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

上传人:lis****666 文档编号:172658265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论传统节俭美德及其当代走向 【摘 要】传统节俭美德包含克己之俭、义礼之俭、养德之俭、兴邦之俭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从修身、治国两个方面,从伦理、经济两个角度开掘了节俭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节俭观念的比拟,说明两种节俭观各有其历史局限性,因此应当重新审视节俭与消费的关系,树立一种新型的节俭消费观念。【关键词】节俭;消费;伦理文章编号:1673-0380202201-0013-02传统中国文化奉节俭为美德,其表现在消费领域,既是以节俭为荣、以浪费为耻的崇俭消费观念;而在道德层面,节俭内涵通过教人节制欲望,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意思。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节俭的价值受到了严峻挑战,这集中表现在对其妨碍消费、抑制经济开展作用的质疑。但任何一种消费都是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对它的评价应包含经济与道德的双重维度,节俭观念亦是如此。因此,对传统节俭观进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反思,成为当前消费伦理研究的一个紧要问题。一、传统节俭美德的内容虽然节俭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规范和功用不同,但节俭的根本精神与价值指向却一脉相承,具有相对稳定性。1.义礼之俭。儒家重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对待财富,相比富贵与否,孔子更关注逐利方式是否正当。对财富无论追求还是享受,他都强调主观动机的合道德性,轻视获利多少的客观实际。他追求道德标准与经济行为的和谐统一,因此当义利不可兼得时,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儒家重礼,强调“俭不违礼、用不伤义,重视礼对消费的等级标准。“俭并非无原那么的绝对的,而应以合乎自身等级名份为前提。“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儒家既反对逾越等级、奢靡无度的消费方式又反对因过分节俭而不合乎等级身份的失礼行为。2.克己之俭。荀子曾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荀子荣辱。欲望,特别是对美食美物的贪欲乃人之本性,人皆有之。有些情欲合理,利己利人;有些不合理,害己害人。可是“理智无力;欲无眼1,欲望本身并没有善恶评价规范。不足道德标准与价值指引、一味逐欲的活动会让人类陷入混乱。诚如老子所言:“五色使人目盲,五味使人口爽,五音使人耳聋,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所以他告诫我们“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为了防止纵欲引起的灾祸,我们就必须“克己以管理自己的情欲,但“克己之功如何实现?“奢那么不孙,俭那么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先贤们很早就看到了“俭、“奢同欲望的关系:“侈那么多欲,“多欲那么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多欲那么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训俭示康,欲壑难填,奢侈的行为会刺激人的贪欲,酿成灾祸;而“俭那么寡欲,“寡欲那么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寡欲那么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同上,节俭可以教人们克制不合理欲望,培养合理欲望,因此节俭的生活方式是人们克己制欲的应然之选。3.养德之俭。节俭不仅是一种消费观念,古人更是以俭为德。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朱熹也说“俭德极好,但凡俭那么鲜失?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节俭即“节制,节制内涵理性御己之意,因而“鲜失。节俭也作“简约,提倡“见素抱朴、简约生活,以将精力用来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人的精神追求虽以一定的物质生活为根底,但并不限于物质生活。相反,人假设一味沉溺于声色犬马,便会消磨志向,丢失精神目标。因此,于志宁总结道:“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旧唐书于志宁传。4.兴邦之俭。“禁奢崇俭,美政也。节俭既是美德又是“美政。儒家很重视节俭对于裕民、富国的重要性。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并说“百姓足,君孰缺乏?百姓缺乏,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他提出了通过节用而裕民,裕民而国富的美好治国愿景。荀子那么更加明确的指出节俭对经济开展的重要性,他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荀子富国;他也很注重节约资源、积累财富,因此他说“强本而节用,那么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荀子还很推崇可持续消费:“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荀子荣辱,节约开支是为了有备无患,保持生产生活的可持续性。但他也强调“天下尚俭而弥贫,社会上各阶层、各领域无差异的厉行节俭只能使人民更加贫困,是不可持续的。古人也很警惕“奢侈对于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巨大破坏作用。李商隐曾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靡的行为轻那么腐蚀人心、败坏个人道德,重那么破坏社会风气、亡家亡国。“国侈那么用费,用费那么民贫,民贫那么奸智生,奸智生那么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匮缺乏;匮缺乏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管子八观中认为奢靡的行为源于“毋度,即人对自己行为的放荡。因此应当“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同上,通过提倡节俭来杜绝浪费现象、整肃奢靡的不良风尚,此乃“国之急也。二、“俭奢之争的当代呈现人们对“俭?还是奢?的争论从未停止,在生产力取得长足进步的现代,对“俭奢之争的评价那么更多仰赖于西方思想。西方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认为,节俭是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而资本的积累客观上也意味着社会总财富的增加,因此节俭被视为经济开展的必要保证。李嘉图那么进一步指出,奢侈消费是非生产性消费,对经济增长没有奉献,而满足人根本生活需要的消费那么维系着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是经济开展的必要性消费。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一方面赋予了人追逐财富的合法性,人们将辛勤劳动看作天职从而发明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其禁欲主义价值观又视奢侈享乐为最大的“恶,引导人们过简朴生活,从而为社会积累了大量财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开展。可见他也认可节俭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开展,财富的积累即等于经济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社会更依赖于资本在生产与消费领域间的流动来满足不断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时社会有效需求是否充足就成为决定生产是否可持续的关键。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指出,社会有效需求的缺乏是导致生产环节资金断裂的关键,而消费需求的贫乏那么源于传统节俭观念的束缚。因此虽然节俭是美德但却妨碍了经济的开展,奢侈虽然是“劣行但却利于扩大消费,开展经济。可见,不同时期的 思想家、经济学家对节俭的评价如此迥异,它对经济或是妨碍或是促进,这源于在不同经济开展阶段节俭促进积累、妨碍消费客观作用的不同呈现:早期资本主义阶段,积累是关键,节俭促进积累的功能顺应了经济的开展;而在兴旺资本主义阶段,消费那么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关键,于是节俭沦为抑制经济增长的罪魁祸首。与传统视角相比,现代对消费行为的评价角度那么过于单一。判定某种消费,“俭奢、“善恶的道德价值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其对经济开展的作用几何。某种消费道德上“应不应该的价值命题被经济学家眼中某种消费“能不能有利于经济开展的标准性命题所取代。这种对消费道德话语的缺失淡化了消费者的责任意识。正如弗洛姆所言“它使消费者不尊重劳动和人的努力;使他忘记了在他自己的国家和比拟贫穷的国家中还有人受穷。2加之消费的私人化特征,使人们很难接受对消费的伦理要求,因为伦理标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消费中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消费天经地义并且与他人无关。但事实上消费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消费中不仅能体现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论文如平等或剥削;也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对资源的浪费或合理利用、对生态的破坏或爱护等。可见经济话语主导下的俭奢评价,其优点与问题都显而易见。三、对“节俭的现代诠释一种科学的消费方式必然是经济合理性与道德正当性的统一。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其蔑视甚至否认人正当经济诉求的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开展,而西方对俭奢的评价角度那么过于单一,对消费中体现的伦理问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这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节俭与消费的关系,探寻一种即扎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又兼具道德经济双重关心的新型节俭观念。首先,分清消费与浪费。浪费不管从何种角度说都是种“恶,是节俭的背面。提倡节俭就应当反对浪费,但这并不代表对消费的全面否认,因为消费并不必然意味着浪费。人们经常误将消费与浪费等同,这其实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本源。从词源学角度看,古代中国“消与“费最早是各具不同含义的两个动词。“消意指“用尽;而“费那么近似于现代的“浪费,指“大量的花费、消耗。而后“消、“费被放在一起构成“消费一词,用作表示对某物的“消磨、耗费3,并依然带有鲜明的贬义。与此类似,在西方“消费一词最早出现于14世纪,表示对某物的“用光、耗尽、毁掉也带有贬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开展“消费的贬义色彩早已淡化,现代“消费是指“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耗费物质财富4,它是对客观经济行为的标准概念,是中性的。可见,现代的“消费与“浪费并不完全等同。一般意义上,我们对“消费的描述并不形成价值判断,只有“过度的消费才会被指责为“浪费。因此,我们提倡合理适度的消费,这也是现代“节俭的应有之意,但也坚定反对过度消费,因为“用而无度实际上就是“浪费。其次,分清节俭与吝啬。与人们对“消费的理解更加趋于客观理性相反的是,“节俭在现代却逐渐成为“抑制消费的代名词。伴随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愈加显著,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激励消费的政策,甚至提出“消费即爱国的口号。这是为了扭转社会普遍消费缺乏的情况对传统节俭消费观念的“矫枉,但“矫枉往往导致“过正,当下人们普遍将“节俭看作消费的反对力量,视其为落后、保守、不爱国的行为,将它与“吝啬划等号。事实上,根据?当代汉语词典“吝啬指“过分节省,当用不用,它的确是对消费的否认与反动,但“节俭只是反对过度消费而并不否认消费本身。就其内涵,它们都要求对消费行为进行节制,只是程度不同,“节俭要求对消费的适当节制,而“吝啬是对消费的过度节制。“俭而无度不是节俭,吝啬否认消费的同时,也歪曲了节俭的本意。综上所述,节俭只是一种具体的消费观念,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消费方式。作为消费的一种形式,节俭与消费的目的是一致的。消费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活,使人通过消费完善与开展自我,消费是“人的实现与人的现实。消费直接指向生活,它是人自我开展与实现的伎俩,而非目的本身。因此,节俭并不必然否认消费。“节俭不是为节约而舍弃必要的消费,更不是为了节俭的目的去违背人们生活本身的价值追求。5节俭是为了人更自主、更高效的消费,它提倡“以最小的本钱实现消费品的最大价值,它以对消费品的最正确高效利用为原那么,它对消费全部否认性的话语只体现在它反对违反该原那么的消费,也即“浪费,但它并不反对消费本身。如果把节俭当作目的,为俭而俭,试想这种连人的根本物质生活需要都得不到照顾的生活方式何谈人进一步的开展?背离了“人的节俭,便也异化为对人自我实现的妨碍。俭是种主张,而非教条,对“俭的现代诠释,一定要立足于人更加合理的消费,着眼于人更美好的生活。另外,节俭也确是主张对消费行为有所节制。过度节俭违背人的生活,但过度放荡自身欲望,一味追求物质消费同样不是人应然的生活。“人的生活,目的何在?相信这样一个问题便如大家眼中的哈姆雷特,答案迥异。但从中我们起码能摸索出,人对生活的追求绝不仅限于满足客观物质生活需要,人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人生活目的的实现依赖于消费。不过,虽然人的根本物质消费是人精神消费的根底,但人吃穿住行等根本物质需求是极易满足的,并且人精神需求的实现也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耗费。因此以满足人自我实现与开展为指向的消费,其本身对物质耗费的需求是有限的。过度的物质消费反而会影响人的身心和谐,妨碍人高质量的精神消费。这表明消费的盲目无度也会将其自身异化为自身的背面。因此,现代语境中的“节俭其核心精神就在于强调对消费行为的“度,它既不提倡人“费而无度,也不希望人“俭而无度,它提倡的是人在消费中择其中道而行之,即适度消费。节俭是消费的中道,中道的价值往往是恒久的,但节俭重在实践,也难在实践。节俭的“度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它会随着生产的开展而变化。原本在较低生产力开展水平被认为是奢侈的消费行为,在较高生产开展阶段可能会被看作是合理的;而在较低生产水平被奉为美德的节俭,在生产的较高阶段也可能被指责为过度的节俭而失去其合理性。因此,我们对节俭“度的把握应当在动态变化中寻求平衡。不过传统观念往往是一个社会比拟巩固的力量,观念的革新一般滞后于生产的开展,随着生产开展,实际生活中对消费“应然的“度与人们观念中那个“本然的“度便会产生矛盾。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作为美德的俭在现代却被人误比作吝啬,而在现代被人当作爱国表现的消费在历史中却被人指责为奢侈浪费。这决定我们无法一劳永逸的构建一种普世的消费观念,学界只能始终立足于具体现实,在变化中摸索一种相对合理、合宜的消费模式。消费伦理的实践性与现实性特征决定我们将始终面对时代问题的挑战,对节俭现代诠释的全部内涵也正在于此,“节俭相比于是对消费教条式的要求,更像是为了人们更好的消费与生活而提供的一种态度与思路。注释1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518.2美弗洛姆.蒋重跃等译.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22.268.3安德义.逆序类聚古汉语词典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1236.4任超奇.新华汉语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22.958.5万俊人.义利之间现代经济伦理十一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22.1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