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上传人:243949****qq.com 文档编号:16930311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4.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的丞相田蚡位高权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他都随意举荐任命,以至于汉武帝都要和他商量能不能留一些官员让自己任命。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中外朝制度B推恩令C刺史制度D察举制2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下列属于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措施的是A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B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C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D设立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効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格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历行赏罚”,宋太祖的做法A意在强化监察职能B强化了部门间相互监督C遏制了官员贪污腐化D防止了地方官滥用职权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A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5从职责看,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同类的是A御史大夫B监御史C西汉刺史D枢密使6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C便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D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7东汉时期,察举选官一般田地力名士主导,乡闾品评。至曹魏时,改由的朝廷政府委任的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出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C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D以门第为品评标准8下表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根据表可知,唐代A翰林学士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的日益提高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D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9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这一现象说明,汉初A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B君主至尊局面改变C丞相掌握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D臣僚弄权现象凸显10钱穆先生说:“始皇即卒,赵高用事。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余故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据此可知汉初为吸取秦亡教训而推行的制度是A察举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分封制11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被杀(包括被逼自杀)者有10例,但却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一场诬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外戚干政的恶果B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C监察制度的异化D官僚政治制度的缺陷12汉初实行的郡县制单位,有时可以是朝廷的反叛势力。郡县制单位的上中下级官吏间的关系,有时表现为君臣关系。这说明,郡县制( )A不利于国家社会治理B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C强化了汉初割据势力D加速了汉代走向衰亡13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这反映出A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B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确立C人才选拔制度存在弊端D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弱14西晋时刘卞入太学,通过经的考试任台四品官,因拒绝抄写定品簿籍(黄纸),被中正“下品二等”;中正袁粲吊祭何劭,劭子岐称病不见,袁粲便欲报复,声言“今年决下婢子(指岐)品”。这说明西晋A选官制度弊端显现B考试是选官主要方式理C门阀政治愈演愈烈D中正操控了中央朝政15旧唐书载:韦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末等),旧制多未叙进。吏部尚书高季辅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这段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唐朝监察官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选人只看家世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重视法律制度建设ABCD16西汉初年,各重要部门长官均由跟随汉高祖打天下的军功阶层及后裔出任,丞相也不例外。汉武帝时,提拔早年“家贫,牧豕(猪)”的公孙弘为丞相。汉武帝旨在A削弱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推行察举制度D扩大官吏来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挹注:从有余的地方取些出来以补不足的地方),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逮:达到)元 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明)宋濂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主要政治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封建变为郡县”有何影响?(3)据材料二、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公元前119年开始,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其主要措施如下表:时间措施前119年实行盐铁国营,在各地设盐官、铁官,掌管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前98年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前118年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名称相符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重申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前113年取消郡国铸币权,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财政改革的具体举措(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武帝推行的财政改革措施。1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田蚡位高权重,威胁到了皇权,因此汉武帝为了削弱相权,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A项正确;推恩令是为了打击地方诸侯,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为了监督地方诸侯和豪强,排除C项;察举制是选拔官员的制度,不能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限制相权无关,排除B项;明朝废丞相,后增设内阁,与限制相权无关,排除C项;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与限制相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地方监司、通判等来加强对官员及地方的督察,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是各部门的监督,排除B项;这种措施不能遏制官员腐败,也不能防止地方官滥用职权,排除C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材料所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监督,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分权与制衡,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5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枢密使掌管的是军事,不具有监察职责,D项符合题意;御史大夫、监御史及西汉刺史均具有监察职责,AB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C项解读不正确,C项符合题意;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察,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A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官员滥用权力,它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B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古代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为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解读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7B【详解】根据材料“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评选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B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一定区别,并非是一脉相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世家大族 对政权的垄断,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8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由最初的顾问到参与决策,最后专掌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廷决策,体现了翰林学士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增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适应了唐朝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是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翰林学士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增大,但皇帝掌握最终的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翰林学士地位的提高,不能代表整个文官地位的日益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材料体现了汉朝初年丞相多为开国元勋,且掌握着行政权力,这说明汉初丞相位尊权重,C项正确;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表明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排除A项;汉初,丞相权力虽然较大,但是君主至尊局面不曾改变,排除B项;汉初丞相主要是行使自身权限,并未弄权,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错误的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排除BD项;察举制属于选官制度,排除A项。故选C项。11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表述,汉朝三公被杀的事件充分表现了中央权力的变化,结合所学此时汉朝开始削弱丞相的权力,所以原因是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汉朝“外戚干政”的事件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达中枢权力的变化而导致的后果,“监察制度的异化”也体现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达汉朝中枢权力的变化,削弱丞相的权力而导致的后果,没有体现官僚政治制度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根据材料“汉初实行的郡县制单位,有时可以是朝廷的反叛势力”可得知郡县制有可能导致地方势力的增大而威胁中央,所以说郡县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B项正确;材料中表达了郡县制的优点,并不全是不利于国家治理的,排除A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材料表达了郡县制正反两个方面的作用,不全是加速汉代走向衰亡的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材料“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体现的是东汉中后期的名门望族操纵察举制,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C项正确;A项与汉武帝独尊儒术有关,排除;当时并未确立新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诸侯王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中正负责对人才划分上下九等,作为选官任职的依据。材料中刘卞因为得罪了中正被贬低品级,作为中正的袁粲因为何岐对其不敬便欲报复,决心降低其品级,可见当时负责评定人才品级的中正存在公报私怨,随意降品现象,表明九品中正制存在很大的弊端,A项正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刘卞因为考试而出任台四品官,但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考试不是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世家大族把持政权,而是强调“中正”的权力大,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正不能做到客观公正,但操控了选官的评定品级,不而是中央朝政,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根据材料“吏部尚书高季辅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可知官员考核归尚书省吏部;根据材料“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可知,监察官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故正确,B项正确;材料涉及监察制度,不是科举制,错误;材料信息与法律制度无关,错误,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1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提拔出身低微的公孙弘为丞相,是为了削弱军功出身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推行察举制及扩大官吏来源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7(1)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互为表里)。(2)影响: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地方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或长期的对外战争)。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褥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可知,等级森严;根据材料一“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可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根据材料一“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并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互为表里)。(2)影响:根据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逮:达到)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3)原因:根据材料二“然幅员之广,咸不逮(逮:达到)元”可知,元朝疆域辽阔;根据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地方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历史教训;根据材料三“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可知,民族征服(或长期的对外战争)。作用:根据材料三“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三“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可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进行分析。18(1)盐铁官营;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改革货币;增设新税种;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铸币权收归中央。(2)积极:增加了国家财富;强化了中央集权;保证了社会稳定。局限: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两方面言之有理的答案均可。【解析】(1)根据材料“实行盐铁国营”可得出实行盐铁官营;根据材料“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可得出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根据材料“废除半两钱,发行五铢钱,币重与名称相符”可得出改革货币;根据材料“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可得出增设新税种;根据材料“重申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的政策”可得出不允许商人占有土地;根据材料“取消郡国铸币权,货币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可得出铸币权收归中央。(2)根据材料“实行盐铁国营”“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将酒的酿造和贩卖收归国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开征车船税和缗钱税,称作算车船算缗钱”可知,汉武帝时期增设新的税种,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汉武帝时期通过新税种来加强抑商政策,这不利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