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172624183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接受课标新理念课标导航目标要求学习要点知识与要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农业的起源了解古代农业起源的 时间、空间概念和区域布局探究远古农业文明的文化遗存认识古代农耕文明在现代文化中的反映从耒耜到曲辕犁掌握古代铁农具、牛耕、步犁的发展演变和重要的灌溉工具探究曲辕犁的基本构造原理体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的道理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掌握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及治理黄河和水利技术研究的成果在地图上标注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编写著名水利家的小传感悟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等修建的历史意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掌握自耕农经济的产生和历史地位探究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吸取历史教训,关注环境保护、人口、可持续发展等现实问题历史人物:炎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是传说远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神农氏。一说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孙)。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炎帝。因以火德王,故称为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场.自他以后中国进入农耕社会。特别是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吸收教材新知识知识点1农业的起源知识梳理1、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地域差异:中国的原始农业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3、 家畜饲养业: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六种,统称为“六畜”。深化拓展1、从上古传说看原始农业的产生包牺氏“结绳而为罔(网)罟,以佃以渔”的传说,反映当时处在渔猎阶段,还没有农业经济。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耕而作陶”等传说,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生产工具的制造以及随着农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一定提高的情况。2、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3、从原始遗址的考古挖掘材料看原始农业的基本情况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类等粮食的遗存,还发现炭化的菜子和猪的骨骸;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彭头山遗址、城头山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马家浜文化遗址以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都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生产工具和猪、狗、水牛等动物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典型例题原始农业出现的基本条件是A、磨制石器的使用B、石器的出现C、青铜家具的出现D、养殖技术的进步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归纳能力。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农业经济得以确立的基础。磨制石器的出现使生产工具有了重大进步。知识点2生产工具的演进知识梳理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未、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2、铁农具的使用:春秋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这一变化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私田的开垦和经济的发展。3、牛耕技术:战国中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汉代中期,犁壁的使用,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并出现了新的耕作方式耦犁。4、曲辕犁:最早由唐代学者陆龟蒙记载,主要适用于长江下游地区;与前代相比具有许多优点:a曲辕和犁檠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b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c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利于水田使用。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翻车加以改进;筒车:唐宋时期发明的以水力或畜力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翻车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深化拓展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及意义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已经出现,但主要还是以木、石工具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制、骨制农具,同时出现牛耕。 汉代人们发明犁壁,牛耕广泛推广,同时发明了耧车。 唐朝时出现了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典型例题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 答案:C点拨: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对历代水利工具发明情况的再认能力,特别是对曹魏时的翻车和唐朝时的筒车的特点要有准确的了解。题中材料所说的灌溉工具的特点与课本中所讲的唐朝发明的筒车特点相符,其关键词有“众筒”“绝胜人力”等。知识点3水利设施的完善知识梳理1、原因: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2、概况: 原始社会,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公元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修建了这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较为著名的是东汉时期,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取得明显成效。 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它是干旱地区利用水平隧洞导引地下潜流,实现地表灌溉的暗渠工程。3、理论经验总结: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深化拓展1、芍陂,淮河流域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省寿县南约六十余里,相传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执政官名,其位相当于相)孙叔敖兴建。芍陂一带是楚国的农业区,当地地形较低。夏秋山洪暴发,常出现洪涝灾害,而一旦雨少又出现干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洼地引沈水(今淠河)、肥水(今东淝河)汇聚成湖,涝时蓄洪,旱时灌溉,成为一个古老的水库,因陂在白芍亭以东,故名。东汉时,王景曾对芍陂加以疏浚。曹魏又派人“兴治芍陂”“以溉稻田”。宋元以后逐渐堙废。今安丰塘是古代芍陂的残存部分。 2、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韩桓惠王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无力进行东伐,派水工郑国到秦国执行“疲秦”之计。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秦要杀郑国,郑国说:当初韩王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却“建万世之功”。秦王政认为郑国的话有道理,让他继续主持这项工程。大约花了十年时间这项工程才告竣工。由于是郑国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而人们称为郑国渠。郑国渠的渠首在仲山西麓的瓠口(今陕西泾阳境内),郑国在瓠口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地,最后在蒲城境内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150公里,灌溉面积约4万余顷。由于郑国渠流水中含有大量的淤泥,所以灌溉田地能增加肥力,特别是对含卤性的土壤,能起到压盐冲碱的作用,使贫瘠的土壤得到改良,使关中成为沃野。 3、潘季驯,浙江乌程(今吴兴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死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并且在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潘季驯的治河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在他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中,书中有详细的治河全图、有关治河的章奏和关于河防险要的论说,是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经验的珍贵记录,是中国水利科学的宝库。潘季驯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塞旁决以挽正流、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所谓“束水攻沙”,就是根据底蚀的原理,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坚固的堤防,不让河水分流,使水量集中,流速加快,把泥沙送入海里,减少泥沙沉积。根据这一道理,潘季驯在第三次治河的时候,还针对黄河夺淮入海的情况,提出了“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方针,在洪泽湖筑高家堰,提高淮河水位,使浑浊黄河水不再倒灌入淮,并且把含沙量比较少的淮河水引入黄河,“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提高河水的挟沙能力。这对于防止河床淤塞,保证运道畅通,起了重要作用。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提出后,改变了过去只靠人力或工具的传统的疏浚方法,利用水流自身的能力来冲刷积沙,不仅在当时的治河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以后近四百年的治河方针有很大影响。 典型例题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 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地理与历史相关知识点。春秋时期的楚国境几只涉及两大水系淮河和长江。四个选项中未提及长江流域,从而只能选淮河流域。知识点4耕作方式的变化知识梳理1、 千耦其耘:产生原因:由于生产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只能靠奴隶集体劳动。时间:商周时期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是奴隶的集体劳动。2、个体农耕:产生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使用;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产生:自耕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时期。特点:稳定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勉强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对地主、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附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深化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问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典型例题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经济形态的特征之一是A、 农民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B、 土地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C、 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农民不到市场上出售农产品 答案:A点拨:本题考查了自然经济的特点。所谓自给自足,就是指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所以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基本用于自己消费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变式二:以下能够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是A、使用木耒、骨耜等生产工具B、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耕作方式C、铁家具和牛耕的使用D、曲辕犁的发明答案:C规律总结:这类题目用图表的形式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进行考查,在我国不同时期发明的重要生产工具,须要认真记忆,建议同学们列一表格,将时期和发明的生产工具对应记忆。从工具的演进中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新课标高考思维探究例2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远古以来,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防止洪水、农田灌溉、水利技术的进步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请从上述三个方面举出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实。研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题目切口较小, 跨度较大 , 涉及史实较多, 概括难度较大 , 应注意问题的时间跨度和涉及的三个方面。答案:防止洪水:大禹治水、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等。农田灌溉:古代先民用陶器取水浇灌土地;春秋战国之际采用桔棒和辘轳汲水灌田;三国时期制成翻车;唐宋时期发明筒车和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春秋战国时期:建成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堪、郑国渠;西汉时期建成水利工程漕渠、白渠等;西汉时期西域地区农民兴建坎儿井。水利技术:元代郭守敬、明代潘季驯、清代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 , 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 , 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拓展变式:变式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感到人口的压力,始于清代。中国汉代人口约6000万,明万历时期(16世纪末)增殖到15亿,到清初又降到12亿。康熙末年(17世纪末)人口恢复到明代万历中期水平后,继而出现空前的人口高峰期。乾隆十八年(1753年)在册人数183亿。道光十三年已达4亿,80年间增长了一倍多。 材料二 清代处于“近代前”的经济增长期。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甘薯、大米的引进,等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社会安定与经济的持续增长的所谓“康乾盛世”比历代时间都长。而且康熙、雍正和乾隆祖孙三代主政时间长达134年,有利于保持政策连续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下诏:“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继而实施“摊丁入亩”和赋税改革,历史上首次取消了人头税。材料三在人1:7膨胀的压力下,移民成为人口的“宣泄阀”。尤其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流徙城市的人群因无业可就,沉淀形成一个由流氓、乞丐、小偷、赌徒杀人越货者等组成的“次生社会群”。帮会团体也因之兴起,成为社会动荡不安之源。晚清再现的连绵不断的宗族械斗、土客械斗,究其实质,也同地少人多,为争取生存空间有关。 以上三则材料均引自羊城晚报为何清代人口空前膨胀(1998年3月2日)材料四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遏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大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引自清高宗实录卷910、卷114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的哪一社会问题?据材料二分析原因。 (2)据材料三、四分析清初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及影响。 (3)上述材料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经验教? 答案:(1)问题:人口空前膨胀,是近代以前人口最多的朝代。原因:新的农作物的引进有利于解决增加人口的吃饭问题。康乾盛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减少。(2)人多地少,导致破坏各不相谋平衡的盲目开荒;过剩人口流入城市,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3)人口的增长要和物质资料的增长相适应;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人口的过快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开拓思维新视点热点链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於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是当时落后生产力水平下具有一定必然性的一种特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主要原因是:(1)人多地少;(2)交通困难,运输工具不先进;(3)生产出来用于交换的剩余有限;(4)由于交换的不发达,使有关保证交换的制度也不成熟,从而使交换更难以健康发展。在中国,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自然经济在清朝中期依然具有绝对的统治优势,但它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经济形态的发展,成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这种现象直接体现为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商品经济)萌芽发展极为缓慢,而中国的商人对取得的利润并不愿采取扩大在生产的方式,反而购田置地,直接制约商品经济的扩大,令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终被殖民经济强大的商品倾销所扼杀。今天,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相互制约(三农问题)。如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仍是严峻的任务。检测高效新课堂一、选择题原始社会时期,我国的原始农业就已经产生。请回答12(测试知识点1)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A、猪的骸骨B、稻谷遗存C、炭化谷粒D、贮粮窖穴2、 下列对原始农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的发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B、农作物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C、采集经济是原始农业的基础D、农畜饲养业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到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请回答3-5题(测试知识点2)3、 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刀耕火种 铁器牛耕 曲辕犁 翻车、筒车 都江堰 农学知识理论A、 B、 C、 D、4、 牛耕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并不普遍。下列为牛耕的普遍推广提供了可能的一项技术革新是A、铁犁铧发明 B、犁壁的安装 C、牛鼻环的使用 D、“二牛抬扛”的牛耕方式5、 我国古代下列生产工具中,基本上无需人力操作的是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提花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水利建设出现了一次高潮。请回答6-7题(测试知识点3)6、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水利技术的进步 C、政治局面的稳定 D、耕作技术的进步7、 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漕渠 D、白渠在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请回答8-10题(测试知识点4)8、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A、 B、 C、 D、9、 下列对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评述正确的是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往往导致人地矛盾突出A、B、C、D、10、在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其主要依据是A、 能反映政治清明、社会安定B、 人口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C、劳动力可充实手工业生产部门D、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测试知识点4)11、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寂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凤兴夜寐,纺绩积纭,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惨,此其分事也。一一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12、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据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l) 简要分析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原因。(2) 春秋战国以来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 原因何在?答案选择题答案:1、C 2、C 3、D 4、D 5、C 6、A 7、B 8、A 9、A 10、B非选择题11、(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横征暴敛而破产。12、(l) 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原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原始,人们必须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农业生产过程。(2)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产生。原因:春秋以来,随着铁器及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私有土地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营销创新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