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目标导航,预习引导,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一、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影响 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影响: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 发展中国家: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人口增长。 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降低出生率。 2.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目标导航,预习引导,预习交流 从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角度分析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 提示 非洲许多地区初婚年龄偏低,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加之非洲部族众多,各部族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采取鼓励生育的措施。,目标导航,预习引导,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 (1)早婚早育晚婚晚育。 (2)多育多子只生一个。 (3)“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 (4)安土重迁“四海为家”。,主题一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结合材料探究: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 提示 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就高。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 例1下列有关婚俗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佛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解析 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们的婚育观念影响很大;德国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而不是佛教;婚姻关系不稳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答案 D,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主题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材料我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崇尚早生多生,而当代我国婚姻法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如下表归纳。,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结合材料探究:和早婚早育相比,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何积极意义?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与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社会财富。不同区域间联系日益密切,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迁移与应用 例2阅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近30年来,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4%和2.59%,下降到1999年的1.52%和0.88%,2015年的1.207%和0.496%。 材料二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从1970年的20.8岁变化为1998年的23.57岁。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1991年的4.84人变化为1998年的3.63人,2015年的3.35人。 (1)试分析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逐年推迟的原因。 (2)试分析近30年来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变化与我国人口数量的关系和原因。 (3)试分析我国家庭平均规模近30年来逐年缩小的原因。 (4)从以上两则材料的角度,分析地域文化的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解析 政策、经济水平、社会竞争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妇女的初婚年龄,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将促使生育率下降,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观念的变化也会使家庭平均规模缩小。,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答案 (1)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竞争力度的加大,广大育龄妇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习和事业上,晚婚晚育渐成风气。 (2)随着我国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增大,促使生育率下降,从而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育龄妇女初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延缓了整个社会的生育过程,而且使实际生育人群的范围缩小。 (3)我国平均家庭规模逐年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进步,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多代同堂的局面正在改变;另一方面,计划生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多子女户越来越少,独生子女的比重逐渐增大。 (4)说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受教育水平以及宗教等地域文化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问题导学,即时检测,一,二,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B.C.D. 答案 A 解析 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错误。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错误。,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2.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 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 答案 C 解析 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3.我国传统有“多子多福”的观念,形成这种多育多子的传统生育观的根源是()。 A.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B.传统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C.劳动力的增多能增加家庭财富 D.“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增加家庭财富的手段,进一步形成“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生育观。,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完成第45题。 4.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新变化是()。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B.C.D.,答案 C 解析 第4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5.促使文化新风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答案 B 解析 第5题,这些文化新风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6.总和生育率是按照某一年度的妇女生育水平,计算每个妇女度过其整个生育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下图表示19501996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总和生育率最高,受到哪些传统观念的影响? (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1992年后,总和生育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试述中国新文化引起哪些生育方面的变化。,问题导学,即时检测,1,2,3,4,5,6,答案 (1)“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导致多育多子;“早生贵子”“四世同堂”等观念,导致早婚早育。 (2)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3)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使人们由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等新观念,使人们由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解析 我国20世纪60年代还是传统婚俗观念,导致早婚早育,生育率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人们注重自身发展,把精力用在学业、工作上,再加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使出生率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