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行动方案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68386441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行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行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行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行动方案一、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09%。打造了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二、 推进科技与机制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第一节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实施关键技术攻坚行动,推广运用揭榜挂帅、公开竞争、定向委托等方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种质资源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农业设施装备、农业信息化等领域取得突破。不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组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开展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二、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引才育才力度,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多渠道提升本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多层次吸引海外农业科技人才,做好引进人才的安置和融入工作。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攻关,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为抓手,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动公益性推广和经营性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农技人员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建设公益性推广机构和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打造集试验、推广、培训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强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知识更新计划和基层农技推广特聘计划。四、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到科技园区落户,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和资源整合,发展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积极争取和运用国家和省内优质资源,推进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升级建设。统筹推进生物农业、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智能农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到2025年,新增10个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争创1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各地依靠现有各类园区,整合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资源,强化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为特聘农技员、科技特派员、乡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群体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按照标准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第二节打好种业翻身仗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全面完成全省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动建设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和水产种质资源库等,新改建一批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原生境保护区(点),提升农业种质资源保护能力。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种业企业,搭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基因挖掘平台,创制高产优质、高效广适等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和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推动农业种质资源登记交流共享、开发利用。二、加强种业创新攻关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基补短扬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种业体系。依托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种业企业以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种业联合攻关,加快培育绿色优质、高产高效品种。稳定支持育种基础性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加强南繁科研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建设种业产业园,扶持种业企业发展。在严格监管、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三、强化种业治理服务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种业监管治理体制,加强种业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严厉打击种业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品种区试审定、品种审定撤销、引种备案和展示示范工作机制,建立种业大数据管理系统。加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力度。第三节增强农业装备研发与应用能力一、加快农机薄弱环节装备研发加强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攻克制约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的技术难题。支持丘陵山区开展农田、果茶园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聚焦我省丘陵山区特色,强化需求引领,推动丘陵山区通用动力机械装备及特色作物生产需要的高效农机装备研发和生产推广。到2025年,全省建成2-3个具有规模优势、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农机装备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机试验鉴定,加快农机新产品的专项鉴定和成套设施设备的推广应用,不断推进省产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加快补齐水稻机械化种植短板。开展农机作业托管服务补贴,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加快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处理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大力推进粮食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机械化。推进标准化果园、茶园建设,为实现开沟施肥、除草打药、节水灌溉、修剪采摘等生产环节机械化创造条件。围绕设施种植产业优势区域,积极推进设施布局标准化、建造宜机化、作业机械化、装备智能化、服务社会化,不断提升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加强畜禽品种、养殖工艺、设施装备集成配套,推进畜禽养殖场(户)改善设施装备条件,构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健全水产养殖机械化标准体系,推进设施装备运用与绿色养殖方式发展相适应,促进水产养殖品种、工艺、设施与机械装备协同联动。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强化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示范,建立若干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片和智慧农场示范基地。到202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第四节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围绕提升规范化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开展空壳社常态化清理、加强试点示范引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以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积极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和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开展示范农垦场创建,做大做强农垦企业,引领示范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到2025年,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基本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超过1500家,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200个以上、省级示范农垦场20个以上。二、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主体多元、功能互补、竞争充分、融合发展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和统一经营功能,直接服务或组织小农户接受各类社会化服务。鼓励专业服务户和农民合作社发挥贴近农户的优势,重点服务产中环节,引领农户对接市场。发挥供销、农垦、邮政等系统的资源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功能。引导专业服务公司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骨干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品牌。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促进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引导各类服务主体围绕同一产业或同一产品的生产,以资金、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打造全产业链服务组织体系,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三、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农户家庭农场,提升小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加强小农户科技装备应用,向小农户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用途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承贷承还等多种形式,与小农户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三、 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突出组织引领、社会服务和民主参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第一节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一、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创新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方式,规范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深化村级民主决策实践和议事协商实践,加强村级议事协商点建设。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发挥村民监督作用,杜绝农村微腐败。加强农村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加快推动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推进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和示范村镇创建,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形式,推广选树成熟模式和先进典型。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补充、配套的地方涉农规章制度体系。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落实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提高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巩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成果,实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行动,开展履职基础能力建设、现场执法能力建设、执法信息化建设、执法人才智库建设、执法制度建设等,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私屠滥宰、非法捕捞等违法行为,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实施农业农村八五普法规划,深入推进互联网+普法,积极开展法治乡村建设和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进一步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和健全全省农业农村系统统一的行政权力清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巩固深化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优化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配置。第二节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一、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法制宣传骨干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二、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乡村矛盾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解决机制。加强乡村调解平台和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和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畅通农业农村行政调解渠道,努力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开展法律咨询、调解、代理民事诉讼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农村各类经济实体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三、强化乡村领域综合执法扩大农村地区视频监控覆盖面,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和境外渗透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加强对农村宗教事务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消防安全、防雷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做好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处置。第三节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一、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具有涉农专业的高校、高职、中专等教育资源,推动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采取多元保障机制,保障培训体系的运转。做大做强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等一批农业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农民就业创业需求,发展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激励院校、推广机构、培训机构、涉农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全面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作为重点内容对农民进行培训,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加大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建设一批示范性培训基地。二、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完善引进来+留得住人才培养机制,让人才队伍成为乡村振兴不竭的动力源泉。加快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孵化,挖掘乡村人才资源,培育一批职业农民带头人、种养业发展带头人、农村电商创业带头人、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优化乡村创业环境,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第四节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信用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江西好人推荐评选活动,设立身边好人榜。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和激励机制,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二、发展乡村优秀文化深入挖掘、集成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艺精品,策划出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优秀作品,扶持一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项目,培育一批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农村文化一乡一品。传承和发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中国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组织文化志愿者行动等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农村,依托文化乡贤、民间文化能人等,建立一支扎根群众的基层文化队伍。鼓励社会资源加大乡村文化产业投入,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三、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大力弘扬农村优良传统礼俗,对传统礼俗文化分类引导、合理保留,赋予传统礼俗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行动,将道德规范融入村规民约,发挥积分制的激励约束作用,革除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合理配置乡镇殡仪服务站,提升改造殡仪馆、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免费政策。第五节健全农民增收富裕长效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多渠道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各环节增值收益,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利益联结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纳就业、村企对接等多种形式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支持小农户在家庭种养基础上,通过发展特色手工和乡村旅游等,实现家庭生产多业经营、综合创收。探索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发挥转移性收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精准扶持,倡导勤劳致富,增加农村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四、 健全规划落实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调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凝聚全社会力量,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扎实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节动员社会参与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对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让农民全面全程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创新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规划实施涉及的相关政策和生动实践,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营造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共识和力量。建立规划实施专家决策咨询制度,针对规划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智库重点开展应用类、对策型研究。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学习借鉴省外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结合全省农业农村实际,落实重要规章制度。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标准规范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功能。重点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推动各类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实施和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第三节完善考核评估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跟踪考核机制,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压实规划实施责任。健全规划与财政、金融等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强化各类政策对规划实施的保障支撑。制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级评价各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五、 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一节发展基础一、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粮食主产区地位进一步巩固。有效应对非洲猪瘟严重冲击,生猪生产实现快速恢复,2020年末生猪存栏恢复到15699万头,出栏恢复到22183万头,继续位列全国第十位,生猪外调653万头,外调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列。蔬菜面积产量稳步提升,设施蔬菜总面积86万亩,蔬菜年产量达到1834万吨,比2015年增长了398%。水果、茶叶、水产品、禽蛋、牛羊肉年产量分别达5254万吨、80万吨、2628万吨、612万吨、178万吨,与2015年相比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米袋子菜篮子量足价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二、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七大行动,创新开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着力打好龙头昂起、加工升级、产业融合组合拳,重点打造了稻米、生猪、水果、蔬菜、小龙虾等优势特色产业链,粮食、畜牧、水产、果蔬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茶叶、中药材、油茶均超百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900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207亿元,比2015年增加9616亿元,增幅336%。三、科技驱动能力持续攀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9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31%。智慧农业123+N平台平稳运行,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入库生产经营主体76万余家,益农信息社14800家,覆盖全省近88%的行政村,数字农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1139元提高到2020年的16981元,年均增长率为8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底的2381降至2020年底的22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五、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省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三五的305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281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全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产业发展扶持的贫困户达924%,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5419元增至2020年的12877元、年均增幅1143%,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2654元增至2020年的12626元、年均增幅30%。六、绿色生态优势不断彰显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8%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集中处理体系不断完善,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7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与农膜回收率分别为951%、8649%,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与2016年相比减幅分别为385%与1857%。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成为全国首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长江流域提前一年实现全面退捕禁捕。七、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99%的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升,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09%。打造了248条美丽宜居示范带,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创新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5G+长效管护平台。八、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农村承包地确权到户面积3691万亩,颁证率达9731%。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503%。农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基本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基本消除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第二节发展形势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塑造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我省提出加快打造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区域经济循环,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为充分发挥全省绿色生态资源优势,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市场空间。二是新一轮政策支持将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新支撑。随着三农工作重心的转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将逐步转向支持乡村振兴,新时期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并带动更多社会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将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优势。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在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中广泛深入应用,有利于推进农业、旅游业智慧化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加强生态保护、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治理提供了新手段。同时,国家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我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低碳农业、循环农业也将加速壮大。从挑战来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与产业链延伸不充分并存。我省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农业产业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明显不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同时农业品牌影响力不够广,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仍存在短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对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制约。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仍有短板。目前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待提升,全省尚未整治或整治不彻底的村庄比率达3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相对偏低,同时农村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特别是土地、金融等要素在城乡单向流动趋势明显,亟待打通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通道。三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经济下行压力大等因素影响,加之经营收益减少、就业难度加大等多方面制约,农民收入增幅回落且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扩大风险。综合判断,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总体上将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全省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新时期乡村振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六、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一、健全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低保边缘及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有针对性地落实好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激发内生动力,提升发展能力,提高劳动收入。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以现有保障体系为基础,继续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提高救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二、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加大对脱贫县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在脱贫县中选择乡村振兴重点县,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批基础薄弱的村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以乡村振兴重点县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平台和纽带,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在资金、人员、机制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在产业发展、就业升级、环境优化、消费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保证相关政策供给,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资料整理来源: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