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章古诗鉴赏,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真题真练 精做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缓缓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了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却无从知晓。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山泉的脱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此联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正面角度立意,写出了山泉具有满涧平池之能。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试题评点】 该题是一道语句赏析题。语句赏析题是一种以鉴赏表达技巧为主的综合性题目。答题应先用跳跃翻译的形式,描写语句内容,再指出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还要结合全诗看前后句,分析照应与铺垫的意义与作用。该题涉及描写的角度(声、色)、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及结构上的铺垫技巧。该题是道好题。,(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试题评点】 该题一题两问,一考物象特点,二考情感。命题与2010年保持了较好的继承性。第一问要注意从外在功能及内在品格两方面回答。第二问只要抓住尾联中的“恬淡”“自清”分析即可。,补充练习 请从抑扬角度对本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首联先写山泉没有名字,这是抑;接着颔联笔锋一扬,正面写出了山泉的空灵飘逸,一个“映”字,一个“飞”字,写出了它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高度赞美了它的情态,这是扬。前后两联形成了先抑后扬的关系。颈联写它“转来深涧”,落入小池消失了,由惊喜山泉之空灵飘逸转而遗憾其遭遇冷落,又是“抑笔”。,尾联首句继续“抑”写:恬淡无人知。末句却极力赞扬其年年“清澈”,形成了全诗的高潮,这是最大的“扬笔”。全诗在一抑一扬的起伏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2.(2012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鉴赏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这首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摆动而惊得跳散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沛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中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诗人融情于景,全诗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解析本题从诗歌意象表达效果的整合和主体意象的作用的角度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先具体分析前两句所写到的意象的表达效果,然后进行整合。“晓路”点明起航的时间是清晨;“雨萧萧”写出起航时的天气状况;“江乡叶正飘”既交代了季节是秋季,又写出了诗人所见的落叶飘飞的景象。“雨萧萧”与“叶正飘”写出了秋景的凄清萧条。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意境的鉴赏能力。意境鉴赏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历来是个难点,高考也很少涉及,不过,山东卷首次考查意境鉴赏,因设问较具体,又是一题两问,大大降低了鉴赏难度。答第一问要注意交代出时令、时间、画面内容;答第二问抓住“雨”“萧萧”“寒”“叶”“飘”等词语,不难发现凄冷、感伤的氛围特点。,(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解析“孤舟”在本诗中是一个主体意象,是全诗的线索,联结着诗中其他意象和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想。首联和颔联为“孤舟”的出现提供了背景;颈联从“帆”“桨”正面写“孤舟”;尾联写“孤舟”停宿之所,寄托了诗人借枫桥一抒幽思的情怀。“孤舟”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意象(形象)的作用。山东卷极重视形象鉴赏,在前两年重考形象的特点后转而考查形象的作用,体现了命题的变化。“孤舟”在诗中有线索、表情两方面作用。,补充练习 试分析“雁声”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案深秋天寒雨飘,大雁叫声惶急。雁声与冷雨、落叶等意象一起营造了一个凄冷、感伤的氛围;大雁急急地能飞回温暖的南方,反衬了诗人滞留旅途、无法回乡的无奈。,3.(2013山东)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鉴赏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诗人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诗人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朗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山岚更显洁净缥缈。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山岚如云一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写出了山岚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山岚缥缈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诗人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山岚暗喻诗人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诗人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道: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解析应抓住三、四两句中“烟色如云白”使用比喻,以及“流”字的妙处展开回答。 答案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试题评点】 该题一题两问,一考景物特点,二考描写手法。难度不大,只是“流来野寺前”这句中的“烟”的特点不好提取,只要抓住“流”字稍加品味即可。,(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解析诗人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诗中后半部分,一是“惜”字,是“爱惜、欣赏”之意;二是“无家客”一词,由望月欣赏美景而生发出思乡之情。 答案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情感的分析能力。第一层原因有难度,但只要根据题干“结合全诗”的提示,抓住“惜夜景”即可。第二层原因在尾联揭示出来,没有难度。,补充练习 (1)诗的前六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案描写了山寺前月亮从岩巅升起朗照大地,溪上山岚如云洁白,飘荡在寺前的霜夜景色。营造了静谧、凄冷、美好的氛围。 (2)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作简析。 答案以乐景写哀情。(答“反衬”“借景抒情”也可)诗歌前六句描写了山寺之夜月光如水、澄澈明亮,山岚洁净缥缈的美好景色,反衬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情。,4.(2014山东)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居士:指文人雅士。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鉴赏这两首诗都是即事抒怀诗。 第一首绝句描写了在一个春天雨后天晴的日子里,陈居士从沉醉中醒来,到花园一角寻诗的情景。楚酒浓烈,一场醉竟然让陈居士睡了三天!从沉醉中醒来,陈居士来到园子中。刚刚下了一场雨,园中空气清新,雨洗后的花朵显得更加娇艳。陈居士大喜过望,来到亭子的一角,沐浴着春风,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酝酿诗情。,第二首绝句描写的是陈居士晚上寻诗的情景。为了浇愁,他喝了酒,然后沉沉睡去。醒来时已是晚上。陈居士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诗情。他推门走出房屋,四周一片寂静,天上一轮明月,地上乔木高耸,这景色是多么清幽啊!,(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两句诗描写了不同的景色,也就是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实际上都是在为诗歌营造某种意境。“园花经雨百般红”是写园里的花经雨水清洗后显得更为娇艳,主要是表现其色彩的艳丽。“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中,“峥嵘”有“深邃、深远”的意思,明月掩映于高峻挺拔的树木中,显得更加深邃而幽远。,答案艳丽,清幽。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分析。鉴赏形象一直是高考卷近几年来的考查重点,2014年角度略有变化,是比较景色的不同特点。第一句的特点较容易看出,难的是“乔木峥嵘明月中”一句,此时要会抓意象,即“乔木”峥嵘,“明月”月明,用一个形容词概括出。,(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第一首诗中直接描写陈居士的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喝酒喝到大醉三日,站在亭角临风寻诗。第二首诗中前三句都直接描写陈居士:饮酒喜欢用天然粗陋的酒器,烦恼时喝酒大睡,醒来推门走出房屋赏月寻诗。从陈居士喜爱饮酒,可见出其性格中的洒脱;“亭角寻诗”和“推户寻诗”则表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答案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首先要注意题干要求“结合两首诗”,暗示要寻求两诗中陈居士行为的共同之处。其次,要注意由表及里,不要答成“爱喝酒”“爱寻诗”之类。,补充练习 请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乔木峥嵘明月中”。 答案明月皎洁,乔木峭拔,该句写出了诗人醉酒醒来到户外寻诗所见的景象,以景结情,既写出了意境的清幽,又写出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给人丰富的想象和回味。,命题探究及备考启示 1.纵观四年诗歌题,你能发现其在选材、命题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案(1)选材 从时间上看,有魏晋诗、唐宋诗,还有清诗;从体裁上看,以诗为主,偶尔考词;从题材上看,2011年为咏物诗,2012、2013年为羁旅行役诗,2014年为即事抒怀诗,估计2015年会沿用即事抒怀这一题材。无论哪种诗,都通俗易懂。,(2)命题 考点:重在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尤其是形象,是重中之重。鉴赏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类形象都涉及;鉴赏形象重在分析、概括其特点,次是作用。 鉴赏表达技巧,或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近年以间接(暗考)为主。表达技巧,重在表现手法,主要是狭义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及一些描写技巧。,把握思想感情,几乎每年都考到。或概括,或分析,等等。 鉴赏语言是个冷考点。 设题:多为两题三问,一者局部,一者整体,先局部后整体,两者联系紧密。 难易程度:题目难度不大,个别“点”虽有难度,但属“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类。,2.诗歌题的命题特点对于我们复习备考来说有何启示? 答案(1)读诗坚持整体把握,基本读懂。 赏诗,首先要懂诗,要明确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选材都具有平易、好懂的特点,但个别词句尚有难度,两题中必有一题是整体把握题。因此,必须坚持“先懂诗后赏诗,先读后做”的原则,先要辨明类别,整体把握;对于个别疑难之处,采用咬文嚼字的精读办法。,(2)强化训练。 训练重点一要放在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三个方面,因为它们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二要放在书面表达上。考生经常面临“有话写不出”的苦恼,其原因在于“写”得少。为此,要强化书面表达训练,虽然这种训练可能会招来“程式化”“套路化”的微词,但从阅卷效果看,阅卷老师往往更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答卷。书面表达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程式化、程式术语化。,(3)力避误区。 之所以把这点单独列出说明,是因为考生容易掉进下面的误区。以下误区在做题时应该着力避免。 误区一:重字词不重整体把握。很多同学习惯于在鉴赏诗歌时只注意从一词一义去理解,特别是遇到不熟悉的词或典故,或者词序颠倒的句子,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的附会性理解,不知道从整体上去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其抒发的感情。命题者常常抓住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设计题目。,因此,在鉴赏诗歌时,不应拘泥于字词句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注意抓住诗歌题目,做好诗歌情感归纳,比如爱国爱民、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隐逸山水、参禅说理等等。 误区二:重做题不重考点归纳。很多同学在复习备考时,只注重做题,而不注重对各种题型、考点的归纳。复习时应注意对考点进行归纳和突破。总体上说,各种题型的考点都集,中在语言、技巧、形象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努力熟悉一些术语,如景物描写技巧中的修辞手法术语: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问、反复、设问、对偶、借代和叠词等。表现手法术语:衬托、反写、铺垫、渲染、想象、对比等。关于“结合”的术语:动静结合、时空结合(高低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各种感官结合等。此外还有白描、细节描写等术语。,误区三:重自我感觉不重命题意图。高考所选诗歌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大多是积极向上的,这很容易导致考生在体会这些内容时拔高原有主题。而命题者恰恰常在此点上命题。因此答题时应该围绕题干,仔细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某些词语,如“从全诗看”“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等等。须知,只有吃透命题者的意图,才能比较容易地得出正确答案,才不会盲目作答。,(4)加强审美积累。 诗不仅要读,更要赏。平时要积累古典诗歌知识,多读读古典诗歌方面的鉴赏文章,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修养。,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