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

上传人:泓*** 文档编号:175630866 上传时间:2022-12-2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抗油渍、防指纹保护膜公司公司治理目录一、 公司简介1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3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4二、 外部治理4三、 内部治理6四、 公司治理的战略意义8五、 公司治理的概念10六、 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博弈问题11七、 产业环境分析14八、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概况14九、 必要性分析28十、 项目风险分析29十一、 项目风险对策31十二、 法人治理32十三、 发展规划46十四、 人力资源配置53劳动定员一览表53一、 公司简介(一)基本信息1、公司名称:xxx有限公司2、法定代表人:邵xx3、注册资本:860万元4、统一社会信用代码:xxxxxxxxxxxxx5、登记机关:xxx市场监督管理局6、成立日期:2013-6-107、营业期限:2013-6-10至无固定期限8、注册地址:xx市xx区xx(二)公司简介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三)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12月2019年12月2018年12月资产总额16969.3313575.4612727.00负债总额9448.117558.497086.08股东权益合计7521.226016.985640.91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项目2020年度2019年度2018年度营业收入38804.9731043.9829103.73营业利润6467.355173.884850.51利润总额5900.324720.264425.24净利润4425.243451.693186.17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4425.243451.693186.17二、 外部治理外部治理主要是利用产品市场、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等市场机制,给企业以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要建立起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公司治理。在这里,产品市场只涉及企业的顾客,他们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只有那些具有好的公司治理的企业,才能生产出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才能激励员工生产出好的产品。而经理人市场,不仅为企业管理人员的聘用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同时也给管理人员以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地工作。资本市场则能对企业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分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一些以市场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可以发现,它们一般都具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金融市场也相当成熟。企业的融资渠道也主要为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因此投资者对于公司治理的影响力相当大。尤其是那些绩效不好的企业,好多投资者都会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即抛售股票走人。一旦发现企业经营不佳,在金融市场上立刻就能反映出来,这也就给经营管理者以压力,督促它们努力提升企业的价值。除了市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严格的市场监管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相关法律制度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也相当大。再来看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没有实施以外部控制为主的治理模式的条件。(1)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主要依靠贷款,因此金融市场中的股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2)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一个流动良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而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任用大多来自企业内部,甚至有些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还是通过行政任命的。因此,经理人市场实际上对于高层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还不如西方国家。(3)我国的市场监督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相关的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只有当市场能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情况时,投资者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才能对企业的公司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三、 内部治理内部治理是公司法所确认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构成公司治理的基础,主要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博弈均衡安排及其博弈均衡路径。简单来说,就是权力与责任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的分配问题。在日本、德国等以内部治理为主的国家,它们大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公司的融资大多偏向于向银行贷款或是企业间相互持有法人股,股权集中的程度较高,股权结构也相对较稳定。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中,尤其强调银行的约束和企业间的相互约束。以内部治理为主的企业同样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首先,在法人相互持股的情况下,企业间的分红可以彼此支付、抵销,持股者为了夸大其业绩就有可能采取抬高股价的方式,进而损害法人企业的利益;其次,这种模式下企业管理者一般以增长率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为目标,这种重企业快速增长而轻股东利益的做法,显示出了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不到位,也说明了企业监管体制的不完整性。从企业的内部治理来看,我国的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1)股权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一股独大”的现象还比较严重。(2)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还处于发展完善中,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还需进一步加强。(3)股东会、董事会、高层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虽然一些上市公司设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但在实际中,“两会”的监督作用却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甚至出现了总经理将“两会”权力架空的现象。(4)董事会与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高度重合,成了内部人控制问题滋生的温床。如此一来,企业治理机制中的监督功能就被严重地弱化,甚至使得某些部门形同虚设。(5)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要么是由于考核制度无法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公正的考核,要么就是由于激励措施僵化,而由此所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增加了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概率。(6)缺乏风险管理。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竞争环境也在迅速地发生着改变,当然企业的经营风险意识不足,致使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相当不足,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总体来看,经过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的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如果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衡量我国企业的现状,则普遍存在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还不够充分,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加上法律环境、信用机制等方面的缺陷,使得我国企业的外部治理效果差、内部人控制、控股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四、 公司治理的战略意义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一种用于协调股东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机制。通过合理的利益风险的分配、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权力制衡机制、激励机制,公司治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由于契约的不完整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为公司形成统一的战略决策并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平衡工具。因此,公司治理在战略管理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战略决策过程,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公司治理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公司治理结构对战略管理主体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战略管理的主体包括战略计划的提出者、战略的制订者、战略的实施者、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者和评价者。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战略管理过程中最有话语权和行为能力的还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因此,战略的制订和实施过程,其实也就是这两大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使得这两大利益集团在战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积极的董事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也更高,对于战略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战略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较强的控制力。相反的,当董事会只是流于形式时,高级管理层则不仅掌握了企业战略实施指挥权,还包揽了战略制订的决策权。此时,高级管理层在进行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和自身利益将成为其考虑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监督机制不到位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2、公司治理结构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选择在战略目标的制订上,不同的利益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当董事会是积极的战略管理主体时,作为企业所有者的代表,他们更能站在企业的角度来制订战略目标,以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当高级管理层架空了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权时,高级管理人员就很有可能出于一己私利而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以牺牲企业长远利益为代价。虽然这种情况有些极端,但是当我们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的时候,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3、公司治理模式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企业监督机制的差异公司治理作为一种监督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对于战略的实施过程起着监督、控制的作用。当企业选择的是内部治理模式时,这种监督责任就落到了董事会的肩上。这也就要求董事会应该是积极的,能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当企业选择的是外部治理模式时,对战略实施的监督则是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的。当公司治理失效时,市场上的投资者就会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抛售公司的股票,相应的高级管理层也会因此受到相应的惩罚。五、 公司治理的概念公司治理又名公司管治、企业管治,是一套程序、惯例、政策、法律及机构,影响着如何带领、管理及控制公司。公司治理方法也包括公司内部利益相关人士及公司治理的众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主要利益相关人士包括股东、管理人员和理事,其他利益相关人士包括雇员、供应商、顾客、银行和其他贷款人、政府政策管理者、环境和整个社区。从公司治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公司治理可以分为狭义的公司治理和广义的公司治理两个层次。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通过,一种制度安排,来合理地界定和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防止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的背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广义的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整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股东、债权人、职工、潜在的投资者等)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六、 公司治理中存在的博弈问题公司治理过程其实就是权力、责任、利益和风险等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的过,程,最后的结果也是不同利益主体间相互博弈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有所不同,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被侵害,各利益主体在权衡得失之后,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以保证自己的利益能实现最大化。例如,一个从事化工业的企业,其所有者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必然会竭尽全力地扩大生产规模。而政府出于环保的考虑,则希望能将由生产带来的污染程度减至最低,这也就出现了利益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为此,企业所有者和政府之间就会有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而最终解决方案的确定也就是双方博弈的结果。分析企业中不同的利益主体,我们可以发现,在公司治理中一般都存在以下几种博弈关系。1、股东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就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股权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存在,或股权高度集中(如一些国有企业)两种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博弈关系就属于典型的“智猪博弈”。在公司治理中决策与监督是需要成本的,在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得到的利益就比小股东的显然要多得多。因此,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更有动力负起决策、监督之责、而小股东当然就成了搭便车的人,但是此,时也容易出现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问题。由于大股东处于公司治理的关键性地位,在公司治理中大股东对于企业的决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因此,只要利益诱惑足够大,那么这种优势就有可能转变为大股东为了一己私利而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有力工具。2、股东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博弈关系股东与高级管理层通过契约建立起了委托代理关系,即股东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高级管理层来实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由于契约本身的不完整性,使得契约对代理人的激励和监督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我国经理人市场还在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这种契约关系对于高层管理者的激励监督所起的作用就更有限。高层管理者的薪酬一般都与企业的绩效紧密相关的,高层管理者们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动机相当大,而企业的长远利益往往被忽视掉。因此,在股东与高层管理层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必须要妥善地处理企业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3、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的博弈关系当存在完善的监督和惩罚制度时,独立董事与大股东之间的博弈就可以达到纳什均衡。也就是说,只要大股东有侵占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出现,就会立刻被发现,并处以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独立董事也就真正地发挥了其独立监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我国的独立董事却是缺乏效率的,一方面由于企业掌握了独立董事的任免权,因此导致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在独立董事的激励问题上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而由激励不足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七、 产业环境分析大连市,别称滨城,是辽宁省地级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7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12573.8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88.6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95.2万人,户籍城镇人口428.54万人,城镇化率72%。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黄渤海交界处,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重要的港口、贸易、工业、旅游城市。基本地貌为中央高,向东西两侧阶梯状降低;地处北半球的暖温带、亚欧大陆的东岸,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1981年2月,改称大连市。1985年起,实行计划单列,同年7月国务院赋予大连省级经济管理权限。2019年,大连市地区生产总值70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八、 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概况1、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概况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是指将一种或多种材料通过精密涂布、印刷、真空溅射、烧结等方式进行转化、复合而成的一种材料,从而实现单一材料无法实现的特定功能。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属于新材料行业范畴,通过研发出不同的涂层材料与不同的基材进行组合,实现保护、胶粘、导电、绝缘、屏蔽等多种功能,被广泛使用在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相关领域。近年来,随着下游电子制造、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在传统压敏胶带制品制造业(即传统胶粘制品)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胶粘制品主要提供包装、密封、保护、识别、拼接等传统单一用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消费电子、互联网、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取得了爆发式增长。由于新兴产业具有高、精、尖等特点,传统的胶粘制品已无法满足其性能品质要求,从而催生了大量新兴应用需求。通过对新型材料设计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摸索改进,目前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已成功应用于多个下游新兴产业。国内部分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通过对关键原材料及制造工艺的持续研究,目前已掌握功能保护材料、光学功能薄膜等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具备了与国际一流企业竞争的科技实力。从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产品来看,其产品性能主要取决于涂层材料和基材的品质,以及产品结构设计及涂布、固化等工艺的控制水平。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常用的涂层材料包括丙烯酸酯、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根据需要达到的功能,可在基础高分子材料的基础上用增粘树脂或其他添加剂进行改性,或在涂层中引入各种功能性颗粒等。常用的基体薄膜材料包括聚酯(PET)、聚酰亚胺(PI)等。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涂层材料制备、涂布、干燥或固化、贴合、卷取、分切、包装等,其中涂布是整个制造过程的关键工序。涂布是改变和形成产品表面特性的重要加工工艺,它使得涂层材料与薄膜基材结合形成复合材料,能够实现单一组分材料不能满足的功能要求,扩大了产品的使用效果与附加值。涂布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性能和质量,一套涂布设备能够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涂层与基体材料,通过调整生产工艺参数,实现多种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生产。除涂布设备外,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生产加工环境也至关重要。产品的精度要求越高,对环境的无尘要求也越严苛,一般产品只需在万级或千级无尘环境下生产即可,而高端产品需要在百级无尘环境下进行生产。2、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前景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除消费电子领域外,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还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组件、家用电器、医药、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根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主要产品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成果显著,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机市场渗透率超过80%,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在虚拟现实、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技术和应用在全球处于领先位置。同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在柔性屏幕显示材料、电池隔膜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打破了国外垄断。在软件和通信领域,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加速,5G、超高速大容量光传输、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进程也不断加快。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下游行业目前多为国家十三五支持的重点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1)消费电子市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应用分析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中,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新产品持续涌现,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持续进步,产业链不断完善。同时,以华为、OPPO、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企业强势崛起,成为消费电子制造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和消费电子产品的大国,近年来消费电子行业发展迅速。从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发展来看,智能化、大尺寸全屏幕、双镜头、高分辨率、防水、个性化场景体验以及高续航能力等特点成为消费电子产品最显著的发展方向,由此衍生出的对上游内外部OCA光学胶膜材料、石墨散热材料、高硬度薄膜材料、涂布型偏光片、防水透声材料、高温阻尼材料、防水保护膜等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需求也显著增加。在全球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市场中,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不断进行的改革升级,带动了移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成就了网络电信设备出货率的持续高增长。同时4G技术的普及也使高精密机构件成为网络电信设备的主要发展方向,接下来随着5G技术的兴起,智能手机市场势必迎来新一轮置换热潮。2017年以来,智能手机普及度已达到高点,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换机热潮临近结束,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手机质量提升消费者换机周期拉长等因素协同影响,全球智能机整体市场开始呈现负增长。根据IDC的统计数据,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62亿部,下降了05%,这是自智能手机推出以来首次同比下降;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1405亿部,年同比下降41%。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08亿部,较2018年第一季度的3327亿部下降66%,其中,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5030%,出货量达到5,910万部,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二的手机厂商(1900%),此外,vivo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24%,位列全球出货量第五(750%)。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332亿部,较2018年第二季度的3412亿部下降23%,其中,华为手机第二季度出货量为5,870万部,仍然是全球出货量第二的手机厂商(176%),其他中国手机厂商小米、OPPO分别以3230万部(97%)、2950万部(89%)出货量占据市场第四、五位。2019年上半年,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下降,但是中国主要手机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仍保持较高的增长趋势。由于昂贵的设备定价、元器件瓶颈以及5G网络的可用性受限,目前全球5G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很小,IDC预计5G手机在2019年内的总体出货量将只有670万部,约占当前全球总市场05%的份额,相当于3G手机出货量的八分之一;未来,5G设备的普及率将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根据IDC预测,2023年5G手机出货量将会占据全球总出货量的26%;而陈旧的3G手机的出货量将会迎来骤减,只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2%;在短期内4G手机的出货量不会发生过于剧烈的变化。IDC预计2019年4G手机的市场份额依然将高达954%,而4年之后其出货量有望达到1542亿部,市场总额下降至714%。经历了前期的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平板电脑市场进入了细分化时代。随着苹果iPadPro、微软Surface等产品的发布,二合一平板电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IDC统计,2016年二合一平板电脑的出货量涨幅超过70%。2017年8月,工信部发布移动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发展智能终端、移动业务与应用等领域,以促进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二合一平板电脑在多媒体教育、信息化移动办公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IDC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2,212万台,同比下降08%,降幅继续收窄。其中SlateTablet(传统直板式平板电脑)出货量约2,041万台,同比下降07%;DetachableTablet(可插拔键盘平板电脑)出货量约172万台,同比下降11%。根据IDC最新发布的平板电脑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531万台,同比增长45%,连续四个季度保持上涨。报告中指出,SlateTablet(传统直板式平板电脑)出货量约464万台,同比下降20%;DetachableTablet(可插拔键盘平板电脑)出货量约67万台,同比大幅增长949%。增量主要来自苹果iPadAir的发布和华为M5108寸产品的增长以及微软整体出货量的提升,目前苹果和华为新品仍处于产能爬升期,预计后续中国平板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增长。2012年,谷歌眼镜的发布将智能可穿戴设备带入公众视野。2014年,苹果AppleWatch的发布促使可穿戴设备市场迎来了新一波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产业链加速发展。近年来,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种类的增加、产品技术的成熟、用户体验的提升、价格的下降以及各大厂商的积极投入研发,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至2018年第四季度末,全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1722亿台,同比增长275%。根据IDC公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960万台,同比增长552%。其中1,280万台来自苹果(市场份额258%),660万台来自小米(市场份额133%),500万台来自华为(市场份额10%),430万台来自三星,290万台来自Fitbit。根据IDC公布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9年第一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950万台,同比增长347%。基础可穿戴设备(不支持第三方应用的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255%,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达到846%。(2)汽车电子市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2月,我国汽车产销2,78092万辆和2,80806万辆,同比下降416%和276%;2019年1-6月份,我国汽车产销1,2132万辆和1,2323万辆,同比下降137%和124%。快速增长的汽车消费市场,相应催生了汽车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汽车轻量化、小型化、智能化和电动化趋势的推动下,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处于成长期,2012年至2016年全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市场销售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到108%。数字信息时代,智能汽车与车联网融合在即,未来汽车将成为最大的个人移动处理平台,成为使用者的娱乐和工作平台。4G、智能汽车电子应用等车载技术逐渐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要关注点。未来随着新车型的推出,车联网装配比例也有所提升,2017年的新车中车辆联网配置占比达21%,高于2016年新车配置占比的16%。根据IHS预测,2022年全球互联网汽车市场保有量将达35亿辆,市场占比24%,具有互联网功能的新车销量将达到9,800万辆,市场占比94%。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车联网的普及对汽车电子的功能性提出更多要求,诸如更好的驾驶服务、汽车驾驶状态显示、位置信息、社交信息服务等都将刺激汽车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未来,随着人们消费理念的升级,打造差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汽车电子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车载导航、车载影音等车载娱乐系统的升级将对上游OCA光学胶膜材料、节能环保材料、超轻车身材料、功能贴膜材料等新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庞大的汽车电子、装饰市场将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带来新的增长点。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及预测,2017年我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5,860亿元,2018年我国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增长至6,550亿元;到2022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0,000亿元。(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市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应用分析锂电池的下游市场可细分为3C领域、动力领域和储能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市场规模的迅速增长,动力电池出货量的快速增长已成为锂电池行业发展的主驱动力。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为65GWh,同比增长46%。出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主要受下游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9%带动,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122万辆,同比增长505%。2019上半年新能源汽车生产约609万辆,同比增长60%,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约3001GWh,同比增长9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会对锂电池生产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锂电池将朝着提升安全性能、提高能量密度和优化循环性能等方向发展。具有安全性能好、重量轻、容量大、内阻小、设计灵活等特点的软包锂电池产品逐渐成熟。软包锂电池与传统锂电池在正极、负极、电解液等材料应用及结构布局方面较为类似,最大的差异在于包装材料,传统锂电池均有铝壳或者钢壳等外壳,而软包锂电池是使用铝塑复合膜作为包装材料。铝塑复合膜材料具有不易爆炸、质量轻、内阻小等优势,未来将成为软包锂电池的主流材料。铝塑复合膜材料依托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容量、较高的增长率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将继续带动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4)薄膜包装材料市场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应用分析薄膜包装材料作为传统的胶粘制品,具有高抗拉升力、质轻、无毒无味、防止产品外漏或破损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食品包装、工业品包装、家庭日用品包装、服装包装、药品包装等商业包装领域。BOPP薄膜作为最重要的塑料包装材料之一,近年来在中国市场发展迅速,已成为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的必需品。目前BOPP薄膜产品中,中低端类产品竞争激烈,行业正逐渐向多元化、功能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3、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市场发展趋势(1)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应用领域扩大,产品精密化发展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作为高端复合材料,除了在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传统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外,在新能源电池、航空航天、新智能穿戴等领域也开始广泛运用。随着国内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需求日益扩大、应用方式的不断创新,根据客户对产品性能要求量身定做专用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将成为未来高端薄膜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这将对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2)环保需求日益增长,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产品向绿色化方向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提高,对材料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推动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产品不断向绿色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使用甲苯、乙酸乙酯等有机物质作为溶剂,在产品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少量有机物质挥发的情况。而使用水等环保型溶剂,或不使用溶剂采用UV固化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排放水平,使得材料对空气质量及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随着环保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绿色化的精密涂层产品将会在未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3)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是未来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工信部会颁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和高技术船舶、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为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对新材料质量性能、保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紧紧把握历史机遇,集中力量、加紧部署,进一步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下大力气突破一批关键材料,提升新材料产业保障能力,支撑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被列为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重点产品,石墨烯被列为前沿新材料重点产品,高性能复合材料被列为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工程重点产品,新型显示材料、电池材料被列为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推广工程中的重点新材料。(4)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企业研发创新投入不断增长消费电子等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下游应用领域技术发展速度较快、产品生命周期短,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信息技术融合运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中,从而不断催生出集合多种功能的产品,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功能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必须加大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才能满足客户快速变化的需求,而拥有良好品牌优势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5)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企业由提供单一或少数种类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发展随着消费电子、新型显示、新能源电池等下游领域的技术、产品发展,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的使用环境日趋复杂,仅单一或少数种类的产品难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企业正在向提高产品精密度,丰富产品种类,结合多种产品为客户打造综合解决方案的方向发展。在产品多样化、研发实力、生产技术等方面综合实力领先的企业具备明显的发展优势,将能在市场集中过程中快速发展,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6)我国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市场前景广阔,迎来发展机遇近年来,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产业正不断向中国转移。一方面,国外企业因中国市场容量快速扩展,而其本土生产成本较高等原因,不断通过建厂、收购等方式将生产、研发、人才等产业资源转入中国。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多年的沉淀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部分企业已经能生产出性能、规格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具备了较强的综合实力。与此同时,我国十三五规划将促进高端装备与新材料产业突破发展,引领中国制造新跨越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行业将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九、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十、 项目风险分析(一)政策风险分析项目所处区域其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较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局稳定,法律法规日臻完善,因此,该项目政策风险较小。(二)市场风险分析该项目虽然暂时拥有领先的竞争地位和优势,但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加快产品产业化进程并尽早达到规模化生产,确保性价比优势,真正占据国内较大比例市场份额,同时力争出口。因此,产业化进程的速度与质量是本项目必须迎接的挑战与风险。虽然今后几年该项目应用产品需求将会持续一波增长趋势,但目前剧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使得本项目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三)技术风险分析技术风险的规避措施是采用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使产品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的投入,积极研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完善并固化加工制造工艺,挖掘自身潜力,打造自己核心竞争力。目前技术飞速发展,设备更新和产品技术升级换代迅速。要使产品和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就要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强科研开发力量,致力技术创造,保持技术领先。同时,重视人才竞争,学习国外人才资料管理先进经验,形成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建立吸引和稳定人才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四)产品风险分析该项目的几种产品都是比较成熟的产品,但仍要根据市场不断改进。(五)价格风险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市场定价均比目前市场价要低,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最终的价格竞争,面临调低售价的压力;同时,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也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对产品价格带来不确定影响。因此,应从形成规模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内部管理、改进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品牌计划生产方面采取措施,削减产品价格风险。(六)经营管理风险分析项目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企业运营不当造成大量存货、营运资金短缺、产品生产安排失调等问题。对于经营管理风险,建议企业吸引人才加快机制及科技创新,尽快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素质,制定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和责任制;稳定原料供应渠道;加速新品种的开发,及时根据形势调节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供、销网络管理系统,积极开拓市场渠道,抢占市场先机;避免行业风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高素质的人才(包括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七)财务及融资风险分析财务金融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项目资金由企业自筹解决,只要确保资金迅速到位、回收和资金的合理使用,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财务金融风险很小。本项目由于企业已经完成了资金前期自筹,加上良好的银行信用等级,因此,项目投融资风险很小。(八)经济风险分析从盈亏平衡点和售价降低对内部收益率的影响看,项目的抗风险能力较强,但还需要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保持技术先进性,大力研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只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才是企业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才能最终避免项目的经济风险。十一、 项目风险对策(一)政策风险对策目前,国内有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但还需要把握机会,抓住国家目前鼓励符合产业政策项目建设的机会,让项目尽快进入实施阶段。(二)社会风险对策加强与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以期获得更好的支持和帮助,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三)经济风险对策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和政治环境对本项目产品市场的影响,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营销策略。另外,企业内部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和管理创新,节能减排,使项目产品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同时,与下游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稳固的销售网络。(四)管理风险对策选聘优秀的管理人才,并施以职业道德、修养、能力等综合方面的教育;同时制定合理高效适用的管理程序和制度,杜绝由于管理制度和措施的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风险。特别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较好业绩和口碑的设计工程公司、监理公司、施工单位,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建设,及时投运。十二、 法人治理(一)股东权利及义务股东按其所持有股份的种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持有同一种类股份的股东,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种义务。股东为单位的,股东单位内部对公司收购、出售资产、对外担保、对外投资等事项的决策有相关规定的,公司不得以股东单位决策程序取代公司的决策程序,公司应依据公司章程及公司制定的相关制度确定决策程序。股东单位可自行履行内部审批流程后由其代表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公司相关制度参与公司相关事项的审议、表决与决策。1、公司股东享有下列权利:(1)依照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获得股利和其他形式的利益分配;(2)依法请求、召集、主持、参加或者委派股东代理人参加股东大会并行使相应的表决权;(3)对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提出建议或者质询;(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转让、赠与或质押其所持有的股份;(5)查阅公司章程、股东名册、股东大会会议记录、董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和财务会计报告;(6)公司终止或者清算时,按其所持有的股份份额参加公司剩余财产的分配;(7)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的股东,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8)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本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2、股东提出查阅前条所述有关信息或索取资料的,应当向公司提供证明其持有公司股份的种类以及持股数量的书面文件,公司经核实股东身份后按照股东的要求予以提供。但相关信息及资料涉及公司未公开的重大信息的情况除外。3、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内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股东有权请求人民法院认定无效。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本章程的,股东有权自决议作出之日起60日内,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公司根据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已办理变更登记的,人民法院宣告该决议无效或者撤销该决议后,公司应当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撤销变更登记。4、公司股东承担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章程;(2)依其所认购的股份和入股方式缴纳股金;(3)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不得退股;(4)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5、持有公司5%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股份进行质押的,应当自该事实发生当日,向公司作出书面报告。6、公司的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得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如果存在股东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情况的,公司应当扣减该股东所应分配的红利,以偿还被其占用或者转移的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控股股东发生上述情况时,公司应立即申请司法系统冻结控股股东持有公司的股份。控股股东若不能以现金清偿占用或转移的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的,公司应通过变现司法冻结的股份清偿。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负有维护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安全的法定义务,不得侵占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或协助、纵容控股股东及其附属企业侵占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上述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公司董事会对于负有直接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予以解除聘职,对于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监事,应当提请股东大会予以罢免。公司还有权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7、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关联方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不得占用或转移公司资金、资产及其他资源。违反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不得以下列任何方式占用公司资金、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1)公司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垫付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费用和其他支出;(2)公司代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偿还债务;(3)有偿或者无偿、直接或者间接地从公司拆借资金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4)不及时偿还公司承担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的担保责任而形成的债务;(5)公司在没有商品或者劳务对价情况下提供给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使用资金;8、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不得在公司挂牌后新增同业竞争。9、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收购人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披露公司控制权变更、权益变动和其他重大事项,并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收购人应当积极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得要求或者协助公司隐瞒重要信息。10、公司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知情人员在相关信息披露前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利用公司未公开的重大信息谋取利益,不得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者其他欺诈活动。11、通过接受委托或者信托等方式持有或实际控制的股份达到5%以上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应当及时将委托人情况告知公司,配合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12、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转让控制权的,应当公平合理,不得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转让控制权时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当在转让前予以解决:(1)违规占用公司资金;(2)未清偿对公司债务或者未解除公司为其提供的担保;(3)对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承诺未履行完毕;(4)对公司或者中小股东利益存在重大不利影响的其他事项。(二)董事1、公司设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2、董事会由12人组成,其中独立董事4名;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3、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1)负责召集股东大会,并向股东大会报告工作;(2)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3)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4)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5)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6)在股东大会授权范围内,决定公司对外投资、收购出售资产、资产抵押、对外担保事项、委托理财、关联交易等事项;(7)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8)聘任或者解聘公司总裁、董事会秘书,根据总裁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并决定其报酬事项和奖惩事项;拟订并向股东大会提交有关董事报酬的数额及方式的方案;(9)制订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10)制订本章程的修改方案;(11)管理公司信息披露事项;(12)向股东大会提请聘请或更换为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13)听取公司总裁的工作汇报并检查总裁的工作;(14)决定公司因本章程规定的情形收购本公司股份事项;(15)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本章程授予的其他职权。公司董事会设立审计委员会,并根据需要设立战略、提名、薪酬与考核等相关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依照本章程和董事会授权履行职责,提案应当提交董事会审议决定。专门委员会成员全部由董事组成,其中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审计委员会的召集人为会计专业人士。董事会负责制定专门委员会工作规程,规范专门委员会的运作。4、公司董事会应当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告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向股东大会作出说明。5、董事会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主管机构的要求制定董事会议事规则,以确保董事会落实股东大会决议,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科学决策。该规则规定董事会的召开和表决程序,董事会议事规则应作为章程的附件,由董事会拟定,股东大会批准。6、董事会应当确定对外投资、收购出售资产、资产抵押、对外担保事项、委托理财、关联交易的权限,建立严格的审查和决策程序;重大投资项目应当组织有关专家、专业人员进行评审,并报股东大会批准。对上述运用公司资金、资产等事项在同一会计年度内累计将达到或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值的50%的项目,应由董事会审议后报经股东大会批准。7、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公司董事担任,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和罢免。8、董事长行使下列职权:(1)主持股东大会和召集、主持董事会会议;(2)督促、检查董事会决议的执行;(3)签署董事会重要文件和应由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其他文件;(4)行使法定代表人的职权;(5)在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紧急情况下,对公司事务行使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利益的特别处置权,并在事后向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报告;(6)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7)董事会按照谨慎授权原则,决议授予董事长就本章程第一百零八条所述运用公司资金、资产事项(公司资产抵押、对外投资、对外担保事项除外)的决定权限为,每一会计年度累计不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值的15%(含15%);9、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由董事长召集,于会议召开10日以前书面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10、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董事、1/2以上独立董事或者监事会,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董事长应当自接到提议后10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董事会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应以书面或传真形式在会议召开两日前通知全体董事和监事,但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以现场会议、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召开临时董事会会议的除外。11、除本章程另有规定外,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但是应由董事会批准的对外担保事项,必须经出席董事会的2/3以上董事同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并经全体独立董事三分之二以上方可做出决议。董事会决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12、董事与董事会会议决议事项所涉及的企业有关联关系的,不得对该项决议行使表决权,也不得代理其他董事行使表决权。该董事会会议由过半数的无关联关系董事出席即可举行,董事会会议所作决议须经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