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PPT课件.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6580157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鼎湖山听泉》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鼎 湖 山 听 泉 谢 大 光 鼎湖山听泉 教学前测 目标衔接: 阿里山纪行 衔接说明 :该文下接八年级(上)“江山多 娇”单元中 阿里山纪行 (注: 蓝蓝的 威尼斯 与 美丽的西双版纳 又有些不同, 且知识含量上无法与该文很好接轨。因此建 议下接 阿里山纪行 )。而上触高中非常 典型的游记散文李健吾的 雨中登泰山 。 所以教学本文前,可以先让学生把 纪行 拿来看看,唤起回忆。下面几道题测试测试 学生,找出学生前测中出现的问题,修正后, 以便在教学 鼎湖山 时更需注意。 前测文章 阿里山纪行 1、 阿里山纪行 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 请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 (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搭森林小火车登山铁 道一直到阿里山站 森林救护队送至深山更深处、穿过林区见到姊妹潭、未加采伐原始森林、 曲径青苔路、森林之间穿行 红桧神木 下山) 2、请用四字短语概括阿里山纪行的几幅主要图景。 主要提取 4-9段主要描写对象:深山水潭、原始森(禅)林、山间幽径、汪洋森林、红桧神木 3、请赏析下列语句或语段 ( 从修辞手法、语言等角度 ) ( 1)(语句)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 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和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 画。 赏析 : “眼前骤然一亮” , “骤然”是“突然”的意思。写出出乎意料的惊喜。以“明镜” 比喻潭水的“清澈透亮”。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 ( 2)(语段)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雨盖,如 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 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 沾衣”吗? 赏析: 这段文字用了六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第一个比喻,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无边无际;“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 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 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两个比喻兼拟人古色古香,写出了森林排列整齐和严肃威 武的气势,给森林以人格化。结尾引用唐诗,增强全段感染力、说服力。 4、请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设计,是想让学生抓住散文中或隐或现的情感 线索。就该文来说,情感是非常明显而单一的 对台湾美丽风光的赞美。与即将上的本文情感挖掘是不 太一样的,到 听泉 ,就从听自然从而上升到哲理层面:听历史的生生不息。) 1、通过诵读,理清作者 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 的脉络。(回顾游记类 散文)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 扣住“泉”字,抓住 “听”这个关键来组合 材料的方法。 3、在反复的诵读中,体 会语言特点,赏析优美 语段。 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产 生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 解。 教学目标(以新带旧) 重点难点 : 1、学习和运用从不 同角度描写景物和 变换角度表现景物 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 泉而生悟,领会文 中深含的哲理。 引: 同学们,大千世界的美丽,需要我们精心 聆听。你听过风拂过的声音,水流过的声 音吗?当你在聆听自然的时候,你仅仅听 到的是风声水声,还是因为你的人生阅历, 见解加深,因此听到了更多? 那么,今天我们随着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 的引领,我们也跟随他去听听鼎湖山的泉, 看看能够听出什么新的东西?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 与当地另一风景区 星湖(七星岩)齐名。鼎湖山以天湖、 瀑布、古木、名刹著称。此山风光秀丽,林木葱茏,保存了 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 “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 珠 ” 谢大光 : 当代 知名 散文家、编辑家 。现任百花文艺出版 社编辑。作者不仅写了很多美文,还编辑了大量有影响的散 文著作,为我国的散文出版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著有散 文集 落花 等。 附 1:简介鼎湖山、作者 泠泠淙淙 lngcng 拾级 sh 怅惘 chngwng 古刹 ch 迥然 jing 雄浑 hn 污垢 gu 快速检查预习 一、初读课文 ( 1) 读准生字 滋润 雀跃 驻目 礼遇 柔曼 繁衍 孕育 ( 2):联系课文前后语境,补充解词 活脱脱:非常相似逼真 清朗:清楚响亮 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 柔曼:柔和舒缓 比如: “活脱脱”这里是尽力刻画山泉活泼的“娇儿姿态”。 一、感知主要内容 1、朗读全文,请找出来作者写了哪些景? 2、作者主要描写的是什么?是从什么角度 进行描写的? 能力训练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到泉声的?(这是 游 记散文 常用的移步换景写法,学生在大致了解课文的 基础上,在文章中勾勒出线索,有助于帮助学生思维 清晰理解散文。) 时间: 黄昏 晚饭后 入夜 地点: 山脚(寒翠桥) 山中 补山寺 庆云寺 听 泉 感 悟 3、把握线索 能力训练点 :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4、抓景物特征 作者听到的泉水声有哪些特点?请从原文 中找出来。 (如:清朗、孩子如铃的笑语、悦耳、欢快 清亮等。) 能力训练点 :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 二、理清作者情感变化 作者一路走来,听到清朗的泉声,感情发 生了哪些变化? 冒雨游七星岩,走的匆匆,看得蒙蒙。(遗憾) 听到清朗泉声,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好奇,兴奋) 泉水半含半露的娇态,使我想起爱女。(喜爱) 受泉声的感染,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清、静) 听到钟声和泉声的应答,如老人召唤孩子。(感受到活力) 深夜听泉(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陶醉其中) 能力训练点:筛选、概括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三、通过解读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旨 1、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点很 多,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写泉呢? 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泉水的特点、满山浓碧的树木、作者听泉的感受 3、作者深夜听泉,听出了什么?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 的流逝,历史的变迁 升腾而成为主旋 律。” 4、请结合课文,揣摩作者在泉水声中是如何 进行想象的。 见课后探究练习二参考答案 5、作者在鼎湖山听泉,我们在教室里“读 泉”,你读出了什么? 参考答案: 泉滋润万物,浸润心灵, 洗心(清,静,新,洁)。 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能力训练点:理解、感悟能力。 最 打动你的是哪一处听到的泉声?你感受到 的是怎样一幅美妙的画面?请你找出大声朗 读,并简要说说打动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体现 “ 怎么读 ” 中 “ 品味语言 ”“ 体会意境 ” 的阅 读方法。可以从修辞方法、联想想象、富有感染力的词语等 不同角度出发,感受优美的文字。 表述形式可以为 “ 我最喜欢 这一句,它 用了 ,写出了 ” 。提倡学生个性化的 表述。 四、重点研读 1: 品味重点内容 能力训练点 :欣赏、感悟能力 。 ( 1)第 2段 “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 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 时 ” 赏析 : 这几句作者由山泉联想到了自己的爱女,十分温情地刻画出泉水的 娇态。“闪”用词活泼,更写出泉半含半露的调皮样子,“亮亮的一泓”形 象地写出泉水色泽姿态之娇,因此,作家将它联想成膝下调皮的爱女,是非 常贴切的。 ( 2) 4段末尾 “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 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与门前,召唤着嬉 戏忘返的孩子。 ” 赏析:这几句形象的描绘出了钟泉声应和的声音。把钟声比作 老人,泉声比作嬉戏忘返的孩子,形象地写出钟声的安详厚重 和泉的汗快清亮,一重一轻快,一老一少,营造出傍晚山间的 祥和气氛。 2:赏析语句、语段(从语言、修辞、等角度) ( 3)第 8段“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 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 溪; 滴泉 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激流飞 瀑 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赏析 :这一部分十分生动、详细地写出月光 下多层次的泉流。采用多个比喻,形象细腻 描绘小溪的柔曼,滴泉的清脆,万道细流汇 集时候的厚重声,激流飞瀑的雄浑磅礴,最 后作者把这融合比喻成一支奇妙的交响乐。 一放一收,读来让人觉得滋味无穷。 能力训练点:鉴赏优美语言的能力。 后测:推荐两篇中考游记散文 附加:对中考中游记散文的考点总结 总结:类型上 这类游记散文所游景点一般具有比较浓厚的历 史文化积淀。如:涉及辛弃疾的郁孤台,涉及范仲淹的天平山。 选择这种景点,在于课内也有十分重要的篇目,如辛词 破阵 子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或词 渔家傲 相内化呼应,学生不 至于陌生,又好拓展出题。 参考中考试题 1: 郁孤台笑了 18分 出自泰州市二八年 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中考试题 2: 秋山红叶 ( 06苏州中考试题) 1、容易考查移步换景(挖空填情节式) 如 郁 文: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 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每空限 5字 )(3分 ) 仰望郁孤台 _ _ 2、特别容易考查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包括辨析理解,前 后作用、赏析。这是比较多见的。 A:关于重点词语再语境中的含义及作者感情色彩的揣摩考查 如:结合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2分 ) 历史的霉点:_ 如: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 分) B:考查重点句子在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如 郁 里:说说第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 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如 秋 里: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 岳阳楼 记 ,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变式 1:这下面两小题则不但考查重点语句在文章中的含义,还着重于练习前后 文提取信息。 又如 郁 里:阅读文中第段和第 11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 理解。 (4分 )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分 )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2分 又如:在范仲淹的词里,“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 渔家傲 ? 变式 2:还有联系全文来谈标题含义的。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叶”,文 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同志的诗句 “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3分) 3、对游记散文主旨的考查,也就是散文“神”的方面,是容易涉及的。 可出选择题。 如: 秋 里 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 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4、拓展迁移题。一般是课内外相应信息联读,谈理解感受之类。或许, 这就是相对有难度的题了。 如 郁 里: “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 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 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6分 ) 示例 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 岳阳楼记 ,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如 秋 里 : 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 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2分)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 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苏台:指 苏州 附: 郁孤台笑了 18分出自泰州市二八年初中毕业、 升学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 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 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 !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 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 !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 我是在岳武穆的 满江红 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 “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 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 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 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跨进门厅,辛弃疾的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 壁 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 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于是,急忙上楼, 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竞有 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他,一定就是辛弃疾 !于是, 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 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 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于胯部。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 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 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虽 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大敌当前,国势艰危, 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 走苟且偷安之路 !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 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 !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 !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 雨、昂首挺胸的壮汉 !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 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 !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 长叹 !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 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 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 !如今的郁 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 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 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 ?此 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 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 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 究 我默然了。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 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 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 11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 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 (选自 语文学习 2006年第 6期,有改动 ) 注 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淳熙二、三年 (11751176),辛弃疾任江 西提刑 (掌管刑法狱讼的官 ),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龙泉:剑名,这里 指宝剑。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郁孤台笑了 考题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 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每空限 5字 )(3分 ) 仰望郁孤台 _ 2结合语境,解释第段中加点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2分 ) 历史的霉点: _ _ _ _ 3说说第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 内容上的作用。 (3分 ) 4阅读文中第段和第 11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4 分 )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分 )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2分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华夏 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 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6分 ) 示例 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 岳阳楼记 ,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示例中考散文 2:秋山红叶( 06苏州中考试题) 秋山红叶 还是在春天,我就有过重游天平山的打算。 下了长途汽车,秋雨仍然下个不住。天平山以枫叶胜,此时满树枫叶已是一片火红, 宛如一堆堆淋不灭的火焰。有一些不禁雨打风吹,纷纷从树上飘落而下,地上也是落 红点点。雨中游人不多,被风雨打落的红叶还那么鲜艳明丽,倒叫人有些不忍下脚。 我的目的不在于登山,而在于寻访三十年前忽略了的范仲淹的足迹。听说天平山又 叫范坟山,是宋朝皇帝赐给范家的“赐山”,所以我第一个要寻的是“范坟”。一位 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热心“导游”,把我领到了山的左侧,指着一座门前有石牌坊、 埋在荒草堆里的坟墓,告诉我这就是“范坟”。残碑断碣,雨中实难辨认。我有些儿 不信,他却说所谓范坟,并不是范正公的墓,不过是他家的祖坟而已。他又兴冲冲告 诉我一个关于“范坟”的传说 范仲淹在京城做了大官。回到故乡苏州,奉承者不乏其人。有个风水先生,在苏州城 内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在这里建造住宅,将来子孙科甲不断,富贵无尽。他请范仲 淹把府第建在那里。可是范仲淹却在那里修了孔庙和府学,并说既是福地,该由全城 人同享。另一个风水先生认为天平山石头如乱箭穿胸,山坞是块绝地,切切不可以这 里修造坟墓,不然将子孙衰徽,做不了官。范仲淹却买下这块绝地作为祖坟。 这只是个传说,但是民间传说也往往表现出人民的爱憎。一个封建朝代的官吏, 竟能千百年赢得人民爱戴, 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 岳阳楼记 且有这 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 于是我又想起沿海的范公堤,想起他所主张的新政十议, 想起守卫西北防时西夏人称他为“小范老子”的种种。人心是秤,谁为国家、人民做 过一点好事,人民都会记得他的。 告别了“导游”,我开始举步登山。走到山腰白云泉,跨进茶楼, 要了一杯用清泉泡的绿茶,凭栏品尝起来。白云泉因白居易的诗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 浪向人间”而得名。栏外的雨中秋色,却让我想起范仲淹的词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想不到这位“小范老子”也有他感情 的另一面。而这种似水柔情,似乎并未影响他清廉刚正的主要一 面。范仲淹下的词不过五首,每一首都脍灸人口,词名似乎超过 某些以数量取胜者。我则更喜欢他写边塞生活的 渔家傲 。 “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场景,“浊酒一杯家 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心情,跃然纸上,扣人心弦。“将军 白发征夫泪” 之“泪”,总是比“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 “泪”,要沉重一些。 下得山来,我想起“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想着岳阳楼 前洞庭湖上此刻正是一派秋色。我在山下的枫林中捡起一片红叶。 “书中夹红叶,红叶颜色好。请君隔年看,真红不枯槁。” 这是陈毅同志的诗句。天平山之游恰恰一年,夹在日记本中的这 一片红叶,虽然干了,犹自红艳。天平山那些红似火焰的三角枫, 那一派雨中的烂漫秋色,仿佛又重现在目前。(作者沙白,有删 改) 秋山红叶 考题 1.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注重对叶的色彩的渲染。本文的标题是“秋山红 叶”,文中又多处描绘枫叶的红似火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尾引用陈毅 同志的诗句“真红不枯槁”又有什么用意?( 3分) 2.文章提到范仲淹 岳阳楼记 中“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请写出这两句 警句。范仲淹在这两句话中表达的情怀与哪位诗人在哪首诗中抒发的情怀基 本一致?( 3分) 3.从上下文看,文中“大约不仅因为他能舞文弄墨,写了篇 岳阳楼记 , 且有这么两句传诵一时的警句而已”这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在范仲淹的词里, “我”为什么更喜欢“写边塞生活的 渔家傲 ?”( 3分) 4.文章两次写到“小范老子”这一称呼,这两处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 2分) 5.下面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2分) A. 了却了多少年来登天平山寻访范仲淹遗迹的心愿。 B. 表达对烂漫秋色的赞美,对红似火焰的枫叶的赞美。 C. 追寻范仲淹的遗风轶事,表达对他文才武略的敬佩。 D. 歌颂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推崇“清廉刚正”之风。 答 6.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 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2分)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 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苏台:指苏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