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72624851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全福泉 林德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摘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高职高专教育,构建了融二者为一体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及在实际运用中的障碍做了分析,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运用导向价值。关键词职业人素质构成 职业发展路径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全福泉(1971),男,江西上饶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服务与教学;林德钦(1983),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法规与教学。一、“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是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以“职业化人品塑造、职业化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必要必需理论为基础,以职业岗位训练为主线,达到毕业生上岗即能顶岗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 “1”指高职高专教育平台;“3”指职业人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路径;“N”指与职业发展匹配的N种职业化人才。二、“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高职高专教育是高职生职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为其职业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模式要适宜高职生的职业发展,站在其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高度进行设计,将职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不偏离职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可持续性,也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更具体丰富、切实可行。这个观点就是我们研究职业教育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以及他们相关结构模式的一个根本依据。根据上述观点,笔者再根据“系统论”的整分合原理,首先,将高职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两大类;其次,将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职业人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再次,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为为职业教育服务,使之培养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最后,将二者整合到统一的学习实践路径,培养出职业化人才,如图1所示。图1 “1+3达N”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三、“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构成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职业人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胜任特征理论,运用逆向分析对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职业人素质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胜任特征的构成一般有 6个层面:知识:岗位任职者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信息;技能: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自我认知:个体如何看待与认识自己;个性特质:个人所具有的生理、认识与心理特点;动机:人们内心深处反复出现的一种牵挂,它驱动、指导并选择行为1。这些胜任特征是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任职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也是未来高职生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因此,它是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的构成,同时考虑到动态性的缘故,它同样是高职生要达到“上岗即能顶岗” 要求及为职业发展所要具备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职业人素质的构成。高素质技能性人才职业人素质在实际职业中,外化为职业化理论、职业化人品和职业化技能。其中,知识、技能是表层胜任特征,也是基础素质,是衡量高职毕业生是否能成为合格职业人的基础标准;社会角色、自我认知、个性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胜任特征,也是提高性素质,是衡量高职毕业生能否成为优秀职业人的鉴别标准。如表1所示。这样图1中的职业人素质就转化为更为丰富的表1。表1 职业人素质构成/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构成综合分析有研究表明,表层胜任特征即基础素质通过培训较容易改变, 因此通过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高职生即可达到符合职业的基础标准;深层次胜任特征即提高性素质不易通过培训改变,为使高职生更好地沿着职业生涯路径到达其目标职业,则宜通过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及具有真实企业氛围的校外实训,高职生才能达到符合职业的鉴别标准即提高性素质。同时,由于高职生在校期间其职业人素质是动态变化的,而且其胜任特征状况与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根据学生胜任特征状况与岗位要求的匹配程度,参照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及学校相关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实践路径即职业发展路径(如表2所示)。表2 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在上述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中,高职生第一学年主要通过横向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进行理论学习和见习(工学结合学习方式),初步提高自身的职业人素质和明晰自我的岗位胜任特征,进行初步的岗位匹配,明确自身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方向,为后继的学习服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后,具有典型岗位胜任特征的学生,在第二学年通过纵向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进行针对性的更为清晰的必要理论学习和综合实训实习(工学结合学习方式),以满足自身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提高自身职业人素质。对于具有复合胜任特征的学生,则通过双重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提高自身的职业人素质。最后,在第三学年,高职生通过交叉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全面提高其职业人素质,以满足其“高层综合管理”职业发展远景的需要。上述整个过程既是高职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人素质的过程,又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不断反馈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包括自我认知与评估和环境认知与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及反馈修正),从而进行更为适宜自身的职业人素质提高的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图2 “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四、“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整体功能特性通过总结和深化上述关于“1+3达N”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和整体构成,我们可以得出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方面的三点认识:1.该模式具备一种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良性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是该模式整体功能特性得以发挥的核心特性。这正是“1+3达N” 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价值和全部生命力的基石。2.职业人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胜任特征)构成和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是上述良性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高职生在职业人素质养成过程中,只有清晰定位该二者同时明确二者的相互明晰和促进关系,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达到职业人养成。3.该模式具有一种结构部件可替换的灵活性。例如在图2中的职业人素质构成模块,可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进行替换设计,以满足个性化需要。关于这一点,笔者后续的相关论文也将会是一种证明。五、“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运用中的障碍分析 “1+3达N”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障碍,具体如下: 1. 确立科学的适合高职生需要的胜任特征构成(职业人素质构成)难。胜任特征理论真正传入国内也就是十来年时间,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研究还不多。目前在我国把胜任特征理论导入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职业教育与管理实践中者更是寥寥无几,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胜任特征模型研究在国内还是处于开始阶段。2. 高职院校缺乏复合型教师支持,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尽管高职院校具有一些管理学、心理测量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但是这些教师主要关注相关的专业教育,而不是将之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一起。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缺乏这样的复合型教师人才,其中主要原因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职院校还没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实际进行高职教育中,目前这方面人才稀缺,客观上制约了该模式在实际的运用。3. 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立的困难。目前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环境支持要素,无论是政府系统、产业系统方面,还是教育系统方面,都表现为短缺,导致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立的困难。校外工学结合基地的缺乏引发建立适宜的职业发展(学习实践)路径的困难,从而制约该模式在实际中的运用。参考文献1胡八一.能力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 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4.2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19.3蔡美德.论管理能力开发的基本模式.中国流通经济,2004(7):5456.4全福泉,林德钦,黄孝谦.高职院校校外工学结合基地建设策略探讨. 中国科技创新导报,2008(11):219221.作者简介:全福泉(1971),男,江西上饶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服务与教学;林德钦(1983),男,江西吉安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物业管理法规与教学。通讯地址:全福泉 广东省珠海市珠海大道南侧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建工学院 邮编:519090 联系电话:0756-7691095 电子邮箱:benjamin1301附注:该文章已经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发表,以下是用稿通知的内容:用稿通知尊敬的全福泉老师:您好,您与林德钦合写的文章论“+达”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通过三审,拟于近期刊发。请不要另投它刊。请您务必确认此文没有一稿多投,没有在我刊以外的任何期刊上发表后,将身份证号码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至本邮箱,以便于我们向您寄送稿酬。本通知视为您对上述内容的确认,如有变化(撤稿)请及时通知我们。感谢您对本刊的关注,欢迎投稿。联系电话:01067214710 联系人:郭老师 教育与职业杂志社编辑部2008-06-20 15:34: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