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疑有效启思

上传人:hao****021 文档编号:165271519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巧妙设疑有效启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巧妙设疑有效启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巧妙设疑有效启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巧妙设疑 有效启思 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内 容 摘 要 毛躁、好动,是小学阶段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形: 情形一:打开一个命令窗口,相关设置、命令就摆在那么一个小小的区域里,但学生的鼠标晃来晃去,屡次经过,就是不知道怎样操作。 心理原因学生没有观察或不会有效地观察。 情形二:按教师提供的帮助(或操作提示、或辅助学习课件等),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相关的操作,但汇报时支支吾吾,说不出其所以然;脱离帮助后,操作很难进行下去。 心理原因学生尝试时欠思考或欠缺有效地思考。 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性无需多说,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从而让学生获得有效地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对“巧妙设疑,让学生想学;恰当帮助,让学生能学;有效启思,让学生会学”进行了初步阐述。这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的、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主 题 词 小学 信息技术 学会学习 正文: 小学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提倡在“做中学”,而不是单纯的先学后用、“学”与“做”分离,这一点是明显有别于其它知识性为主的学科的。 而“做中学”,“学”中若缺了观察,“做”中若少了思考,其效果亦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从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其“想学”的欲望;提供恰当的帮助,使其“能学”;引导其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观察,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其“会学”。这样,孩子们就会在学知识、练技能的同时,逐步体验与感悟本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使“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一、巧妙设疑让学生想学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科学的、有趣的、有挑战性的、有可操作性的,并能促进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好的信息技术情境化问题要具备六大特征。”摘自:全国中小学教学继续教育网河北国培教育技术项目论坛,杨勇。 的确,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领到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学习活动顺畅进行的前提,是课堂有序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问题情境要具备真实性: 实例一:“文档的页面设置、段落格式设置”练习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 问题情境二 请把*文档的页边距设置为上下左右各1.8厘米;单倍行距;段前为0,段后为0.3行。 纸张来源于木材,浪费纸张就是破坏环 保,你有办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满满的两页半文字的文档(五号字),你能用一张纸把它打印出来吗?(练习文档的字号已经不能再小 了,要缩小面边距、要正反两面用纸) 分析:问题情境一的要求很具体,很好地考察了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但这种脱离实际应用的设计使学生在完成了任务之后,可能还不知道文字修饰、页面设置及段落设置到底有什么应用价值,也只是学会了相关的操作而已忆。而问题情境的设计源自实际应用,有吸引力,并且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任务实施的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二)问题情境要具备合理性: 实例二:“表格的修饰”练习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 问题情境二 请按下列要求对表格进行修饰: 第一行:监色单实线、绿色填充 第二行:红色双曲线、黄色填充 下面是某班为“家庭节电小窍门”活动提交 的稿件数目统计表: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其进行美化 (或将表格修饰为你喜欢的格式) (或修饰表格,看谁设计得最美观) 分析:第一种设计的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其结果呢?表格被修饰得不伦不类,也失去了修饰的意义所在。其实,用第二种设计能更好地达成此目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后,不可能千篇一律,很可能涉及到第一种设计中的各要求。这时教师选较好的师生评价,第一:对学生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二: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第一种设计只能简单的评价对与错,对于培养学生课堂评价能力意义不大);第三:第二种要求较宽泛,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发挥的空间,有益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问题情境要具备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效果是明显的,但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一定要注意:问题情境要具备可操作性。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与策略的引导,更多时间则是学生去动手摸索,这时如果问题情境不具备可操作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序地进行下去。 二、恰当帮助让学生能学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一条重要的信条便是“搭建脚手架”这一概念。依据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孩子的成长是要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学习框架的。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就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搭建学习框架即是给孩子们的学习提供有效地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课本、课件、网络;也可以是同学、老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里的关键是帮助本身要具备可操作性、是预留出充分的学习空间,一定要避免走进如下的误区: (一)学生不知要干什么 实例三:学生认识了“格式”工具栏,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了文字字体的设置,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设置字形、字号”的探索任务,字形、字号的设置与字体设置的方法类似,且工具按钮同位于“格式”工具栏中,学生可以用“迁移”学习的思想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是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 之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文字还能设置成空心的呢,请你探索一下吧”。这个问题的设置就欠考虑了。看似与之前的问题相似,都是对文字进行修饰,但这个修饰操作要用到“格式字体”命令,学生只认识了工具栏,学习了工具栏操作,没有用过命令。这时直接把这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大部分学生就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此中断。这样的任务设计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二)没给学生预留空间,没的可探索 还是刚才对文字进行修饰的问题,教师演示了把文字设置的红色的操作后,让学生探索“如何把文字设置成蓝色或绿色”这只是基本操作的机械性巩固,没给学生预留空间,“探索”一词用在此处就浪费了。 三、有效启思让学生会学 搭建好支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干预。因为教师如果“大撒把”,学生会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去完成任务,这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形成在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是极其不利的。 (一)学会观察: 这里所说的观察,不只是简单地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也不只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些都可以说是观察的初级阶段。我们要教会学生在充分动员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有重点的观察。 不妨列举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插入表格”的操作时,有的教师可能会直接告诉学生命令所在;有的教师可能会制作一个辅助学生自学的课件,或截图、或动画。这些 操作实际上都是在“领”学生进门,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借用了外部的助力。 这里我所说的观察是引导学生在充分动员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与预判“插入表格”的命令在会“菜单栏”哪个命令组中?多数情况下,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在“插入”命令组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判进行验证,发现没有“插入表格”这一命令。教师让学生继续观察、预判,这时多数学生会说出在“表格”组中。 上述操作,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完成了“引”学生进门,而不是 “领”学生进门;学生则实现了不借外力,在有效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经验获取新知,这就是我们应教会的学生应具有的观察品质。 (二)学会尝试: 学会了观察,在有效观察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学会尝试。如何保证学生能够进行有效地尝试?这对于学生形成具有中小衔接意义的学习能力意义重大。我在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关注了两点: 其一:课堂“放开”不是“放任” ;尝试也不是漫无目的盲目的乱试。有些时候,误打误撞的东西做出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出来的,让其做出同样的一个东西来,仍旧做不出来。 其二:既然不是“放任”,那么就要有一些要求,提供一些帮助。但要求不应过细;提供的帮助也不应该是用各种形式的课件、导学资料等罗列出来的具体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照本宣科。这一点上我有过亲身经历:我曾经按照“Photo Shop 精彩百例”中处理数码照片的操作步骤处理过一张逆光严重的照片,处理后效果非常好。合上书,怎么也做不出来了,也难怪,那么多的命令,那么多的参数设置,哪一点没做好,效果也出不来!我当时的想法是:这种形式的学习很难真正形成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我进行过这样的实践:我们所提出的要求,所提供的帮助,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操作的实际意义,要有助于学生将来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处理“逆光照片” ,我们仅从“亮度”与“对比度”两个方面去改善照片的质量。这时我们不要说“大家去试试改变照片的亮度与对比度吧”,这是“放任” ;我们也不要说“把亮度与对比度分别设置成什么样的数据”,这样的要求过细,学生的关注点就会放在“找相应参数设置的位置,把数据改为教师的要求”。为什么要改变亮度和对比度?亮度和对比度比老师提供的多一点、少一点会怎么样?将来处理比这次“更逆光”或“不如这次逆光”的照片要怎么办?因为学生尝试之中没有“越界”,按刚才的过细要求,学生不会在这些关键问题上用一丝一毫的心思。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尝试认识与理解调整“亮度”、“对比度”的意义,通过逐步尝试了解产生的相应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参数设置的尝试要一个一个的进行,“亮度”多一点、少一点照片变成了什么样子?哪一点最合适?之后再进行“对比度”等其它参数设置的尝试。参数的调整效果了然于心了,再综合运用调整“逆光照”也不迟。不然就会出现之前我所说的“误打误撞的东西做出来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出来的,让其做出同样的一个东西来,仍旧做不出来。”这样的结果。 (三)学会迁移: “以旧带新”、“以旧促新”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中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写字板”软件学好了,“Word”软件中很多操作完全可以运用迁移,通过独立的“观察”与“尝试”而获得。同样的,“Word”软件学好了,“PPT”的学习就轻车熟路了。因此,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上,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意识,即想得起来用;要教会其运用迁移的方法,即知道怎么用,做到这两点就已足够。 “想学”是前提、“能学”是保障、“会学”是关键。教师的“巧妙设疑、恰当帮助、有效启思”定能助力学生有效学习,助力学生学会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