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下语文期末评价测试卷(三) 期末评价测试卷(三)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记录(l) 凡是(fn) 薄膜(bo) B.丝绸(cu) 天涯(y) 刀剑(lin) C.遵循(zhn) 水缸(gng) 缝隙(x) D.钳子(qin) 歉意(qin) 嚷嚷(rng) 二、读拼音,写词语。(6分) 三、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修健将近电灯泡 B.资势骄傲纤细 C.擦洗盛放赵洲桥 D.万物检查夸奖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一个词语写句子。(8分) 人()人()()()于怀夺()而() 和()相()相()并()翻()覆() 写句子: 五、选择合适的词语,画“”。(3分) 1.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仍然)很(宁静安静)。 2.在密密麻麻的方帽子中,(忽然依然)出现了几顶圆帽子,方帽子店的主人(大吃一惊大惊失色)。 3.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推算)蜜蜂(可能或许)找不到家了。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改写成“把”字句) 2.难道蜻蜓不是我们的朋友吗?(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 3.这是一个景色优美、风景秀丽的地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我们要养成讲究卫生。(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七、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8分) 1.,春风花草香。 2.竹外桃花三两枝,。 3.,添得黄鹂四五声。 4.千门万户曈曈日,。 5.,路上行人欲断魂。 6.人谁无过?,。 7.不入虎穴,。 八、按正确的顺序排列下列句子,把序号填在括号里。(7分) ()耳边响起国歌,我兴奋得几乎抓不住绳子。 ()第一次升旗,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这周轮到我班升旗了,老师会选谁当升旗手呢? ()我暗下决心,从现在起,我要为国旗争光。 ()老师选了我,我真自豪。 ()随着国歌的声音,国旗缓缓上升。 ()我向国旗走去。 九、课内阅读我最棒。(11分)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照样子,写词语。(2分) 例:清清爽爽 2.填空。(7分) (1)诗中两个“斗笠”的意思是不同的,第一个指,第二个指。 (2)诗中的“山花”指。 (3)诗中表现孩子们高兴愉快的词语是。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分) 十、课外阅读我能行。(15分) 李子核 妈妈买来李子,放在盘子里,打算吃完饭分给孩子们。 瓦尼亚从来没有尝过李子。他不停地围着李子打转转,一会儿去闻闻,一会儿去摸摸。他很想马上就拿一个来尝尝。 瓦尼亚黑溜溜的眼珠往四周转了一下,看看别人没有注意他,就踮(din)起脚,抓起一个李子,赶快塞进嘴里去。 吃完饭后,妈妈数了一下李子,发现少了一个,就问孩子们:“你们吃过李子吗?” 大家说:“没有!” 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只熟透的大番茄,他也说:“没有,我没有吃!”妈妈看了看瓦尼亚,说:“谁吃了李子,这倒不要紧。可是李子有核,谁要是把核吞下去,那么过一天就会送命的。” 瓦尼亚听了妈妈的话,吓得脸色苍白。他摇晃着两只小手,结结巴巴地说:“没有,我把核扔到窗子外面去了。” 一家人都笑了,瓦尼亚却哭了。 1.第段中,描写瓦尼亚动作的词有、,说明瓦尼亚。(4分)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比作。(2分) 3.妈妈说吞食李子核会送命,是为了。(2分) 4.“一家人都笑了”是因为,“瓦尼亚却哭了”是因为。(4分) 5.短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分) 十一、习作天地。(30分) 题目:一个我敬佩的人 这个人是谁?是什么原因让你敬佩这个人?请你用具体的一两件事突出这个人让你敬佩的地方。要求: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300字。 答案: 一、D 二、1.狮子狐狸老狼 2.欣赏智慧负责 三、D 四、示例:山 海耿耿门 逃睦 处提 论来 去 同学们要和睦相处。 五、1.依然宁静 2.忽然大吃一惊 3.推测可能 六、1.一定是乌云把他们的眼睛遮住了。 2.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 4. 七、1.迟日江山丽 2.春江水暖鸭先知 3.绿阴不减来时路 4.总把新桃换旧符 5.清明时节雨纷纷 6.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7.焉得虎子 八、4716253 九、1.示例:明明亮亮干干净净 2.(1)蘑菇的样子像戴着斗笠采蘑菇的孩子(2)蘑菇(3)欢叫 3.一群孩子在雨后到松林中采蘑菇。 十、1.打转转闻闻摸摸特别想尝尝李子的味道 2.瓦尼亚的脸红得像只熟透的大番茄。瓦尼亚的脸大番茄 3.让瓦尼亚自己承认偷吃了李子(意思对即可) 4.他们觉得瓦尼亚很可爱他为自己撒谎而难过 5.瓦尼亚偷吃了一个李子,妈妈机智地让瓦尼亚说了实话。(意思对即可) 十一、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