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682553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 工信部中国制造 2025解读 中国制造 2025 解读之一:中国制造 2025 ,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 伟蓝图 2015 年 5 月 19 日,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 中国制造 2025 。 这是党中央、 国务院总揽国际 国内发展大势,站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升 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 重大战略部署,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 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 转变。 中国制造 2025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 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质检总局、 工程院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 代化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 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 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 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 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 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 重要源泉。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 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坚持发 展制造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通过制造业创 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建设世界制造强国,是我们吸取 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经 验教训,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 正处于大调整、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 期。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经 济复苏缓慢,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 面,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酝酿新突 破,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 破, 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 发达国家纷纷实施 “再工业化” 战略, 强化制造业创新, 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 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 谋求新一轮竞争的有利位置。面对全球产业竞 争格局的新调整和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 新挑战,我们必须前瞻布局、主动应对,在新一轮全球竞争格局中赢得主动权。 实施中国制造 2025 ,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是实现“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 “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和 “中国梦” 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 追求,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必须有坚实的经 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这对我国制造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2 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 设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实施制造强国 战略契合了 “两个百年” 奋斗目标和 “中国梦” 的根本要求, 通过持续实施 中国制造 2025 、 中国制造 2035 、 中国制造 2045 ,到建国一百周年时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以制造 业的繁荣和强大,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实施中国制造 2025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是实现经 济稳增长、调结构、提质增效 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 40% 左右,工业制成品 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总量的 90% 以上,是拉动投资、带动消费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 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要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换挡但不失速,推动产业结 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 业。 制定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规划, 就是为了应对这一系列变化带来的深刻影响, 瞄准创 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推动制造业实现由大变强。 中国制造 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 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 2025 明确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的“三步走”战略 ,以十年为一个阶段,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 强国建设,并对第一个十年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进行了具体部署。总体看, 中国制造 2025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 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 既立足当前,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 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着眼应对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 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年建 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建设制造强国是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社 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把 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推进。要在 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 的前提下,体现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 势,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坚持有所 为、有所不为,从国情出发,分步实施、重点 突破、务求实效,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 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让中国制造 “十年磨一剑” ,十 年 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制造 2025 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 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 “十二五” 以 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制 造业始终坚持稳步发展,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3 列, 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已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党的十八大提出, 到 2020 年 要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 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主导力量,我国制造业肩 负着由大变强的新历史使命。 一、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 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大幅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 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2014 年, 我国工 业增加值达到 22.8 万亿元, 占 GDP 的比重达到 35.85% 。2013 年, 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 重达到 20.8% ,连续 4 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 500 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 220 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 年, 我国共有 100 家企业入选 “财富世界 500 强” ,比 2008 年 增加 65 家, 其中制造业企业 56 家 (不含港澳台) ,连 续 2 年成为世界 500 强企业数仅次于美 国(130 多家)的第二大国。 图 1 2001-2012 年四国制造 业增加值变化曲线 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 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 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国内看,建国 60 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 GDP 的 比重由 1952 年的 17.6% 提高到 2014 年的 35.85% ,增加了 1 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 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从国际对比来看, 1990 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 , 居世界第九; 到 2000 年上升到 6.0% ,居世界第四;2007 年达到 13.2% ,居世界第二;2010 年为 19.8% , 跃居世界第一。 自 19 世纪中叶迄今, 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 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 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部分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社会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4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13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 8318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2.7 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从 2008 年的 0.61% 增加到 2013 年的 0.80% 。2013 年,规模以上工业 企业共拥有科技机构 5.2 万个, 比 2008 年增加了 1.87 倍; 规模以上企业共申请专利 53 万件, 是 2008 年的 3.4 倍。 载人航天、 探月工程、 载人深潜、 新支线飞机、 大型液化天然气船 (LNG ) 、 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特 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 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图 2 2008-2014 年全社会 R&D 经费支出总额及占比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最集中最活跃的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工业 领域技术创新经过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引进 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个阶段,创新要素在总量 上逐步接近世界前列,在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的 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产业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 强, 正在由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转型。 2014 年, 我国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 13312 亿元, 占 GDP 比重达 2.09%,是 2008 年 4616 亿元的 2.88 倍; 按照汇率计算, 我国 R&D 经费投入 总量位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于领先地位。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围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这一主线,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 提质增效取得积极成效。一方面,重点行业先 进产能比重快速提高, 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 备制 造业比重超过 10% ,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 29.5%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占海 外市场的份额达到 40% ,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70% 。另一方面,淘汰落 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电力、煤炭、炼铁、炼钢等 21 个行业均完成了 2013 年淘汰落后产能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5 目标任务, 全国共淘汰电力落后产能 544 万千瓦、 煤炭 14578 万吨、 炼铁 618 万吨、 炼钢 884 万吨。 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制造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同时制造业内部结构也逐渐优化, 先进产能比重持续上升, 低端落后产能不断淘汰。按照目前标准,我国 低端落后产能已经基本淘汰完毕。下一阶段, 要不断提高标准,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四、工业资源能源消耗强度逐步降低,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 工业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 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目标, 狠抓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取得了积极成效。 “十一五”期间,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26% ,实现节能量 7.5 亿吨标准煤,以年均 6.98% 的 能耗增长支撑了年均 11.57% 的工业增长。 “十二五”前四年,我国工业能耗累计下降 21% , 工业水耗累计下降 28% 左右,基本实现“十二五”预计目标。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 用、环保、废水循环回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 备产业化示范工程积极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 速发展,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 3 2008-2014 年万元工业 增加值用水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 来源,是节能工作的重点和难 点,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责无旁贷。近年来,工 业领域节能减排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和政 策措施,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钢铁、有 色、化工、建材等六大重点耗能行业技术改造 工程,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工业固体废物综合 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等,促进工业节能减排取得 了很大的进步。下一步,要不断破解传统的粗 放式工业发展方式,通过技术工作和结构调整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6 双轮驱动, 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工业绿色清洁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五、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工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转型升级的总要求,推动优 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约集聚发 展,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是企业兼并重 组效果逐步显现,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4 年 6 月,我国汽车销量前十名的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 90% ,比 2010 年提高 4 个 百分点;2013 年水泥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 37.8% ,较 2010 年提高了 12.7 个百分 点;平板玻璃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 53.5% ;电解铝行业前十家企业产量占总产量 的 68% 。 二是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2014 年, 中、 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增速分别为 8.4% 和 10.6% ,分别高于东部地区 0.8 和 3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 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 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 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 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长期粗放 发展之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将越来越具有“爬 坡”和“登山”的性质,即在每一个产业中都 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 升;否则,庞大的产业大军将拥挤在低洼地中 ,面临“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 面对国内外发展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我国制 造业发展必须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 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加快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提质增效, 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中国制造 2025 解读之三: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 务,制造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也呈现 出不同于以往的重要变化。 中国制造 2025指出,全球 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国内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历 史机遇,积极稳妥应对内外部挑战。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 变革 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力量。 当前, 信息技术、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 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 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 响,并改变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 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将促进制造模式、 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7 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 虚拟化技术、3D 打 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 3D 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 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 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 互联网、物联网、云计 算、大数据 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 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 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 (Cyber-Physics System ,CPS )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 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 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随着 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 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 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 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 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 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 要机遇。当今,我国在相当一 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 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 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二、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规则正在重构,我国制造业发展面 临严峻的外部形势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 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 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 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 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 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 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 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 , 德国发布工业 4.0 , 日本在2014 制造业白皮书 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 英国 发布 英国制造 2050 等 。 目 前, 制造业向发 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苹果电脑已在美 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 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 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 箱,TDK 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 另一方面, 越南、 印度 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 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 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 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 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 如: 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 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 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 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总的来 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8 表 1 部分发 达国家近年来发布的再工业化战略 此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与全球贸易规则重构相交织 ,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 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 强化。近年来,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 严重国家,2014 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 52.9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136。 可以预见, 未来 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摩擦 将更为激烈,对我国制成品出口将造成不利影 响。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9 (TPP) , 在服务贸易、 知识产权、 劳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高门槛, 将进一步削弱我国工业 出口产品的成本优势,也将影响我国工业实施 的“走出去”战略。此外,美国推动的跨大西 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 ) ,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 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 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 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三、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和要素成本约束日益趋紧,经济 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1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 理的阶段演化,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 而主要是 结构升级转型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 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转 变提出了紧迫要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 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从资源 能源看,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 弱,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仅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 28% 、40% 和 25% ,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 世界人均水平的 7.7% 、17% 、17% 。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 全国有 70% 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 个省 (区、 市) 的 6 亿左右人口 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 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从要素 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 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 失。 如,2014 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 2011 年的顶点下降了 560 万, 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 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 目前我国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 30004000 元, 远高于东南亚等国。 据波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 2004 年的 14% 下降到 2014 年的 4% , 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 4% 。 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 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 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 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 替期,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四、国家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制 造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0 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 市场。如,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 增长的主要动力, 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 未来每年将有 1000 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据测算, 城镇化率每年提高 1 个百分点, 将带动 1000 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 5 万亿元固定资产 投资。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 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 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 “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 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 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 的发展。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 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 求、 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 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 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 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 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 新的要求。 一个正在形成的 13 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 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 大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使我国制造业获得新的发 展动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 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 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 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 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 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新一轮改 革,将有助于破除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障碍,解决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 矛盾,激发市场活力。近一时期,下放和取消 行政审批权限、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融资 成本、推进创新创业等一大批支持实体经济发 展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个更加宽松公平、 鼓励竞争,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工业发展的环 境开始形成,为制造业由大变强提供了持续动 力和坚强保障。 总的来看,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巨大,机 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 战。必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 的战略机遇期,审慎应对、前瞻部署,坚定不 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 济增长点,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 中国制造 2025解读之四: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经过建国 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 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 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 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1 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 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就, 专利申请数量大幅上升,2014 年我国授权的发明 专利共计 23.3 万件, 连续 4 年位居世界首位。 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 根本改变, 大量的关键零部件、 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 例如,2013 年, 我国 80% 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 2313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 20.5% ,进口额超过了原 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活 动不够活跃,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是缺乏重大突破性、 颠覆性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基础研究比例不足 5% ,仅仅是发达国家比例的 1/4 。 原隶属于各工业部门的院所改制为企业之后, 更多的资金、 人力和管理开始从共性技术 领域转到应用技术和商业化领域,不再从事共 性技术的研发,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主体弱化。同时,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 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各自创新活 动的目的严重分化,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 10% 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40% 的水平,产学研合 作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创新能力不 强,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 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 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 域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 图 1 2012 年 各国制造业也发投入强度对比图(单位:% ) 二、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2 “中国制造”已成为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严重 损害了国家信誉和形象。首先,我国产品质量 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不合格率高达 10% ,出口商品长期处于国 外通报召回问题产品数量首位, 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 2000 亿元, 间接损失超过万亿 元。以玩具生产为例,从 2013 年 7 月到 2014 年 6 月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全面实施一年 来,欧盟 RAPEX 通报、召回中国大陆制造、出口到欧盟国家的玩具产品共 498 起,每月都 有 20 起以上中国大陆产玩具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欧盟 RAPEX 通报/ 召回。 其次, 我国企业在品 牌设计、 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品牌化展滞后。 2014 年, 在世界品牌 500 强中, 我国内地仅有 29 个品牌入选, 远低于美国、 法国和日本。 第三, 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 高。 据统计, 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 0.5% , 标准更新速度缓慢, “标龄” 高出德、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 1 倍以上。第四,我国行业领军企业发展水平与我国的制造业大国地 位也很不相称。2013 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 34.3 万家,工业增加值达到 21.07 万亿元, 居全球第一, 但中国大陆地区进入 “世界 500 强” 的工业企业仅 36 家, 领军企业对 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 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 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推动中国产品向 中国质量转变 。 图 2 2012 年各国出口产品召回通报指数 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导致资源能源需求强劲,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而且, 一些地方和企业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造成能源资源利用 率偏低和环境污染严重。据英国 BP 公司统计,我国单位 GDP 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9 倍、美国的 2.4 倍、日本的 3.65 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环境成本 低廉,资源与环境价值未能得到体现,市场机 制难以发挥合理配置资源环境要素的基础性作 用。环境监管不力与违法成本偏低 也是诱发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2013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3 报显示,2013 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 35.9 天,为 1961 年以来最多,华北中南部至江南北部 的大部分地区雾和霾日数范围为 50100 天,部分地区超过 100 天。 2013 年中国国土资源 公报显示,我国地下水质为较差和极差的占比合计约 60% 。要大力研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 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 ,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能力建成高效、 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 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 图 3 2012 年 各国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对比图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 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 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依靠投资进行拉动,传 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发展尚缺乏统 筹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产 业结构方面,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 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钢铁、电解铝 、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 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利用不足。据统计,2014 年中国有 24 座新增高炉投 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 3500 万吨,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但是目前在建、拟建生产线仍有 30-40 条,新产能仍以 10% 的幅度递增。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 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许 多关键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不强,直接影响到向 服务转型的程度和效果。在集群发展方面,部 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 发展水平不高,工业发展尚缺乏“ 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要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 迈进,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步化解产能过剩, 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 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 五、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两化深度融合是建设制造强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转变 发展方式注的重要动力,是打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4 造工业竞争新优势,在向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 抢占先机的重要条件。不过,我国的信息化水 平仍然不高,两化融合仍有巨大潜力可挖。信 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滞后于发达国 家。2012 年我国网络就绪度指数(NRI 指数)为 4.03,低于美、日、德、韩等国,由 51 位 下滑至 2013 年的 58 位。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偏低,大部 分地区和行业仍处于以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 阶段,且不同地区、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信 息化水平差距明显。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 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信息化与 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目前, 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 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 的新阶段。例如,德国的制造水平、信息化发 展水平世界领先,已经开始推进工业 4.0 战略。而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工业企业整体 处于 2.0 的水平,需要补上从工业 2.0 到 3.0 的差距,才能实现 4.0 的方向发展。要加快推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 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 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推动我国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 造”转变。 图 4 2012 年 各国网络就绪指数(NRI 指数)对比图 六、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鼓励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制造业 发展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全面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据商务部公布的数字, 2013 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达到 1078 亿美元,比 2002 年增长了近 40 倍,境外中资企业数超 过 2.5 万家。不过,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投资规模上,我国对外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5 投资的存量只占世界的 2.5% , 相当于美国的 10% 左右, 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 左右。产业类型上,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 有色金属、石油等能源资源行业和劳动密集型 产业,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高新技术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许多企业 欠缺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缺 乏大型投资管理和大型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的 经验,对国际市场变化做出的反应也相对滞后 。同时,中国本土企业对各个东道国的投资环 境、法律体系、文化底蕴、外商投资政策点等 总体上缺少深入了解,投资风险。另有一项统 计显示, 我国海外矿业收购失败率高达 70%-80% , 显示出我国在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 提升 全球化经营能力等方面任重道远。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 间,推动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引导企业提高 国际竞争能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国际地位进一 步跃升。 总体上看,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如能加快推 进,就能推动我国制造业走上 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 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 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 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我 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转变。 中国制造 2025 解读之五:准确把握实施中国制造 2025 的总 体要求 中国制造 2025 的总体思路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 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 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 多层次人才体系,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 跨越。 未来十年,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 而是要按照 “创新驱动、 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 引擎,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核心。技术的不 断创新发展,不仅会带动传统制造领域的生产 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 还会带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新材料、 新能源、 新生物产品、 新设备的出现,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我国 的研发投入规模近几年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2013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 11800 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 2% 。但与世界强国相比, 产业创新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 50% 以上,95% 的高档数控系统、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6 80% 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 发动机都依靠进口。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 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 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 的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 标志之一,它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反映出一个国 家的整体实力,既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 体现,也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 科技创新、管理能力、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 成,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诚信建设等方 面的综合反映。十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质 量水平不断提升,较好地保障了消费的稳定增 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的 变化,对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费 领域,数量消费正向质量消费过渡;从日用消 费品向耐用品、资本品过渡;从百元、千元消 费层次向万元、十万元消费层次过渡。在生产 性消费领域, 对关键基础材料的稳定性、 基础零部件/ 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 重大设备的可靠 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量好,起到增幅 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扩大市场。质量 不好,则起到阻滞器的作用,压制或转移需求,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国际声誉。 中国制造 2025 提出,必须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全 面夯实产品质量基础,不断提升企 业品牌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形象,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绿色发展是破解资 源、能源、环境瓶颈制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 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报 告首次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并列 提出。绿色是发展的新要求,循环是提高资源 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的目标,三 者均要求节约资源、能源,提高资源、能源利 用效率;均要求保护环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 承载能力,减轻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目标 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 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促进生态文 明建设。推进我国制造业绿色发展已到了非常 紧迫和关键的时刻。一方面,中国对全球资源 的需求量很大。如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 44% ,铁矿石需求增量约占全球 的 105.1% , 铝土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 78% , 铜矿需求增量约占全球的 149.5% 。 另一方面, 我国重化工产品产量所占全球市场份额过大。2013 年,我国粗钢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 52% ; 电解铝占 46% ;成品油占 12% ,乙烯占 12% ;化肥占 35% ;水泥产量占 58% ,平板玻璃占 60% ; 纸 和纸板占 25% 。 在这种背景下, 经济发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资和产能扩张来实现, 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 。 中国制造 2025 提出, 要坚决贯彻减量化、 再 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7 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四是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在我国当前的经 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 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在迈向制造强国的历程中, 国防安全、 工农业生产、 基础设施建设、 人民生活都对制造业提出不同层次需求,建立 完善、多层次的制造业产业体系是中国制造业 的发展特色。在注重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 造业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效率和质量,关注民生产业的发展; 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及与制造业的互动发 展, 优化产业结构。 培育一批世界级的跨国大企业和一大批充满创新活力、 “专精特” 的中小 企业,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聚的层 次和质量,培育一批国际化的特色制造集群;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梯度 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中国制造 2025 从行业 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空间结构,甚至 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维度提出优化的路径和 措施,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五是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 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 者。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制造强 国一定是人才强国。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人才 的培养,美国依托常青藤等一批优秀的高等院 校,培养了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专业技术人 才,成为最富创造力的制造强国;德国长期坚 持并推广双轨制教育,即学徒制,培养了众多 高素质的技术、 技能型人才, 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质的 “德国制造” 。 人才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 战略,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提供重要保证” 。 坚持人才为本, 就是要充分利用我们人才资源, 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 才强国的转变;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实现从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要通过教育、培 育等各种途径变 “人口红利” 为 “ 人才红利” , 依靠科技创新、 依靠精良品质, 推动实现制造 强国的战略目标。 在 中国制造 2025 中明确提出, 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经营管理 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 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 引领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 2025 解读之六: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 中国制造 2025 统筹考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基础条件, 根据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 ,提出实施“三步走”战略,力争用三个十年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8 的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对制造强国的基本认识 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强” 、 “弱”是与他国比较而言的,是 相对的,因此对于制造强国的 判断应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优势。纵观美 欧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可以看出,具备规模 雄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 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制造业是国民 经济持续发展和繁荣及国家安全的基础。 (一)制造强国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内涵没有统一的描 述。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 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内涵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规模和效益并举 。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 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 ,产业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具有较高国际分工中地位 。当今多 数制造强国中, 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 在国际分工中大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 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不论是既有 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 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强大的自 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 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 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 。反映了制 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 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 中占有相当比重。 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 。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 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 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 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 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 。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 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 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 、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 端环节等。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体现高端化 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 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二、提出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主要依据 中国制造 2025 结合我国制造业发展实际和未来制造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提出实施 “三 步走”战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基于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 造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已建成全球门类最 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总体规模大幅提升,综合 山东科技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 579 号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邮编:266590 电话:0532-86057716 (办) ,86057655(实验室) 19 实力不断增强,不仅对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成为支撑世界经济的重要 力量,已经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同时 也拥有赶超现有强国的市场环境和资源条件。 但是,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自 主创新、产品质量、资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 平、产业结构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一系列突出问 题,实现赶超和跨越的任务紧迫而又艰巨。制 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 化的主导力量,在我国当前适应经济新常态、 调结构促升级的关键时期,推进制造强国有着 重要的意义。唯有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才能 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最为坚实的物 质保障。 二是基于对世界制造强国发展水平的总体研判 。根据制造强国特征,工程院“制造强国 战略研究” 课题组构建了由 4 项一级指标、18 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 经过专家 打分测算, 提出了表征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历年来制造业相对强弱的综合指数, 并根据 2012 年 各国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划分为三个国家方阵: 美国处于第一方阵, 德国、 日本处于第二方阵; 中国、英国、法国、韩国处于第三方阵。 图 1 1946 年-2012 年各国 制造业综合指数趋势图 三是基于对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的前瞻预测。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