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6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学考题组,考点1渗透作用原理及应用(b/b),1.(2017台州市质量评估试题)取同一植物组织制成若干临时装片(设各组织细胞液浓度相同),滴加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细胞所处的蔗糖溶液浓度最高的是(),解析渗透作用中,水的主要移动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移动。细胞失水越多,外界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答案A,2.红细胞中溶质的总浓度为2%,蔗糖不能透过红细胞的细胞膜。当红细胞被分别浸入高渗的蔗糖溶液和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细胞形态发生的变化依次是(),A.胀破、皱缩 B.皱缩、皱缩 C.膨胀、膨胀 D.皱缩、胀破 解析蔗糖无法通过红细胞膜,当浸入高渗的蔗糖溶液时,红细胞失水发生皱缩;而放入蒸馏水中时,红细胞吸水胀破,D正确。 答案D,选考题组,3.(2017温州模拟)在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上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洞,洞内插入口径与洞口相同的玻璃管(如图)。甲玻璃管内注入3 mL清水,乙玻璃管内注入3 mL浓盐水。一段时间后,、乙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动情况是(),A.甲升高,乙降低 B.甲降低,乙升高 C.甲、乙均升高 D.甲、乙均降低 解析甲中的清水低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液面下降。乙中为浓盐水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液面会上升。 答案B,4.(2016金华市东阳二中高三(上)期中)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甲),预测图乙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是,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 C.图乙水柱b将先上升后保持不变 D.图乙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解析甲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淀粉溶液,存在浓度差,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a升高,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液面高度差的存在,导致水柱a不再升高,A、B错误;乙图中半透膜两侧是清水和葡萄糖溶液,存在浓度差,也发生渗透作用,刚开始导致水柱b升高,当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达到动态平衡后,葡萄糖也能透过半透膜,并且也要在半透膜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所以使水柱b又下降,C错误、D正确。 答案D,备考备查,1.扩散和渗透,(1)扩散 概念:分子或离子从向 运动的现象。 结果:使物质分子分布_,直到平衡。 (2)渗透 概念:水分子通过的扩散。 方向:水分子是从其分子数_的一侧进入_的一侧。(即水分子是从 浓度溶液一侧进入_浓度溶液一侧),高浓度处,低浓度处,均匀,膜,相对较多,相对较少,低,高,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成熟植物细胞中的渗透系统,(2)动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失水,质壁分离,吸水,胀破,吸水,膨胀,学考题组,考点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1.(2015浙江学业水平测试,32)下图中“ ”表示出入细胞的物质,该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A.渗透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吞 解析图示信息表明,该物质出入细胞需载体蛋白协助,但不消耗能量,故应属易化扩散。 答案B,2.(2016浙江4月选考)肌肉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K进入肌肉细胞的方式是(),A.渗透 B.胞吞 C.主动转运 D.易化扩散 解析据题意可知,K进入肌肉细胞是逆浓度转运,故方式为主动转运,C项正确。 答案C,3.(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试题)下图表示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载体蛋白也可运输蔗糖 B.图中载体蛋白与葡萄糖结合而改变形状 C.该跨膜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温度会影响该跨膜运输过程,解析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葡萄糖载体不能运输蔗糖,A错误;主动转运需消耗ATP,受到温度的影响,C、D正确。 答案A,4.(2017绍兴市适应性考试)下图是某种物质进入细胞的示意图,该过程可能是(),A.渗透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胞吞 解析据图分析该运输方式需要载体,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属于易化扩散。 答案B,选考题组,5.下图表示某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物质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具有专一性 B.膜上载体蛋白结合该物质后其形状会发生改变 C.该运输方式是细胞内最重要的吸收或排出物质的方式 D.图示过程可以表示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解析据题图,该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判断为主动转运。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为胞吐作用,D错。 答案D,6.(2016富阳高三月考)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肌肉细胞膜外Na浓度是膜内的15倍,K浓度膜内是膜外的35倍,这种浓度差与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的改变不影响Na和K的运输 B.呼吸抑制剂不影响Na和K的运输 C.该运输过程能体现质膜的功能特征 D.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解析温度能影响ATP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影响Na和K的转运,A错误;NaK泵的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转动,需要消耗能量,所以呼吸抑制剂能影响Na和K的运输,B错误;细胞内ATP和ADP可以快速转化,所以该过程的持续进行不会导致ADP的积累,D错误。 答案C,备考备查,1.物质跨膜转运方式的判断(b/b),(1)将图中物质转运方式标号与名称连线:,提示abc,(2)特点(在横线上填图中字母) 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载体蛋白:。 消耗ATP:,不消耗ATP:。,b、c,a,b,a、c,2.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分析,(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因而会影响物质主动转运及胞吞、胞吐的速率。,3.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需耗,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方法 1.结合实例直接判断,2.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蛋白、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3.根据运输方向判断,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学考题组,考点3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b/b),1.(2015浙江10月学考,19)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浸润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表示细胞壁 B.的体积比实验初期大 C.处充满着蔗糖溶液 D.的颜色比实验初期深 解析本题考查“活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图中显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处于质壁分离状态中,为细胞壁,A正确;为质膜及其以内部分,由于渗透失水,体积比实验初期小,B错误;由于细胞壁不具选择透性,处充满蔗糖溶液,C正确;液泡中色素的浓度由于溶剂减少而变大,颜色加深,D正确。 答案B,2.(2015浙江9月选考测试,23)将质壁分离的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放入清水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A点相比,B点时细胞的液泡颜色变深 B.与B点相比,C点时细胞的吸水速率大 C.C点时细胞膨胀,液泡内没有水分子进出 D.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的吸水速率受细胞壁的影响,解析液泡体积增大表明细胞吸水,B点颜色应该比A点浅;C点细胞吸水多细胞液浓度小,吸水速率要比B点小;在C点时,水分子进出保持平衡状态;B点到C点过程中,细胞体积受细胞壁的阻挡,不能继续增大,D正确。 答案D,3.(2016年10月浙江选考卷)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需经解离、压片等操作才能将细胞分散 B.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需转动光圈才能换上高倍物镜 C.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从胞内单向运动到胞外导致液泡变小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吸水速度逐步减慢,解析使用活细胞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无需将细胞进行解离和压片,A错误;换高倍镜只需转动转换器,B错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不是细胞吸水而是失水,C错误;质壁分离复原是因为细胞吸水,吸水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逐渐变小,所以细胞吸水速度逐渐减慢,D正确。 答案D,4.(2016临海市杜桥中学期中)下列现象发生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的是(),A.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浅 B.液泡由小变大,紫色变深 C.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浅 D.液泡由大变小,紫色变深 解析当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会发生渗透作用失水,此时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会分离,即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在质壁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胞失水,原生质层逐渐收缩,所以液泡体积越来越小,而液泡中的紫色色素数量不变,所以液泡中的紫色会加深。 答案D,选考题组,5.(2015嘉兴一中期末)下列关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临时装片时需通过压片使细胞分散开 B.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时应先把镜筒升起 C.质壁分离过程中,有水分子运动到细胞内 D.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增大,紫色加深,解析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要压片,因为取的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类似于单层细胞,便于观察,A错误;使用显微镜时,若要将低倍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需要调节转换器、反光镜、光圈和细准焦螺旋等,不能调节粗准焦螺旋使得镜筒升高,B错误;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C正确;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细胞吸水,液泡的体积增加,紫色逐渐变浅,D错误。 答案C,备考备查,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原理,2.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材料选择,新鲜紫色洋葱鳞片含紫色的中央大液泡是进行此项实验的较理想材料。它既容易被剥离而制成临时装片,又很容易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不宜作实验材料。,叶外表皮,3.实验步骤,细胞壁,蔗糖溶液,逐渐变小,清水,逐渐变大,1.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条件,(1)活细胞; (2)具有原生质层; (3)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2.质壁分离后,在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充斥的液体为外界溶液(如蔗糖溶液)。 3.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4.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