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66192120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nrxx 出 xxoz趾番赭宀黨驱- Ms -鶴轨叵匿風塑孝令sJ#-gssislML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实施指南1 范围 本标准为以下对象提供实施指南:a)应用DB37/T1013-2009的工业企业。b)其他相关方。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DB37/TIOU-2009 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3 术语和定义DB37/T1013-2009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4.1 总要求用能单位应将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的壹部分,根据其规模、性质和能力等状况确定能 源管理体系边界,边界范围内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应符合DB37/T1013-2009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应通过以下活动进行:a)体系策划识别评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及贯彻执行情况; 评价能源利用和管理现状;确定能源基准、标杆; 识别评价能源因素;制定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确定能源管理职责,配备资源;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 将策划的结果形成文件。b)体系实施对实体系范围内机员实施培训执行体系文件,对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包括能源规划、设计、采购、贮存、加工转换、 传输分配、使用、回收利用等过程;全过程监视和测量; 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必要时实施应急预案。c)体系检查和改进实施内部审核;实施管理评审; 识别节能潜力,确定改进措施,提供必要资源。4.2 文件要求4.2.1 总则 用能单位应通过建立适宜的文件,沟通意图、统壹行动,最终实现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系统阐述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范围内全部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为评 价体系有效性和适宜性提供评价标准和客观证据。a)体系策划和文件编写应紧密结合,其中:能源方针、目标。能源方针、目标是用能单位所追求的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应表明用能单 位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向,成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具有用能单位自身 特点,且保持先进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源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能源方针为能源目标的 制定提供原则指导,而能源目标的完成情况为能源方针的实现提供评价证据。能源管理手册。能源管理手册应阐述体系能源方针、目标、组织机构等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范围、程序、过程进行描述,且且描述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对 过程进行控制的各项准则,是体系内容的纲要。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针对所识别的需控制的能源利用和管理活动,阐明过程中人员的职责、 权限、相互关系,明确活动方法和评定准则,且作为执行、验证和评审能源管理活动的依据。 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对文件控制、信息和沟通、设施和设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识别评价 和策划、能源目标和指标、能源采购、过程监测、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 等要素编制程序文件。节能改进方案。节能改进方案是用能单位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所采取的具体措 施。在制定节能改进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自身资源状况、技术的适用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同时, 仍应制定对方案进行有效策划、运行、控制和验证的系列文件。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过程提出更详细的要求或操作方法。能源利用 和管理过程中关键性的过程和环节,宜制定作业指导书对其进行控制。记录。记录用于证实活动的结果,表明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活动已实施,为能源 统计和能源利用效率分析提供资料,是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证据及能源管理绩效改进的依 据。b)在建立文件化的能源管理体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体系所覆盖的所有文件应根据用能单位的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 用能单位可根据自身规模、能源消耗类型、能源利用过程及相互作用的复杂程气度、人力资 源状况、能源管理需求、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等确定文件数量,且选择回合理适用的文件结构, 建立书面或电子形式的文件; 制定程序文件时,文件的相关人员应参和文件的编制,且传递其对文件草案的反馈意见,能 源管理负责人应对意见的采纳和否作出最终判断;.能源管理体系各层次文件在内容上能够互相引用,且且要做到结构合理、明确、协调有序; 对文件使用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尤其对电子形式的文件及其修改权限加以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可和其他管理文件整合。4.2.2 文件控制 用能单位应编制程序文件,明确控制内容、方法、场所、时间、人员及其职责,对管理用能 单位内部及外来文件进行控制,确保所有岗位人员都能获得适宜的文件,使体系文件能够指 导其工作。应对文件做如下控制:a)文件控制方式应简单、实用b文件发布前由授权人批准;文件实施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定期进行评审,由授权人组 织进行,且保证其获取评审所需资料:文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适宜,应经授权人批准后,由文 件编制人员对文件进行更改,授权人对更改后文件重新审批;c)确保使用文件的有效版本,对无效、作废的或暂时不用的文件做出相应标识,且从发放和 使用场所及时收回,防止文件的误用;需要保留的作废文件,应做出适当标识d)识别外来文件,控制其分发范围;e)能源记录可采用文字或电子形式,要求清楚、完整、真实、准确、及时,使其具有可追追 溯性;f)对各类文件应做出标识(名称、编号等,且明确保存期限和保存方法地点、环境、方式 等,且由授权人决定对其进行处置;g)能源记录应能够被相关岗位人员明确理解、使用、统计和分析,以证实能源利用和管理 活动符合体系要求和所取得的能源管理绩效。5 管理职责5.1 管理承诺管理承诺明确了最高管理者的领导责任和能源科学管理的要求,是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体系充 分、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其关键是将承诺贯彻落实到体系实施中。为兑现对策划、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所作出的承诺,最高管理者应开展以下工作:a)通过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及发布文件等方式,要求全体员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 他要求;b)组织制定、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c)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持;d)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条件组织人员进行管理评审;e)以现有的企业文化为基础,构建、强化节能文化;f)采用节能新技术和产品,优化能源结构。5.2 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能源方针,且审核、批准实施。能源方针应和本单位的,总体发展战 略和运营管理方针相适应且确保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为用能单位制定 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指导原则。能源方针所用语言应通俗易懂,易于单位内部沟通和 员工理解。制定能源方针时应考虑的问题:a)遵守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承诺;b)用能单位的性质及活动、产品和服务范围、任务、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信念;c相关方的要求及信息交流;d)相关指导原则;e)资源条件;f)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持续改进的承诺;g)和用能单位的其他方针相协调(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咎。5.3 职责和沟通 最高管理者应为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规定相应的职责和权限:a)任命能源管理负责人,授权其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且形成文件;b)设立能源管理机构,应明确能源主管部门,规定其职责和权限,且形成文化;c)明确各职责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且制定制度。5.3.1能源管理负责人 能源管理负责人是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授权其负责组织且监督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高层管理 人员。a)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节能专业知识;节能工作经验;管理、沟通能力和节能意识; 技术职称,重点用能企业应具有中级以主职称。b)能源管理负责人应履行以下职责: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及节能改进方案; 协助最高管理者提供且保证充分的资源; 组建和领导能源管理队伍;监督和沟通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状况;识别能源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确保其实施,且评价效果;评估和改善能源管理绩效;及时向最高管理者报告体系的运行情况。5.3.2信息和沟通用能单位应建立内、外部信息交流机制,用以获取和交流能源管理体系运行的有关信息。5.3.2.1 内、外部信息交流的主要内容a)内部信息交流: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节能改进方案等; 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 识别评价出的能源因素及重要能源因素; 体系运行的监视和测量结果;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初始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各部门的职责; 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 不符合及纠正、预防措施。b)外部信息交流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管理目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 府及节能主管部门对能源管理的要求、发布的各项政策等; 外部机构对于能源利用状况的反馈;基准、标杆的相关信息; 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5.3.2.2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a)内部信息交流方式主要包括z会议、广播、公告、内部报刊、意见箱、网站、电子邮b)交流方式主要包括:正式的讨论、焦点问题的沟通对话对外开放日、专业技术交流、公 开发行的刊物、新闻发布会、网站、电子邮件、广告、年度报告(表)、热线电话等。6 资源管理6.1 人力资源6.1.1 节能意识 用能单位应强化全体员工的节能意识。可采取以下措施:a)加强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对节能的要求;节能形势、政策;能源方针、目标和指标;节约能源所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b)开展节能活动节能知识竞赛;组建节能小组; 征集合理化建议;能源报表统计分析,能源审计和能效对标等活动;评选节能先进; 节能技术讲座等。c)完善规章制度节能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度;再教育制度等。6.1.2 能力和培训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相关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和验证,保证其有能力胜.任岗位 工作。a)用能单位应当对预期的能力需求和现有的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的能力对岗位能力 评价可考虑以下方面:所需的学历要求;有关的专业培训要求;技术能力要求;工作经历要求。b)用能单位应根据岗位需要和人员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培训内容,可采取考试、考核、实际 操作、证书的取得、业绩评定等方式对培训的效果进行验证.培训内容可包括: 节能意识培训;能源管理体系建立、实施、运行和审核知识培训;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及体系文件培训;节能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培训; 节能管理知识培训;节能技术培训; 能源计量、统计等知识培训;用能设备操作培训;政府要求及其他要求的培训。6.2 设施和设备设施设备的先进程度和运行状况对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配备、管理状 况是能源利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和考核能源管理绩效的前提。用能单位应制定且实施相关程 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设施设备的购买、安装要求;b)设施设备操作要求;c)设施设备使用、维护要求;d)设施设备检修、检定要求;e)设施设备报废要求;f)明确设施设备管理、使用等部门的职责、权限和考核准则。6.2.1 基础设施.用能单位应当提供实现能源管理和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和能源管理体系 相关的建筑物、工作场所如办公场所,实现能源利用信息和数据即时在线采集、汇总、分 析的设备安装空间等和相关设施如水、电、汽供应设施等P支持性服务设施(如: 运输设施、通讯设施设备等。对基础设备的管理可包括:a)考虑因基础设施而引起的节能问题;b)制定且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和运行验证的规章制度6.2.2用能设施设备 用能单位应对用能设施设备的选购、安装、运行、维护和报废进行管理,制定管理措施,措 施包括:a)用能设施设备的选择和评价。在采购用能设施设备时要掌握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规律, 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性能好、能效高、和用能系统匹配的设 施设备;对已购人的用能设备,要及时做好安装、调试工作等,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节能 评估、验收。b)用能设施设备的合理使用。用能单位应建立设施设备台账,且根据各种用能设施设备的 性能设置能效限定值和经济运行指标,合理安排运行负荷,制定用能设施设备使用规程和管 理制度。C)用能设施设备的检测和维修。对用能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制定对其维修及日常检查的 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巡检维修等。d)用能设施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对用能设施设备的技术改造要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和节能效 益,结合自身资源做好用能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的整体规划。用能设备的淘汰、更新、改造记 录应载入设备档案。6.2.3 计量和监测装置用能单位应严格执行GB17167的规定,同时考虑行业特点和自身能源管理的要求,配备和管 理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保证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能源数据,且对数据的处理作出规定。 措施包括:a)建立完善的能源计量器具台账、能源计量器具档案、能源计量器具量值传递或溯源图,制 定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b设立专人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管理,同时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培训考核, 持证上岗,建立和保存管理人员的技术档案等;c按有关计量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校准,保证所用计量器具状态完 好,且在检定周期内。如发现汁量器具失准,应采取纠正措施;d采用规范的表格,明确被测量和记录数据间的转换方式和关系,建立能源统计报表,保 证数据的可追溯性;e)有条件的用能单位可建立能源计量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即时化、网络化管理。6.3 资金用能单位应提供确保能源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的资金,包括确定资金需 求、资金管理等活动。应急和预防成本的分析; 不符合成本的分析;节能改进方案成本的分析;设施设备维护、检修及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培训成本的分析; 监视和测量成本的分析; 办公费用成本的分析; 创新性持续改进工作成本的分析等。b)资金管理 识别所有能源管理活动所需的资金,根据资金估算和进度计划进行预算编制; 依据资金管理制度,对能源管理体系所用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 根据规定的时间间隔、数据收集和预测的频次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进行评审,对出现的偏差 进行分析,且采取纠正措施。7 过程策划7.1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用能单位在建立、实施 和保持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时,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定和落实: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和识别。识别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目的是选择适用的具体条 款。收集的内容至少包括: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行政法规,如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地方性法规,如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 政府及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的其他要求; 节能标准,如山东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地方标准。b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传递和落实。确保对能源利用可能具有影响的工作人员熟悉法律 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相关要求,且严格落实。c)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监督和更新。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落实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此 外,仍要定期根据其获取的更新信息,及时进行调整。7.2 用能系统 用能单位在建立或优化用能系统时应进行合理用能评价。a)评价人员应全面了解项目设计方案的意图、思路和内容,对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分析 设计开发的项目及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省、市的节能政策要求; 用能系统新增能源获取的可行性和区域的承载能力; 生产工艺是否先进、合理,设施设备是否高效、节能; 系统之间、设施设备之间、系统和设施设备之间的配置是否优化合理; 对需要监控和监测的关键点和重要部位是否配备了计量和检测装置; 是否有利用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在系统设计时余热余压等余能是否再利用。b)对新、改、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其他法律法 规、标准等要求进行项目的节能评估审查。用能单位仍应对建立或优化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 的相关申请、批复、设备说明等资料按照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进行妥善建档保存,以备查用。7.3 识别、评价和策划 用能单位在策划用能系统的管理时,重点做好过程识别、能源因素识别和评价、过程控制策 划等工作。7.3.1 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 识别人员应从能源管理和利用俩个方面进行全过程识别。特别是对于初次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的用能单位应采用初始能源评审的方式,对用能系统进行全面诊断。a)能源管理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是否制定能源方针,确定目标、指标,且评价其合理性; 机构配置是否完善,能力是否满足体系要求; 能源的生产、采购、贮存、加工、转换、传输、使用、回收利用的制度是否科学规范,且严 格执行;评审能源计量及统计工作是否系统规范; 是否制定节能技术进步制度,且充分落实; 是否对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更新。b)能源利用方面应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产品产量、消耗能源的数量及品质分析; 能源成本分析;单位产品能耗指标分析、工序产品能耗指标分析; 重点耗能设备效率分析;辅助、附属系统的能耗分析。7.3.2 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是过程策划的基础工作,能源因素的识别是否全面、重要能源因素评 价是否合理决定着过程策划的成败,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提供人力和技术保障,综合运用 目前先进成熟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能源因素的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识别工具可采用能源审 计、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源检测、能效对标等。能源因素评价的方法可采用打分法、专 家判断法、面谈法、过程观察法、是非判断法、数理统计分析法等。a能源因素的识别 为了保证能源因素识别的全面、系统,评价人员可根据能源利用过程的识别结果从四下途径 进行:按能源消耗的种类和工艺流程进行识别。即:可从电、煤、油等能源消耗种类或工序、车间、 生产线等工艺流程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分析结果进行 逐条记录,且分类汇总。按机构设置的部门职能进行识别。即:可从用能单位所涵盖部门的职能着手分析哪些条件或原 因能够对能源的消耗产生影响,将这些条件或原因进行逐条记录,且分类汇总。 将识别的能源因素进行全面汇总,形成能源因素清单。b)重要能源因素的评价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能源因素清单中所列的能源因素进行逐壹评价,评价出重要源因素, 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以确定需要优先控制的重要能源因素。在评价重要能源因素时应重 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源因素是否产生了能源浪费或出现了用能违规行为;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频次及造成的影响; 产生能源浪费或出现用能违规行为的最终原因是什么(可从能源和原材料、人员、设施设备、 控制方法等方面分析;改变重要能源因素的技术难度;采取措施减少能源影响所需资金。7.3.3 策划过程管理a)过程控制及管理对能源消耗及能源利用效率有影响的每个过程单元和(或)环节进行有效策划,使能源利 用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保证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和 避免用能违规行为的发生,以保证能源方针、目标、指标的实现,达到预期能源管理绩效; 能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各部门充分利用过程方法,针对不同类型能源需求,完善相应的工艺流 程、工艺文件、工作说明、检验计划、控制计划等文件。在对用能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策 划时,应针对每壹个过程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考虑各系统、过程、环节、能源因素之间相互 制约的影响。b)重要能源因素的控制及管理 应制定节能改进方案对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或能源利用较为薄弱的过程单元进行 控制;应选取重要能源因素明确进行优先控制,制定全面的节能改进方案,且在对比各种不同措施 的节能效果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措施作为节能改进方案;应将暂时无法采取控制措施的重要能源因素列入备选方案中,在时机及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采 取措施进行控制。c)过程控制的策划用能单位对能源利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行策划时,其步骤为= 识别过程且确定该过程的目标;确定过程输入,包括输入的具体内容; 确定过程输出,包括输出的具体内容; 分析且确定实现该过程需开展的活动、顺序和职责; 研究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法,形成文件; 分析、确定开展活动所需的资源,且进行配置; 执行文件化程序,开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对实施过程的运行质量进行测量和监控; 测量过程输出,评价其满足规定要求的程度; 将该过程的输出提供给和之相关的其他过程作为其输入。7.3.4 识别、评价和策划的持续改进 用能单位应按体系规定的时间间隔对用能系统进行识别、评价和策划。当下列三类情况中的 某壹类或多类发生变化时,用能单位仍应及时追加识别、评价和策划: 新增、淘汰或更新重要耗能设备,而导致系统所消耗的能源品种、数量及结构发生变化; 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成熟的外部节能技术、工艺或经验方法适用于本单位。7.4 能源目标和指标 能源目标和指标是落实能源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依据。为此用能单位 应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对确定能源基准、能源标杆和制订能源目标和指标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规定。用能单位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可按如下步骤进行:a在充分考虑目前能源管理模式和能源利用流程的基础上,借鉴节能标准或者行业成熟的统 计指标体系,剔出不可比因素后制订壹个完善的能源指标框架,其内容可包括:指标名称、单 位、统计口径,必要时仍能够包括对总体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壹般来讲,能源指标的基本 框架由目标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条件性指标三部分组成:目标性指标,如:节约能源量、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过程性指标,如 z 单位产品能耗、工序产品能耗、耗能设备效率等; 条件性指标,如:人员培训合格率、持证上岗率、能源损耗率等。b)用能单位可根据初始能源评审结果,考虑不可控因素的影影响将各项指标数值计算后填 人指标框架中,形成基准。c)可行时,用能单位可建立标杆,获取先进耗能企业的能耗指标,在获取标杆时应考虑在哪 壹方面需要获取标杆以及怎样获取数据等因素,使标杆的获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用性。通过 标杆和基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以及产生差距的原因,将消除差距的各项措施贯彻到能 源管理体系中,指导能源目标、指标的;d)用能单位在依据能源方针,根据已确定基翩翩数据,充分考虑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确定 各项指标预计达到的数值,填入指标框架体系中,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能源目标指标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形成的目标指标体系应尽量细化和量化,利于测量,以保证对各层次绩效的考 核。在建立能源目标、指标时能够采用以下俩种方式:自下而上z用能单位应先寻找问题,查找能源因素,然后挖掘节能潜力,判断自身能够达到 的程度,最后将确定达到的程度定为能源目标、指标; 自上而下:用能单位根据标杆数据、政府节能指标的要求以及相关方的建议,且结合自身的设 施设备情况、工艺状况以及现行的管理状况,制定壹个可行的能源目标,根据各部门或过程 的不同,将能源目标分解至各个层次。e用能单位仍应采取定期考核和内部审核等方式对能源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 果发现不适合,应及时调整和更新。8 运行控制8.1 总则 用能单位应当对能源利用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且且对能源采购、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 能源因素和余热余压等余能进行重点控制。8.2 控制要求 用能单位应根据策划的结果,对以下能源利用过程进行控制,且形成记录,以备查用。a通过经验确定、专家评判、检验测试等手段,根据能源目标、指标确定各用能系统、过程 和环节的经济运行区间及参数;且制定达到经济运行状态的操作规范或程序;b)明确运行过程中的能源利用信息的传递方式和手段,保证能源的协调调度和过程的优化 匹配;c)在控制过程中,为确保其经济运行,应对用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内容主要包括:对设备 检查的项目,所用的仪器,检查的方法以及数据处理的要求等;d)对于能源消耗和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较大的过程和环节,应当利用过程控制的方法,对其 输入/输出以及过程内部运行的参数进行规定,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方式和方法对能源消耗 的合理性进行评价;e)对因缺乏程序文件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和环节,应加以纠正,且制定相关文件进行 控制。8.3控制重点8.3.1 能源采购用能单位应根据能源消耗的种类、数量和其他要求,编制形成程序文件对能源采购进行控制。a)确定使用能源的产地、种类、品质和数量;b)从供方的供货能力等方面确定稳定的供方;c)以文件的形式明确所需能源的品质;d)确立获取能源的渠道和米购的流程和方法;e)在采购过程中准确计量能源的数量,且形成记录;f)对采购的能源进行检验,以满足经济生产的要求,且形成记录;g)定期对采购过程进行评价,以验证其有效性。8.3.2 节能改进方案 用能单位应对策划过程中评价的具有节能潜力的重要能源因素进行分析辨识,根据现行的技 术和自身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节能改进方案的重要能源因素。且根据工艺技术、实施过 程等要求,制定方案,方案内容可包括:a针对重要能源因素和预计实现的节能效果;b明确实施部门及其职责;c)采用的技术方法、施工方法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d确定需要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e实施过程所分解的步骤,以及每个步骤所预计达到的效果;f)实施完成后,对节能效果进行验证的方法或标准;d)应对实施过程形成记录,如z实施进度完成情况、节能效果实现情况等。8.3.3 余热余压用能单位应重点考虑余热余压等余能的利用,当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余热余压等 余能时,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时,应按8.3.2 制定节能改进方案进行控制。 .8.4 过程监测 用能单位应对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测量,以满足日常运行控制的需要,且根据 监测的结果判断体系运行的情况:a利用能源计量、检测等工具对各用能系统、过程和环节的运行参数进行日常性的监测,且将监测结果和标准或者规定进行对比,以确定其是否在规定状态下运行;b利用能源统访等工具,汇总、分析用能数据,判断能源、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节能改进方案是否符合预定安排;C利用巡检、不定期的抽查等方式对执行文件的符合性进行检查;d)如果能源目标、指标出现未完成的现象,则应进行分析和纠正;e监测过程应形成记录,且采用能量平衡、能效对标等工具进行分析,为挖掘节能潜力提供 依据。8.5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用能单位应识别能源利用和管理过程中的不符合,且针对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a用能单位应根据过程监测、内部审核过程的结果,识别不符合;b)针对识别的不符合制定纠正措施;c)在实施过程中应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d采用专家诊断、头脑风暴等方法,识别潜在的不符合,制定预防措施;e)对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结果进行记录,且定期评审其有效性;f)用能单位可识别判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且制定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情况对 能源的浪费,且在发生紧急情况之后或定期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9内部审核内部审核是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全面的检查方式,目的是评价能源管理体系实施和运 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a实施内部审核应满足下列要求: 审核前应进行策划,明确审核的范围、确定审核人员及能力要求; 编写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准则、各部门具体审核时间及人员安排等内容,且制定相应 表格;审核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应具有针对性、代表性; 审核结论应经过评审,且形成报告; 对发现的不符合应查找原因、采取措施,且进行效果验证。b验证的方法 体系性符合验证。体系性符合即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能否满足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政府 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体系文件和能源管理体系标 准、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对比、评价。实施性符合验证。实施性符合即体系文件的运行情况能否满足体系文件的要求。用能单位可 将收集到的信息生产昧、生产能耗报表)或现场控制活动的观察和操作规程、相关体系文 件的规定对照、评价。效果性符合验证。效果性符合即体系的运行效果能否实现能源管理体系预先规定的要求。效 果性验证是能源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重点,包括能源目标、指标和节能改进方案的实现程度, 如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产品综合能耗、产值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用能单位通 过采用节能检测、能源审计、能量平衡、统计分析等工具,通过对监视测量、生产消耗统计 数据的汇总,依据综合能耗计算分析、节能量计算分析、用能设备测试等方法对内部审核进 行验证、评价。10 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主持管理评审工作,对能源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 效性进行评判,以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每12 个月至少壹次,壹般在壹次完整 的内部审核后进行。管理评审过程要记录,结果要形成评审报告。管理评审可采用以下步骤 进行:a)制订计划,明确开展管理评审的时间、目的、内容、参加人员,对管理评审输入信息的有 关部门提出资料准备等要求;b)组织实施管理评审,记录评审过程;c)编制评审报告,内容包括: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持续改进措施等;d)对提出的改进措施及时实施,且进行效果验证;e)当发生以下重大变化时可临时追加管理评审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变化;能源管理体系人员发生重大变化; 经政府及节能主管部门的要求发生变化;企业组织机构、能源结构等其他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