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460482 上传时间:2020-10-03 格式:PPT 页数:196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改进,介绍内容,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2,7,MSE QWS EMS三个标准的对比,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1、我国能源状况: 1)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足,淡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2)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由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加快,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幅上升,中国2007年能源消费增长率为7.7%,再一次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一半,地球上矿物燃料的储量是有限的,由于人类无限制地开采,它终有一天会趋于枯竭。,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两高一低,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4)产业结构仍需调整 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并且还呈现出不合理的快速上升趋势。据2010年3月5日中国新闻网报道,根据设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总份额达到15.6%,日本为15.4%,工业生产总值首度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据保守估计中国将在10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品生产国。,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5)资源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我国是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大国;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从国际经验看: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费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进口的依赖程度会越来越大。,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2、节能的动因已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转向世界环保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签署。成为减排、保护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共同措施。 开发利用和不加限制地消耗大量的煤和石油等燃料,还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如诱发温室效应、酸雨,引起疾病、农业减产等严重问题,极大地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对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和重视。,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3、低碳经济的驱动1)低碳经济的概念:原则、途径、手段、目的、作法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2)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3)发展历史 “低碳经济”最早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有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战略的选择。2007年7月,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四次说“碳”:“低碳经济”“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碳吸收技术”,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巴厘岛路线图”2007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2008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008年7月,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 签约方,共同达到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50%的长期目标。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4)低碳经济实质内涵 采用低碳经济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是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a)三核心,三创新; b)坚持“用”“体”结合; c)既要低碳生产,也要低碳消费; 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要求,是建立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信礼德”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5)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a)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b)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c)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d)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6)面临的挑战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追求全面小康,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 7)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美国年人均CO2排放量约20吨,排放总量占全球总量的23.7%。 中国年人均CO2排放量为2.51吨,约占全球总量的3.6%。a)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b)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3、行为节能: 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仅仅是节能工作的一个方面,单纯的依靠节能技术并不能最终解决能源节约问题,能源节约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实现的,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行为节能,成为能源管理的关键。,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4、节能管理手段与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较多,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下表是国外节能政策措施的分类。,5、ISO9001和ISO14001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一.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产生的背景7)世界上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美国MSE2000)的诞生1.源于70年代的石油危机,人们开始认识到节约能源的重要性;2.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节能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与减排联系在一起;3.当时美国企业不设能源管理机构,能源管理往往被忽视,排在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生产率、质量、安全以及环境问题之后,也没有专业管理人员,都是外聘顾问或咨询师,不幸的是,大多数顾问确定和实施的节能项目,随着咨询者的离开而消失了。后来有的企业设置了能源经理岗位,但只要调整能源经理,能源管理立即随之流产。有的企业能源节约当年达到15%-30%,可谓效益显著,但是五年之后再来看看,就会发现又回到了五年前的水平,根本未坚持下来。佐治亚技术能源和环境管理中心、企业创新研究所、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们认识到,依靠能源危机管理技术只能获得短期的改善。要想对能源绩效进行长期的、持续的改进,组织必须将能源管理作为其战略中的一部分,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能源管理体系。,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1、能源管理体系对组织的作用 能源管理体系研究与建立,是基于新的管理组织化理论(核心是将社会系统的组织化状态区分为结构与运行两个层次),在制度、职能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以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工作规范体系为目标的新的系统设计活动;是在职能、结构设计主要规定“谁、做什么”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进一步规定。科学的、标准化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理性行为,能够突破组织内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的束缚, 可以实现下述目标: 1)有利于组织内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能准确地贯彻落实,防止在执行中走样。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规范,便能大大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 2)有利于及早发现能源管理中部门、单位、岗位职能的交叉、重叠、脱节(分割)或责权不明等职能设计和结构设计中的问题,为建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能源管理框架,进一步完善正在拟定或执行中的方案,挖掘潜力,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3)各级部门、各个岗位的人员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能源管理中“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有利于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和考核,有利于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为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奠定基础。,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2、企业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意义 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为帮助企业提高能源管理能力,提供了一整套方法和系统化框架。企业通过这套框架,可以建立符合要求的管理模式,实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标; 2)企业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可向外界证实自身遵循所声明能源管理方针和强化能源管理行为的承诺,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声誉和知名度; 3)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有利于满足市场、用户和各相关方的要求,有利于减少信贷和保险机构的风险,有利于吸引投资,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开拓; 4)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起内部、外部双向的信息沟通渠道并且形成制度保证沟通的及时和有效。这将有利于增进企业与周围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相互了解,改善相互关系; 5)企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职工的敬业精神,建立节能的自律机制; 6)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改进工艺技术和开发新产品。,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和意义,3、推行能源管理体系的社会意义 在全社会推行能源管理体系,其意义在于: 1)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有利于推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遵法、守法意识,有利于国家节能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实现行为节能的新理念; 3)调动企业尤其是高耗能行业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主动性,促进企业通过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为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供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为缓解能源危机、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4)能源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能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定促进和带动整个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系统节能、整体节能的目标,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由消耗高、浪费大、效率低、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1、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遵循的是 系统管理原理。 从系统的全过程出发,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注重建立和实施 过程控制,使组织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不断优化,通过例行节能监测、组织能耗计量与测试、组织能量平衡统计、组织能源审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自我评价等措施,不断提高能源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能源管理承诺和方针并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2、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以国际上通行的P-D-C-A循环作为过程运行模式。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的运行模式。 通过P-D-C-A过程运行模式的实施,使各过程之间的输入、输出和控制要求明确,达到相互衔接,相互协调。,三.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建立的理论基础,3、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依据的基本原则。,坚持持续改进的原则,基于新的管理组织化理念,实施全过程控制原则,注重节能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四),(三),(二),(一),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在研究制定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模式、确立模式的基本架构及其构成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自然就成为关注的首要问题。 1、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多个管理体系标准(如右图所示),对这些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分析如下:,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1)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采用“P-D-C-A”过程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实现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对满足顾客要求和实现顾客满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实现具有持续提供满足法律法规和顾客要求的产品的能力。,图1 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2)环境管理体系模式 环境管理体系模式(见图2)是基于“P-D-C-A”过程模式,通过建立环境方针、识别环境因素、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以及实施运行控制和监测等,持续改进环境管理过程能力,实现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的目标。,图2 环境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3)汽车生产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模式 汽车生产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模式(见图3)与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基本一致。仅是结合汽车行业的特点,整合了相关的标准,界定了管理体系中单个过程、组合过程及其之间的联系,确定了对组合过程及其相互作用进行连续控制的要求,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图3 汽车生产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模式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模式(见图4)与环境管理体系基本一致,也是采用“P-D-C-A”过程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通过对安全方针制定、安全因素的识别、运行控制和监测等管理,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图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模式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模式(见图5),其构架比较接近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采用“P-D-C-A”过程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以及实施运行、监视和改进等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以确保受控的信息安全。,图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从上述几个重要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可以看出: 1)所有的管理体系标准,都以自己的管理模式为理论基础; 2)所有的管理体系模式都采用了 “P-D-C-A”过程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 3)所有管理体系模式都是通过“P-D-C-A”过程模式不断改进组织的管理业绩(见图6),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图6 PDCA循环持续改进示意图 4)一个设计恰当的管理体系模式应满足与其他模式整合的要求,在各管理体系模式设计时均留下了相互衔接的接口,这是管理体系模式要素之间相融性要求和逻辑要求决定的。 上述几条规律性的经验,在研制我国管理体系标准中得到借鉴。,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2、国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 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和市场转型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并发布了自己的国家标准或规范。这些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在相关领域,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应用。我们将针对英国、美国、瑞典、爱尔兰、丹麦等国家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体系模式的研制提供参考。,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1)英国 英国能源与环境管理的战略途径是碳信托基金编写的有关能源行动策划的指导规范。它虽然不是一个正式的标准,但它推荐的战略途径的五个步骤(简称五步法,见图7)体现了“P-D-C-A”过程模式的原则,同时该标准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是能源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更需要良好的管理实践,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表明了能源管理在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的重要作用。,图7 战略途径的五个步骤,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2)美国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制定的MSE2000能源管理体系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采用了“P-D-C-A”过程方法。该管理体系模式融合了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和环境管理体系模式的要素和具体要求,但从总体来看,更接近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基本相同的模式要素有:管理职责、文件管理、记录控制、资源、采购、信息交流、纠正和预防措施、内部审核和培训等。,美国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处置 策划 检查 实施,技术要素 策划: 能源数据管理 评定 实施: 能源采购 设计 方案 确认 检查: 监视 测量 处置: 体系绩效,管理要素 策划: 方针/目标/指标 资源 实施: 培训 沟通 设备、系统和过 程控制 检查: 纠正/预防措施 内部审核 处置: 管理评审,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3)瑞典 瑞典标准化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体系 说明标准中的管理体 系模式与环境管理体系模式基本相似,都是采用“P-D-C-A”过程方 法,管理体系模式(见图8)及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包括6方面内容: 总要求; 能源方针; 策划; 实施和运行; 检查与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 从管理体系模式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可以看出,瑞典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模式更靠近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图8 瑞典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4)丹麦能源管理规范 丹麦标准协会发布的能源管理规范标准管理体系模式(见图9)及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包括6方面内容: 总要求; 能源方针; 策划; 实施与运行; 检查和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 从体系模式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 丹麦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模式更靠近环 境管理体系模式。,图9丹麦能源管理体系模式,5)爱尔兰 爱尔兰国家标准局(NSAI)发布了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标准,并声明与ISO9001和ISO14001保持一致。其管理体系模式(见图10)及主要内容如下: 标准包括6方面内容: 总要求; 能源方针; 策划; 实施和运行; 检查与纠正措施; 管理评审。 从管理体系模式和标准的主要内容分析,爱尔兰的标准模式采用了变异式的环境管理体系模式,其中也比较多的融入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图10 爱尔兰能源管理体系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 6)EN16001标准模式,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通过对上述国家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中的管理体系模式分析可以看出: 1)从管理体系模式构建的理论上分析,都采用了国际上普遍应用的“P-D-C-A”过程循环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作为理论基础; 2)从结构要素和标准的具体要求来看,都是借鉴ISO9001和ISO14001的内容,但是更接近ISO9001标准,还是更接近ISO14001标准,根据各个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 3)现有的国外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模式有许多共同点,这种情况绝非偶然,是由共同的管理理论基础、基本相同的模式,以及对管理体系协调、衔接与融合要求等因素决定的内在联系。,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3、我国能源规管理体系标准中的管理体系模式 1)技术路线 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系统管理原理为基础,同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管理体系通行模式诸如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各种管理体系推广实施所取得的大量成功经验。但是,由于能源管理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和关注点的不同,决定了不能照搬照套其他管理体系,必须开发和研究一套与能源管理自身特点相吻合的理论体系和符合能源管理运行规律的管理体系,指导组织开展能源管理和相关服务工作。,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2)能源管理体系模式的基本原理 能源管理体系模式遵循的是系统的管理原理和“”P-D-C-A”过程模式,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和改进,用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对组织内的活动、过程及其要素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达到预期的能源消耗或使用目标。 3)我国能源管理体系模式 根据管理体系模式构成的基本理论、国际实践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设计了我国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见图12):在管理承诺的基础上采用“P-D-C-A”过程模式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为兑现管理承诺、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而进行策划、实施、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等过对能源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四.管理标准模式及其逻辑关系,管理承诺,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与纠正,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能源方针,图12 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理解与实施 在范围中首先明确标准是对能源管理体系的各项要求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了标准的性质、目的和适用对象。 1、标准的性质和内容 根据标准要求组织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具体是作出承诺,确立能源方针、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制定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为实现承诺、能源方针、目标(可行时包括标杆)和指标、管理方案,组织必须提供适宜的资源,对人员进行培训,编制相应的文件,对实施与运行进行严格控制。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监视和测量,并对能源管理绩效作出评价,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消除已发生的和潜在的不符合,定期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管理评审,以保持能源管理体系持续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2、标准的使用对象 标准使用的具体对象,是具有下列需求的组织: 1)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组织。这些组织应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发挥能源管理体系的整体功能,使影响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效的能源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实现对能源管理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2)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组织的最高管理者需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这种承诺在能源方针和目标中应充分加以体现,才能使相关方和社会确信组织的声明; 3)组织愿意证实其能源管理符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证实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1)按照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组织声明符合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不仅可以兑现承诺获得相关方的信任,提高诚信度,而且还可以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增强节能管理的责任心,提高节能意识,使节能工作落到实处;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除组织自身以外与其发生关系的组织,都是外部组织,通常是指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组织等。,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按照GB/T19000-2000的规定:相关方是指与组织的业绩或成就有利益关系的个人或团体。示例:顾客、所有者、员工、供方、银行、工会、合作伙伴或社会。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这里的外部组织是指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或合同方,统称为“第二方”,以及认证机构或评价机构,统称为“第三方”。组织根据不同需要,申请第二方或第三方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 这是需要本标准使用者给予特别关注的一点,在认证要求方面与ISO9001、ISO14001等管理标准仅是符合性认证不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不仅包括符合性要求,还包括绩效评价和标杆对比要求,也就是说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比符合性要复杂,对这些要求如何认证,目前还没有经验。 。,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标准的目的 组织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标准除了在适用范围中叙述的那些目的以外,通常还有下列目的: 1)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依据标准规定的要求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从体系的全过程出发,遵循系统管理原理,通过实施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形成文件的能源管理体系。 2)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必须通过能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规范,才能减少工作中的随意性,达到持续改进的有效性,是将组织的结构化理论与职能要求的矩阵化理论结合的结果。 3)规范节能行为,建立节能的自律机制。通过标准的约束、规范等一系列扎实活动,最终使组织建立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自律机制; 4)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5)能源管理绩效评价。标准指出,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组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下列绩效指标: (1)标准中提出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2)节能战略规划实施效果(如降低了单位GDP产值能耗、产品寿命周期成本); (3)有效的节能技术和工艺改造的业绩(如降低了单台设备能耗,提高了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4)经营决策评价结果(因重大能源管理和节能决策的成功(失误)而带来的绩效(损失); (5)能源风险控制(包括节能投资风险、节能产品市场风险、节能技术风险、风险防范等);,五. 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6)能源基础管理评价(包括企业各项能源管理制度的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物流管理等); (7)人力资源评价(能力、节能意识、节能新技术的培训、节约文化氛围建设等); (8)核心竞争能力和影响评价(节能方面的创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效节能新技术的应用、低成本和无成本方法的使用等); (9)社会贡献程度评价(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遵守节能法律法规、兑现能源承诺建立社会诚信、提供节能产品和服务为节约型社会做贡献等)。 上述这些推荐性绩效指标不会包括所有组织的情况,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择,但最好指标是可测量的。此外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仅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了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和GB/T24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为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管理体系标准相互兼容、相互协调,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采用了我国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000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中的有关术语和定义,如质量、要求、顾客满意、管理体系、最高管理者、持续改进、有效性、效率、组织、顾客、供方、相关方、过程、产品、程序、合格(符合)、不合格(不符合)、预防措施、纠正措施、文件、信息、规范、记录、验证、确认、评审、内部审核、审核准则、受审核方、审核员、能力、环境等。,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1 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理解与实施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的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2、即将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中的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上述两部法对“能源”的界定同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的界定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能源”的含义: 1)能源是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一种资源; 2)有用能获得方式不同,有些可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风能、太阳能等,这种能源通常被称为一次能源;有些是通过加工、转换取得的,如电力、热力、成品油等,这种能源也被称为二次能源。,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2 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理解与实施 什么是“能源因素”是首先需明确的概念,综合欧洲几个国家和美国标准的定义:能源因素(energy aspects)是指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对能源使用效率产生影响的因素。该定义包括两个最重要的内容: “活动、产品和服务中”,指明到哪里去识别能源因素; “对能源使用”产生影响的因素。 另外,欧美国家标准中关于“能源因素”的定义与我国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国家标准规定的定义基本一致。仅是文字叙述不同:国外称“能源使用效率”,我国称做“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实质是相同的。,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3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理解与实施 1、定义中的最高管理者按照GB/T19000-2000的界定是指在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人或一组人,能源方针必须由最高管理者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签署批准发布; 2、能源方针是一个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所追求的总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总目标所遵循的发展方向和所选择的发展途径; 3、能源方针通常应体现一系列的能源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和能源目标,这些具体的能源管理政策、法规、标准和能源目标是对能源方针的细化; 4、能源方针是组织经营管理总方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能效对于组织的生存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应重视能源方针的制定与实施。,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4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理解与实施 1、能源目标是一个组织在能源管理方面要实现的总要求,通常考虑国家能源政策、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等因素制定的,它应是可测量的,如组织在一个规定的期间内能效提高的水平等; 2、能源目标应在能源方针提供的框架内制定,并与其保持协调发展; 3、一个组织除了制定总的能源目标以外,还可以把总能源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层次,形成有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5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理解与实施 1、根据能源目标制定的,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规定的具体要求,如组织制定的“提高能效”的目标,必须用具体指标来表示:与基准年比较在三年内提高能效30%;再如在“十一五”期间降低GDP产值20%能耗等,这些都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制定的具体能源指标; 2、能源指标可以对整个组织制定,也可以对于局部组织制定;总指标也可分解为若干分指标,无论是总指标还是分指标,它们都是为实现能源目标而制定的。,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6 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理解与实施 1、按照GB/T19000-2000界定的定义,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将两个术语中相同部分替代后,管理体系是指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体系首先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且为实现方针和目标而需要建立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2、能源管理体系是指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建立能源方针和目标,以及为实现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而建立的一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理解与实施 1、组织对识别出的能源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控制; 2、在对能源因素实施全过程控制的基础上而取得的结果,就是能源管理绩效; 3、组织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时,可确立可测量的能源管理绩效指标,与其能源方针和目标一致,并且适用、技术上先进合理、管理上可行; 4、这些绩效指标可作为考核能源管理体系总体绩效的重要手段。,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8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理解与实施 1、为了对实施能源管理体系的情况进行纵向比较,首先应进行初始能源管理状况评审; 2、在初始能源管理状况评审的基础上,组织应选择一个基准年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作为比较基准,确定、评价和比较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估改进的有效性,比较、分析与核算能源管理绩效。,五.标准适用范围和术语定义,3.9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 理解与实施 1、为了进行横比,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选定的先进水平作为比较标杆; 2、选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可能是: 1)组织的历史最好水平; 2)行业先进(行业标杆)水平; 3)国家或国际最高(追求卓越)水平。,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1总要求(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1总要求(4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理解与实施 (一)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本标准规定的能源管理体系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 (二)特点: 1、目的性极其明确: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未提外包过程a)与能源有关事项的外包和与质量有关事项的外包有很大的不同b) 组织通常的外包活动已另有文件规定; 3、覆盖组织全部与能源管理有关的过程,主要是指生产运营过程、管理运营过程和生活运营过程。,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2.1管理承诺(4.2管理职责),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理解与实施 (一)为什么要做出承诺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是指在最高层指挥和控制组织的一个或一组人(例如,董事会成员或者常务董事)。他或他们的承诺对于组织的能源战略能否取得长期的成功至关重要。承诺是实施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承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支持性声明,应该通过制定能源方针、确定职责权限、提供资源、评审实施运行等活动来证实和实现。 (二)如何做出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活动的开展来证实对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所做出的承诺。 1、要求并确保组织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这对组织成功地实现能源方针和目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致关重要的。,4.2.1管理承诺(4.2管理职责),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2、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是组织在能源方面的宗旨、方向和目的,能源方针体现了组织为什么对能源管理做出承诺,是组织能源管理承诺的一种公开的表达,同时能够指导组织的能源管理实践活动并保持持续性。 3、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传达、宣传和有效沟通,使全体员工充分理解能源节约的重要性,增强员工的节能意识。 4、最高管理者必须确保配备与建立、实施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相适宜的内外部资源。 5、最高管理者通过对能源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可以评估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是否达到能源管理的目标以及指明持续改进的方面。,4.2.1管理承诺(4.2管理职责),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2.1管理承诺(4.2管理职责) (三)特点 1、节约能源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组织必须将能源方针和目标作为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 2、能源管理承诺包括许多政策性、契约性的内容,要求作到自觉性和持续性,要有很强的自律机制做保证。,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2.2能源方针,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理解与实施 (一)能源方针的作用 1能源方针是指导组织能源管理实践活动、保持持续性以及评价能源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基础文件。 2能源方针为能源目标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了框架,是制定和评审能源目标的依据,因此也是实现能源目标的思想基础。 3最高管理者通过制定和正式发布能源方针,公开表述了组织对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承诺。 4 组织可以通过能源方针的发布向相关方展示自己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在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对社会的承诺,提升企业形象。,4.2.2能源方针,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二)如何制定能源方针 1适应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组织的除能源外的其他方面(质量、环境、安全以及发展战略等)宗旨相适应,与其他管理方针相协调; 2应对满足要求做出承诺。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的承诺,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和持续改进的承诺; 3为组织提供制定和评审能源目标的框架。这种框架关系表现在:组织的能源目标的制定应在内容上与能源方针相吻合,能源方针指出了组织的用能方向,而能源目标是对这一方向的落实和具体化。 4对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承诺。组织一般应在管理评审中对能源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系统评价,而有效性最直接的体现是组织提出的方针、目标、职责是否实现。所以能源方针应能反映对这些目标的持续改进的内容。 一个组织的能源方针应当以官方的,公开声明的形式表达其达到能源管理目标、降低与能源有关的排放的承诺。,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三)如何确保能源方针的实现 1为使能源方针能得以实现,最高管理者应确保能源方针在组织内得到充分沟通和理解,使各级人员认识到所从事的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本岗位的能源目标做出贡献。 2由于能源方针和能源目标也是能源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依据,因此能源方针要有针对性和适宜性,不能空洞或不切实际。组织应对能源方针进行持续适宜性方面的评审,必要时予以修订,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 3为防止人员以及优先事务认知方面的变化影响能源方针的实施,能源方针应形成文件,并得到正式批准发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解和实施。组织对能源方针的制定、批准、评审和修订(或改进)应予以全面控制。 4能源方针应能够为相关方所获取。 (四)特点: 强调完成自身的使命: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就完成了社会责任。,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2.3职责和权限,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理解与实施 (一)最高管理者 职责和权限的规定和沟通是对指挥和控制组织内与能源有关的活动的协调及实现组织的能源目标的前提和保证。 1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的有关能源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即要求明确组织内各部门和岗位的设置,并明确各部门和岗位有关能源的职责和权限;组织内的职责、权限应形成文件并得到沟通; 2最高管理者应在管理者中指定一人为组织的管理者代表,该代表无论在其他方面的职责如何,其作为能源管理体系的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应予以保证。,4.2.3职责和权限,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二)管理者代表 管理者代表受最高管理者委托对能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负责。其职责为: 1确保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2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组织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取得的业绩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3管理者代表负责根据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组织提出改进建议,并报告最高管理者; 4负责组织能源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沟通与联络。 (三)特点:对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规定的清楚。,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3.1能源因素(4.3策划),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理解与实施 (一)什么是“能源因素”是首先需明确的概念,尽管在本书的名词术语中已经作出详细解释,但那是泛指的概念,本节 “能源因素” 的概念,具有限定范围。 具体是: 1、组织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 2、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能够控制”是指除了人类不可抗原因造成的能源损失外,都是能够控制的能源因素;“能够施加影响的”是指涉及相关方的能源因素,组织虽然不能直接控制这些能源因素,但可以对相关方提出控制要求,施加影响; 3、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对于组织新开发的或者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随着项目的进行,应及时识别、分析能源因素,能源因素是动态的。,4.3.1能源因素(4.3策划),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二)能源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一样,都是通过对产品、服务和活动中影响主体对象的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实现规定的方针和目标。例如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要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要使那些可以控制和/或可以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同理,能源管理体系也是要使那些影响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因素处于受控状态,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这里仅是主体对象(质量、环境、能源)和具体的控制方法不同,但对影响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程序没有太大的差别。为此标准提出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能源因素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程序中应包括: 1、识别依据:现场调查、生产流程、设备运行、工况优化、统计记录、能源检测报告等; 2、分析方法:能耗测算、物料平衡、能量平衡、能源审计等; 3、评价方法: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组织的经济、技术、资金、轻重缓急、组织能力等状况,此外还要根据能源因素影响的程度和规模、影响频率和延续时间、计量和监控措施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4、控制要求:确立目标和指标、制定管理方案、制定程序、日常监控、纳入规章制度、警言警示等。,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三)组织如何实施: 1、根据标准要求、程序的规定和上面叙述的内容,首先识别出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列入“能源因素清单”; 2、根据程序规定和上面叙述的内容,评价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列入“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清单”; 3、根据控制要求对确定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按规定进行严格监控。 按标准规定上述活动的信息均应形成文件,并随着情况的变化需不断更新。,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下面是一个组织在识别和评价能源因素时的部分做法: 1、在确定能源因素时首先识别出高能耗环节,分析该环节为什么能源消耗大。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时应考虑的重要技术问题有:消耗能源最多的因素、决定能源效率或能源要求的因素、最具节能潜力的能源因素。 2、在确定能源因素时还应考虑的一般环节: 加工作业、现场、设备、卡具、零件、建筑和建筑设施、原材料、与能源相关的用水、运输及其他相关运作。具体识别步骤见能源因素识别步骤图 3、在确定和评价出能源因素之后,通常通过制定目标和指标,例如降低能耗多少、能效提高多少等具体要求,然后制定并实施为达到或超过规定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方案,在运行过程中,对实施的情况不断进行监测并持续地进行改进,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四)特点: 1)评价出优先控制的因素:在识别出的能源因素中,根据组织的经济、技术、资金、轻重缓急、组织能力等状况,以及能源因素影响的程度和规模、影响频率和延续时间、计量和监控措施等对能源因素进行评价,确定出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2)能源方针、策划、目标指标、运行控制、监视测量与评价等都与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有关,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是本标准最重要的因素,贯穿于标准的全过程。,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六.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条款详解及其特点的说明,理解与实施 (一)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1、法律法规是指与组织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别是与能源因素有关的,由政府部门(包括国际、国家和地方)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种文件和要求。法律法规的种类和形式有各种各样,例如: 1)法规,包括条例和规章; 2)法令和指令; 3)许可、各种执照或其他形式的授权; 4)相关部门发布的规定/要求; 5)司法或行政裁决; 6)条约、公约和议定书; 2、标准 1)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