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师大应心专硕真题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364635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河北师大应心专硕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河北师大应心专硕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2年河北师大应心专硕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347应用心理专硕考试真题一、简答题1.什么是自陈量表及自陈量表的特点。答:自陈量表采用客观测验和纸笔测验的形式,事先根据操作性定义编制好许多有关某些人格特质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此来衡量受测者在这些人格特质上的表现的一种人格测量工具。自陈量表的特点是:(1)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多,多数用于测量人格的若干特质。(2)自陈量表通常采用纸笔测验,这样可以同时测量许多人。(3) 自陈量表的计分规则简单而客观,施测手续比较简便,测量分数容易获得解释。2.解释测验分数的原则。答: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不能直接加以比较。3.提高效度的方法。答:(1)精心编制测验量表,避免出现较大的系统误差。(2)妥善组织测验,控制随机误差。(3)创设标准的应试情境,让每个被试都能发挥正常的水平。(4)选好正确的校标,定好恰当的校标测量,正确地使用有关公式。4.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答:对注意目的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5.简述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答: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越高;反之亦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都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改变。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6.用河内塔问题说明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答: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子问题的手段通过解决这些子问题,就能逐渐导致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是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策略之一。比如河内塔问题就是要解决n个盘子的问题,先要解决n-1个盘子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前一个是类似的,可以用相同的办法解决。最终,我们会来到只有一个盘子的情况,很简单,直接把盘子从A搬到C即可。7.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启示。答: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虽然并不旨在解决教育问题,事实上,他也的确很少专门论述教育问题。但它的认知发展理论却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育意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如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异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思维方面,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言语方面,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在感知运动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到前运算阶段,开始以象征的方式使用语言,并出现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向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儿童的确不是“小大人”,他们无论在思维上、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而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个相应的阶段相适应,才有可能达到最良好的教育效果。正如上一节课所讲,我们不能把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并且应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这才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儿童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劣势,表现为,一方面儿童具有完成一定的典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犯一定典型错误的倾向。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四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可逾越和颠倒的,但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发展的进程。8列举几种主要的强化程式,并举例说明。答:强化的程式是指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在什么时候、以何种频度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分为:连续式和间隔式,间隔式又分为时间式间隔和比率式间隔,分别由分为定时、变时和定比率、变比率。每周薪水就是固定时距强化的典型例子。雇员每7天得到一次强化,当发薪日临近时,会出现高反应率。变化时距强化的例子:(1)检查邮件:在一天中,你会在任一时间去检查你的邮件,而不是在收到每封邮件的时候去检查。(2)雇主检查你的工作:你的老板有没有在一天中好几次来你的办公室检查你的工作进度?这是一个变化时距强化的例子。你没法准确知道这种检查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固定比率强化的例子:生产线工作:每制作完成15个部件,部件工厂的工人就有报酬可拿。这会造成高的生产效率,工人也会选择更少的休息。然而,可能会造成精疲力竭和较低的工作质量。变化比率强化的例子:(1)老虎机:游戏者不知道自己要玩多少次才有可能赢。他们只知道最终是会赢的。这就是老虎机如此有效,游戏者又很难放弃的原因。每当他们往老虎机投入一枚硬币,他们总是有可能赢的。(2)销售奖金:呼叫中心通常会给员工提供随机的奖金。员工永远不知道他们要打多少通电话才能得到奖金,但他们知道,打更多的电话、完成更多的销售,他们会更有可能得到奖金。9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答:从影响的性质和效果来看,迁移可以是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二)影响迁移的条件1.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深度和概括水平3.主动联系的倾向和认知活动(三)迁移与认知结构的发展1.依据迁移要求,精选教材内容2.根据迁移的要求来合理地编排教材内容3.依据迁移要求,合理处理教学程序(四)促进学习在现实情境中的广泛迁移学习的迁移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情境中。能否使学生把在学校情境中所学习的知识广泛地迁移到现实情境中,这是衡量最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学习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任务情境的相似性,所以,学习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的情境之间越为接近,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二、 简答题(每题15分,150分)1.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虽然埃里克森受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训练,但他并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基于对文化和个体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他提出了自己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其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成功解决冲突,就得到健康发展,反之,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信任感使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最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这个阶段的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3岁)如果说前一阶段还处在依赖性较强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就要学会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阶段(36、7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他有可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另外,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4.变得勤奋的阶段(6、7岁12岁)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8岁)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此阶段非常重要,其同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任务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18-30岁)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7.显示充沛感的阶段(3060岁)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止感。8.达到完善的阶段(60岁以后)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人格发展的上述各个阶段是互相依存的,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程度,而后期阶段仍有可能产生先前已解决的冲突。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其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再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2,结合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说明如何对个体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答: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当不良情绪产生的时候,有几种常见的方法去调节它:一,学会转移;二,学会控制;三,学会改变;四,学会自我疏导等方法处理。3,举例说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不同。答: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举例来说,记住如何驾驶的课程,是一种外显记忆;但是在接受完这系统课程后进行练习,最终使驾驶技巧精进,则是一种内隐记忆。4,学习策略的含义及其分类。答: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分类:(1)丹瑟路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丹瑟路(Dansereau,1985)把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两类。 基本策略是指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得、贮存、信息的检索和应用的策略。 支持策略主要指帮助学习者维持适当的学习心理状态,以保证基础策略有效操作的策略,如集中注意策略。(2)迈克卡尔的分类根据学习策略覆盖的成分,迈克卡等人Mckeachie 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35,场孤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的含义及特征。答: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两个概念来源于威特金(H.Witkin)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性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有关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倾向和特点有关系。一般来说,在学科兴趣方面,场独立性者较倾向于喜欢自然科学,而场依存者则喜欢社会科学;在学科成绩上,场独立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好,社会科学成绩差;而场依存性者自然科学成绩差,社会科学成绩好;在学习策略上,场独立性者往往采用独立自觉学习,其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场依存性者则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其学习由外在动机支配;在教学偏好上,场独立性者偏好结构不严密的教学,场依存性者则偏好结构严密的教学。6,简述韦纳的“三维度四因素归因模型”。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答:当今教育界流行着为“迁移而教”的口号,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按照迁移的原理来促进迁移的发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教材内容的练习; 2、加强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学; 3、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 4、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5、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另外,帮助学生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8,测量误差的来源,并分别列举。答: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1)在测量工具方面,当量表在测查人的某种心理特质时,若项目所测的东西与我们欲测的目的之间出现偏差(如项目取样太少或太偏),则测量会出现误差。比如,当语文考试出现偏题时,押中题的人就会得到好成绩,没押中题的人则得不到好成绩,这样就无法反映出各人的真实水平。(2)在测量对象方面,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受测者的真正水平是否得到正常发挥。比如,当受测者过分疲劳,或突然生病,或过分焦虑、紧张时,其测量成绩会低于其真实水平。(3)在施测过程方面,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偶然因素(恒定因素较易控制)。比如:在物理环境方面:施测现场的温度、光线、声音、桌面好坏、空间宽窄等都会造成误差。在主试者方面:主试者的年龄、性别、外表及其施测时的言谈举止、表情动作、是否按规定实施测验等也会造成误差。此外,评分记分环节也容易出现差错。9影响测量效度的因素。答:严格地说,凡是与测量目的无关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变异来源都会影响测量的效度。主要影响的因素包括:(一)测验的构成。一般而言,增加测验的长度可以提高测量信度,进而为提高测量效度提供可能。(二)测验的实施过程。一个测验在实施过程中,如不遵从指导语的要求,或出现意外干扰,或评分、计分出现差错等,都会降低测量效度。(三)接受测验的被试。一般情况下,被试的应试动机、情绪、态度和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造成较大的随机误差,进而影响测量的效度。(四)所选校标的性质。(五)测量的信度。信度不高的测验不可能具有很高的测量效度。10,简述区分度的相对性。答:不同的计算方法,所得区分值不同;样本容量大小影响相关法区分度值的大小;分组标准影响鉴别指数值;被试样本的同质性程度影响区分度值的大小。2011年347应用心理专硕考试真题二,简单题(100分,20分每题)1.简述阿诺德的情绪认知理论答: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2.简述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答: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有所不同。 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景,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 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理水平。科尔伯格从理论上提出,在引导儿童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时,一次只提升一个阶段。儿童与比自己高一个阶段,至多搞两个阶段的人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道德推理水平。3.你对学生常见不良行为的矫正有何建议?答:第一、对刚出现的偏差行为,采用最简单和有效的防微杜渐方式。对行为采取忽视、不直接作反应的方法来削弱(除)。削弱去除不良行为的案例:放学回家,小红不写作业而要求看电视,妈妈听而不闻;上学后,小青打电话说忘了带课本,妈妈要他自己处理;与同学相处,明明喜欢告状,老师没有反应;老师要求周一考试,同学要求延期,老师不理;上课中,莎莎做白日梦,师生不理,夸奖认真同学以上情形矫正人长期如此影响就会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第二、当不良行为显现时,可以采取区别增强策略。区别增强案例:大伟是四年级学生,聪明活泼,但长了一个大嘴巴,上课时总喜欢抢答,致使其他同学简直没有插嘴的余地。老师告诫、威吓等都未奏效,有也是昙花一现。李老师观察了一周。发现每天抢答,少则7次,多则22次,平均每天高达13次。老师和大伟讲好,每5分钟内若未擅自发言,可获得筹码1个,每12个筹码可拿来交换一次奖品,结果效果不错。经过一周后,已连续3天可达目标,于是进入第2阶段,把5分钟延长为10分钟。第3阶段、第四阶段分别改为20分钟、30分钟,最后改为节课也都达到目标,终于改善大伟抢答的毛病。天下事很少有一蹴可及的,不良行为是慢慢养成,欲求改善也要有计划且逐步地进行。本例中大伟擅自说话的行为太多,老师乃采用区别增强方式,容忍每5分钟擅自发言一次,而后才有间歇增强方式进行,终于改掉了他的坏毛病。第三、用削弱、区别增强等方法矫正不奏效的情况下,可用人们常用的策略惩罚。惩罚案例:小齐是五年级的小朋友,因为他经常骂人,和同学打架,而且每科不及格,去年每个人都放弃他,本学期他依然如故,在两星期之内,打了三次架。由于身体强壮有力,精力又特别充沛,今天跟班上同学一言不合,就举拳打人了。于是老师大为生气,罚他跑运动场3圈。部分儿童精力充沛,情绪冲动,容易产生暴力攻击行为,假若老师能提供一些活动性较大的活动如跑运动场,让小孩子发泄精力和舒解紧张心情,或可收到效果。4,简述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答: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先天遗传因素、主体自身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发生交互作用。1先天遗传因素凯勒(Kelller,1992)等人探讨了基因因素对态度形成的作用。他们发现,同卵双生子之间态度的相关程度要比异卵双生子之间态度的相关程度要高。这里的态度涉及从宗教态度到工作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而且,不论双生子是一起抚养,还是分开抚养,都存在这种结果。结果表明,基因对态度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基因对态度形成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揭示出来,因此,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态度更多的是在社会环境中通过社会学习等途径而获得的。2个体自身因素(1)个体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需要的满足与否是态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个体对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者能够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事物,必然会产生积极的、喜爱的态度。相反,则会产生消极的、厌恶的态度。而对与自己的需要毫不相干或者关系不大的事物,人们往往产生无所谓或不置可否的态度。(2)个体的知识结构。从态度形成的内在过程来看,经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经验的情绪效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写照。知识在态度形成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在认知性态度中,知识的作用尤为显著。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很多时候通过改变咨询者的认知来改变咨询者的态度,从而达到恢复咨询者心理平衡的目的。(3)个人的价值观。人们对某一事物的态度往往不是直接取决于这一事物客观存在价值,而是取决于对客观价值的认识。人们认为某一事物越有价值,所采取的态度就越强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价值观受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支配。在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下,价值观一般是不同的。由此所形成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 3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则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教师,是儿童首先认同的对象。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都来自父母的影响。个体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很多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2)同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父母及家庭的影响力会逐渐减少,而同伴朋友的影响作力会越来越大。个体开始把自身所持有的态度、观点与自己同伴的观点、态度作比较,并以同伴的态度、观点作为依据来调整自己原有的态度。(3)社会团体。个体自身所参加的团体,对其态度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作用。首先,每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并要求团体成员共同遵守。其次,个体会认同所参加的社会团体,自愿采纳团体的态度。再次,对于同一团体的隶属,由于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生活内容,使人们有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经验和社会视角,这使团体各成员的态度趋向一致。(4)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人们社会化的大背景,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态度的形成。著名人类学家米德曾对南太平洋新几内亚岛的3个原始部范进行长期研究,发现文化背景直接决定着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乃至整个思维方式。米德发现,在一个叫阿拉佩什的部落,男子也同女性一样高度女性化。现代社会强调男子需要有刚毅、善于竞争、敢于搏斗的阳刚之气,而在阿拉佩什部落中,这样的男子是被人看不起的。在另一个叫德昌布利的部落,男子的女性化特征更为明显敏感、喜欢打扮、情绪容易受感染、斤斤计较、为小事生气、性行为处于被动地位。5,提高测验信度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答:由于项目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项目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项目,增大测验长度。但是应该注意:1.新增项目必须与试卷中原有项目同质。2.新增项目的数量必须适度。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使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当测验中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时,被试团体的得分分布也会接近正态分布,且标准差会较大,以相关为基础的信度值必然也会增大。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努力提高测验试题的区分度。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二、论述题(2013年)1.列举几种主要的信度,并说明影响信度的因素。答: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对复本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题目间的相关性;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1、单次评分中主被试个数对面试客观化的影响。2结构化程度。3评分者的心理效应对面试客观化的影响。4其它的一些误差来源,比如统计方法使用的正确与否等等。2.智力理论,并简述内容及其价值。答:1.三元智力理论1985年,斯滕博格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活动中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提出如下智力公式:智力=能量(Power)+技巧(tactics)+内容知识2.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倡议,认为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和自我反省智力。他的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3.加涅的信息加工对学习阶段的启示。答: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他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一种简单联结。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观中,学习的发生同样可以表现为刺激与反应,刺激是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事件,而反应则是由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水平变化的方式加以描述。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上述信息加工的流程,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三,论述题(90分,每小题30分)1, 举例说明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影响。答: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控制,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甚至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的程度,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理,独立性差,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是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思想活跃等。2,在受测者完成测验后,施测者应该如何将测验分数的意义告诉受测者?答: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这里并不需要作详细的技术性解释。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就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测验结果应向无关的人员保密。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三,论述题(共150分,每题30分)1试述有关动机和工作效率的耶克斯-道德森定律,并举例说明其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指导意义。答: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上。人们倾向于认为动机强度越高对行为的影响越大,工作效率越高;反之亦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过高或过低的动机强度都对工作效率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并且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改变。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请列举一种心理发展观,并谈谈其对我们教育、生活的启示作用。答:人本主义理论是指更加注重人类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主宰自己命运的能力,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实质的东西,成为有别于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号称“第三势力”的心理学思潮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对学习的看法。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人本主义深信,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目的和结果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它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2)对教育的看法。人本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也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3)基本教学模式。第一,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第二,开放课堂模式第三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请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4请结合现实生活中具体事例,运用不同归因理论进行归因。答:归因理论最早提出的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行动的原因及预言如何行动。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如他人的影响、奖惩、运气、工作难易等,或者在于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担责任。无论归因于环境还是个人,都对自己今后的行为有一定影响,其影响的性质和作用因归因的倾向性不同而异。5试述投射测验的理论基础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其特点说明在投射测验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答:投射测验是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景,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然后分析这些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的一种人格测量手段。投射测验的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确切的意义,受测者对测验材料的反应不受限制,可以根据自己对测验材料的理解做任何想象式的解释。其测验的目的具有隐蔽性,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投射测验的最大局限在于记分上的困难,并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理论基础:以Freud的心理分析人格理论为依据。这种理论主张,人一些无意识的内驱力受到压抑,虽然不易觉察,但是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投射测验的优缺点和优点:1.弹性大,被试不受限制,可以任意作出反应。2.材料仅为图片,因此可以对没有阅读能力的被试进行施测。缺点:1.评分缺乏客观标准,测验的结果难以解释。2.对特定行为不能提供较好的预测。如测验上发现某人有侵犯欲望,但是实际上这个人却很少出现侵犯行为。3.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