的地震,后果更为严重。如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3点42 分,当时人们正在酣睡,事先毫无警觉,结果伤亡惨重,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亿 元以上。2、成纵性在一个区域,或者一次强烈地震发生后,为调整区域应力场,或岩石破裂 的延续活动,往往在某一时间内地震活动呈成纵性出现,连续造成灾害。3、续发性强烈的地震不仅可以直接造成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而 且往往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破坏。如由地震灾害诱发 的火灾、水灾、毒气和化学药品的泄漏污染,以及细菌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还有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等等。以及上述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各种损 失。1923年9月1日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起火灾,造成136处起火,烧毁45 幢房屋,有5.6万人被烧死,其中大部分人因窒息死亡。(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地震的地理分布受地质构造影响,因而它有一定的规律,最明显的是成带 性。全球的地震主要分布在: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这是世界上地震最活跃的 地带,全球80%的地震和释放的地震能量75%,就集中在这条带上。二是欧亚地 震带,全球15%左右的地震发生在这条带上。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 个多地震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 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全国有41%的国土、一半以上的城市位 于地震基本烈度7度或7度以上地区,6度及6度以上地区占国土的面积的79%。(四)地震的成因假说全球地震为什么集中在上述两大地震带上呢?它的成因机制是什么?这是地 震学科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目前有几种假说:有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 学说等。现在比较流行的为大家所接受的是板块构造学说。1965年加拿大著名 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首先提出板块概念,1968年法国人把全球岩石圈划分成 六大板块,即欧亚、太平洋、美洲、印度洋、非洲和南极洲板块,板块与板块 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也是火山、地震较为集中的地带。板块学 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学说的综合与延伸,它虽不能解决地球运动的所有 问题,却为地震成因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并打开了新的思路。三、地震的前兆和监测地震发生前是有预兆的,尤其是大地震发生之前,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于仪 器的观测,发现地球内部和表面的物理、化学等微观的异常变化,而且还能直 接观察到自然界的大量宏观异常现象,分析鉴别这些异常现象,从中提取发生 地震的准确前兆信号,这是地震预报工作的基础,目前,我国开展前兆监测的 主要方法有地震学、地形变、地磁、地电、重力、地温、地应力、地下水、卫 星照片分析以及动物异常活动筹现象的收集与综合分析。()地震的微观前兆与监测1.地震学观测用地震仪测定地面震动大小、发震时刻和地点等的一种观测方法。通过研 究地震活动的规律来进行预报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方法,通常称以震报震 。1966年在我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的7.2级地震中,人们曾总结出小震闹、 大震到的谚语。1975年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前,也发现很多前兆,尤 其震前的小震群活动情况,对当地地震部们和政府作出短临预报决策起了很大 的作用,这次的准确预报,成为世界上成功预报大震的唯一范例。目前,用以 预报地震的地震学方法很多,如地震空区、地震条带、地震相关性、地震概率 统计、地震波速比等十多个项目,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重要预报手段。2.地形变观测利用精密仪器观测地壳微小变化(包括倾斜、水平与垂直位移)来预报地震 的具体方法。目前,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伸缩仪等,人们已能测出小于10- 10的形变量和极细微且大范围的位移量,是监视大地活动的有效手段。3地磁、地电、重力、地温观测利用仪器监测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和地温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的方 法。由于人类活动,大地电场、磁场、重力场、地温的干扰背景复杂,需要从 中提取地震前兆信息,作为预报辨别指标。4. 地下水观测利用仪器观测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成份与气体含量、水温等异常变化,来 分析地震前兆信息,进行地震预报的方法。由于地下水直接反映岩石圈中承压 含水层的动态变化和携带大量地壳深部元素变化信息,提供地壳应力变化情况, 因而是当前比较广泛应用的重要预报方法。5. 地应力观测利用埋设在地下一定深处的测试元件测定地下应力的异常变化来预报地震 的方法,是一种较直接、可靠的监测预报手段。(二)地震的宏观前兆与观测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 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 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地震越 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因此,观测动物异常,进 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还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值得注意的 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距离较近的大地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 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大地的颤抖和 房屋的晃动。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第二部分防震抗震知识、地震是群灾之首破坏性地震会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和损失,尤其是强烈的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目前,每年全世界由地 震灾害造成的平均死亡人数达8000 10000人/次,平均经济损失每次达几十 亿美元。据联合国统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达260万,占全 球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和的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是群灾之首。大地震如果发生在渺无人烟的地方是不会造成伤害的,如果发生在城市或 农村的活,就会造成房倒屋塌,甚至建筑物与重要工程也会遭至破坏并危及人 员的生命安全,给人们造成严重灾害,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几十秒钟的时间 内,将一座百万人的工业城市变成了废墟,伤亡侧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 亿元以上,救灾花了 6亿多元,重建用了 50亿元,而且在这之后长时间内,造 成全国人民的恐震心理。1995年1月17日日本皈神大地震造成5438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二、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特别严重我国地震灾害频度高,强度大,成灾率高,这是造成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 原因。同时,我国民众防灾意识不高,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可多 达数倍。另外,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抗震性能较差。建国头20年中, 多数建筑物和工程未考虑抗震设防,加之城市生命线管线纵横交错,埋设不合 理,有的材料强度不够,有的年久失修,使我国多数城镇防震抗震的能力脆弱, 潜在着很大的隐患。广大农村多属土、石结构建筑,抗震能力更差。据估计, 地震若发生在我国工业城市及人稠密的地区,8级左右或7级左右以及5、6 级左右的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百亿元、数十亿元和数亿元人民币。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是现代高科 技领域的前沿课题。今天,人们对地震预报成功的期望远比实际的预报水平高 得多。我国的地震预报自1966年邢台地震开始,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 经过地震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同几个发达 国家一样,处在世界领先地位。许多预报成果,已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 定、国上的规划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对地震的中短期预报,目前 仍处于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能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报,而对大多数复杂的地震尚 无法作出准确的预报。这就是当今地震预报的现状。地震发生在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以下的地壳中,目前人类最大钻探深度也 仅在12千米以内,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只能通过在地壳表层布设一 些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地球形变场等观测手段,间接推测或反演地壳内 部变化。由于地表观测,难免混杂着气候、水文、人为等非地震因素引起的噪 声,干扰了微弱的来自地球内部的宝贵信息。同时,7级以上的地震,全球每 年平均仅发生十几次,且大多发生在没有前兆观测台网的海沟或人烟稀少的地 区,使人们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强烈的地震在同一区域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 年或数百年以上,使人们从事地震预报的实践机会变得很少,认识与总结规律 性就变得很困难。再者,地震短临预报,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民众和社会的强烈 反响,因此,发布地震预报是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也是十分复杂的科学问题, 进而增加地震预报的难度。鉴于上述情况,我国目前对地震预报研究仍处在经验性的探索阶段。我国的地震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地震预报研究方面已步入世界先进行 列。长期预报有相当可信度;同时,对以10年左右为时间尺度的地震大形势的 估计有一定准确性;对几个月至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中期地震预报的 准确性占30 40%;对几小时以至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 震级三要素还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报,仅对某些类型的地震,如大地震前小地震 活动有规律地发生,临震前微观和宏观前兆异常大量出现,才能作出不同程度 的短临预报;对震后趋势的预报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并在一些多地震国 家的地震现场实践,得到有关国家的称赞。总之,目前我国的长中期预报水平稍高些而短临预报水平较低。可以相信, 随着地震科学和各有关科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和现代技术的进步,地震预报的准 确度将不断提高,人类最终会攻克地震短临预报的难关。四、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当前,人类还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也远未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水平。但 是,人类也不能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我国关?quo t;预 防为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走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 地震应急、地震救灾与重建的综合防御道路,达到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的 目的。(一)地震监测预报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做好地震短临预报,是减轻地 震灾害最经济的方法,也是全世界地震学家所孜孜以求和奋斗的目标。如1975 年发生在海城7.3级的地震前作出了中期和准确的短临预报,使震区能及时地 进行地震应急措施,及时地疏导群众撤离房屋,从而减少几万人的伤亡和40多 亿元的经济损失。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明 确规定地震预报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适时向社会发布,同时上报国务院。 已发布地震中期预报的地区,无论已经发布或尚未发布短期或临震预报,如果 发现明显临震异常,情况紧急,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 震警报,井同时向上级报告,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无论 任何部门和个人也无权以任何形式承担和发布涉及他国的地震预报。从非正规 途径得到的地震预报消息都是违反上述规定的,是误传或谣传,切忌盲目信谣 传谣,或轻易采取不必要的行动。(二)震灾预防震灾预防包括防震减灾立法,制定预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与加固,社会 保险,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全社会的抗震防 震能力。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破坏、 倒塌,以及伴生次生的灾害而引起的。保证各类建筑物具有相应的抗震能力是 减轻地震灾害的关键之一。首先要在对地区和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 基础上,搞好国土开发规划和重要工程的建设,使城镇和工程建设避开易造成 地震灾害的不利地段,选择安全有利的场地,并明确规定重大项目等工程的抗 震设防标准;其次要使新建工程和建筑物依据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和设 防,尤其是重大工程和核电站、水库堤坝、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生命线工 程更应如此。同时,还要做好震害预测工作,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而又要长 期使用的建筑物,应采取加固措施。城镇生命线网络可以维护城市的正常功能, 也可以让一座城市遭受灭顶之灾,绝不能马虎。1994年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未来10年的防震减灾目标:在各级政府和全社 会的共同努力下,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大中城市和人稠密、经 济发达的地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抗震设防和加固是抗御地震灾害 的有效措施,尽量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达到减轻伤亡和财 产损失的目的。(三)地震应急反应震灾抢险的实践表明,有无地震应急预案,其后果大不一样。如唐山7.8 级地震前没有应急预案和救灾计划,当地政府无力指挥这样巨大灾害的救灾工 作,而通讯网络的摧毁使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达6小时之久,紧急出动的数万 名解放军指战员又被桥断墩毁的滦河阻隔住,使灾区失去了最宝贵的抢险时间, 大大加剧了灾民的伤亡:相反,1992年10月20日甘肃省天祝-景泰发生6.2 级地震,由于震前有应急预案,并组织过演习,震后5分钟指挥人员就到达岗 位,迅速带领各路人员、物资等开赴灾区。当省慰问团工作组开到震区时,伤 员已得到救治,灾民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国务院1995年172号令,发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使我国地震应 急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保证了防震减灾的顺利进行。目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 门正在完善当地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了预案,不论发生什么突发性灾害, 都心中有底,不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从而为抢险救灾赢得宝贵时间,减少 伤亡和损失。(四)地震救灾与重建恢复重建工作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办法,在 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制定规划,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保质保量地搞好 重建家园的工作。五、如何做好防震自救我省闽南地区长期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应变能力。在1994年9月16日东山海外发生7.3级地震时,尽管震感强烈,建筑物遭到 破坏,但绝大多数人都能沉着应付,从而减少了人员的伤亡。相反,我省有的 地方曾因地震谣传而盲目避震,造成无震也成灾的局面;而1992年11月26 日 在龙岩连城发生4.7级地震中,有290多人受伤,是由于缺乏防震知识,避震 不当造成的。平时多一分防震的知识和经验,震时就能减少伤亡和损失。学校 要使用录像配合教育,制定好学校的防震预案,举行防震自救演习、明确疏散 路线,对避震场所、应急物品存放位置等都应有预先安排,让师生学会自救与 互救,做到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一)沉着应付突发地震1.室内应急俗语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 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地震知识判 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然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很少有 上下颠簸感觉,都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地声脆,震动小。一般有感地震和远 震不必外逃,因为这种情况震害都比较轻,对人身安全不会造成威胁。如果遇到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时,跳楼逃跑好不好呢?事实表明这不是上策。 原因是地震强烈振动时间只有一分钟左右,相当短促,从打开门窗到跳楼往往 需要一段时间,特别是人站立行走困难,如果门窗被震歪变形开不动,那耗费 时间就更多。有的人慌了手脚,急不可待,用手砸玻璃,结果把手也砸坏了。 另外,楼房如果很高,跳楼可能会摔死或摔伤,即使安全着地,也有可能被倒 塌下来的东西砸死或砸伤。根据唐山地震震害调查结果表明,因跳楼或逃跑而伤亡的人数在六种主要 伤亡形式(直接伤亡、闷压致死、跳楼或逃跑、躲避地点不当、重返危房、抢救 或护理不正当等)中占第三位。地震时造成钢筋混凝土大楼一塌到底的情况毕竟 较少,完全倒塌一般是主震后的强余震所致。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除了 具有一走的刚性外,还有相当的韧性。这就是主震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彻底摧毁 混凝土建筑物的原因。所以,地震时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 为安全的。另外也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去暂避 时。因为这些地方跨度小而刚度大,加之有些管道支撑,抗震性能较好。室 内避震不管躲在哪里,一定要注意避开墙体的薄弱部位,如门窗附近等。躲过 主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 体护住头部。万一大楼倒塌,就近躲避也会造成一定的伤亡,但这个伤亡的数 字必定远远低于盲目外逃时在门挤成一团所造成的死伤人数。其原因在于大 楼倒塌总会存在一些死角或空隙,而这?quo t;生存空间在坚实家俱和小跨度 房间等处形成的可能性较多。所以,相对来说,就近躲避可以把伤亡人数减少 到最低限度。如果地震时,你正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或高层楼房的教室上课或宿舍学 习、休息等,当你感到地震时,要注意避免接近玻璃窗,最好把被子、挎包或 枕头顶在头上,选择落下物、倒塌物少的场所,屈身蹲在排椅、课桌或坚实的 家俱下,等待地震平息后,再有秩序地撤离到空旷处,若房屋受损造成危房, 不要急于返回取东西,以免接着可能发生的余震造成房屋倒塌被压埋。撤离时, 最好不使用电梯,以访因停电困于电梯内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1970年我国通海大地震现场抢救时发现,大部分死亡者都在屋门附近, 表明地震时人们在外逃,来不及到达安全地点就被倒塌的房屋掩埋,无法凭自 己的力量挣扎出来,其它震例也基本如此。当然,地震发生时如果是位于大门 或窗户附近,而屋外又无高楼或危房倒塌覆压之险,还是应该立即跑出屋外的。 唐山地震时,部分位于门窗附近,且行动敏捷的人适时逃出建筑物避震都获得 成功。如铁路搬道房的一位工人,地震时正在工作间,距门只有2 3米的地 方休息,当地面晃动时他立即外逃,到门时已站立不住,他挣扎着爬向5米 外的铁轨,这时回头一看,工作间已倒塌成废墟,本人庆幸没有伤及。这种因 地制宜,从室内逃到室外的应急方法,与人们倡导的就近躲避原则并不矛盾。 因为应急本身就是针对男;些来不及跑出室外的人而言的,而这些人也正是地 震中可能遭到伤亡的主要对象。天津市有一位干部,在唐山地震后向人们介绍他一家因地制宜遇震躲避的 经验,很发人深思。当地震那天的夜晚,他因公宿于天津西郊某粮库的平房里, 睡觉的位置正对着门。地震时他迅速跑到屋外,房顶虽然塌落了,他却安然无 恙。而他爱人和两个孩子住在市中心的家中,地震时被突如其来的剧烈振动吓 懵了,未敢从屋内跑出,急忙躲在家俱附近。据现场分析,假如当时他们也向 外逃跑,则十有八九会被附近楼房的砖块砸死。当这位干部全家相聚时,他感 慨万千他说:我从屋内跑出来拣了一条命,他们娘仨没有向外跑也躲过了险情, 否则咱们很可能见不着面啦! 这事例生动地告诫我们:室内避震,是逃是躲需 要因地制宜。2.室外应急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这时不要冒着大地 颤动的危险往室内取物或救人。经统计,在地震发生的那十几秒至一分钟时间 内,人们进入建筑物被砸伤的几率最大。如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 有80%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刚逃到门或要进门时被砸或被压所致。要等地震 危险期(约一分钟)过后,再设法去抢救,这时即使家人、邻里、同学被压埋在 废墟下,你还是可以抢救他们脱险的。当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窗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上碎块等,会飞 落下来。在商店密集的闹市区,落下物更是多种多样,如广告招牌,马铁板, 霓红灯架等,对人体的威胁相当大。住宅区的防护墙、石壁、土墙等往往崩裂 倒塌,屋顶上的瓦片也会飞落,烟囱也可能腰折倒塌。这些情况都要充分估计 到。如果在街上行走时地震,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 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地震时,室外发生的事故相当多,桥梁可能垮塌,城市人行天桥和高层建 筑都可能倒塌,地基可能下陷,油库可能燃起熊熊烈火,水库可能决堤,河水、 湖水、海水可能淹没房屋,每次地震都有层出不穷的次生灾害并发,因此每个 人都应根据不同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的应急对策。(二)发生险情时,如何自救互救强烈地震往往造成大量房屋倒塌,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唐山大地震 时,唐山市区约80%的人员被压埋在废墟里,其中大部分都是受灾群众通过自 救互救活动而脱险的。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的5.9级地震,房屋倒塌了 不少,二万余人被压埋在废墟里,灾区人民迅速展开自救互救活动。结果不到 2小时就将94%以上被埋的人员和大牲畜抢救出来,经过及时治疗生存率达到 99.2%。1.自救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即使身体不受伤,也有可能被烟尘呛闷窒息 的危险,因此这时应注意用手中、衣服或衣袖等捂住鼻,避免意外事故的发 生。另外,还应想法将手与脚挣脱开来,并利用双手和可以活动的其他部位清 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体。用砖块、木头等支撑住可能塌落的重物,尽量将安全 空间扩大些,保持足够的空气呼吸。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尽量想法逃离险境, 如果床、窗户、椅子等旁边还有空间的话,可以从下面爬过去,或者仰面蹭过 去。倒退时,要把上衣脱掉,把带有皮带扣的皮带解下来,以免中途被阻碍物 挂住,最好朝着有光线和空气的地方移动。当几个人被压在一起,而周围又很 容易倒塌时,应该由一人先出来,到了安全地带后,再一个接一个地脱险。如 果周围比较稳定的话,最好像排队似的一起出来,还有一种方法是,先脱险的 人把一头打了结的绳索或者表面粗糙容易抓住的皮带丟给待脱险者,等脱险者 把它系在身上后,拉他迅速脱险。无力脱险自救时,应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的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 性越大。1985年墨西哥大地震后一个星期,在某医院的废墟里挖出40多个仍然活着的婴儿。研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适应新的环境,避免不必要的 恐惧和惊慌,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是很有意义的。地震中,在被压埋的期间里,要想方设法寻找代用食物,俗话说,饥不择 食,此时,若要生存,只能这样做。唐山地震时这类例子相当多。例如,有个 小孩抱着枕头被压在废墟里,饿极了的时候,就用枕头里的高梁花充饥,坚持 到获救为止。有一位居民被压埋后,靠饮用床下一盆未倒的洗脚水而生存下来。 还有一位中年妇女,渴极了的时候饮自己排出的尿,一直坚持了十多天时间, 终于得救。般情况下,被压在废墟里的人听外面的人声音比较清楚,而外面的人对 里面发出的声音则不容易听见。因此,要静卧,保持体力,只有听到外面有人 时再呼喊,或敲击管道、墙壁等一切能使外界听到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 果。2.互救地震后救人,时间就是生命,在1983年山东菏泽地震中曾作过统计,震后 20分钟内可以救出37.55%的遇难人员,救活率可达98.3%以上;1小时内,可 救出85.8%的人员,但救活率下降到63.7%以下;若2小时内还救不出被砸压的 人员,因窒息而死的人数上升到砸死人员的58.6%以上。所以,救人硬当先从 最近处救起,只要是在最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抢救他们。此种做法可以节 约时间,减少伤亡。近处救人要先救青壮年和医务人员。救出一个青年,就等于增多一份救援 力量;救出一个医生就可以尽快医治和护理好一批伤病员。另外还要注意先救 有呼声的,先救容易救的人。救人时要先呼唤,确知人还活着再下力去救,其 目的与先救容易救的人一样,以便能在最短时间形成一支强大的救人队伍。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暴露,迅速清除鼻内的尘 土,再使胸腹部暴露。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有些伤势不重者,可 帮他暴露头部和胸腹部后,让其自救脱离险境,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抢救更多的 人。凡伤者不能自行出来的,不要强拉硬拖,应尽量充分暴露全身后才可扒出。 从废墟中将人扒出来,如果是伤者、病者,他们还没有脱离危险,即使无病无 伤,如果埋压过久,也有必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流血者要及时止血,骨折者要 作简单地包扎。在黑暗处呆的时间长的人,出来后要避免强光的刺激。长时间 处于饥饿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给过多食物。震后初期的抢救工作,大多采取手挖肩扛。若利用工具,如铲、铁杆、齿 扒、锤子、凿子、斧、木棍等,一定要注意安全。在挖到人时更要小心,不可 用利器刨挖,最好用手一点点地抠。在一些梁柱相互叠压的情况下,挖掘时要 特别注意仔细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压埋的阻挡物,对上面重物需进行必 要的支撑,绝不能鲁莽行事。挖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粉尘碎物飞扬, 以致误伤和窒息被营救者,必要时可采取洒水息尘的办法。现场抢救中,力争及早除去伤员身上或伤肢的重物,立即固定伤肢,不要 拉扯被压埋者,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抬伤员不能一人抬手,一人抬腿,扭曲身 体,以免造成伤员瘫痪,应用竹木床板、担架运送伤员。(三)如何识别地震谣传个人具备了一定的防震减灾常识和科学分析能力,就能识别地震谣传, 从而避免盲目行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识别地震谣 传:1.是否具有科学性。那些明显违反科学原理,且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的地 震消息必为地震谣传。例如,某月某日将在某地发生某级地震的说法肯定是 地震谣传,因为当前地震预报水平不可能对地震作出如此准确的临震预报。又 如,地牛翻身、闰年、闰月等说法因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也必为地震谣传。2是否符合我国地震预报规定和国际惯例。例如,某某著名专家或研究机 构预报的,这种消息必为地震谣传,因为按我国有关规定,任何个人和机构都 无权发布地震预报。又如,XX之音或其它外国报刊报道中国某地将发生大地 震之类的消息也肯定是谣传,因为联合国曾规定任何国家都无权进行跨国地震 预报。3是否属牵强附会或盲目猜疑。例如,有人将天气变化或自然界其它异常 现象说成是将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这类传言也不可信。另外,当你听到地震谣传后,可以立即报告当地政府或地震部门,做到谣 言止于智者。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特别声明:1 :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