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501209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2 短文两篇,陋 室 铭,刘禹锡,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情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作者及作品简介,德馨(xn) 苔痕(ti) 鸿儒(r) 案牍(d) 调(tio)素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1.明实词,通晓大意。 (1)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古:大,渊博。今:鸿雁书信。) 无案牍之劳形(古:形体,身体。今:形状。)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出名”。) 形容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灵巧,灵验。这里用作动词,译为“显灵”。) 形容词用作使动词。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受到扰乱。劳:使.感到劳累。),2.辨虚词,揣摩语气。 反复朗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白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及朗读语气。 (1)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标志】 3学句式,明确用法。 何陋之有? 倒装句,将“何陋”提到动词“有”之前, 强调宾语,“何陋”,正常语序为“有何陋”。,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写这些? “陋室”好比“山、水”,“德馨”之人犹如“仙、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其“陋”,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的?作者的语言朴素而清新、精美而含蓄,请你任意选出一两句朗读并赏析。赏析时可以分析哪个字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也可以分析句子的修辞及作用。 居室环境(景)、交往人物(人)、日常生活(事),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作者已经从哪几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后来为什么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用? 作者运用类比,把自己的陋室与古代贤人的茅庐和亭作类比,意在以古代圣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言外之意是: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因为高雅脱俗而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文章结尾为什么引用孔子的话?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以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说明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与前文“斯是陋室”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问句作结,简短有力,引人深思。,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寄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请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说一说自己寄托在该植物上的情志。 例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领悟托物言志的手法。,课堂小结,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吟诵全文,品情悟趣。,1.带着想象,化身为诗人,在陋室之中诵读这篇文章。 2.穿越时空与刘禹锡对话,成为陋室中的鸿儒,弹弹琴、诵诵经、谈论一下天下事。,1.背诵全文。 2.书法练习。设计一种书法样式, 拿出最高水平,抄写陋室铭, 挂在自己的房中。,作业,爱莲说,周敦颐,y fn y zhu 颐 蕃 淤泥 濯 lin xi y 清涟 亵玩 隐逸 y xin 噫 鲜,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明实词,通晓大意。 (1)古今异义。 宜乎众矣 (古:当,与“乎”连用,译为当然 今:合适。)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不蔓不枝 (“蔓”, “枝”:都是名词,译为“长枝蔓”“生枝杈”。) 形容词用作动词 香远益清(远: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2.辨虚词,揣摩语气 (1) 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句子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义】,3学句式,明确用法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与此相同。 (2)“菊之爱”,倒装句,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更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助以上资料,结合本文思考“衬托”的写作手法。,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了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课堂小结,1.背诵全文 2. 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作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