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118637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0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一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一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3、心理过程一一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 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 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 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一一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5、认识过程一一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 联系或关系的过程。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 总体。(1) 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7、 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 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 心理学实验室开始 的。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 系的边缘学科。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 化;机体因素,比如体温 的高低或饥渴等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二) 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 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 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 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 基础之一。(2) 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 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 响。(三)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 以观察的,乂是可以测虽 的。 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 识。 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 心理活动的方法。(2)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 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虽,一是自变虽, 二是因变虽,三是无关变虽。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 和自然实验法。(3)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标准化测验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虽个体差 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 测验种种。(4)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方式有谈话、问 卷、活动产品分析等。(5) 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四)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 (经验)的科学。冯特首创了 实验内省法。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2)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唐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 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 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3)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虽,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 绝中间变虽。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 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4)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5) 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重视意 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 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 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 成。(6)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 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 要。(7) 认知心理学乂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 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 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一) 神经系统经元(1)神经元一一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典型的神经元 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 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 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3)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 神经元。(4)神经冲动,刺激过程和反映过程2、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 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2)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脑的 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 的最重要器官。(二)反射和反射孤1、反射一一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 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 式。2、反射孤一一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孤,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 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 经纤维和效应器。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孤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 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4、反射孤的环形通路(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一一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机体的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 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 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 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 活动。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的唾 液分泌。它的反射孤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固定的神经联系。2、条件反射一一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它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 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是 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乂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 射。3、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 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 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4、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 工具性条件反射乂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 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 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 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5、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共同规律:它们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射,都需要强化,不强化就消退;在消 退后乂都会自然恢复。都可 以建立初级强化。工具性条件反射也有泛化和分化。不同之处: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强化与刺激有关还是与反映有关。反映方式不 同。6、联系实际分析强化时程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5种种: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定比间隔强化定时间隔强化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 好。不定时间隔强化 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例如儿童在日常作业中, 做了正确的算术运算,并 非每次都受到老师或家长的注意而得到表扬,只是有时获得夸奖。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一一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 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 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一一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 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四)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一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义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 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 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乂称内抑制,包 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 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 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义奋或抑 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乂逐渐向原来发生 的部位聚集,这就是义奋或抑制的集 中。(2)相互诱导:义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 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 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 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 引起或加强周围的义奋过程称为正诱 导。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2、感应性一一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 正常进行的能力。3、信号性反应一一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二)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1、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诺言。2、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与可能。3、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1)言产的条件:语言为劳动所必须;劳动使语言的产有了可能。(2) 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语言使人类克服自 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思 维向更加复杂的水平发展。(二)人类心理的发展1、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心 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 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在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心理发展阶段是从 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 的;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 交叉;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3、心理发展的条件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 中起决定作用。4、心理发展的动力在个体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环境和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 已有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 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就是个体心理发 展的动力。三、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预见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1 、概括性: “凡这样必那样” ,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概括。2、目的性(预见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是“要那样就这样”。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就有所预见,按 预见行动。3、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4、社会制约性:人类的心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劳动 创造了人的心理,同时推 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四、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了除极少数的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 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在儿童教育方面主张: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4、提出对幼儿养护的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口唇期V0-1岁(2)肛门期V1-3岁(3)前生殖期V3-6岁(4)潜伏期6-11、12岁(5)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L、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1)学习信任阶段(出生至 1 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2)成为自主者阶段(13 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怀疑。(3)发展主动性阶段(36 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4)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7)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8)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2、心理发展得动力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得动作,其本质是主体对客体得适应。这种适应有三种方式。(1)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 动作。(2)顺应一一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3)平衡一一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o3、心理发展的阶段提出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 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四)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 、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 约。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 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其标志有五 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心埋活动旳随意机能:心埋沽动旳抽象概括-机能;各种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心理活动的个性化。2、心埋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提出个体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 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 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一一语词、符号,使其在低机低级心理 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是高级心理 机能不断内化的结果。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的: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认为在进行教学是必须注意到儿童有2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期”。它表 现为“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 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其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大大促进教学对发展的 作用。 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首先 教学主导着或决定着儿童智 力的发展;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必须将教学建 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 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内化的最初含义是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赋予其新含义: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提 出一切高级的心里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 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才内化为内部 的智力动作。其过程不仅可以通 过教学实现,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五)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一) 感觉的概述1、感觉一一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的分类(1) 从刺激的来源分:外受感觉、内受感觉和本受感觉。(2) 从刺激的性质分:电磁的、机械的、热的、化学的。3、感受野与特征侦察 当呈现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 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 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 乂称为特征侦察器。(二) 知觉的概述1、知觉一一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 映。是个体选择、组织并 解释感觉的过程。2、知觉的分类(1) 根据知觉中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器活动来划分: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以及视听知觉、 触摸知觉等;(2) 根据知觉对象的空间、时间存在形式和运动的特性来划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 动知觉;(3) 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符合:正确的知觉与错觉。3、空间知觉(1) 定义: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即形状、深度、方位、大小等的知觉。(2) 分类: 形状知觉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深度知觉一一乂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 的反映。 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大小知觉一一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4、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5、运动知觉(1) 定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2) 分类: 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 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 另一个位置。6、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几何图形错觉分为:大小错觉、方向错觉、线条 弯曲错觉、线段长短错觉、 感觉与知觉的规律(一) 感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一一感觉的一个重要规律是感受性变化,感受性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 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 H。2、分类: 感受忤感觉阈限关系 1绝对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虽的能力。激H。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反比关系公式: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是对两个刺激虽强度差别 的感觉能力。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虽。差别感觉阈限与原米旳刺激虽 的比值是一个常数。(韦伯定K=/ 1/1I-原有刺激H/增加的刺激I-律)公式:J,3、心理虽与物理虽的关系定律(1) 费希纳认为符合对数定律:S=Klgln(2) 斯蒂文森认为符合幕定律:S=K I(S-心理w I-物理w K-常数)(二) 感受性变化规律1、适应(1) 定义:是感受性变化的普遍现象。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 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 应。有时,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机体的感受性需要调整, 就是适应现象。(2) 视觉的适应分为: 暗适应一一是从亮处进入暗处时,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感受性变化。暗 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明适应是从暗处进入亮处,特另 U 是在强光下,由看不清到逐渐看清物体轮廓的视觉 感受性变化。明适应是感受 性降低的过程。2、对比(1) 定义:是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2) 分类: 同时对比一一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 继时对比一一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3、感受性的练习: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训练而提高。(三) 知觉的基本规律1 、 体现在知觉的基本特性中: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 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 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 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 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 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 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 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 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 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乂要注意已有的知 识 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 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 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 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 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 字教学中,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 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 “、”,使 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 性。(4)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 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 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 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 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三、观察1、观察乂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 式。2、观察的品质有:(1)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3、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 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学会做观察记录; 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 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 还应教会他们自觉养成观察习惯。第五章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一) 定义记忆一一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 环节。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 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的过程。(二) 记忆分类及特点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与动作记忆。(1)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 观形象性。(2) 词语记忆一一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 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3) 情绪记忆 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 境性等特点。(4) 动作记忆 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 复。2、根据记忆过程的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1)瞬时记忆一一乂称感觉登记,凡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信息,都得到暂时存储,这种存 储形式就叫感觉登记。特点是 保持的信息虽较大,但保持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 1 秒钟。(2)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 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虽约为 72 个组块。(3) 长时记忆一一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 1 分钟以上 乃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虽几乎无限。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 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 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4、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由长时记忆扩展而来。(1) 情景记忆一一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2) 语义记忆一一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3) 程序记忆一一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 分离。5、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 外显记忆一一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 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 信息的记忆。(2) 内隐记忆一一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 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 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三) 记忆表象1、 定义: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 的翻版或重复,它是经过 信息加工后的知觉痕迹。2、 特点: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 直观形象性。 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 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 性。 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四) 记忆的生理机制1、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 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 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 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 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2、 定位说: 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记忆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特定部 位,不同类型的记忆是由大 脑的不同部位产生的。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 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3、反响回路说 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 激作用于环路的某一部分时 回路就产生神经冲动。并且不需要进一步的外界刺激也能持续 下去,信息就在反复传递中被保持下来。4、记忆的化学分子说瑞典神经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 核糖核酸被看作是记忆分子。二、记忆过程(一) 识记1、定义:是获得事物的映象并成为经验的过程,即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它是记忆过 程的第一步。就信息加工 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2、识记的分类及特点(1) 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有意识记一一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 无意识记一一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 努力的识记。(2)根据识记的材料和方法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一一是指通过理解材料意义及把握材料内容进行的识记。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是否明确,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2) 活动的内容与性质: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识记效果就好;要 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 果就好。(3) 识记方法:识记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强识记效果,一般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 识记效果好。(4) 材料的数虽和性质:增加识记材料的数虽,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虽比例 大的多。识记直观形象的材 料比抽象的材料效果要好。(二) 保持和遗忘1、 定义:保持 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是记忆过程乂一环节。 遗忘一一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保持中的信息加工 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状态,其中也有信息加工的 过程。3、遗忘曲线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做了系统的首创性的研究,揭示了遗忘变虽和时间变虽 之间的关系,即遗忘曲线乂 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 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 乂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数虽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 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 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 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4、遗忘的原因 有两种理论假设:衰退理论和干扰理论。干扰理论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用来证实。 前摄抑制一一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倒摄抑制一一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 如学习一篇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常常易遗忘,是因为中间部分的内容 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 影响。5、复习(1) 复习的作用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 起决定性作用。复习的作用 是给信息加工提供机会,对所学的材料不断地进行再编码,不断 提高编码地适宜性。多复习一次就是多一次加工,就多一 次重新考虑或寻找材料之间关系的 机会,从而增进加工深度,达到记得更好。(2) 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正确 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 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复 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 解材料的难点。整体复习与 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 分复习乂比整体复习效果好。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 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 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三) 回忆和再认1、定义:回忆一一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 再认一一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2、联想及其规律联想一一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遵循的规 律有:接近律、类似律、对 比律、多因律、强因律、近因律。三、记忆的品质与培养记忆的品质有:1、 识记的敏捷性,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提高识记的敏捷性的方法:首先是明确识记的 目的,其次应当集中注2、 保持的持久性,是指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加强保持的持久性做法:首先要善 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 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 测。培养记忆的正确性做 法: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其次要把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 第三要区分正确识记的事物与仿佛记住的东西、所见所 闻的真实材料与主观的增补臆测。4、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在必要时,能够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 当前的实际问题。培养记 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从有条 不紊的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第六章思维与想象、思维的概述(一)定义1、思维一一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所谓概括的反映,即思维反映的不是某个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一类事物共同具 有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 规律性联系。所谓间接的反映,就是思维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3、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 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不同点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 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联系 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 面的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二)思维的分类及其特点分类标准名称:t义及特点乂叫直觉行动恩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具体的,解决1、动作思维问根题据依思赖维实际云 形象恩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 I 可题的思 的不荷形2、形象思维维。乂叫语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3、抽象思维式解决 I 可题的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 I可 题,故乂称语词逻辑思维。根据思维1、聚合式思维也叫集中性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个方向集中厂从而得出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探索答案的方向一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根据思维1、常规思维是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 用的方法来解 决问题的思维。的创造性2、创造思维2、发散式思维是用创造(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巴甫洛夫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来解释思维的生理机制。第一信号系统是感觉、知觉、表 象的生理 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词作为信号刺激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有了第二信号系 统,依靠两种信号系 统的协同活动,由于词的概括功能,才能产生人类的高级思维。、思维过程 思维的过程有:分析与综合(基本的)、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一)分析与综合1 、定义: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 专业资料整理过程。综合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分、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虑的过程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 没有分析就不可能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才能够深入;离开了分析对 事物的整体 认识是肤浅的。 只有分析没有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也不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 的认识。 此外,分析为最初的综合所指引,分析乂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 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1、比较(1)定义: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过程。客观事物存在的异同点是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2)常用的比较方式有: 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 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 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2、分类(1)定义: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过程。比较是分类的基础。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可以把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根据差异可以把 事物划分为 较小的类。分类必须按照一定标准进行。(2)分类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类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分类水平,做到: 首先要引导 学生学会按照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及时纠正分类中的 逻辑错误;其次要引导学 生学会正确运用科学概念,即运用标志某类事物的科学术语举行分 类。(三)抽象概括与具体化1、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 其他属性、 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2、概括一一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3、具体化一一是同抽象和概括相反的思维过程,它是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 具体对象上 去。三、概念的形成与掌握(一)定义: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用一定的词来记载和标志的。概念 是思维的基 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二) 概念的形成: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概念的掌握1、定义:概念的掌握乂叫概念的获得,是个体对社会已形成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掌握。 掌握概念即 掌握其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也掌握了具有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 的同类事物。2、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是: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称为日常概念 或前科学概 念;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一般 属于科学概念。(四)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 常概念会促 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 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 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 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 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 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 变式。变式是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 本质属性的 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充分或不正确,贝 U 会引起 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 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 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 行抽象与概 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 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 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 固定化,从 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 平。四、问题的解决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能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人对活动 的态度;人的求知欲和认识义趣;人的知识经验。 分析问题:就是将问题明确或加以具体化的过程。 提出假设:运用推理的形式提出假设,提出问题解决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检验假设: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实践活动直接进行检验;二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头脑中 通过逻辑推理对假设作出合乎规律的检验。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的整体性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 解决。定 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 功能固定一一指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 是最初看到 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与问题的解决。解决比较容易问题时,动 机强度应 该偏高;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程度应偏低。 个性差异,表现在个性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五、创造思维1、定义及特点 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 点,乂不同 于一般思维。它有以下特点: 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 需要创作思 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 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乂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 造思维过程 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彳丁想象、构思,因而它乂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 O 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 表现。2、创造思维的过程与创造活动紧密联系,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准备期 7 酝酿期 7 豁朗期 7 验证期。3、创造思维的培养创造思维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或采取有效途径有目的的 培养学生的 创造思维。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六、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广阔性,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2、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 础的3、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4、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5、思维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准确意见。敏捷性是思维其它品质 发展的结 果.七、想象1、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人脑不仅能形成关于直接作用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或者回忆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还 能想象出从 未感知过的新形象。2、分类(1) 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有意想象一一乂称随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一直努 力。 无意想象一一乂称不随意想象,指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2) 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一一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一一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 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3)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4) 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人觉醒时感知客观事物并在头脑中加工成经 验和表象。睡 眠状态下这些经验和表象中的一部分重新呈现出来,就成了梦的内容。3、想象的形成方式 主要有:(1) 综合是把各个生活领域或各种生活现象中的不同方面或特征组合在一起(2) 夸张一一是改变事物本来的特点,并对某些特点加以扩大或强化。(3) 拟人化一一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去创造新形象的过程。(4) 典型化一一是把人的特点加在外界事物上,是事物人格化。第七章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需要1、情绪和情感情绪一一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 映形式。 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它是一种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2、需要一一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 件所表现 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3、需要的分类 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而需要乂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 需要 7安全需 要7归属与爱的需要7尊重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它各种需 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 期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和 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 烈;青年中晚期,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情绪与情感(一) 情绪和情感的区另 U 与联系1、区别 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 系的态度 体验。 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 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乂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2、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二) 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及其表现 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品质,每种品质都可以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比如, 在强度方 面,有强弱 之分;在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在快感度方面,有快与不快之分;在 复杂度方面,有简单与复 杂之分。此外,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 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如果外界的事物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 就会使人们 对之产生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否则就使人们对之产生否 定的态度和引起不满意、 烦闷、厌恶、轻蔑等消极的内心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增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对人们的活动起积极的应激作 用,使人和 动物能够应付环境的紧急变化。减力性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有时会降低人的活动能 力,如忧伤、过度的焦虑 和灰心失望等。(三)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1、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分为:(1) 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乂微弱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缓和乂微弱;持续时间较长;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的情绪体验。有消极和积极之 分。(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乂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欣喜若狂。特点是:有激动性和冲动性,力H强烈。发作短促,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 指向性较为明显。有双重作用。(3) 应激一一乂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改变了机体的激活水平,增加机体的活动能虽,以应付紧急情景。也有积极作 用和消极作 用之分。情感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