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6990165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 主要内容: 开放系统互连及协议的概念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及其中的重要概念 实际的协议参考模型 对协议参考模型的重新思考 新一代网络发展中的协议参考模型 2.1 开放系统互联及协议的概念 开放系统:网络实质上就是一个互连实体,它实现了 各种网络元素的互连、各种功能的互连、各种系统之 间的互连,甚至是各种子网络之间的互连。 各种系统 各种子网络均可视为开放系统。 开放系统互联的目的:将不同的网络互联成一个统一 的系统,解决异种网络互联的兼容性。 网络的灵魂就是协议。 协议就是一套正式的规定和约 定。 在通信网中,这些规则决定着网络的拓扑结构实 现、结点如何通过网络介质交换信息及其控制方式、 业务和应用种类、运行效率和质量以及管理方式等。 2.1 开放系统互联及协议的概念 -2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 即为 网络协议 (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 协议 。 网 络协议 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 语法 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 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 做出何种响应。 同步 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含有时序的意思。 无论是网络本身还是网络协议,包含的问题和内容都 相当复杂,如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较为简明且 有利于处理的问题?实践证明,采用对 网络分层 的处 理方法最为有效可行。 2.2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及其重要概念 ITU-T的 X.200系列协议参考模型将整个协议垂直地分 为七个层次: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送层、会话 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OSI/RM的提出 网络中的各种子系统都具有层次结构的特点,但是如 果各个层次没有统一的描述和功能标准等,这些子系统即 使互连起来也不可能实现准确、可靠、高效的信息通信。 国际化标准组织 ISO于 1979年公布的 OSI/RM(reference model of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1983年形成 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即 ISO7498国际 标准。 概述 2.2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及其重要概念 网络的分层概念 数据单元 层间关系的描述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目前,各种现代通信网均广泛地采用了分层的 体系结构,无论是各种网络结点还是终端系统都具 有层次结构,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 2) 使异构网络设备间实现有效的互连互通更为 方便可行; 3) 增强了网络的可升级性; 4) 促进了竞争和设备制造商的分工; 分层思想的精髓就是要开放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 每一个开放系统可以在逻辑上分解为一组有顺序的 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对应于分层结构中的一层,可 以用下图所示的垂直结构来描述。 开 放 系 统 A 开 放 系 统 B 开 放 系 统 C 开 放 系 统 D 最 高 层 ( N + 1 ) 层 N 层 ( N - 1 ) 层 最 底 层 开 放 系 统 互 连 的 物 理 媒 体 图 3 - 1 各 开 放 互 连 系 统 的 物 理 媒 体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 3 如上图所示,同一系统的层与层之间,除了最高层之 外,下一层 (例如 N-1层 )为上一层 (N层 )提供 服务 ,所 以高层 (例如 N层 )是下一层 (N-1层 )的 用户 。各层与其 相邻之间经 服务访问点 交换信息。系统之间在最低层 由物理媒体直接互连起来,最低层通过物理媒体直接 进行通信。在最低层之上,各层同层 实体 之间的通信 都需由其下层服务提供。 分层最大的优点是明确区分了实体、协议、服务和 服务访问点几个概念并用以分析问题 “层次结构 ” 中的重要概念: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 4 实体 (entity) 表示开放系统中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 硬件或软件进程。实体在许多情况下就是一个特定的 软件模块。 协议是控制 两个对等实体 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 够 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 下层 所提供的服务。 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称为 服务 访问点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可将某个开放系统总体要完成的多种功能分配在不同 层次中去完成; 不同开放系统的最低层之间存在着 “ 物理 ” 通信; 在最低层之上, 不同开放系统的对等层次 (peer)之间 存在着 “ 虚拟 ” 通信; 高层使用低层提供的服务时,并不需要知道低层服务 的具体实现方法。 协议是 “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 的规则。 服务是 “垂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 接口提供的。 “层次结构 ” 中的重要概念小结: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 5 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插入: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从通信的角度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大类: 1面向连接服务 所谓连接,就是两个对等 实体 为进行数据通信而进行 的一种结合。面向连接服务是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 先建立连接,当数据交换结束后,则必须终止这个连 接;且在传送数据时是按序传送的。面间连接服务比 较适合于在一定期间内要向同一目的地发送许多报文 的情况。 对于发送很短的零星报文,面向连接服务的 开销就显得过大了。 插入:面向连接服务与无连接服务 (续 ) 2无连接服务 在无连接服务的情况下,两个实体之间的通信不需 要先建立好一个连接,因此其下层的有关资源不需要事 先进行预定保留。这些资源将在数据传输时动态地进行 分配。 无连接服务的优点是灵活方便和比较迅速。但无连 接服务不能防止报文的丢失、重复或乱序。 无连接服务的特点不需要接收端做任何响应或反馈, 因而是一种不可靠的服务。这种服务常被描述为 “ 尽最 大努力交付 ” ( best effort delivery)或 “ 尽力而 为 ” 。 2.2.1 网络分层的概念 - 6 各层次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适应性(灵活性)好 结构上各层可分割开,易于独立设计和实现功能 易于管理和维护 良好的标准化 层次结构的优点: 层次结构使能够分清层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特性, 这是因为层次结构有如下的好处: 2.2.2 数据单元 ( N)层协议控制信息( PCI) ( N)层用户数据( user data) ( N)层协议数据单元( PDU):两个设备的对 开等层实体之间的协议交换信息。 (水平方向上) ( N)层服务数据单元( SDU):层与层之间交 换的数据单位,可以与 PDU不一样。 (垂直方向上) 表 3 - 1 信 息 数 据 单 元 的 关 系 控 制 用 户 数 据 两 者 组 合 结 果 ( N ) 层 同 层 实 体 之 间 ( N ) 层 协 议 控 制 信 息 ( N ) 层 用 户 数 据 ( N ) 层 协 议 数 据 单 元 2.2.2 数据单元 -2 SDU指的是第 n层待传送和处理的数据单元。 PDU指的是同 等层水平方向传送的数据单元。它通常是将 SDU分成若干段 , 每一段加上报头,作为单独协议数据单元 PDU在水平方向上 传送。 ( N ) 层 ( N - 1 ) - P C I ( N ) - P D U ( N - 1 ) - S D U ( N - 1 ) - P D U ( N - 1 ) 层 图 3 - 2 相 邻 层 之 间 数 据 单 元 的 映 射 关 系 2.2.3 层间关系的描述 已经知道:在开放系统层与层之间,上层是下一 层服务的用户,下一层是上一层的服务提供者。 上层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必须通过与下层交换 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 OSI中称为 服务原语。 层与层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可以统一地用以 下四类原语来表达: 请求( Request) 指示( Indication) 响应( Response) 确认( Confirm) 2.2.3 层间关系的描述 -2 在采用连接方式工作时,这四类原语都需要;在采用无 连接方式时将只采用请求与指示两种原语,请求由服务 使用者发出,指示由服务提供者发出。 服 务 用 户 A 服 务 用 户 B 请 求 确 认 指 示 响 应 O S I 服 务 提 供 者 图 3 - 3 连 接 方 式 服 务 时 点 到 点 同 层 与 层 间 关 系 的 例 子 2.2.3 层间关系的描述 - 3 服 务 用 户 A 服 务 用 户 B 请 求 确 认 指 示 响 应 O S I 服 务 提 供 者 图 3 - 4 连 接 方 式 服 务 时 点 到 多 点 同 层 与 层 间 关 系 的 例 子 服 务 用 户 C 服 务 用 户 D 请 求 确 认 指 示 响 应 2.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1. 协议识别 在 N层的同层操作中可能会涉及多种协议,因而在收 到信息单元后,先要识别与之相关的协议。协议识别通 常是根据协议控制信息中的协议识别加以确定。如果某 一协议存在着多个版本,协议识别的同时还要进行版本 识别。 2.连接方式或无连接方式的操作 在采用连接方式时,同层实体之间必须有相关的连接 控制协议来完成连接的建立、保持、修改与释放等,同 层实体之间的用户数据必须在连接建立完成后才能进行。 无连接方式通常用于传送单个协议数据单元。 2.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2 3.数据流的复合与分开 将 N层连接映射到( N-1)层连接中时,存在以 下几种可能: 将一个 N层连接映射到一个( N-1)层连接中; 将多个 N层连接映射到一个( N-1)层连接中, 称为复合( Multiplexing); 将一个 N层连接映射到多个( N-1)层连接中, 称为分开( Splitting)。 4. 数据单元的分段、成批和链接、拆分 在数据传送过程中,若由于数据单位太长,超过了较低层 的传送能 力,可以将它拆成几个段来传,这个过程称为 “分段” (( Segmenting) 。分段的数据到达对端的同层 实体时需要组装起来,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个过程称为 “组装” 。另外如果 N层的数据服务单元较小,也可以将 若干个数据单元连在一起组成为一个较大的协议数据单元 进行传送,这一操作称为 “成批”( Blocking) ,它在 对端同层实体中的反操作,称为 “分批” 。同样,多个 N 层协议数据单元也可串联起来做为一个服务数据单元送到 下一层,这一操作称为 “链接”( Concatenation) ,其 对端的反操作称为 “拆分” 。 2.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3 示意图在下页 2.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4 ( N ) - P C I ( N ) - S D U ( N ) - P C I ( N ) - S D U ( N ) - P C I ( N ) - S D U ( N ) - P C I ( N ) - S D U ( N ) - P D U ( N ) - P D U ( N ) - P D U ( N ) - P D U( N ) - P D U( N ) - P D U ( N - 1 ) - S D U ( A ) ( B ) ( C ) ( D ) A : 既 无 分 段 , 又 无 成 批 的 情 况 B : 分 段 与 组 装 C : 成 批 与 分 批 D : 连 接 与 拆 分 P D U : 协 议 数 据 单 元 S D U : 服 务 数 据 单 元 P C I : 协 议 控 制 信 息 N : 协 议 层 次 图 3 - 5 数 据 的 分 段 、 成 批 和 链 接 的 示 意 图 2.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5 5.选路功能 如果 N层实体的某些数据单元并不是只送给下一个相邻 的同层实体,而是要经过 N层相关同层实体的一个链,才 能到达目的地的某 N层实体,那么这一链上各个起中转功 能的实体必须有选路功能。选路功能通常由路由表来完 成,路由表可以是人工配置的,也可以是自动生成的。 6.QoS功能 服务质量 (QoS)通常由一系列与数据单元传输相关的参 数,如时延、包丢失率、误码率和优先级等来表征的。 N 层中与 QoS功能相关的实体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控,并 设法在传送的过程中确保不超越规定的限额。 3.2.4 层内的一些基本操作 -6 7.流量控制 N层实体在到达数据太多,超过其储存与处理能力时 , 就需要有某种机制通知发送的同层实体,降低发送到速 率,这就是流量控制。 8.差错控制 在需要确保传输正确的情况下, N层必须有差错检测 和通知功能。实践中可采用两种工作方式:一种是有确 认的工作方式,另一种是无确认的工作方式。 9.顺序控制 在两个 N层同层实体间交换协议数据单位时,由于各 数据单元所走路由不同,或者其他原因会使数据到达的 顺序不同于发送的顺序,故 N层实体须有顺序控制功能。 OSI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模型 表示层( 6) P 会话层( 5) S 传输层( 4) T 网络层( 3) N 数据链路层( 2) DL 物理层( 1) PH 高层 中间层 低层,又称介质层,控制网络中 信息的物理传输 主机层,保证主机之间 数据的无差错传输 应用层( 7) A 2.2.5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2.2.5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2 应 用 层 表 示 层 会 话 层 传 送 层 网 络 层 链 路 层 物 理 层 开 放 系 统 开 放 系 统 同 层 协 议 O S I 物 理 媒 体 层 图 3 - 6 X . 2 0 0 定 义 的 协 议 参 考 模 型 2.2.5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 3 1.物理层 : 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 。和物理 层有关的是信号、介质。 2.数据链路层 : 负责信息可靠地在物理链路上传输,和这 层相关的有物 理地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存取、错误通报、数据包顺序、 流量控制。和数据链路层有关的是数据帧和介质存取控制。 3.网络层 : 网络层是最复杂的一层,它负责提供连通性和路径的选 择。和网络层有关的是路径选择、路由、编址。 4.传送层 : 传送层把要传输出去的信息分成细的分段,把收到的分段 整合成原信息。和传送层有关的是服务质量,可靠性 。 2.2.5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 4 5.会话层 : 负责建立、管理、结束两部计算机间的通信会话,会话层 给表示层提供服务,亦负责同步两部机的表示层和管理它们 的信息交换。和会话层有关的是对话,交谈 。 6.表示层 : 表示层首先要确定来自应用层的信息传输出去到达目标系 统可被读取明白,如果需要的话,表示层会在几种通用数据 格式间转换。 7.应用层 : 应用层是最接近用户的一层,它给用户应用软件提供了网 络服务。它与其它六层的不同是它不提供服务给另一层,只 提供服务给七层外的软件。 2.2.5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 - 5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数据单元格式及主要功能归纳 : 2.2.6 开放系统中的 OSI互连模型 端开放系统 端开放系统 A 层协议 P 层协议 S 层协议 T 层协议 主机 I M P I M P I M P 主机 A P S T N D L P H A P S T N D L PH 中继开放系统 子网 中继开放系统 中继开放系统 N D L P H D L P H N D L P H 如下图。整个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由作为 信源 和 信宿 的 端开放 系统 及若干 中继开放系统 通过物理介质连接而构成。 端开放系统 通俗讲就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主机系统 ,中继 开放系统 就是 IMP(即通信子网中的结点机,如交换机、 路由器等)。主机系统具有全部 OSI模型所描述的七个 层次,但在通信子网中 IMP都不一定具有七层,通常情 况下只有 1, 2, 3三个层次 (如广域网 ),甚至只有最低 的两层 (如局域网 )。 2.2.6 开放系统中的 OSI互连模型 -2 在该模型中,对等的层与层之间通过协议数据单元 PDU 进行通信。协议数据单元由标题头和服务数据单元 SDU 组成,相当于分组的头信息和净荷信息;不同的层有不 同的协议, N层的行为由一系列称为 N层协议的规则或约 定来规定。 应用层 应用层 表示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会话层 传输层 传输层 网络层 网络层 链路层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AH PH SH TH NH DH DT 01110010110011000100101110111 (光或电 )物理信道 AH AH AH AH AH PH PH PH PH SH SH SH TH TH NH 数 据 通 信 量 减 少 PDU PDU PDU PDU PDU PDU SDU SDU SDU SDU SDU 数 据 通 信 量 增 加 源端 目的端 2.2.7 OSI互连模型中数据信息的封装和传输过程 主机 A 主机 B 2.3 实际的协议参考模型 2.3.1 七号信令网的协议模型 2.3.2 异步传送方式和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2.3.3 以太网的协议模型 2.3.4 因特网的协议模型 2.3.1 七号信令网的协议模型 七号信令原先采用的是一个四层的结构,它的一到三 层是:信令数据链路、信令链路功能和信令网络功能, 这三层合在一起称为 MTP(七号信令消息传送协议); 它的第四层是用户部分,包括电话用户部分( TUP) 和 ISDN用户部分( ISUP)。 MTP和 SCCP(信令连 接控制协议)两者一起可相当于 OSI中定义的一至三 层的服务功能。 图 3-7显示了七号信令与 OSI七层模型两者间对比情况 2.3.1 七号信令网的协议模型 S S N o . 7 用 户 T C 用 户 T C 能 力 信 令 连 接 控 制 部 分 第 四 层 I S D N 用 户 部 分 第 四 层 电 话 用 户 部 分 第 四 层 M T P ( 第 一 到 三 层 ) 其 他 M T P 用 户 7 4 - 6 ( 空 ) 3 2 1 协 议 层 次 七 号 信 令 系 统 图 3 - 7 七 号 信 令 系 统 协 议 模 型 O S I 协 议 参 考 模 型 的 对 比 2.3.2 异步转移模式和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异步转移模式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的协议参考模型如下图所示 。 更 高 各 层 更 高 各 层 A T M 适 配 层 A T M 层 物 理 层 控 制 平 面 控 制 平 面 管 理 平 面 面 管 理 层 管 理 图 3 - 8 基 于 A T M 的 B - I S D N 的 协 议 参 考 模 型 目前 ATM的一个主要应用是传送因特网三层协议的 IP包,因 此一般将它归入于二层协议的一种。 ATM的协议参考模型的层功能 : (1)物理层 :利用物理介质的比特流传送功能实现 ATM信元的传 送;主要处理 OSI模型中的 PL和 DL层问题;包含两个子层 (2)ATM层:主要负责以统一的信元标准格式完成复用、交换和 路由选择,并完成信头产生和处理以及实现流量控制 。 ATM层具有 OSI网络层的功能。 (3)AAL层:负责将不同类型业务信息适配成 ATM信元。适配的 原因是由于各种业务 (语音、数据和图像等 )所要求的业务 质量 (如时延、差错率等 )不同。 AAL层具有 OSI传输层、会 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 (4)高层 : 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完成其端到端的协议功能。 高层对应于 OSI的应用层。 2.3.2 异步转移模式和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2 表 1 细分的 ATM各层功能 层 功 能 层 号 会聚 CS 拆装 S A R AAL 一般流量控制 信头处理 V P I/ V CI 处理 信元复用和解复用 A T M 信元速率去耦 H E C 序列产生和信头检查 信元定界 传输帧适配 传输帧生成和恢复 TC 层 管 理 比特定时 物理媒体 PM P H Y 帧中继 FR( Frame Relay) 协议在用户平面上,属于二 层协议( Q.922),也就是说在用户平面上一般只有 两层:物理层和帧中继层参见图 3-14 用 户 特 定 的 用 户 特 定 的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Q . 9 2 2 核 心 部 分 物 理 层 物 理 层 物 理 层物 理 层 物 理 层 物 理 层 U N I U N I 网 络 到 网 络 接 口 图 3 - 1 4 帧 中 继 连 接 的 协 议 栈 示 意 图 2.3.2 异步转移模式和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3 2.3.3 以太网的协议模型 以太网是 IEEE802.3工作组制定的用于局域网的通信协议。 IEEE802.3是 IEEE802机构的一部分。整个 IEEE802机构 是为局域网和城域网的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和逻辑链 路控制层制定规范的,它们只负责数据包在局域网或城域 网中的传送,对于高层应用,只负责系统本身的 OAM, IEEE802 体系中各相关协议的关系见图 3-10。 以太网细分的参考模型,随着技术的演化,模型本身也处 于不断地修正中。随着速率的增高,物理层技术变得越来 越复杂,模型中的层次也有所增加和改变。另外由于物理 层的变化,在物理层与 MAC层之间还加入了一个协调子 层( reconciliation),以便使现在 MAC层可以与新的物 理层相互衔接 。以太网协议的参考模型及其在 OSI七层协 议中所处的对应位置见图 3-11。 2.3.3 以太网的协议模型 -2 8 0 2 . 1 0 安 全 8 0 2 概 述 和 总 体 架 构 8 0 2 . 1 管 理 8 0 2 . 2 逻 辑 链 路 管 理 8 0 2 . 1 网 桥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媒 体 接 入 控 制 物 理 层 物 理 层 物 理 层物 理 层 物 理 层物 理 层物 理 层物 理 层 8 0 2 . 3 8 0 2 . 3 8 0 2 . 4 8 0 2 . 4 8 0 2 . 5 8 0 2 . 5 8 0 2 . 6 8 0 2 . 6 8 0 2 . 9 8 0 2 . 9 8 0 2 . 1 1 8 0 2 . 1 1 8 0 2 . 1 2 8 0 2 . 1 2 8 0 2 . 1 4 8 0 2 . 1 4 数 据 链 路 层 物 理 层 图 3 - 1 0 I E E E 8 0 2 体 系 的 协 议 模 型 及 各 相 关 协 议 间 的 关 系 2.3.3 以太网的协议模型 -3 2.3.4 因特网的协议模型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OSI 网络接入层 网络层 传输层 应用层 因特网 TCP/IP分层结构 因特网的协议模型可以归结为四层,如下图。图中 同时给出了 OSI模型的对应层。 与 OSI七层模型相比 , 因 特网协议模型没有表示层 和会话层,这两层的功能 由最高 应用层提供。 TCP/IP与 OSI模型是不同 的, OSI模型来自于标准 化组织,而 TCP/IP则不 是人为制定的标准,而是 产生于 Internet网的研究 和应用实践中。 2.3.4 因特网的协议模型 -2 TCP/IP是由许多协议组成的协议族,其详细的协议分类如 下图所示 。 对于 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TCP/IP不提供任何协 议,由网络接入层协议负责。对于网络层, TCP/IP提供了一 些协议,但主要是 IP协议,对于运输层, TCP/IP提供了两个 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CP和用户数据协议 UDP;对于应用 层, TCP/IP提供了大量的协议,作为网络服务,如 Telnet、 FTP等。 T e l e n e t F t p S mt p D N S T F T P N F S S N M P T C P U D P IP 层( A R P 、 R A R P 、 I C M P ) 网络接入层 物理层 应用层 运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2.4 基于平面的协议描述 三个平面:用户平面、控制平面、管理平面 面间关系 这几个平面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并都具有相对待独立性 ; 同时他们又是相互联系的: 控制平面和管理平面的信息常常是送到用户平面上与用户 信息一起传送的; 用户平面上的通信连接是在控制平面的控制下建立、保持 与释放的; 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都要与管理平面交换信息,使管理平 面可以实现网络与设备的配置、对网络使用的计费、差错的监 测与定位、性能检测和安全管理等。 2.4 基于平面的协议描述 -2 面 管 理 功 能 控 制 协 议 块 用 户 协 议 块 物 理 媒 体 3 2 1 应 用 进 程 图 3 - 1 2 在 I S D N 时 提 出 的 一 般 性 的 三 平 面 协 议 参 考 模 型 平面的概念是由电信业界在研究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时提出 来的。在 ISDN规范中提出来的一般性的三平面协议参考模型 如下图所示。 2.5 对协议参考模型的重新思考 ITU-T的 X.200中建议的协议参考模型在通信网的发 展与标准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它对各个协议层次功能的具体规范和七个协议层次 的安排常常不宜一一照搬。 有必要在特定情况下,依据需要灵活地加以应用。 可以说在实践中人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指导性的原 则,而非具体的规范。我们看到实际系统的协议模 型(包括上面列举的实际协议模型)很少有完完全 全地照搬这一模型来开发的。 2.5 对协议参考模型的重新思考 -2 作为一个有通用性的、基本的协议参考模型, X.200是不合适的。它的根本问题是缺乏必要的 通用性的,具体讲: 实际所需要协议层次可以不是七层; 就系统的某一具体层次而言,即使它在总体上与 七层模型中的某一层相类似,但具体的功能也可 以不与 X.200相一致; 功能在各协议层次间的分布也可以与此经典参考 模型不一致; 所设置的条件、定义、限制和一致性要求中有不 少在实际上未必适用; 2.6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GII)的三层资源模型 GII建议 Y.110中垂直地将 GII的服务资源分为以下 三个层次: 应用:它是由用软件实现的一些应用实体,或者 叫应用对象所组成。 中间件:它是由用软件实现的一些中间件实体 (或 者叫中间件对象 )所组成。 基础件:这是一些使上述应用实体和中间件实体 可以执行,并在需要交互操作的实体之间提供透 明信息传送到逻辑实体 。 2.6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GII)的三层资源模型 -2 中间件的基本概念 单纯从软件的角度,中间件实体与应用实体并 没有本质的差别。差别在于中间件是一些可以为多 种应用所共享的软件资源。当一个应用实体刚引入 时,它可能与其他应用实体一样是各自相对独立的, 应该放在应用层的软件之中,但当它的功能被越来 越多的其他应用实体所共享时,它就应该归入到中 间件中去。 通常中间件是为应用层的一系列应用提供服务 的,是一些共享的应用软件。 2.7 新一代网络发展中的协议参考模型 在新一代网络( NGN)的研究中,一些国际标准化机 构或工业论坛,曾经提出过其协议模型采用四层的说 法,也有三层的说法,但它们的共同点是以 IP网络作 为主要的传送平台,并将网络的服务控制与传送网络 分开。 最后, NGN的协议参考模型先粗略地分为两个大层: 服务层与传送层。这两个大层都可能再细分为若干层, 具体的分法将依据特定的情况进行处理。并将这两个 大层都分为三个平面。这样就得到了图 3-17的 NGN的 基本协议参考模型 。 服 务 层 传 送 层 管 理 平 面 控 制 平 面 用 户 平 面 管 理 平 面 控 制 平 面 用 户 平 面 服 务 层 传 送 层 图 3 - 1 7 新 一 代 网 络 三 平 面 的 基 本 协 议 参 考 模 型 ( G R M ) 2.7 新一代网络发展中的协议参考模型 -2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传送层与经典协议参考模型中的传 送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经典协议参考模型中的传送功 能在 NGN的协议参考模型中是处于服务大层之中。 NGN的 传送层是个大层,它相当于经典协议参考模型中的一到三层。 不仅如此,在经典协议参考模型中这一到三层必须是顺序排 列的,但在 NGN的传送层中这三层可以灵活组合,从层次的 数量上可以少于三层,也可以多于三层,而且允许某些层次 的重复出现,还允许将原先较低的层次置于较高的层次之上 经典的协议参考模型在原理和思想上至今仍在指导着信息通 信业技术的发展,但在具体规范上已不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 需要,因此有必要对协议参考模型进行创新或再思考 2.7 新一代网络发展中的协议参考模型 -3 1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拓扑结构是( ) ; 在局域 网中,信息是固定的单向流动的拓扑结构是( )。 A、星型网型 B、总线型 C. 环型 D.树型 2下面( )拓扑结构中的干线电缆长度及节点数受到限制,若需扩展需要使 用中继器; 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必然引起全网故障的拓扑结构是( ) . 星型 B总线型 网型 D环型 3下列哪个句子最佳地描述了环型网络: 比别的拓扑需要的电缆更少。 硬件设备不贵,容易使用。 介质传输控制机制复杂。 需要终端匹配器才能正常工作。 4下列哪个句子最佳地描述了总线型网络: 比别的拓扑需要的电缆更多。 B 当节点过多时,传输效率降低 。 比别的拓扑容易诊断 D. 网络上的计算机数量不影响网络性能 5 下面哪一项正确地描述了全连接网络的特点 ? ( ) A.容易配置 B.不太稳定 C.扩展性不好 D.容易发生故障 6、 下面哪一项可以正确地描述网络拓扑结构 ? ( ) A、 网络的物理设计和逻辑设计 B、 仅仅是网络的物理设计 C、 仅仅是对网络形式上的设计 D、 仅仅是网络的逻辑设计 7、下面哪种拓扑结构可以使用集线器作为连接器?( ) A、环型 B、双环型 C. 总线型 D.星型 练 习 题 选择题(单选、多选)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