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上传人:三*** 文档编号:172658068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样本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按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盆腔炎与慢性盆腔炎。中医学占籍文献中无盆腔炎的病名记载,按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的“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癥痼等病范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七(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髄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疲乏,或不孕等。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1)、症状:括下腹疼痛,腰髄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疲乏,或不孕等C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或输卵管发炎时,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压痛;或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次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或为盆腔结缔组织发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髄韧带增粗、变硬、触痛。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宫颈管分泌物检查: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快,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窝积液。(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医新药临产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 湿热瘀结主症:1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2腰髄胀痛;3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次症:1经期腹痛加重;2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3口腻或纳呆;4小便黄;5大便澹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膩或白腻,脉弦数或弦滑。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证。(2) 气滞血瘀证(3) 主症:1下腹胀痛或刺痛;2情志抑郁或烦躁;3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4) 次症:1月经先后不定,量多或少;2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3经前乳房胀痛;4情志不畅则腹痛加剧;5月完腹胀痛。舌脉: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黄,脉弦。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5) 寒湿瘀滞证主症:1下腹冷痛或刺痛;2腰髄冷痛;3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1形寒肢冷;2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3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4经色紫黯或夹有血块;5大便澹泄。舌脉: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证(4)气虚血瘀证:主症:1下腹疼痛或坠痛,绵绵日久;2痛连腰髄,经行加重;3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次症: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2经血黯淡或夹块;3精神萎靡;4体倦乏力;5食少纳呆。舌脉:舌质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以上主症具备2项或以上,次症2项或以上,结合舌脉,即可辩证为本证。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瘀结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代表方剂:仙方活命饮加减基本处方:金银花15甘草10当归10赤芍10穿山甲10皂角刺10天花粉15贝母10防风10白芷10乳香10没药10蕙茂仁15冬瓜仁10中成药:金刚藤胶囊。2. 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代表方剂:膈下逐瘀汤。基本处方:五灵脂10、当归10、川萼10、桃仁6、赤芍10、牡丹皮15、枳壳10、乌药6、延胡索15、甘草10、香附10、红花6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桂枝茯苓丸胶囊、散结镇痛胶囊或丹参针。1. 寒湿瘀滞证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基本处方:小茴香10、干姜6、当归10、生地10、川萼10、赤芍10、肉桂10、茯苓10、延胡索15、蒲黄10、五灵脂10、制没药6、桂枝10、丹皮15、桃仁6。中成药或中药针剂:桂枝茯苓丸或丹参针。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代表方剂:理冲汤加减。基本处方:黄茧15党参20白术10山药20知母10三棱10莪术10鸡内金10炙甘草10川萼6当归6丹参10广木香6中成药或中药针剂,如散结镇痛胶囊或参麦针等等(二)外治法1、直肠给药:中药灌肠:方药:苏木50黄柏35延胡索25赤芍35没药15败酱草30(本院名老中医经验方)上药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每次一剂。2、中药外敷:下腹或腰髄部。中药外敷:双柏撒水蜜调,每日一剂。(本科室经验方)3、物理治疗:红外线治疗下腹部,每日一剂。4、耳部穴位贴敷治疗:盆腔、内分泌、肝、脾、神门、耳尖(放血)疗效评价:临床痊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甑部疼痛消失。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骸部疼痛明显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两个等级。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甑部疼痛有所减轻,疼痛程度积分降低一个等级。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髄部疼痛无减轻或有加重。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1、难点分析:我科收治的盆腔炎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部分病人证型复杂。2、应对措施:应对措施:加强中医辨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治疗准确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