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诗词及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348214 上传时间:2020-09-2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诗词及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诗词及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诗词及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四川专用,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 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 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考点一:实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 (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二)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了别的词性。 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的活用。 3动词活用为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如“属”通“嘱”,嘱托,嘱咐。(岳阳楼记),考点二:虚词的用法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考点三:句子 (一)断句停顿 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等。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如:时/先主/屯新野。 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 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二)翻译句子 1特殊句式 (1)判断句。翻译时要加上“是”。常见的句式有:者,也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为”“则”“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断。 (2)被动句。文言文里,被动句中的“于”“为”常作介词,有“被”的意思。例:则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3)倒装句。 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 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 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4)省略句。 省主语:(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省宾语:上使(之,指公子扶苏)外将兵。 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2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 (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不译。 (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 (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不译,可删去)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换成“我”“你们”),(5)调。倒装句应在翻译时调整语序。 (6)选。文言文的词往往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译为“嘱”) (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莫不是吧”,“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等。 (9)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考点四:理解与赏析 1分析综合 一般从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等方面考查。如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注意:一是要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要统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还要根据文章内容要点逐一概括归纳。 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以下几种手法及其特点要努力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妙用衬托,虚实相生,采用起兴,以动写静,运用典故等。 3阅读感悟 一要紧扣原文,二要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实际。谈体会时要大胆发挥,拓展联想。,A,A,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A(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B(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C(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交流,(他)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D(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上认真理解;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新奇得忘记了吃饭。,B,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作者借为“五柳先生”作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B五柳先生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五柳先生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读书、饮酒、著文章是他的三大志趣。 C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等否定句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D文章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D,【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也不知道他的姓名。详:知道。故此选项不正确;B、C、D项解释正确。故选A。 第2题: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或相似都可以。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A项:把;因为。B项:代词,他;句首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C项:表承接;表转折。D项,都为结构助词,的。故选D。,第3题: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译为: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故选B。 第4题: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D项中“性嗜酒”“期在必醉”,表现出五柳先生的率真放达;“环堵萧然”“晏如也”展示了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故此项错误,选D。,A,B,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二)(2015,内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C,B,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按照武陵捕鱼者无意发现桃林,意外撞入桃源被告知不得外传,再到外人复寻无果而终的顺序行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脉络清晰,结构严谨,引人入胜。 B该文语言凝练优美,很多语句已凝固为成语而沿用至今。如“落英缤纷”“芳草鲜美”“林尽水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黄发垂髫”等。 C该文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劳作、人人平等、生活安定、民风古朴的桃花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D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令人无限向往,但作者却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其亦真亦幻,隐喻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B,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