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4单元.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6572914 上传时间:2020-10-13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7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4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4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第4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考点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 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 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 展。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 于社会存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 用。 【 提示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1) 从根本上说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 展而变化发展(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第一位); ( 2)社会意识具有 相对独立性 :有时会落后于社会 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说社会意识可 以脱离社会存在。这种 独立性是相对的 ,从根本上 说社会意识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注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 拓展 】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 主义(唯心史观)的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 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 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 会存在 社会历史的真正 创造者 人民群众 伟大人物 社会有无自身的 客观规律 有自身的物质运 动规律 无规律可循 考点二、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原理: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 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 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 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 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要求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考点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 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 变革。 方法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要 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考点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 提示 】 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 区别: ( 1)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 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着社会的本质,支 配着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们应该首先或者着重加以解决的 矛盾。 ( 2)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互相联系、互相 作用,共同构成社会有机整体,反映社会的全貌。 联系: ( 1)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普遍 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2)社会基本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的根 本矛盾,它规定着社会发展全过程的本质,也规定着社会的 主要矛盾;而社会主要矛盾则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发展阶 段的直接表现。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2)性质或特点:非对抗性的矛盾 ( 3)实现方式:其性质决定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的阶级斗争方式解决的,只能通过社会主 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以解决,即改革。 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 1)社会主义社会解决基本矛盾与阶级社会不同方 式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 以解决。 ( 2)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 展。 ( 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提示 】 ( 1)不能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和社会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 对具体制度进行的根本性变革,不是改革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和社会主义性质,而是通过体制和机制的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来发挥它的优越性。 ( 2)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矛盾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 会主义改革。 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考点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内容: 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 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 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一切 对社会历史起推 动作用的人们 ,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考点六、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 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 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的地位: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 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 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 中去。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 这是我 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 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点一、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考点二、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 1)内涵: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 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 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人的价值还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人生 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价值 +自我价 值)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 区 别 含义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地位 居于首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居于从属地位 联 系 一般情况下,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社会价值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个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地实现其自我价值, 同时,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目标和归属,社会必须 尽 可能地为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各种条件 ( 2)评价: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 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 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考点三、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 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 用。 【 拓展 】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 观是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具有决定性作用。有 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 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与 价值观紧紧相连,人生观决定价值取向,价值观引 导人生走向,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丰富着世界观。要 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考点四、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 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的客观依据(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 1、符合客观规律: 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 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就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 最高的价值标准。 【 提示 】 不能认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与个人总是一致的。人 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往往会 发生冲突,要求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进 行选择。 3、符合客观历史条件: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 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价值判断与 选择应符合客观历史条件。 考点五、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 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1、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人只有在劳动中,才 能创造价值。 ) ( 1)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 2)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 路。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 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1)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拚搏、自强不息的精 神。 ( 2)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 3)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