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6574922 上传时间:2020-10-14 格式:PPT 页数:140 大小: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0页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0页
《诗歌的表达技巧》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的表达技 巧 古代诗歌鉴赏之三 诗歌的表达技巧 问题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或表 达方式 ) ? 提问变体 :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或艺术手法,或 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 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 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 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 , 稻田深处草虫鸣 。 “ 驼褐 ” , 是一种用兽毛 (不一定是驼毛 )制成的上衣 , 露水不易湿透;诗 人穿上此衣 , 其上路之早可见 。 而 “ 露侵驼褐 ” , 以至于感到 “ 晓寒 ” , 其行之久 , 也不言而喻 。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 反衬手法 (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 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 静 (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 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步骤三 )。 答题步骤: 1、明确指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 法或表现手法)。 2、引用诗句中的原句阐释表达技巧是 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运用这些技巧所表现出来的思 想感情。 我们把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 1、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技巧。 2、 鉴赏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技巧。 3、 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技巧。 4、 鉴赏诗歌采用的行文结构技巧。 行文结构方面的技巧在高考中出现频 率较高的几种是:卒章显志、欲扬先 抑、欲抑先扬、以景结情等。 表达方式 表 达 方 式 记叙、议论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描写 叙述 、 描写 、 说明 、 议论 、 抒情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 重点。 议论: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 非等表 示意见 描写: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 的形象表现出来 记叙 月夜 杜甫 今夜鄜 (f)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从对面落笔,将诗人自身对 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 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转换 记叙 角度 作者当时被安使之乱的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 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抒情手法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 (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 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 例如,乐府诗 上邪 :“上邪!我欲 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 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诗直接表现了主人公对 爱情坦白、执着、热烈、无所顾忌的情 态。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 情方式。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 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 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如杜甫 石壕吏 ) 托物言志: 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 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 情感。如王冕 墨梅 “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 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此诗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 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把情感寄予在描写景和物中,间接含蓄抒情。 绝句二首(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 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 蝉(虞世南) 垂 緌 引 清 露,流 响 出 疏 桐。 居 高 声 自 远,非 是 藉 秋 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蕴涵的真理,就是立身 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 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 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 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 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 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 寓情于景 ,含蓄蕴 藉,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物)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由景生情) 寓情于景: 将感情融汇在景物中来抒发感情(情景交融) (一)有关抒情的易混淆概念 1、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 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 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 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 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 芬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感。 如王维 山居秋暝 : “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诗歌借用空山、新雨、明月、 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 勾勒了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村图画,表 现了作者对污浊社会的厌弃和对隐居 生活的满足心情。 寓情于景,则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 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景生情, 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如柳永 八声甘州 : “ 渐霜风凄紧,关 河冷落,残照当楼。 ” 词中的 “ 凄 ” 、 “ 冷 ” 、 “ 残 ” 三字既是写景,又富有感 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 天涯的凄凉之感。这些带有浓郁感情色彩 的词语是借景抒情之作所不具备的。 又如杜牧 赠别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 垂泪到天明。 ” 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 把这种惜别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 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 描写手法 包括白描、渲染、动静结合(以动衬 静、以静衬动)、远近结合、高低结 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有时有对 比、衬托(正衬、反衬)、正侧描写、 细节描写 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 兰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请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对这首词进行 简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 一句 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 写,其余皆由此二句引出议论和联想。前句 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 “ 暗淡轻黄 ” 四字写 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光泽不鲜艳耀眼, 颜色也是令人赏心悦目之淡黄色, “ 体性 柔 ” 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 “ 情疏迹远 只香留 ” ,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 求万人敬赏,虽 “ 情疏迹远 ” 却将香气留与 人间。 “ 何须 ” 二字将上文宕开,十分强烈 的将以艳色取名的花和色淡香浓的桂花相对 比,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两句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 年不见收 ” 是李清照的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 离骚 ,遍收名花 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 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的议论基 础上,指出当年屈原没有将桂花这足 以 “ 冠中秋 ” 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 的缘故。可谓将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 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答案:这首写桂花的词,一反传统,以 议论为主,称赞桂花 “ 第一流 ”“ 冠 中秋 ” ,并且批评先贤忽视了它,为 桂花抱屈。这首词,议论也能充满诗 意,可谓别开生面。 修辞 如戴叔伦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 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 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 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净,亦反衬 出月光的明洁。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 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 化的作用。 修辞手法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 山园小 梅 ) 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人、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 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的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 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 情夸张到极点。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 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 爱只情。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表达事物的 作用。如李白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个长。” 极言白发之长,是为了表现作者受 排挤被贬谪的愁思之深。 4、借代: 不直接的说出事物,而用相关的事 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整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 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 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诗中绿和红两种颜色代替叶和花,写叶 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5、双关: 在有些诗歌特别是民歌中,作 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 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刘禹锡 竹枝词 : “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却有晴。 ” “ 晴 ” 与 “ 情 ” 同音,是谐音双关。 这是作 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是民歌中常用的 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 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 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 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 “ 道是无情却有情 ” 。 6、互文 :必须把上下文词语结合 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 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 “ 互文见义。 ” 如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 “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 作用;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 语言精炼,内容丰富。 7、用典 ( 1)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 抒怀或借古讽今。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 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 寄奴 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 佛狸 祠下,一片 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 姜夔 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 荠麦青青 ”“ 春风十里 ” 引用杜牧的 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 写; “ 尽荠麦青青 ” 写词人今日所见 的凄凉情景,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 明的图景寄寓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而寻意于言外。 8、 对比 把不同的人物、生活现象、思想 感情放在一起,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区别鲜明。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 泥,鳞鳞居大厦。 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9、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 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 登高 ) 从篇法结构讲,四联八句,句句对仗, 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 无边落 木 ” 对 “ 不尽长江 ” 使意境显得广阔 深远, “ 萧萧 ” 落叶声对 “ 滚滚 ” 水 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 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 酬的苦痛。 10、排比 :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 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起增强语势的作用。 11、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 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 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 主题,令人回味。 “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元曲小 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 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 绩。 12、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 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 ) 使用反问句式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 13、反复: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音乐美);二是起强调作用,更加 生动形象。 14、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 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 ”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 ) 把九组名词并列,形成了很强的画面感, 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 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只 因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分析三、四句的语言特点。 这些景物由名词组成,一词一景,这些名词 意象抓住了早行的特点,组合在一起有声有 色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使这些情形宛在眼 前,诗人的羁旅之愁,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 了。 15、通感: 把不同 感官 的 感觉 沟通起来, 借 联想 引起感觉转移, “ 以感觉写感觉 ” 。 宋祁 玉楼春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色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的,而 “ 闹 ” 是 作用于人的听觉的, “ 春意闹 ” 使听 觉视觉相通,是通感的手法,把盎然 的春意表现得更条生动、更真切。 比喻 借代 夸张 对偶 比拟 排比 设问 反问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禹锡 望洞 庭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李清照 如梦令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李白 秋浦歌 ) 修 辞 方 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杜甫 登高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 (林逋 山园小梅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 (马 致远 天净沙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元曲 小令,阿鲁威作)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王安石 叠 题乌江亭 )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 拟人 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 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修辞手法练习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 双关 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 女子希 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无处不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采用对比。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 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诗人的同情与愤慨 渗透其中。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 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 思考。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是借用了西汉傅子介的故事。楼兰,汉代西域国名, 汉武帝通西域,使者经此地至大宛等国,由于楼兰王贪 图财物,屡次杀害使者,西汉元凤四年,傅子介受霍光 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 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应如何理解?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龙城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此句用典从反面写出唐代将 帅的骄情无能。 谒山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注:麻姑,古代神话中的女仙,传说她在短时间内将沧海变桑田。 作者为什么“欲就麻姑买沧海”,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用典,作者联想到麻姑三见沧海变桑田的传说,认定沧海 当归麻姑,水流百川最终汇集大海,时间之流亦如此,买 下沧海就拥有了所有的时间。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 (步骤一 ). 三四句中 “ 芳树 ” 对 “ 春山 ” ,“花 ” 对 “ 鸟 ” ,“自落 ” 对 “ 空啼 ” (步骤三 ). 对偶的运用 ,使得本诗语言更加简练、整齐, 写出了诗人 “ 春行 ” 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 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 花自落 ” 、 “ 鸟空啼 ” 之景显出了山中 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 情 (步骤三) . 我国古典诗歌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创造 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 赋、比、兴 ” 是我 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 的主要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是直接叙事写景的手法;比是 打比方,是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是烘托气氛的渲染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很大, 后世出现的多种表现手法都可以看作是赋、比 兴的发展或综合运用。 1、赋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 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这几句诗直接叙写刘兰芝出嫁前既学女工又读诗书, 是个聪明能干而又有才学的女子,用的就是赋的手法。 、比,比喻 贺知章 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将春风比作剪刀,裁出了美丽的春天。将春天大自然 的活力写得十分形象生动。 、兴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 一徘徊。 这两句诗是个引子,引出下面刘兰芝与 焦仲卿的历史剧故事。这两句诗本身 暗含着比喻夫妇离别的意思,但这只 是一种暗比,跟直接打比方有区别, 它起的是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 4、白描: 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 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 写方法。 例: 如北朝民歌 敕勒川 中 “ 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就是对草原景象的 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 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田家 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 家已修仓。 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 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 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5、渲染: 指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 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渲染,本是画画的一种手法,指在画 面的某一个地方,画家用浓墨重彩来 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诗歌来说,本 来一两句就写完的,诗人却一而再, 再而三地描述。如 木兰诗 写木兰 从军临行之前的东西南北市买装备就 属于渲染;写木兰出征十年后回家时, 爷娘姊弟的动静,也属于渲染。渲染 属于正面描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杜 甫 登高 ) 渲染苍凉的秋江景象,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 思与迟暮之感。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 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 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 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 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 燕歌行 :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 人帐下犹歌舞。 ”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 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蚕妇 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对比鲜明,表达了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不劳而 获的痛恨不满 再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 “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 ”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 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 换上了 “ 锦衣 ” ,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 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 欢乐;另一幅则是 “ 只今惟有鹧鸪飞 ” 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 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 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 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 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7、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 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 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 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分类:正衬、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和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 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 例如: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 陪衬,或以好衬坏,或以优衬劣,或以喜衬悲, 等等。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 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 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 闹景象和 “ 花月正春风 ” 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 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 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 恨 ” 的 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衬体作主体的 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的事物特 征鲜明。衬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 陌上桑 中借 “ 行者 ” 、 “ 少年 ” 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也可以是以物烘托物,如 “ 蝉噪林愈 静,鸟鸣山更幽 ” 、 “ 僧敲月下门 ” 、 “ 月出惊山鸟 ” 等都是以闹衬静。双 方有主次之分。 “ 天台一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 。 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如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高适的 “ 战 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等,用对 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元代王冕 白梅 的前两句: “ 冰雪 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 ,将 “ 冰雪 林 ” 中洁白的梅花与 “ 混芳尘 ” 的桃李对比, 凸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对比双方无主次之 分。 具体来说,二者在以下方面有不同: 第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 并重,侧重于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 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为另一 方服务;第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 性的文段之中,表达作者对某些景色 和现象的哲理性认识,而衬托则一般 出现在写景抒情的散文和诗歌之中。 8、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 的对象鲜明突出的一种表现手法。 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 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只写 一事物)。如 “ 东船西舫方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 ” ,用环境描写烘托 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回味 空间。而对比衬托是双方都写。烘托 是侧面描写 9、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 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 “ 梅 ” 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 “ 菊 ” 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 被称为 “ 隐逸之花 ” ;以 “ 兰芷 ” 象 征名贵、孤芳、清高;以 “ 牡丹 ” 象 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 析 】 “篱边菊 ” 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 操。 屈原用 “ 兰芷 ” 象征自己的芳香、 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 “ 梅花 ” 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 卜算子 咏梅 ) 等等。 10、联想 指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 种事物想到另一种相关事物的心理过 程,它突出相关性,被联想到的事物 一定要与作者的见闻相关。比喻、拟 人都是联想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贺知章 咏柳 )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 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 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 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 的象征义。 11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 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 维过程。 “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 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 (刘 禹锡的 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 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 裁地再现于纸上。 联想与想象的区别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内容 较单薄,一般不出现具体的形象化的 情景描写,有的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想 法。如 “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 , 喻体 “ 长龙 ” 是由本体 “ 长城 ” 引发 的联想; “ 骄傲的孔雀 ” ,把孔雀当 做人来写,是把联想跟实在的事物写 在了一起。 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出来的 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 写,这些描写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 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中写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 大年夜到街上卖火柴,实在受不住饥饿和寒冷了, 就坐在墙角下,点燃了一根又一根火柴,终于冻 死在街头。这是具体事实。可是小女孩临死前擦 火柴时想些什么呢?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点 燃第一根火柴,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 面 ;第二根,仿佛看见了正冒着香气的烤 鹅 ;第三根,觉得自己坐在一棵圣诞树 下 ;第四根,仿佛看见了奶奶 ;最后点 燃了一大把火柴,仿佛奶奶把她抱在怀里带走 了 。 这些想象都是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 合情合理,读者读后一定格外同情这 个小女孩。不仅这样,作者(安徒生) 还借助想象,提出了穷苦孩子的希望。 在大年夜,这些穷苦孩子应当不受冻 挨饿,应当跟人们一样欢度圣诞节, 应当得到应有的光明和温暖。 “ 没有 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 ” 那样的 理想是会实现的。 12、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 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 情感。 分类: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如王维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 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 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 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 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 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 石上流过,汩汩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 山中的宁静。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 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 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 川 ”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 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 “ 挂 ” 字化动为 静。 再比如王维的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 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用 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王籍的 入若耶溪 “蝉噪林愈静,鸟鸣 山更幽。 ”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 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 “ 静 ” 与 “ 动 ” 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 赏析。 一、二两句以 “ 水面平 ” 、 “ 明镜 ” 、 “ 照檐楹 ”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 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 “ 忽起 ” 、 “ 垂 杨舞 ” 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 发出的 “ 万点 ” 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 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 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 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3、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 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 (白居易 杨柳枝词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 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前两句写 “ 夜上受降城 ” 所见。 远望,白沙莽莽,恍如终年不化的积雪; 近看,月色茫茫,恍如秋宵普降的寒霜。 仅 “ 沙似雪 ” 、 “ 月如霜 ” 已足以触发征人 怀乡思归之情,更何况 “ 沙似雪 ” 、 “ 月如 霜 ” 的地点是 “ 回乐烽前 ” 、 “ 受降城外 ” ! 侧面描写: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对陆鸿渐采用侧面描 写,虽对幽僻高雅的隐居 之地的景物作了正面的描 写,但对人物的描写却是 侧面的。衬托出陆羽高蹈 尘外超尘绝俗的隐士形象。 陌上桑 汉乐府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 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 对秦罗敷的描写,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 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 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 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 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 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 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14、抑扬结合: 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 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 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分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 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先扬后抑;首句先写少妇 “ 不知愁 ” ,次 句紧承首句,以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景具 体展示其不知愁为何物。第三句陡然转折, 以路边柳色引发愁思,乃至自然逼出第四 句的 “ 闺怨 ”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 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 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 “ 闺怨 ” 的主 题。 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 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 重叹服,乃至 “ 夜半虚席 ” ,不是为了寻 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 “ 问鬼神 ” 的 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 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 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先抑后扬 矛盾 白杨礼赞 要写对白杨的赞美 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 高原的 “ 单调 ” 使之恹恹欲睡,这是 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 为之一振,这是扬。 比如鲁迅的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饱含 深情的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阿长这位普 通劳动妇女的真挚怀念之情。但文章开头 首先写的却是阿长种种让人 “ 讨厌 ” 甚至 “ 憎恶 ” 的行为,文章 “ 抑 ” 至极点。随 后便写到了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 “ 我 ” 买来了 “ 我 ” 念念不忘的带图的 山海 经 , “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能做得很成功。 ”“ 这又使我发生了新 的敬意了 ” ,对她的怨恨,也 “ 从此完全 消灭了 ” 。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 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 显得真实、可信。 15、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 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 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 实,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 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 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 何人说。 词中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 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 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 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 “ 实 ” 是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 虚 ” 是想象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 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 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 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 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 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 在春山外。 【 析 】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 衬 “ 行人 ” 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 , 通过写 “ 行人 ” 想象妻子凭栏远望, 思念 “ 行人 ”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 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 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6、情景关系 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 ,诗人的高 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 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 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 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 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 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 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 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 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 对沦落他乡不胜愁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 析 】 这首诗题作 闺怨 ,有 “ 怨 ” 必 有 “ 愁 ” 。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 反面入手,独辟蹊径,说这位与丈夫阔别、 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 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 已 “ 不知愁 ” 了。 当她 “ 春日凝妆上翠楼 ” 之后, “ 忽见陌上 杨柳色 ” ,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 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 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 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 “ 悔 ” 字 道出了这位少妇的 “ 闺怨 ” 浓愁。先说春色 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 “ 不知愁 ” ,以乐景 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 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 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 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 叶,昨夜梦渔阳。 城、陌、柳、桑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抒发的是少妇思念从军丈夫的伤心怨 望之情,以乐景写哀情,别有韵致。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 你就感受最深的一点作出分析。 宿甘露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 甘露:寺名,在镇江北固山上,下 临长江。 银山:江中巨浪。 诗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种以近推远、远近 结合的写法,即由 “ 枕中 ” 、 “ 床底 ” 推 至千峰、万壑,同时又将千峰、万壑纳入 胸怀,而诗的三、四句 ,以一扇小窗的开启 写出长江的宏伟气势,这一开窗赏江听涛 的行为在 “ 放入 ” 的主体意志熔铸中转化 为一种主动拥抱长江的豪情壮举。此时的 “ 开窗 ” 实际上是诗人的开怀,因为只有 具备装得下大江大海的豪迈胸襟与浩然心 胸的人才会有如许宏大气魄的诗情 1a虚实结合 。 b前两句写弥漫山巅的云气直 入枕中,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 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深渊。在这里 千峰、万壑都是虚写, c却给了艺术体验之 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之中。 2a诗歌后两句运用了 夸张 的修辞方法,塑造 出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领略那银山般浪 涛的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的气势, 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涤荡心胸。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后的愤慨和哀 怨之情。 从写作技巧方面简析三四两句的艺术效果。 戴叔伦 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落松风起,萧萧枫树林。 答:三、四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通过 “ 日暮松风 ” 、 “ 萧萧枫林 ” 等意象渲 染出凄怨悲凉的意境氛围,烘托出屈子之怨 的深重,从而突出了 “ 怨 ” 的主题。 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 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王伦 ) 桃花潭水之深 “ 不及 ” 汪伦情谊之厚,从而 衬托 了 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 无形 的情感 为生动 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 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早发白帝城 ) “彩云间 ” 用 夸张 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 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 铺垫 。 “ 千里 ” 和 “ 一日 ” 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 对比 ,表 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 夜郎,半道遇赦 )。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 写思亲,从 侧面 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从对面落笔),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 曲折有致。 “ 诗从对面飞来 ” 。 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二两句极言春光融洽,景象清新,令人赏 心悦目。三、四两句写出了岁月荏苒,归期遥遥, 流露出漂泊的伤感。 姜斋诗话 说:“以乐景写 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 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 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 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处。 问:词人苦苦追寻的 “ 女子 ” 有着怎样的性 格?简要分析词作是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塑造 她的形象的。 青玉案 元夕 为 南宋 著名词人 辛弃 疾 所作,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 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 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 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 :一簇簇的 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 把人带进 “ 火树银花 ” 的节日狂欢之中。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 观灯。跟下句的 “ 鱼龙舞 ” 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 “ 凤箫 ” 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 “ 玉壶 ” 指 明月; “ 鱼龙 ” 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 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 “ 元夕 ” 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 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达他 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 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这一句写 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 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 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 雪柳 ” 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 众里寻她千百度 ” :(这人)对着众多走 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 中人)。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偶 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 之处。 答: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 越显示出 “ 那人 ” 的孤高、淡泊、自 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 “ 宝马雕 车 ” 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 了那人的性格。 古诗中的行文结构,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 上下诗句内容的衔接、过渡、铺垫,首尾或 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理的转折, 以及近体诗的 “ 起承转合 ” 即一起二承三转 四合等等。这些行文思路,表现了诗人行文 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 一体。常用术语有: 结构特点: 开门见山 曲笔入题、造 成悬念 伏笔照应 比兴 统领全诗 铺垫 承上启下 抑扬 重章叠句 物与情的关系: 先景后情 先情后景 以景结情 如何体现主旨: 卒章显志 以小见大 思路: 起承转合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 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达情感。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开门见山,直接点出诗人的感慨:只有离别家 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 到新奇而大惊小怪,在这 “ 独有 ” 、 “ 偏惊 ” 的 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 情。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 本题,这样使作品有跌宕起伏之感, 吸引读者。 3、伏笔照应 伏笔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 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 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 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照应是篇章 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 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面 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 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 凑。 如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开始写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 物 ” ,后面后面又写道 “ 一樽还酹江 月 ” ,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 呼应。 4、统领全诗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问:首句 “ 一上高城万里愁 ” 在整首 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一个 “ 愁 ” 字统领全诗,奠定了 全诗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 系,开头将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 开头两句说: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 引起我登高怀远的哀愁。第二联是写大变 动在即的预感,颈联则是写历史上皇朝没 落的不可避免。当年何等繁华的秦宫汉苑, 此时只留下乱草杂树中的宿鸟和鸣蝉了。 唐皇朝的前景也已显示出了衰败没落的征 兆,整个形势已到了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的时候。最后两句抒发了包括作者在内的 “ 行人 ” 对故国无限的哀思 。 5、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 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如杜牧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 ” 前三句为第四句描 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的。 6、承上启下 这是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方法,指上下 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在文中起过渡作 用的语句,使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上 下连贯,前后衔接,以保证诗歌结构 的严谨。 木兰花 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 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 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 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 影。 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句写云去山 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 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 下句写笙歌已歇,喧闹一天的池院显 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 景作了铺垫。 词之上片着重写人事,通过热闹的场景, 描写春光的美好和游人的欢乐。开篇写的 是吴中健儿驾舞龙舟,水面飞驶竞渡的壮 观场面 ,娘们特别高兴,她们可以放下女红, 走出闺房,双双对对,打着秋千,尽兴游 乐。 下片转为写景,通过静谧优美的夜景,反 衬白昼游乐的繁盛。一动一静,互相映衬, 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7、重章叠句 如辛弃疾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 “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 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 凉好个秋。 ” 上片写年轻时无所事事, 无病呻吟的 “ 闲愁 ” ,下片写而今关 怀国事报国无门的 “ 哀愁 ” 。上下两 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 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 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8、先景后情 先情后景 以景结 情 在古典诗词中,通常是先写景叙事, 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为后面的议论 或抒情作铺垫,或与之相反。 以景结情: 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