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马各隧道勘察报告

上传人:小鹤 文档编号:16409342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马各隧道勘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马各隧道勘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马各隧道勘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涿高速公路保定段东马各庄隧道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总说明1 前言1.1 工程概况 张涿高速公路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京市西部,局部地段位于两行政区的接合部位。该高速公路的建设将直接沟通 河北北部与中部的交通往来,缓解北京市的交通压力, 对河北南北经济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设计路线从北庄村东南至马各庄东北为东马各庄隧道,隧道右线从YK83+164YK84+381,全长 1217.0m,左线从 ZK83+157ZK84+370,全长1213.0m,隧道设计采用分离式洞室,相邻两侧轴间距约25.035.0m,设计隧道采用双车道,隧道净宽12.75m, 高5.0m,设计标高左线380.36361.10m,右线380.23360.69m,设计车速 100km/h。1.2 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察是在初勘基础上进行的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调绘、野外实测剖面及工程地质钻探等方法, 对隧道区区域构造、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 稳定性进行评价,为隧道施工图设计提供较可靠的工程地质指标。其任务:1、查明隧道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2、查明隧道围岩岩性、分布及工程地质性质,对围岩级别进行划分,并对其工程特征进行评价。3、查明隧道场区地质、地震情况,进、出口的环境地质条件及地应力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评价。4、对隧道进、出口稳定性及洞身围岩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价。5、查明隧道不良地质作用类别、范围、性质,并对其进行工程评价。6、查明隧道场区矿产分布、开采情况及有毒有害气体,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价。7、查明场区筑路材料的类别、料场位置、储量和采运条件,并对渣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8、提供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所需的地质资料。1.3 勘察依据规范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5、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7、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8、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9、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 (JTJ056-84);10、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006-98);11、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12、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1.4 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采用野外地质调绘、工程地质钻探及物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收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等相关资料, 然后对隧道场区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踏勘、填图及调绘,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隧道进、出口及洞身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工程地质钻探,钻探深度为洞底标高下5.0010.00m,钻探采用长沙一150型工程钻机,钻孔110mm。野外勘察工作从2009年4月15日2009年4月30日完成。勘察完成工程量详见表1.4-1。 表 1.4-1 勘察完成工程量钻 探进 口出 口洞身合计 进尺(m)钻孔数(个)钻深(m)钻孔数(个)钻深(m)钻孔数(个)钻深(m)140.0225.00111.00176.00物 探地震测线(条)长度(m)地震测线(条)长度(m)地震测线(条)长度(m)合计测线长度(m)2210.0220011355.01765.0声波 测试钻孔数(个)测试长度(m)钻孔数(个)测试长度(m)钻孔数(个)测试长度(m)合计测试长度(m)140.0225.00111.00176.00渗水 试验钻孔数(个)试验长度(m)钻孔数(个)试验长度(m)钻孔数(个)试验长度(m)合计试验长度(m)140.0225.00111.00176.00野外 调绘调绘点(点)调绘面积(km2)调绘点(点)调绘面积(km2)调绘点(点)调绘面积(km2)合计调绘面积(km2)200.265240.300471.1201.685实测 剖面2 工程地质条件2.1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东马各庄隧道北起北庄村东南山坡上,向南穿越低山丘陵地带,终于马各庄村东北坡地,进出口山间均有乡间公路通过, 交通较便利。2.2 气象、水文2.2.1 气温 区内属于我国东部季风性温暖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因其地处蒙古高原的东南部,而冬季盛行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风, 夏季则盛行海洋吹向大陆的温热风。春、秋两季分别为由冷到热和由热到冷的过度季节。一年之内,春季干燥、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少风、多雨;秋季湿润凉爽, 气候宜人;冬季严寒、干旱、少雪。区内平均日照时数为2853.3h, 5月最多,平均307.8h, 12月最少,平均191.7h,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4%, 一月最大为 72%, 7 月最小为 50%。气温:7月最热,平均气温22.826.1C,年最高气温常出现在6月,多在38C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9T(1961年6月10日)。1月最冷,平均气温-7.2-7.4C,极端最低气温-17.7C( 1978年12月21日),日平均气温小于0C,平均初日为11月22日,终日为3月3日。2.2.2 雨量降水与蒸发:各季平均降水量:春季51.5mm,夏季382.3mm,秋季68.1mm,冬季13.2mm。月最大降水量346.2mm, 最少月降水量0.0mm,最大年降水量1406.8mm,最小 年降水量 217.1mm。降雪量:年平均 10mm 左右。平均年蒸发量为1608mm,最大为2026.8mm,最小为1212mm。霜冻:初霜日为 10 月 21 日,终霜日为 4 月 16日,无霜期120150天。冻土:平原区平均11月9日开始霜冻(最早10月23日,最晚11月22日),年最大冻土深度2月份平均62cm,最深75cm, 最浅42cm。隧道区为山区,平均冻土深度1.201.40m。2.3 地形地貌场地位于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地带,地形、地貌较复杂,各种沟谷、陡坎及冲沟较发育,海拔高度 370.00520.00m。2.4 地层岩性隧道穿越区地层主要为上侏罗系东岭台组地层,呈暗紫色褐紫色红褐色,岩性为凝灰岩,块状构造,凝灰质结构,岩性较坚硬坚硬,属较坚硬坚硬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发育二组节理,一组278Z75。,密度24条/m, 一组167Z80,密度34条/m。岩芯较破碎完整。地层产状5260Z2429。进、出口及沟谷地带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碎石,粉质粘土呈硬塑状,土质不均,碎石呈中密密实状,成分主要为凝灰岩,级配中。2.5 地质构造隧道区所属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I)华北地台燕山台褶带(II级)军都山岩浆岩带(III级)中东部大河南抬斜断块(IV)、京西凹褶束(IV)、马头穹褶束(IV)及狼牙山凹褶断束(IV)与华北断坳(II级)冀中台陷(III级)西北部北京断凹(IV)。本区所属构造部位,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沉降带与太行山隆起带的接壤地带。阜平运动以褶皱为主,伴随区域变质作用;五台运动以褶皱为主, 断裂次之,伴随区域变质和岩浆岩侵入;阜平期和五台期均以升降运动为特点,各旋回间没有明显的角度不整合, 主要形成各种沉积矿产;华力西期为陆相沉积;燕山期以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为特点,伴随大面积的火山喷发和多次岩浆侵入,主要形成金属矿产;喜马拉雅期为大规模断裂下陷活动,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景观和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构造类型为褶皱和断裂。褶皱主要为西山复向斜和马安波背斜:西山复向斜位于九龙镇北部,以侏罗系地层为主。 马安波背斜位于位于蓬头赵各庄龙门口以东,即紫荆关断裂以东的绝大部分山区,为大面积的中上元古代地层, 构造简单,地层产状平缓,总的构造线方向呈北东东向。断裂主要有紫荆关断裂岩浆带和易县断裂构造带:紫荆关断裂岩浆带,东距主线方案起点约3km,呈北北东向展布,东侧以明显的蓬头一赵各庄一龙门口断裂为界,切割了东西向构造带,以大规模的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为特点。长度达 90km 以上,走向北北东,东倾,西盘地层相当上升,东盘下降,为一正断裂,切割了自元古界至上侏罗统地层。易县断裂构造带,在K135处附近与主线方案相交,位于平原和山丘区交接地带,呈北东东向展布,西北盘相对上升,东南盘下降形成平原冲洪积沉积。隧道区内构造为马安波背斜构造,地层产状虽因小型褶曲构造影响而有所变化,但地层总体呈SN及NNW走向,倾向E及NEE,倾角一般2029。地层走向与洞轴线呈 6150454034相交。2.6 水文地质2.6.1 区域水文地质特点及地下水主要类型区内主要河流为拒马河及其支流小西河。拒马河因其发源于涞源县之涞水,流经涞水、易县及北京市房山区的山区而转向南流。 在涞水县龙安铁锁崖下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由涞水县平原地段,经定兴,入新城县境;北支经房山区平原,绕涿州市入白沟河。在新城县白沟镇附近与南支汇合后流入大清河,全长 254km为海河的主要支流。 该河在龙门乡店上村由涞源县流入涞水县境,经龙门口、越各庄、蓬头、紫石口、都衙,入北京市房山区,长 72km。据山口处的张坊水文站资料,拒马河(南北拒马河之合)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4.172 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 9.38亿立方米(1973 年),最小年径流量为 0.826亿立方米(1984年)。落室滩以南拒马河流量: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2.346 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 4.84 亿立方米(1979年),最小年径流量 0.354亿立方米(1984年)。 1980 年以来,拒马河河水流量大幅度减少,据1980 年1985年6月底流量统计,张坊站年平均径流量仅为 1.96 亿立方米。落室滩站所测南拒马河为 1.49 亿立方米,不及多年径流量的一半。其原因一是年降雨量偏少,二是河流上游紫荆关珲五引水渠引水所致。该河山区段河宽一般100200m,平均纵坡1: 200;平原区段平均纵坡1:400,常年过水而不过100m,流量为9.2m3/s,汛期最大流量为3200 m3/s。路线在K94+100处进入拒马河流域,至LK102+880附近五跨拒马河后进入山区,之后又在K134+250处跨越南拒马河,不过赢余上河水已流入地下, 在下游方又溢出地表,对桥梁施工无影响。拒马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小西河长22km,为常年流水,公路在由起点LK73+760至LK90+620处均沿该支流布线。 根据含水介质及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可分为三种类型。1、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河流漫滩、阶地以及斜坡堆积层中,含水岩性为砂类土及碎石土。其中以平原地区水量最为丰富, 它不仅含水地层的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 且多由粗碎屑的砂、卵石组成,密实度差、孔隙大、透水性和储水性能均佳。因此,它是本地区地下水的主要源地。 其次是诸如拒马河的河流漫滩。由于它与河水的关系密切, 补给来源充沛,水量亦较丰富。但范围极为有限。至于河流阶地与山区斜坡地带,由于松散物堆积厚度小, 加上纵横切割,分布断续,隔水层(基岩)界面裸露,地势高陡,地下水易于流失,补给来源差,一般含水少,甚至不含水。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河流的渗入与农田灌溉水的回归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蒸发, 补给河水及底部基岩裂隙水。而当前人类的开发利用则成为主要的排泄方式。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受大气降水与农业灌溉所影响,一般农溉季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 6 月下旬降到最低位,7、8 月雨季水位回升,到 8、9 月初出现每年的最高水位。2、基岩裂隙水 构造节理和风化裂隙,沿线基岩分布区都较发育。由于区内的岩浆岩、火山岩和碳酸盐类岩石多为硬质岩类,质硬而性脆、 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极易产生脆性变形, 使其形成大面积的构造节理和较多的断裂破碎带,为地下水的渗流、储存提供了场所,其强风化带属弱透水层, 直接接受大气降水或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潜水的补给, 一般都含一定量的地下水,也是导致隧道渗、涌水的主要水源之一。3、岩溶水 区内大面积分布的震旦纪石灰岩、白云岩属可溶岩类,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中接受着地下水的侵蚀、溶解和淋滤, 使其普遍发育有较多的溶蚀裂隙和溶洞,这些裂隙和溶洞与地表风化裂隙相互贯通, 成为地下水流通和储存的场所。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之一,也是施工中造成隧道涌水的主要水源,需引起足够的重视。2.6.2 主要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本区主要含水层为基岩裂隙水。其水源主要为降雨的直接补给,含水量受季节控制,由于地势较高,地下水径流较快, 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强。隧道区内的凝灰岩为硬质岩类, 质硬而性脆,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易产生脆性变形,构造节理发育,为地下水的渗流、储存提供了场所。 该层地下水源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受季节所控制。2.6.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规律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雨,由于第四系沉积物及植被稀少,沟谷发育,大片基岩裸露地表,裂隙、 孔隙形成了地下水补给的良好通道,大气降雨可沿裂隙、节理迅速渗入地下。区域地下水径流受地势、构造及排洪条件制约,地下水径流主要由东向西径流。 区域地下水以泉群排泄为主,人工排泄次之,随着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大量泉群干涸,后者已逐渐占据主要地位。2.6.4 各含水岩组中地下水贮量估算 本区地下水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根据收集的本区水文地质试验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结果,隧道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深, 地下水主要以裂隙、空隙水形式存在。考虑隧道区含水层岩性为凝灰岩,不仅原生节理发育,后期的构造运动极易产生脆性变形,使其构造节理较发育,为地下水的渗流 储存提供了场所。地下水主要以裂隙水型态储存,其富水性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空间分带性,本区为半干旱区,气候干燥,年平均降雨量为128.80m m,年蒸发量1608mm, 加之本区径流条件较好,且多集中降雨,不利地下水储存。依据上述分析,按岩层最大储水能力计算,而不考虑渗漏和人工开采等因素,采用断面法对各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进行估算, 估算结果如下:左线1、ZK83+157ZK83+21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563m3;2、ZK83+210ZK83+66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14062m3;3、ZK83+660ZK83+96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17270m3;4、ZK83+960ZK84+04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3850m3;5、ZK84+040ZK84+19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2310m3;6、ZK84+190ZK84+30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2750m3;7、ZK84+300ZK84+370含水岩组地下水储量约656m3;2.7 矿产开采活动及有毒有害气体2.7.1 矿产开采活动隧道区地层主要为凝灰岩,未发现矿产开采活动。2.7.2 有毒有害气体 该区无有毒有害气体,故设计时可不考虑其影响。2.8 地应力及地温 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东翼边缘弧东侧的太行山麓背斜东翼,断裂构造主要为张性断裂,不位 于构造的挤压带中,钻探结果也表明,岩芯未出现饼化及岩爆现象。该区属常地应力区。地温梯度约35 /100m。2.9 区域稳定性及地震1 、区域稳定性 路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上的燕山沉降带、山西中台隆和华北断坳等三个二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次级构造, 主要为断裂及褶皱。隧道区位于马安坡背斜。2、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 VII。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围岩类别划分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左线 ZK83+157ZK83+210 及右线 YK83+164YK83+24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61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凝灰岩Rc=37.2MPa, C=0.2MPa,屮=25.3 ,软化系数0.57。隧道围岩波速12001700m/s,完整性系数0.200.40,岩体破碎较破碎,岩体稳定性差。顶部为第四系坡积物,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碎石。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雨季可能出现淋流。 BQ=206.6。2、左线 ZK83+210ZK83+660 及右线 YK83+240- YK83+65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615045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凝灰岩Rc=53.2MPa, C=0.6MPa,屮=37.7 ,软化系数0.70。隧道围岩波速15502900m/s,完整性系数0.350.75,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稳定性较差。 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BQ=337.3、左线 ZK83+660ZK83+960 及右线 YK83+650YK83+98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454034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好。凝灰岩Rc=69.2MPa, C=1.4MPa,屮=48.6 ,软化系数0.82。隧道围岩波速27004400m/s,完整性系数0.550.75,岩体较完整,岩体稳定性较好。 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BQ=420.1。4、左线 ZK83+960ZK84+040 及右线 YK83+980YK84+12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34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 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凝灰岩Rc=56.8MPa, C=0.7MPa,屮=37.4 ,软化系数0.75。隧道围岩波速15802740m/s,完整性系数0.350.75,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稳定性较差。 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BQ=347.9。5、左线 K84+040K84+190 及右线 K84+120K84+25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34 度,洞上部主要为第四系碎石土,呈中密密实状,下部为强风化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 凝灰岩呈暗紫褐紫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凝灰岩Rc=30.0MPa, C=0.2MPa,屮=24.5。,软化系数0.60,完整性系数0.200.40,岩体破碎,岩体稳定性差。隧道围岩波速350540m/s,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雨季可能出现淋流。 BQ=175.0。6、左线 K84+190K84+300 及右线 K84+250K84+330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34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红褐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发育二组节理, 层间结合较差。凝灰岩Rc=43.4MPa, C=0.4MPa,屮=35.2 ,软化系数0.70。隧道围岩波速13502450m/s,完整性系数0.350.65,岩体较破碎较完整,岩体稳定性较差。 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 BQ=285.2。7、左线 ZK84+300ZK84+370 及右线 YK84+330YK84+381岩层走向与洞轴交角 34 度,围岩主要为侏罗系东岭台组凝灰岩,呈红褐色,块状构造,属较坚硬岩,发育二组节理, 层间结合差。凝灰岩 Rc=34.7MPa, C=0.1MPa,屮=24.3 ,软化系数0.56。隧道围岩波速9501650m/s,完整性系数0.200.40,岩体破碎较破碎,岩体稳定性差。 顶部发育第四系坡积物,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碎石组成。隧道出水形式以潮湿及滴水为主,雨季可能出现淋流。 BQ=199.1。3.2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方法及原则3.2.1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方法1、根据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特征和定量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综合进行初步分级。2、对围岩进行详细定级时,应在岩体基本质量分级基础上考虑修正因素的影响,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值。3、按修正后的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结合岩体的定性特征综合评判、确定围岩的详细分级。3.2.2 隧道围岩级别划分原则1、岩石坚硬程度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3.6.2-1定性划分。2、用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 Rc 确定岩石坚硬程度。c3、R与岩石坚硬程度定性划分的关系可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3.6.2-2确定。c4、岩体完整程度可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表 3.6.2-3 定性划分。5、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用岩体完整性系数K表达。一般用弹性波探测值,若无探测值时,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按vv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表3.6.2-4确定对应的K值。v勘察时对岩石进行纵波波速测试,依据 Kv=进行计算,结果Kv值偏小,Kv值一般0.400.60。故Kv值确定主要是依据钻探结果及岩体节理发育程度进行确定。6、K与定性划分的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可按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表362-5确定。v7、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K、J的测试和计算方法应符合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附录A.0.1的规定。VV3.3 不同级别围岩在洞中的分布不同级别围岩在洞中的分布详见表3.3-14 隧道进、出口稳定性评价4.1 进口稳定性评价隧道进口位于北庄村东南侧,地貌上为低山缓坡,天然坡度约 18度,出露地层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属较坚硬岩,岩层产状为52Z24。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顶部发育第四系坡积物,主要为粉质粘土及碎石。此段岩石风化较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体质量差, 岩体稳定性差。隧道进口无不良地质作用。4.2 出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出口位于马各庄东北侧,地貌上为低山陡坡,天然坡度约40度,出露地层为红褐色凝灰岩,属较坚硬岩,岩层产状为55Z2426。此段岩石坚硬耐风化, 但由于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体稳定性较差。隧道出口无不良地质作用。5 隧道洞身工程地质评价5.1 隧道洞身围岩稳定性评价1 、左线(1) ZK83+157ZK83+21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顶部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碎石。 围岩级别为 V 类,围岩稳定性差。(2) ZK83+210ZK83+66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3) ZK83+660ZK83+96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好。围岩级别为III类,围岩稳定性较好。(4) ZK83+960ZK84+04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5) ZK84+040ZK84+190:上部为第四系坡冲洪积碎石,呈中密密实状,下部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 层间结合差。围岩级别为V类,围岩稳定性差。(6) ZK84+190ZK84+30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7) ZK84+300ZK84+37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顶部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碎石。 围岩级别为V类,围岩稳定性差。2、右线(1) YK83+164YK83+24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顶部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碎石及粉质粘土。 围岩级别为V类,围岩稳定性差。(2) YK83+240 YK83+65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3) YK83+650YK83+98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好。围岩级别为III类,围岩稳定性较好。(4) YK83+980 YK84+12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5) YK84+120YK84+250: 上部为第四系坡冲洪积碎石,呈中密密实状,下部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 层间结合差。围岩级别为V类,围岩稳定性差。(6) YK84+250 YK84+330: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较差。围岩级别为IV类,围岩稳定性较差。(7) YK84+330YK84+381 :围岩主要为暗紫褐紫色凝灰岩,发育二组节理,层间结合差。顶部发育第四系坡冲洪积粉质粘土及碎石。 围岩级别为V类,围岩稳定性差。5.2 隧道洞身地下水涌、突水问题评价 本区含水岩组主要以裂隙水、孔隙水为主,富水性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多以淋流方式充入下部。而隧道底标高均在地下水位以上, 洞身和洞身以上含水岩组虽有储水能力, 但无储水条件,所接收的大气降水,一部分通过地表径流而排泄,一部分通过岩体裂隙、孔隙渗入地下,最终渗入深部。 综合分析表明,本区各含水岩组不会发生涌、突水现象。5.3 其他环境工程地质评价 1、隧道进、出口均位于沟谷附近,地貌上为山前坡地,出露地层为红褐色凝灰岩,属较坚硬岩,但由于节理、裂隙发育, 岩体破碎,岩体稳定性较差,且植被较差,属低易发泥石流区。隧道施工挖、填方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土石,废弃土石若堆放不当,堵塞河道, 洪水季节可能诱发泥石流的发生,从而遭成危害。2、隧道进、出口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应做好围岩土护壁措施,以免遭成崩塌及滑坡。6 对线路方案及地表环境的影响评价 隧道穿越区地层及地质构造较简单,但通过对本区域地理位置、地质及环境综合分析,该线路较合理、可行。隧道进、出口位于低缓山坡上,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较好, 不易发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综合分析表明,线路总体较顺畅、合理、可行,线路实施不会对地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7 结论及建议1、对线路方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综合分析表明,该线路较为合理,线路方案切实可行。2、隧道进口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较好,不易发生不良地质作用。3、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分析及钻探结果,场区属常应力区,不会产生岩爆现象。本区地温梯度为 35 /100m。4、依据野外工程地质调绘、工程钻探及物探,隧道围岩级别划分结果:左线V级围岩273m,IV级围岩640m, III级围岩300m;右线V级围岩257m,IV级围岩630m,III级围岩330m。5、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场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对应抗震设防烈度为 VII 度。6、隧道进、出口开挖时应做好边坡支护,并做好防排水措施。7、隧道区无泥石流、崩塌、地表沉陷等地质灾害。8、隧道进、出口均位于河谷附近,隧道施工产生的废弃土石应及时运走,并做好防护措施,以免洪水季节堵塞河道,诱发泥石流9、场地最大冻土深度1.201.40m。10、各组段的厚度及穿越长度是依据野外填图、区域地质资料推断的,施工时发现问题现场解决。11 、建议隧道施工时进行施工超前预测,对隧道围岩进行变形观测,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设全套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