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363080 上传时间:2020-09-29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语文 第5单元 祭十二郎文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艺术。 3.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连线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自称郡望昌黎(今属河北),故世称“韩昌黎”。卒谥 “文”。在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上, 他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并因此 倡导了有革新意义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要为儒学道统服务,要求言之有物,辞必己出。韩愈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尤以文章著称,其文内容殷实,气势壮盛,言辞锋利、练达。后人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对唐及后世散文创作有巨大、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韩愈以诗为文,把写文之手法融入诗中,在诗的句法、章法、韵等方面作了改动,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苏轼等无不受其影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探寻背景。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而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了他辛酸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这篇被称为“千年绝调”的祭文。,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1.字音识记。,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辨字组词。,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通假字。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4.一词多义。,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5.古今异义。,古义:虽然如此。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古义:成长立业。 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6.词类活用。,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2,3,4,5,6,7,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7.特殊句式。 (1)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2)从嫂归葬河阳(省略句) (3)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4)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 (5)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介词结构后置),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1.本文可以划分为几层?试简要概括。 提示: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自“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记叙自己幼小丧父后,依靠兄嫂抚养,和早年与侄子南北迁移,“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的经历,还详细地回忆了自从他来到京师,“其后四年”“又四年”“又二年”的三次相会,以及几番错过了的重聚机会。他为自己因求食逐禄,不能与侄子长相厮守而悔恨不已。 第二部分(自“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因比自己年少体强、生性“纯明”的侄子遽然辞世而悲痛欲绝。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抒写了当噩耗传来时从不信到确信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他因少者、强者夭殁,长者、衰者存全而埋怨天道难测,神灵不明,又为不能弄清侄子的死亡月日,不能亲自抚尸、凭棺、临穴而愧疚。,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第三部分(自“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主要交代对侄子身后事的安排。陈述终丧后,他将把侄子的遗孤接来,与自己的子女一同抚养,直到男成业,女出嫁。他还要把侄子迁葬到北方的祖坟。文章开头说他是“衔哀致诚”地撰文来祭奠侄子,结尾说“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前后呼应,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永无尽期!,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提示:(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2)为了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汝来省吾,止一岁”“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吾佐戎徐州汝又不果来”。(3)未老先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4)子女年幼。“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目标导航,文本助读,基础导练,预习导读,3.本文写得至悲至痛,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感情? 提示:(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韩愈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父母早亡、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却多次应考落第,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转迁徙,四处漂泊。他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知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剖析:为了说明自己身体的病弱,一连用了三个“而”字,不仅加重了语气,而且使文章读起来铿锵有力。这种写法,是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特别可哀,反衬并强调了本段末提出的问题“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加强了作者的痛苦感。作者内心的悲伤、颓丧之情就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我们从文章表情达意的效果上,可以领会到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剖析:这句话写噩耗传来时自己复杂的心理活动:乍听到噩耗时感到非常意外,非常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接着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然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又重新思考、分析。作者具体、细腻地记录了自己接到噩耗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地反映出他对侄子的深情,笔法婉转、细密。 3.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剖析:作者视死为幸事,以死自慰死后有知,则相见之日不久;死后无知,则可摆脱悲哀。表现了作者的极度哀痛。作者利用死后有知与无知来表达与老成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委曲婉转,凄恻动人!,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4.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剖析:以问句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更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作者的哀思。明知死后无知,还要如此提问,就使作者更加伤痛不已。千言万语,总有尽时,悲戚之情,永无绝期。无尽的思念,无尽的哀痛,留给读者去品味。,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综观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提示:本文感情的抒发是呈波浪式的。 (1)作者沉痛之情积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笔感情便禁不住喷涌而出。父母早亡,“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如今侄儿这个自己童年的伙伴,“两世”中的“一世”竟又离开人世,这诸多的不幸怎能不叫作者悲从中来?于是便自然引发了作者的第一次抒情。 (2)作者在讲述悲惨身世中宣泄了感情,之后自然转入对自己同侄儿的三会三别的回忆之中。,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韩愈与老成在不期然中已成永别,想起“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他的悲情又陡然而起。令读者仿佛看到作者泪流满面地哭诉:“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矣!”不愿信其真,又无法否定的无可奈何,抒发了自古以来有过至悲至痛感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4)通过感情的再次宣泄之后,文章又转入低沉的叙述。推测侄儿得病的原因、去世的日期,对侄儿后事、家务的安排及吊慰家属等。 (5)作者好像在同死者话家常,但想到侄儿的生、病、死、葬料理不到,又陷入了沉痛的自责,悲情再一次喷涌而出。“彼苍者天,曷其有极!”如果说先前之悲只是悲侄儿之死,而此时已转而为无限的悔恨和对不公平的上天的质问了,并且表示了自己“无意于人世”的沉痛心情。,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2.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作者还要回叙自己前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提示: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四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第六、七段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3.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作者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地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提示: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出作者对十二郎忆念之深。第五段写自己惊闻噩耗后由信而疑又由疑返信的恍惚心态,突出了侄儿之死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五雷轰顶般的剧烈震荡,以及确信死讯后五内俱焚般的巨大悲恸。这一段中,先连用三个“邪”字,紧接着是三个“乎”字、三个“也”字和五个“矣”字,这样接连不断地使用语气词,既增强了节奏感,也使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更能打动人心。,句段剖析,合作交流,文本图解,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形式上多采用四言韵文或骈文,篇幅短小,十分呆板。韩愈此文,完全突破了四言韵文和骈文的框框,用纯净的散文体自由抒写,为人们用祭文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多记琐事,反复抒怀。 本文以生活琐事为依托,抒发了作者对侄儿之死的至悲至痛的情感,并且反复直抒胸臆,让人读其文而能想见其为文时边哭边写、痛不欲生的情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萦回中见深挚。,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韩愈写这篇祭文,不是有意做文章,而是为了倾吐自己的真情。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侄死讯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出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情绪激荡,一气呵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