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927235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驱遣我们的想象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叶圣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3.学习本文用平实的语言,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观点的写法。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1 1)订正字音)订正字音 桥堍(t)契合(q)刻板(k)驱遣(qin)怅然(chn)宛如(wn)忧惧(yu)萌生(mn)苟安(u)拘泥(j)(n)海啸(xio)检查预习检查预习桥堍(2 2)词语释义)词语释义桥堍: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契合:契合:投合,意气相投。刻板:刻板:比喻处事不灵活,不能随机应变。驱遣:驱遣:驱逐;赶走。怅然:怅然:失望;不痛快的样子或精神不集中,情志迷乱,不能把握自己而失其主张。忧惧:忧惧:忧愁恐惧。苟安: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受用:受用:受益拘泥: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这篇文章的层次结构是什么?第一部分(14自然段):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自然段):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1.1.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第一部分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内容探究内容探究 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2.2.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开篇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会大篇幅地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让读者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这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3.3.文章第文章第8 8自然自然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段举例论证了想象力对鉴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品的重要性,请在你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列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示例:朱自清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父亲两手向上攀爬时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我们还可以结合父亲胖的特点,想象他的腿可能并不是缩了一次,而是挣扎着缩了几次。在想象中,父亲的形象就更真切,也更能体会父亲当时的心情。4.4.简述简述 8 8、9 9自然自然段的论证思路。段的论证思路。这两段文字论述了在赏析王维的诗句时应怎样驱使我们的想象力。首先从反面论述:如果从字面意义或从无用的画面推敲无用的问题,那么就不会领会诗句的意思。然后从正面阐述:将诗句勾勒成一幅画面,然后推想“直”“圆”等形容词的表达效果,这样就理解了诗句的意境。第9自然段围绕着上面的举例,进一步论述,解释说明了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理解了作者的意境,就会得到一种愉悦。1.1.试分析第试分析第5 5自然自然段中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这一比喻的这一比喻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品味赏析品味赏析 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将文字比作桥梁。一头连着作者,一头连着读者,读者要想了解作者的意境,就必须通过文字这座桥梁,才能到达目的地。3.3.第第6 6、7 7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两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作用?这两段分别从作者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说明他们各自怎样通过文字传达所见所感和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这两段文字是对上一段“桥梁”比喻的进一步诠释和阐述。也是为下面的举例论证做了理论铺垫。写法探究写法探究 1.1.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虽然作者在论说文艺作品的意境和想象力的问题,但是在阐述的过程中,使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如“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等语言就通俗易懂。2.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这是本文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本文为了论述应驱遣我们的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的意境,先后列举了赏析王维的诗句和赏析高尔基的海燕的例子,进行详细的阐述。(2)对比论证。在列举两个事例的时候,作者都是先从反面说起,如果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很难把握文艺作品的意境。然后从正面阐述,如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将自己融入到文字中,就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境。鉴赏评价鉴赏评价 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自己举例说明,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的?的观点的?如第8自然段连用了几个问句,就很好地指出了只从字面上理解诗句的弊端;再如第12自然段作者将自己幻化成海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海燕的思想和精神。拓展延伸拓展延伸登鹳雀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赏析】【赏析】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本文的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先从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入手,引出话题,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在鉴赏文艺时获得美感,就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得到人生的受用。总总 结结结构图示结构图示 引出论题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 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要鉴赏文艺,就必须驱遣我 们的想象,方能得到人生的受用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 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列举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 的赏析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 了欣赏文艺的途径和方法谢谢谢谢观看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