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68331442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摘要: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有许多事情是令人们愉快的,还有许多现象是 令人们不愉快的。侵犯行为就是令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 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人类社会行为之一。本文分析了侵 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关键词: 侵犯行为 原因 控制侵犯1 侵犯行为及产生的原因1.1 本能论和习性学说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洛伦茨等人提出的习性 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角度和动物生存中习性发展的角度解释人的侵犯行为,虽 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 发生侵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内部。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入理解侵犯现 象无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1.2“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由多拉德和米勒 1936 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 因果关系。这种设想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其他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而单突出挫折 的作用,引起了不少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米勒在 1941 年修改了最初的假设: 挫折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犯行为缓解挫折感,但也可能选择 其他的行为。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不少探讨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的 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侵犯究竟是人的天生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此外, 这个学说也给人造成挫折是解释侵犯的唯一因素的印象。60 年代,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 侵犯理论”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 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 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 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 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侵犯假设 应如下表述: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 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 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 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 为形成习惯性联系。伯科威茨的观点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现实事件和实验结果,但仍 有改进的余地。例如E.伯恩斯坦和S.沃契等就曾提出,在考虑侵犯的情绪状态的同 时,也应注意人的认知内容对侵犯行为的制约作用。因为人对厌恶事件(例如挫折) 的解释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人的外部侵犯行为。当他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故意 造成的,挫折感就强,更容易发生侵犯;他若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无意间造成的,就 会消弱他的情绪唤醒,侵犯的可能性也减小。1.3 社会学习理论与伯科威茨同时,班杜拉以其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对侵犯加以解释和探索,他力 图回答 3 个方面的问题:1、侵犯模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2、是何种因素唤起人的侵 犯行为;3、侵犯行为被发动之后由何种因素维持。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来就具 有侵犯能力的,这种能力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虽然侵犯行为同生理活动一样,依赖于 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大脑的皮下结构(主要是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对侵犯行为起着 中介作用,但大脑皮层对外部刺激的加工,有选择地控制着皮下神经结构的活动。对 侵犯行为获得具有更大影响的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学习因素。这种学习是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实现的,又称观察学习或替代性学习。观察了他人的侵犯行 为及其后果,人便会形成侵犯的观念,并用这些观念指导自己的侵犯行为。这种以他 人为榜样的观察学习有 4 个阶段:注意过程,记忆表征过程,动作生成过程和诱发动 机过程。这里的榜样有几个不同的来源,如:家庭成员、亚文化中的有名人物和大众 传播内容中的各种角色。班杜拉对电影、电视与侵犯行为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提出 它们对儿童的侵犯行为有如下作用:教导侵犯手段,解除对侵犯的约束,对暴力去敏感 和习惯化,改变人对现实的认识而相信想象,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基础。关于侵犯行为的引发机制,班杜拉认为有以下因素起作用:引起人厌恶情绪的事 件、容易使人联想到侵犯行为的情景、示范性的榜样存在等,他还提出保持侵犯行为 的几种主要因素:1、外部强化的作用,因为侵犯的结果可能带来物质利益,提高社 会地位,减弱自身的某种痛苦或实现对受害者的惩罚。 2、在集体性侵犯行为中,惩 罚有可能带来众人更强烈的侵犯。 3、替代性强化,即看见别人的侵犯受到了奖赏会提 高侵犯行为的可能性。4、自我调节机制,主要包括侵犯的自我奖励,自我惩罚和内 部控制的解除等过程。2 控制侵犯行为的途径与方法2.1运用奖惩制度控制侵犯行为假如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事实上惩罚 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 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 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 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 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 人中只有 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 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 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史特劳斯等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 传”。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只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蔽 性的侵犯行为,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大。心理学家常常把有侵犯倾向的人们分为两类: 控制不足侵犯型和控制过分侵犯型。前者是指那些经常犯小错误的人,这类人大错不 犯、小错不断;后者则是指那些平常把自己隐藏得很好,这些人一旦犯罪,就是罪大 恶极。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对前者有用,对后者作用不大。2.2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 个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 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 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2.3 替代性攻击与宣泄人们经常受挫折或烦扰,但由于对方的权力太大等许多原因而不能加以报复,在 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以其他方式对另一目标表现出侵犯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侵犯 转移或替代性侵犯(Displacement)。替代性侵犯的基本原则为是,目标对象与挫折 来源越相似,个体对该目标对象的侵犯性冲动越强烈。有时候人们也使用宣泄( Cat hars i s )的方法来减少自己进一步的侵犯。早在20 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向自己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 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后来,其他的心 理学家把这个原则用在处理侵犯行为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侵犯行为,是因 为他们遭受挫折的缘故。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 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2.4 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以减少挫折感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实生 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 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2.5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随着电影、电视在人们生活中影响的日益扩大,人们也开始注意到这些媒体中的 暴力性与日常生活中人们表现暴力的关系。自70 年代以来,随着彩色电影和彩色电 视节目的普及,在电影和电视内容中暴力屠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形象也越来越 逼真。后美国卫生署请科学界评估电视暴力的影响,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莱弗、班杜 拉和艾让等人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许多人希望得到的结论:电视暴力确实能使观看节目 的儿童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是非常明显的事 实。这些研究表明影视暴力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还是应该在这一方面有所限制。参考文献:1 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年版2 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3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5 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 3 期6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7 吴江霖,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