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史的角度简述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 ——以南浔为例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317373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史的角度简述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 ——以南浔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从社会史的角度简述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 ——以南浔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从社会史的角度简述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 ——以南浔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州科技学院学年论文论文题目院 (系) 人文学院专 业 历史系学生姓名 王亮 学 号0920501105起迄日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指导教师 沈华 职称职称填写日期: 年 月 日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学年设计(论文)从社会史的角度简述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以南浔为例摘 要 社会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社会史在空间思维角度上主要着力于再现微观社会、中观社会、宏观社会三个空间层次的既往社会影像。众所周知,区域社会并不是处于研究便利的人为拼凑,江南区域社会无论在经济构成、区域格局,还是在社会结构、人文景观,抑或在文化环境、心理因素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乡土特质。南浔作为典型的江南乡村社群,拥有着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以社会群体生动的反映出江南社会所散发的特质。关键词 社会史 南浔 江南区域社会 民间文化 社会群体AbstractKeywords目 录一 绪论1二 南浔简介2三 汪氏地图的释读2 (一)航船3 (二)庙会:座会与游会5 1.座会:嘉应香市52.游会:贤圣会6 (三)地图所传递的文化内涵6四 “四象八牛”:社群的象征7 (一)“四象八牛”的由来及标准7 (二)明末清初的“四象八牛”7 (三)“四象八牛”与社群环境9五 结语10六 参考文献11七 致谢12第II 页,共11页一 绪论何为社会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在一定范围内,似乎存在着一种共识: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这是从法国年鉴学派开始就信奉的史学观念。在中国,也有少数人文学者发现:读尽了经史百家,尽是“圣贤们的故事和礼法”。为此,历史学家“要探索各种民众的生活、民众的欲求,来认识整个的社会” 发刊词,民俗周刊,1982年3月.。对于社会及历史的考察,历来有两种对比鲜明的思路:一是以宏观社会为单位,力图揭示普遍的社会发展规律,一是以微观社会为单位,意在展示独特的区域社会个性。对于微观社会的理解,不同的学科理解不一,就历史学而言:微观社会常常就是区域社会的代名词,众所周知,区域社会并不是出于研究的便利的认为拼凑,而是在生态环境、语言系统、风土人情、心理特征等诸要素之间存在着自然耦合的人文结构,并在实际生活的运作过程中体现区域特质;不同的区域社会以此相互区别。譬如:“四面都有河道环绕,除了流贯城内,更是运通四境。定时开行的航船,藉以装货载客的总有百数,城市与乡镇可通”。 陈醉云:姑苏散曲,东方杂志第30十卷,第8号.就将江南水乡的物质文化景观铺成开来。任何一种区域文化,只要它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般来说离不开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一是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区域地理的相对完整性是一个区域与其他自然地理单元的差异,这是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得以形成的自然基础,没有这种自然差异,就不可能出现异质性的文化因子,也不可能有什么区域文化存在。江南区域地理的完整性,是其文化传统独立性的基础。从历史源流上来看,江南文化也一直是自成一体的,它的核心被称之为“江南诗性文化”。 刘士林 洪亮 姜晓云江南文化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与中国其他区域文化相比,江南地区两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物质丰富与人文发达。但仅此并不足以发现江南文化中超功利的审美内涵与诗性精神。引申言之,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不是江南文化的独有特色,悠着“天府之国”之称的巴蜀地区在富庶上就可与之媲美;另一方面,仅仅人文荟萃,或者说有丰富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与之不远的齐鲁地区在这个方面更有资格做中国文化的代表。那江南区域文化的特质到底何在?我们可以从江南区域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城市南浔得到答案。 二 南浔简介 南浔属湖州,揽太湖、苕溪之秀,灵气所萃,一方清澈明亮的水土,南浔是是江南小镇中的异数。太湖石风火墙与罗马柱小洋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景观,名人荟萃,富可敌国。 刘士林 洪亮 姜晓云江南文化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南浔镇历史悠久,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万历至清中叶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清末民初已成为全国蚕丝贸易中心,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之说,南浔由此一跃成为江浙雄镇,富豪达数百家。 郑为荣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8月南浔,前后出志书十余部,上起明末,下至上个世纪中期,镇志之富,居浙江省省市之冠。现存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范来庚南浔镇志,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的汪曰桢南浔镇志,成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周庆云南浔志,而以汪志最有价值:前此范志多所纰漏,自云筚路蓝缕,是也;后继周志体例沿循汪志,自云“视汪志则稍广”而已。故汪志一出,“一时名流所重,世人所倾叹”。 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9页.三 汪氏地图的释读汪志纂述者汪曰桢(1812年1882年),字刚木,号谢诚,出身于诗礼之家,父亲“工诗有令名”,母亲也出自名门,博通经史,有此家学渊源,汪曰桢精于史学、词章、算术、天文、历法、医理,穷其一生,不废文墨,致有晚清重臣左宗棠褒之为“品端学邃,识议超群”。汪曰桢自述,纂述镇志之始,先事搜访,凡史籍、方志、杂说,以至家集、谱牒,浏览之书二千五百余册。至其治学方法,文献与“搜访”相佐助,史籍于杂说相印证,似与近代以来学术走向结合,同时继承传统志书修纂的优秀之处。而汪志中附南浔镇区地图一幅,以传统绘技,尽显一镇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观此非但于一个半世纪以前的浔镇人文地理了然于胸,抑或可依此推演各个历史时段社会变化社区变化。作为一张静态的地图,可是地图背后隐藏的沧桑变迁、事态炎凉、众生沉浮,需要我们按图索骥、钩隐抉微。 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0页从对地图的解读可以得出它所代表的江南区域的特质。 (一)航船从地图上我们不难看出,在水乡南浔,河流四通八达,以船代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四乡的农民来镇上赶集多乘船,四栅加起来每天有300多条船上市,南栅自苏露桥至华家桥之间,每天从乡里来的船有100多艘:一艘连着一艘,密密麻麻,挨挤不开,一直延伸至苏露桥之南。西北栅从西吊桥河沿至北栅有200多条,所以当年北西街在园通桥以北市面最盛。北乡的农民早晨上街时,各商店就忙碌起来,生意主要集中在上午九十点这个时段。有些名气的老字号,如生遇席栈、兆泰南货店的猪油细沙水晶糕;只有早市;将近年关,从兆泰出来的乡民茶笼里,总放着几个老草纸包,内装食品,上盖大红招牌纸,用细麻绳十字形一扎,并在底部打上活结,以讨吉利。 徐元熹 闲话北西街,南浔通讯,2003年8月1日.这样的船称“航船”:“载客及寄书带货往来近处各城市乡村者” 周庆云 南浔志,1920年.,航船的主人称“航船主”或“航船班主”,一个村子里有这么一家,多少年来一直操这项营生,甚至子承父业的也不少。南浔谚曰:“街上道兄开茶馆,乡下道兄摆航船”,“道兄”是当地人对不务正业的浪荡不羁之辈的称呼,说明航船主的社会声望并不高。船到了镇上,停泊都有固定的桥口,长年不变。泊在北小玗的几只帆船,俗称“山上航船”。来自五十里水路外的苏州洞庭西山。它们隔日往返一次,主要装运货物,亦兼带客人回西山。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社会学家称之为“航船制度”。航船在江南乡村非常普遍。周作人说,在绍兴,“大抵中等的村子有一只,每日往来城乡间,早上开船,傍午进城,停泊一定的地点,中间大约有几个小时的休息,让客人可以访问亲戚或买 东西,到下午开回去,到了村里总在快傍边了” 周作人 航船与阜船,周作人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航船主日复一日地进行在镇乡直接,实现的不仅仅是人与物的流动,还包括乡村(镇乡)人际关系的沟通。这样的乡情其实也是社会关系的网络:“与许多别的社会不同,中国的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流动的、个体中心的社会网络而非凝固的社会制度支撑的。因而礼物馈赠和其他互惠交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维持、在生产及改造人际关系方面。” 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4页. (二)庙宇:座会与游会在人文学家的视野里,乡区庙宇特别醒目。正如名寺古刹之于名山大川一样,乡区庙宇就是乡土社会的一方精神家园,所以有学者表示,要了解社区之乡风民俗,把脉社群之精神丰弱,细致的了解一座乡村庙宇的构成和历史也就够了。“每一处乡村的历史,一定在那一处的某一座庙宇之中” 阎连科 返身回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83页.。类似的表达方便一种情感的抒发。利于形成一种纠枉的气势,但它对于呈现一个社群文化的斑斓色彩,却过于抽象。南浔的庙宇,也许可以推而广之,江南的庙宇太多,一个小小的市镇总有那么十个八个;它们的性态总是活动的,不但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也在现实的生活里;它们的功能是综合的,不只是精神的,而且是休闲的,甚至是经济的。在汪氏地图上,许多庙宇被形象地标志出来,标志的方法不是图例,而是简单勾勒,粗粗一数,竟有30处之多。徐迟先生在江南小镇中提到:南浔镇虽然不大,却又庙宇100多座。其中和尚庙较多,道观则不多,庵堂却不少在林林总总的庙宇中,土地堂和贤圣殿在南浔人的心目中和生活里扮演着特色的角色。 徐迟 江南小镇 ,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45页.1. 座会:嘉应香市 “嘉应香市”是个雅称,镇人叫它土地堂庙会;庙名“嘉应庙”,在南栅。跟一般的土地庙不同,南浔的土地庙供奉着两位土地爷,一位姓崔,一位姓李,河南的粮运商。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九月初五,满载糯米和豌豆的粮船停泊在南林村市中。时,南林饥荒,人相食。二人实在看不下去,把米豆全部散发给村民,然后投河自尽。村民为纪念二位商人,建土地堂,塑像奉祀“双土地”,并把他们投河处称作“舍身潭”。传说无法证实,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成为土地爷的人一定有功于南浔,土地庙建于北宋南浔宣和年间。当然,既是传说,真实性是不必过于讲究的,关键是传说透露出的其他历史信息。按照嘉应庙敕牒牌上所说,南浔“七社人烟,岁时节朔,以飨以祀,疾疫必祷,所求辄应”,说明最初的祭祀除岁时循例,仅限于旱涝灾难和疾疫流行的特殊年份。平日里来土地庙叩头焚帛、求签问卜的也不少,顺便再去一趟两旁的财神庙和药皇殿转一圈,所以,土地堂也是香烟阵阵。不知从什么年代起,土地堂发展起长达四个月的庙会。 2.游会:贤圣会与土地堂的香市不同,贤圣会是个流动的迎神赛会,而香市是个座会,活动的范围就在土地堂附近;董蠡舟浔溪棹歌:“明德桥横绿水湾,文禽两两宿波间。贤圣行香此往还”。 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贤圣会赛的神在贤圣殿里,庙殿在东栅马家港西岸,有贤圣桥与东岸相连,殿南侧是长生桥。贤圣殿最早建于明代,清初重新修葺过,历前清200年日就侵蚀,至道光时,寄居庙中的智远和尚募化重修,咸丰时毁于战火,同治七年(1868年)重建,一直至抗日战争。相传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个五月,贤圣会日近,苏州一个神袍店里来了一个商人,模样十分富态,自称南浔人,嘱咐店主成袍后送至南浔腌腊同仁会。几日后,同仁会恰好到苏州请人至贤圣殿给贤圣老爷试穿神袍,神袍店说已经有人预定了,同仁会很奇怪,因为他们并为派人前来订制。苏州人一见贤圣老爷神像,大吃一惊:原来订制神袍的正是这位老爷。 钱应林 忆昔日贤圣庙会盛况,南浔通讯,2003年5月26日.无独有偶,神祗亲自购袍这样的神话,也出现在江苏武进昇东乡的大刘寺,寺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南浔贤圣殿与武进大刘寺的神祗购袍“神话”,其实质是完全一样的,无非是说明神祗之灵验,增强庙会的神圣性。对于神话,民众社会也是将信将疑,通常的心态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三)地图所传递的文化内涵 汪氏地图很好的反映出了当时南浔人的日常生活,而通过这一张简单的地图我们却可以看出几缕文化。我们可以看出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航船作为一种制度而存在,同时别具特色的庙会活动,都源自于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与文化精神传统。我们可以与北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江南文化的深义更在于一种有精神品味的日常生活方式,即使在生活的物质条件相对困窘的情况下,江南人仍然可以把生活搞得有声有色。江南无论怎样贫穷潦倒,仍然追求一种干净、整洁和有精神品味的生活态度。也可以说是地域文化所导致的,同时反映出江南文化中一种相对发达的主体性发挥了微妙的作用。四 “四象八牛”:社群象征历史上的南浔是典型的江南乡村社群:以市镇为中心,与周边村落构成一个可以直接互动的生活共同体。这样的社群在明清以来的江南区域范围内十分常见,但晚清出现的丝商群体使南浔从乡土江南中脱颖而出;“四象八牛”塑造了极富特色的社群形象,成为南浔的象征。(一) “四象八牛”的由来及标准在南浔的街巷中,常常可以听到镇人的嘴里冒出一两句乖乖的话:XX是只大象!哦,那是一只金墩狗!这是他们形容里中富人的一种特殊表达。晚清,南浔出了一大批以经营蚕丝贸易发家的富人,不知谁开的头,以躯体大小悬殊的几种动物区别和“象征丝商财产之巨细”,所谓“象”、“牛”、“狗”即指此。本来就是齐东野语,说话很多,有的说成“五虎、六羊、八牯牛,七十二焦黄狗”,有的说成“四象、八牛、三十六金狗”,有的说成“四象、八牛、十六条小黄狗”,或者“四象、十六牛、七十二条小黄狗”,还有人把“象”中拥资最多的富户别名为“狮”。这里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其中最为南浔人接受的是林黎元先生在南浔史略中的名称:“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墩狗”。 刘大均 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财富是逐年积累起来的,晚清同治前后,首先发家的几家,百万以上即可称“象”。五十万至一百万者称“牛”,三十万至五十万者喻之为“狗”。随着富户财富的增加,标准提高了:财产在五百万两以上者为“象”,一百万至五百万者称“牛”,十万两至一百万两之间为“狗”。清末民初,“四象”的鼎盛时期,财产差不多在一千万两以上,这样,百万两以上、不足千万的只能是“牛”,介于十万与百万之间的就是“狗”。 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7页 (二)明末清初的“四象八牛” 因为“四象八牛”的出现,南浔成为中国最富有的社群,“富甲天下”不是一句虚言。而明末清初时期的四象最为深入人心,分别是刘、顾、张、庞,所谓“刘家的顶子,顾家的房子、张家的银子、庞家的面子”。 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据民间推测,明末清初“四象”的资产大致是:刘氏二千万两,张氏一千二百两,庞氏一千万两,顾氏八百万两。 范希仁 南浔“四象、八牛”之谚来历考查,南浔通讯1997年3月30日. 而“八牛”则指的是邱启昌、梅恒裕、邢振茂、邵森大、陈裕昌、周申昌、张源泰、金嘉记八家丝经行。至其“七十二墩狗”,不过是概数,形容各行各业众多的富户,无法详考,一般所知,惟孙氏朱氏、邵氏、林氏等户而已。 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 南浔的大户人家几乎都由丝业发家。发家之前,也是再寻常不过的。刘墉,字贯经,祖上是个小铜匠。刘墉14岁时,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蒋元春绵绸庄做学徒。一年下来,听说师傅“岁入仅百千”,辛苦一年,所存几何?刘墉“以为此不足起家”,遂辞绵绸店,入邱启昌丝行为伙计,五年尽晓丝业秘诀,“靡洪靡纤,不待提谕,劈见症结”。 陈永昊 陶水木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而刘墉暴富的关键是,他首先将丝贩运沪上,与洋人直接交易。清道光年间,出口海外的辑里丝是由广东商人在南浔开设的广庄从小丝行收购转运至沪上的。而由于沪上丝价落差很大,行情变化很快。刘墉选择在沪上租了仓库,囤丝待价而沽。开始了其原始资本的积累过程。张家是仅次于刘家的四象之一,张家最有名的是张静江。张家祖上是徽州府人,徽州人做生意是出了名的,足迹遍天下。康熙年间,张家迁居南浔辑里村。张家注定要在张颂贤手上大发。张颂贤为张静江的祖父。太平天国时期,浙江盐务混乱,盐商大量抛售引票,张颂贤却大量吃进,太平军退出浙江,盐区重修设官统制,引票价格猛涨,张家财富剧增,并从此放弃丝业,专营盐务,成为盐界巨头,镇周围方圆50里内各乡镇的食盐和酱制品等的批发和销售。全被张家垄断了。 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光绪年间,人们都说张家成“象”了,实力仅次于刘家。庞家是南浔的第三只“象”,在庞云曾一代发家。民间传说的庞氏发家史跟太平军关系密切。而据史实,1861年,太平军进驻南浔,南浔富商多避居上海,庞云曾与镇上人张氏,蒋氏在沪开设丝行。 陈永昊 陶水木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由此不难看出,庞元曾本来对于太平军是畏惧的,如果说他后来转变了态度,那一定是在为父奔丧回到南浔之后,也许在沪浔之间多次走动,与太平军有些交道,至于具体细节还有待考证。顾家是南浔的另一只“象”,最初在镇设有个布店,店主顾福昌,号春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人称顾六公公。顾六公公生性勤俭,稍有积蓄后便至邻镇开设布店,兼营蚕丝。他,每天起早贪黑,徒步往返两镇之间,后在南浔开设顾丰盛丝行。因为在上海为开阜之前就与洋人有了接触,所以上海口岸甫开,便捷足先登,很快发迹。应该说,顾家发家的原因是十分清楚的。但民间有一种说法,顾春池是靠假元宝起家的,故事的内容就不做赘述,这是一段寓言式的故事,围绕着真假元宝展开;元宝本事是假的,但它是一种媒介,当这一切在传统社会的某些领域发生时,却与道德发生了联系,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人的心是否诚实的,心清便气正,气正则理明。(三) “四象八牛”与社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养育了南浔商人,这里的富豪大多以生丝贩卖累积起万千家私。丝为辑里丝,跟社群内一个后来雅称为“辑里”的村落相关。尽管后来湖州甚至整个江浙一带之丝都附称为辑里丝,但正宗的辑里丝源于此。宋明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出许多像南浔这样的专业市镇,形成一个市镇网络。作为网络上的一个结点,这是由南浔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的。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性市镇都出现了豪富,“四象八牛”仅仅出现在南浔社群中,个中的原因很多,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放港口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南浔的丝商不是一般的富商,他们以典型的儒商形象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他们的儒商性格与南浔社群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总之,南浔丝商的成长有其独特性,从主动意义上来讲,他们充分开拓了社群资源,从被动意义上说,他们是社群环境的产物。倘若要寻求南浔丝商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那就是每一个社群都有独特性。这样的独特性,但从微观社区而言,只是一个实物的优质性,而在宏观社会的视野中,则与其他社区一道,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对社群独特性进行深入一步的思考,我们发现 ,社区特色其实就是稀缺的社会文化资源。美国人类学家尼迪克特批评那些“文化中心主义者”根本“不能理解文化习惯的相对性,而且也不能在同具有不同标准的民族进行交往中那个获得巨大的益处和欢乐”。 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9页.在奉行市场经济制度的今天,应当不难明白社区特色有稀缺资源的同一性原则。五 结语 从南浔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于场景的再现,从中看出它与江南区域的一致性。乡镇,特色就是在半乡半镇,介乎乡与镇之间,镇有乡之间难划明确的接线。在地方特色丰富的乡村,有多社区通过乡镇市场的有力枢纽,把地方社区与外部世界连接在一起?在以乡镇市场枢纽产品的乡村,有多少达到水乡江南的密度,以至于行驶于大小河港的航船成为一项制度?在无数的水乡,有多少小桥流水,不但贯通城乡,而且城乡风格如此一致,蔚成一副和谐的画面?从江南的土地上走出去那么多文人,可一旦失意,为什么他们又回到这片“壶天之地”?原因不是别的,这里弥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气蕴。所有这些独特性构成了江南的惟一性和惟一性的江南,而把自然和人文如此巧妙的组合产生的惟一性,就是江南区域社会的特质所在。参 考 文 献1发刊词,民俗周刊,1982年3月2陈醉云:姑苏散曲,东方杂志第30十卷,第8号.3刘士林 洪亮 姜晓云江南文化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页4刘士林 洪亮 姜晓云江南文化读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36页.5 郑为荣 近十年来明清江南区域经济研究综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8月6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9页.7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50页8徐元熹 闲话北西街,南浔通讯,2003年8月1日.9 周庆云 南浔志,1920年.10周作人 航船与阜船,周作人散文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1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第14页.12阎连科 返身回家,解放军出版社,2002年,第83页.13徐迟 江南小镇 ,作家出版社,1993年,第45页14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80页15钱应林 忆昔日贤圣庙会盛况,南浔通讯,2003年5月26日.16刘大均 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17小田 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科学对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7页18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19 范希仁 南浔“四象、八牛”之谚来历考查,南浔通讯1997年3月30日20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21 陈永昊 陶水木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22 南浔镇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392页.23陈永昊 陶水木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24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9页.致 谢第 11 页 共 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